明朝有哪个皇帝被蒙古人俘虏去了?
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
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才九岁。以累朝元老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继续推行仁、宣两朝的各项政策,社会尚算安定。
正统7年,张太后去世,三杨逐渐失势,英宗开始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私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蒙元看成心腹大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第一前线。并且不断用加固长城和亲征的办法打击残元势力。
成祖朱棣先后5次亲征,病逝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1449年蒙古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唆使下草率决定亲征。
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亲率精兵50万出师迎敌。8月,大队人马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包围,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数日后,明军被蒙古军击溃,50万大军全军覆没,王振为部下所杀。英宗也被也先掳去,转瞬间由皇帝变为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北京的明众臣为稳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为景帝,改元景泰,英宗被尊为太上皇。
原本被视为奇货可居的英宗变成了空质,后在右都御史杨善等人的请命、积极斡旋下,英宗得以南归。回京之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在武清候石亨、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的拥戴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复登皇位。改年号天顺。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扩展资料: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
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
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5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护驾从征。
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帝国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获得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
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
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
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朱祁镇
蒙古国时期的军队,主要分成蒙古军和汉军两大类。
蒙古军以草原上的蒙古各部人为主体,按十进制编组成十户、百户、千户,能够动员的士兵大约有10余万人。千户是蒙古军的基本军事组织,由蒙古大汗指定功臣或各部的贵族作为千户长,统率士兵作战。一部分千户分属于蒙古宗王(成吉思汗家族成员)之下,其他千户分编成左、右两翼军,作为蒙古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由大汗任命的左、右翼万户长分掌。在战争中陆续被蒙古统治者招降和掳掠来的哈剌鲁、畏兀儿、唐兀、阿速、钦察、康里、回回、阿儿浑等族人(后来被统称为“色目人”)中的丁壮,也大多“隶蒙古军籍”,被编入蒙古军中。
蒙古军平时分布在草原上驻牧,战时临时召集。随着战争的发展,蒙古统治者需要一支蒙古军队长期留守中原、西域等地区,于是从蒙古各千户中“签发”出部分士兵,组成专用于军事镇戍的探马赤军。由于蒙古人大多不愿意远离草原,长期在生活环境不适应的地区作战和镇戍,所以在选调探马赤军时,各千户往往以隶属于蒙古军籍或沦为私属人口的外族人充任,造成了探马赤军复杂的民族成分。探马赤军被派出去镇戍后,仍与蒙古各千户保持着密切关系,属于蒙古军系统。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亡大宋之后,蒙古帝国的疆域已经达到了顶峰。建立起来的元朝开始统治着新的国家,看似强大的元朝最终并没能长久,1352年时朱元璋开始起兵反元,在采石矶一战争中是一战成名。
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打败了最大的对手,并在后来平定了张士城,到此朱元璋成为最强的一支起义军队。
