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不包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三希堂法帖不包括,第1张

三希堂法帖不包括(A)。

A《大观帖》

B《伯远帖》

C《中秋帖》

D《快雪时晴帖》

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书房名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

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

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

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三希堂内仅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设摆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乾隆御书“三希堂”匾名,“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对联分别张贴在御坐的上方和两旁低炕墙壁上五颜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对面墙上落地大玻璃镜尽收其中,小室立显豁然开朗此外,小室隔扇横眉装裱的乾隆御笔《三希堂记》,墙壁张贴的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王羲之学书图》、沈德潜作的《三希堂歌》以及董邦达的山水画等,更为三希堂增添了 钦定三希堂法帖无限韵致三希堂不仅以储存三希墨宝而闻名于世,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工艺品和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观者在欣赏赞叹之余无不流连忘返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故宫三希堂。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

‍‍

“三希”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其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这“三希”,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辽宁抚顺望花区“雷艺书画班”教师王洪瑞历时多年将我国先秦至清代200多位书法家800余件作品,其中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七百余枚、字数14万字,转化为矢量电子版软件,同时创作完成了《淳化阁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

       书法艺术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它同我国的历史文化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延绵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周代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魏至今的行草书。在书写载体上从龟甲、金石、竹简、布帛、纸张、直到电脑。无论从文字书写形式和书写载体变化,都与时代发展与进步密不可分。目前我国书法作品普遍是以碑刻、书籍、等形式来展示和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碑刻风化严重,碑面石块剥落,有些字迹开始模糊不清,有的已经断裂,有的遭到人为损毁。而书籍、保存又有印刷型文献体积过大,占用空间多,存放受限制,易损毁,信息传递慢,资源共享困难等缺点。当今社会高新科技已经广泛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各种各样的现代化高新科技媒体相继应运而生,在对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及更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能相比的。目前书法作品在计算机上主要以位图格式应用,适用于浏览、欣赏、教学等方面,很难与矢量软件相兼容,无法应用于更多多媒体领域如:激光设备领域、光电设备领域、雕刻设备领域等,因此我们急需将我国有价值书法作品转化为矢量电子版格式,为古代至今的书法艺术精华建立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精确的矢量电子版资料档案,它将更好地与当代多媒体相融合,对书法载体及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传统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

      《淳化阁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就是对书法作品转化矢量电子版后与科技相融合的一次实用性应用,此部作品所用材质为当今新型材料,,整幅作品具有拓片和雕刻相结合的视觉效果,典雅质朴又具有现代气息,方便搬运和展示。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包括《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续法帖》(墨妙轩法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再续法帖》三部分组成,根据北海公园阅古楼珍藏的《三希堂法帖》碑刻原石款式、尺寸,用现代材料及手法进行雕刻创作。其中《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495块,《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续法帖》(墨妙轩法帖)36块,《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再续法帖》47块,总块数为578块。

     《三希堂法帖》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书法丛帖也是我国魏晋至明末最完整的书法石刻精品集成。它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稀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宗命大学士隶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将浦将其“三希”及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法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这部法帖三十二册,刻石495块,收入了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三百四十多件书法作品,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二十一家、明代二十八家,另有题跋二百一十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四十余方,字数达九万余字。

      《三希堂法帖》刻成后,乾隆二 十年,酷爱书法的乾隆皇帝发现还有不少好法帖没有收进去。乾隆又命蒋溥、汪由敦、嵇璜等编次《墨妙轩法帖》 4卷,为《三希堂法帖》之续,也被称为《三希堂续法帖》款式与《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诸家书法作品30余种,由焦国泰镌刻。帖石嵌在颐和园万寿山之惠山园墨妙轩两壁,原石现已佚。这部现代雕刻作品共36块。因《三希堂法帖》只收入了魏晋至明代书法作品。所以这次增补完成了《再续三希堂法帖》的创作,其目的是能够完整展示我国魏晋至清代书法艺术发展演变轨迹。它是根据清代书法家流传下来的作品选择其代表性按照《三希堂法帖》雕刻体例进行现代雕刻创作。清代的书法在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派纷呈,成就十分辉煌。为此这次增补了王铎、傅山、邓石如、康有为等十五位具有代表性作家作品。另外在《三希堂法帖》只收入楷、行、草字体的基础上收入了篆书和隶书字体,五种字体得以全面展示 。 补续清代部分为四册47块。

     《淳化阁帖》现代雕刻作品是以《淳化阁贴》早期拓片为底本,经电子版保存后创作完成的又一部书法现代雕刻作