最终,朱元璋开始了对元朝首都北京的进攻,去面对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大对手。北上的战争开始于1367年,不过这时的元朝军队并没有了昔日成吉思汗的威风,只经过了10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明军就已经进入了北京,俘虏了元朝中的王子和大臣们,并获得了传国玉玺,这一事件表明了蒙古已经退出了对中国的统治。
那么曾经让人胆寒的那支蒙古骑兵们去哪了?在1367年12月的时候,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由于害怕朱元璋的军队,是丢下了自己的四千蒙古骑兵带着自己的18名亲信一路北逃,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主将就有什么样的士兵,那四千蒙古骑兵居然直接向朱元璋投降了。
到了明朝建国之后的第二年6月,明朝主动出击,以一万骑兵和八万步兵追击当时元朝的末代皇帝,最终是俘虏了大量牛羊马匹,元朝大臣包括丞相也补俘虏人数达上万,不过末代皇帝还是北逃了。
到了洪武三年四月,明朝再次集结重兵北上蒙古复地,此次出击过程中明军打败了蒙古劲旅王保保的骑兵,同时俘虏了蒙古王爷济王,以及不少大臣与武将达到了2000人,同时还有士兵八万,同样是牛羊马匹无数尽数归为大明。可是这次的蒙古军主将王保保逃脱,虽然是在中原对游牧民族的一次伟大胜利,但是主将并未被歼,随后的战争还会继续。
在这一场胜利带来的和平中度过了多年之后的洪武20年,大明军队再次越过长城,偷袭了蒙古军队的营地。并展开了追击,在随后的追击中俘虏了元皇帝的太子,次子,妃子,太妃等多达64人,官员无数,这役之中虽没能俘虏元皇帝当是彻底打碎了元帝国的统治高层。
细看明朝的历史,明朝军队无论在战争遭遇多大的惨败,都没出用女人去换和平,也没有割地赔款。哪怕是后来的蒙古兵俘虏大明的英宗,大军进攻北京城时,大名都没有投降,硬是靠着仅仅的那点兵力打退了蒙古人。就是在最后一代皇帝手中,面对内忧与外患,大明硬将军队分为两支分别对抗,从没有向任何一方妥协过。大明皇帝也许是在朝代中最有各性的皇帝,不过没有一个是软骨头。
铁木真历经二十几年浴血奋战,终于消灭了所有对手,降服了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整个大漠草原全部统一于他的旗帜之下。从这一天开始,他带领他的子孙接连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铁蹄所向,势如破竹,以龙卷风“核”爆炸的威力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都归附于蒙古帝国。
他的子孙创立了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以及后来的帖木儿汗国,几乎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都成了蒙古帝国的领地,建立起了一个疆域恢弘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国,亦称之为大陆帝国。
其版图之大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后无来者,它的版图究竟有多大,直到今天仍然是“X”。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版图相当于三千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三倍之多。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俄罗斯诸国,南达爪洼中南半岛,在北纬15°~60°、东经15°~130°。
苏俄着名学者巴托尔德说:“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从某一点上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件;把远东和前亚的文明国统一在一个王朝的政权下是空前绝后的”。因此,他以“世界征服者”的称号载入史册。
这个帝国的规模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与他媲美的国家,它远远超过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重枪骑兵的铁骑、罗马军的剑、拿破仑军的大炮所到的境界线,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
美国学者塔夫里·阿塔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日本学者太田三郎说:“看蒙古民族宠图伟业,俯仰六百年间,当时都为这龙蹯虎踞之大版图而惊叹。
自有地球以来,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席卷大陆;自有历史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帝王君主削平邦土。然而规模之大,版图之广数成吉思汗,旷古无比”。
明朝内地。元惠宗仓促北撤时,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军民滞留内地;许多北徙的蒙古贵族和民众为生活所迫,不断地返回内地;在蒙明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蒙古官兵和家属作了明朝的俘虏,也被安置在内地。对于蒙古上层,明朝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有的封以大官,例如火里火真被封为同安侯、都督金事,也先土干被封为忠勇王。一些有文化的蒙古人,被安排到翰林院、四夷馆、鸿胪寺等官署从事翻译工作,例如翰林侍讲火源洁和编修马沙亦黑曾编译《华夷译语》、《元朝秘史》作为训练翻译人员的蒙古语教材。很多蒙古丁壮,则被编入军队,称为"达军",京军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羽林军中的勇士营,就是由投降的蒙古士兵组成的,边境和内地的卫所中也有不少蒙古军士。更多的蒙古民众则散居各地,耕种自食。明朝对这些大量的蒙古人采取强迫同化的政策,不许他们自相嫁娶,令他们改为汉姓,改穿汉服。在长期的杂居和同化过程中,他们基本上融化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去了。尽管如此,也有人至今仍保留着对祖先的回忆和若干蒙古民族特点,如河南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是阿里不哥的后裔,福建有一些人认为自已是纳哈出的后裔,而云南通海县则聚居着四千多已得到确认的蒙古人。
蒙古东西部之间的斗争
蒙古汗鬼力赤在知院阿鲁台的协助下,与势力不断扩张的瓦剌展开斗争,互有胜负。不久,阿鲁台 及部众和鬼力赤发生冲突,在1408年(永乐六年):肾鬼力赤杀死,另立本雅失里为汗,继续与瓦刺争战。在明朝方面,明成祖新即帝位,力图巩固边防,于是利用蒙古内部矛盾,扶持瓦刺来打击东蒙古这个主要对手,当然有时也对瓦刺用兵。东蒙古、瓦刺、明朝三方面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瓦剌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1409年(永乐七年)明成祖封瓦刺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瓦刺乘势击败前来进攻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迫使他们退守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明朝决定进一步打击刚刚战败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于是以本雅失里杀死明使郭骥为口实,命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北征。在胪朐河,丘福孤军轻进,渡河追敌,被蒙古军包围,全军覆没。
丘福之败,使明成祖感到,如不歼灭蒙古的有生力量,明朝的江山难以稳固,决定"亲征漠北"。在明成祖的一生中,他总共五次率兵去攻打蒙古,其中三次深入到了漠北深处。
14l0年(永乐八年)明成祖抽调长江以北全部可以抽调的士兵,组织五十万大军亲征。本雅失里听到重军压境的消息,感到害怕,打算向西方逃跑。阿鲁台认为西方瓦刺是宿敌,不肯相从。结果群臣分道,各奔东西。本雅失里在斡难河被明军追及,大败,仅以七骑逃入瓦剌,后被瓦剌所杀。随后阿鲁台在兴安岭也被明军击败。
瓦剌杀死本雅失里后,另立答里巴为汗。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趁阿鲁台新败,向东扩展势力,占领了和林。阿鲁台为了避免受到瓦刺和明朝的两面夹击,主动向明朝表示和好,派遣使者进贡马匹。明朝并不希望瓦剌坐大,于是转而扶持阿鲁台,回赠他优厚的礼品,并且封为和宁王。1414年(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再率五十万大军征讨瓦剌,双方激战于忽兰忽失温(蒙古土拉河、克鲁伦河两河上游之间)。瓦刺军占据山头向明军冲击,明军依靠"神机铳炮"进行轰击、取得了胜利,但自己的伤亡也相当大。答里巴、马哈木等率瓦刺余部退往西北故地,不久答里巴死去。明朝以高昂的代价暂时挫败了不断膨胀的瓦剌势力。
阿鲁台既假明朝之手击败瓦剌,势力开始恢复,控制了兀良哈三卫。1416年(永乐十四年)进攻瓦剌,马哈木败亡。马哈木子脱欢袭封顺宁王,与太平、把秃字罗向明朝谢罪,恢复了朝贡关系。阿鲁台与明朝的关系转而恶化,他经常率兵南下,劫掠边境地区。明成祖开始重新对阿鲁台用兵,不惜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杀掉反对他穷兵黩武的大臣,在1422年、1423年和1424年连续三次亲征。这三次出兵,最远到达过今呼伦湖和贝尔湖一带,然而都因没有遇到阿鲁台的主力而师劳无功,明成祖本人也死在最后一次亲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约在今多伦县境)。
从上述东蒙古与瓦刺互相斗争和明成祖五次远征的情况可以看到,蒙古的力量由于内部矛盾的加剧和明朝对此矛盾的利用,被大大地削弱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权威一落千丈,异姓封建主们割据称雄,大汗成了他们手中的工具。同时也可以看到,尽管蒙古的力量被削弱,但是蒙古的强悍骑兵,灵活机动的战术,屡次要与明朝决一雌雄的企图,仍然对明朝有着很大的威胁。明成祖采取打击东蒙古为主,打击瓦刺为辅的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个成功并不显著,因为到底没有使蒙古人真正屈服。相反的是,明成祖不遗余力地打击东蒙古,到头来却扶持出一个更加强大的瓦剌,在他死后二十余年,瓦剌不仅控制了整个蒙古,而且危及了他的后代。从明成祖之后,明朝对北方用兵的高潮就结束了,其防线一缩再缩,一直缩到长城之内。
据说朵颜三卫是一直战斗力十分强大的部队,他们由蒙古骑兵组成。而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在起兵之后获得胜利,成功登上皇帝宝座,这支部队是功不可没。
纵观中国的历史,成吉思汗的军队在当时可谓称得上是“战无不胜”。凭着蒙古骑兵,成吉思汗把战斗都打到了欧洲,可见当时元朝军队的厉害之处。而元朝的军队,正是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骑马射箭都是这些蒙古人的强项,因此他们骑兵的战斗力也是十分厉害。
蒙古骑兵有很多优势,这也是他们当年能打下那么多场胜仗的主要原因。第一个优势就在于,这些蒙古骑兵在突击能力和速度上,远甩了步兵好几条街,毕竟人家有战马作为辅助。我们都知道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一般将领都会要求士兵进行排兵布阵,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取得一场胜利。而蒙古骑兵的优势,就是利用骑兵对这些士兵方阵进行快速冲击步兵的速度实在是比不上骑兵的速度,被打乱了方阵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组好,这就给了蒙古军队很多可乘之机
蒙古骑兵的第二个优势在于,他们的机动性很强。由于速度上的优势,他们可以快速实现战斗指令的要求,对敌方部队进行包夹和突击,而且实在打不过别人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骑着战马快速逃跑,那些步兵是想追也追不上所以蒙古骑兵在保命这一块,也很有优势。
朵颜三卫正式由这样的蒙古骑兵组成,就是因为他们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优势,导致了朱棣如此想得到这样的部队。
所有人都认为让蒙古铁骑闻风丧胆的明朝大将是常遇春,其实应该是徐达。
如果常遇春是猛将,善于做前锋;那么徐达就是军中主帅,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常遇春和徐达都是半路投奔的朱元璋,常遇春是土匪出身,后来在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时期投奔了他。常遇春在朱元璋手下发挥了他的才能,常遇春善于突击,最善使用骑兵。在朱元璋平定江南地区,他几乎是每战作先锋,次次都能大获全胜。
朱元璋在应天府建明称帝后,发动了对元朝的讨伐战争,徐达、常遇春等明朝初期的主要将领几乎全部出动,常遇春依然作为先锋一路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洪武元年常遇春攻占了元大都,洪武二年,常遇春千里奔袭直捣残元的老巢,后来又攻占了元朝最后的都城元上都。元顺帝无奈继续西逃,常遇春继续率领骑兵追赶,杀得元军丢盔弃甲,伤亡和被俘虏一万多人。开平被常遇春夺得后,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标志着彻底的完结。
既然常遇春这么厉害,为何还不是令蒙古铁骑闻风丧胆的大将呢?原因很简单,常遇春这些所有的战绩都是在徐达的指挥下完成的,就连最后攻占元上都开平,也是和明朝名将李文忠一起完成的。常遇春是一个典型的战斗型将领,他不会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部署。这样的将领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威胁并不是最大的。
徐达作为北伐元朝的统帅,他具备的整体战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不是常遇春能够比拟的。最重要的是徐达大军面对的敌人才是元朝军队的主力——王保保部。王保保应该是元朝末年唯一能力挽狂澜的将领,只是他遇到了一生最大的对手徐达。在与徐达的多次交锋中,徐达对王保保几乎保持着不败的记录。有了徐达大军牵制元朝主力大军,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人才能从容的率领军队突袭元朝后方,取得相当辉煌的战果。
洪武四年,常遇春从开平出发,率军南归,行军至柳河川,突染重疾,暴毙而亡,时年才40岁。常遇春的最大的功绩其实在朱元璋未称帝时期,平定其他地方割据势力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常遇春死后,徐达几次被朱元璋任命为主帅继续清缴元朝残余势力,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北方肃清干净,彻底的将蒙古元朝势力扫出了中原地区,并且徐达在北方建立多个驻军重镇,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
常遇春和徐达都是明朝国士无双的将领,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作战特点,但是总体来说,徐达更让敌人胆寒。
明朝有哪个皇帝被蒙古人俘虏去了?
本文2023-10-12 13:53: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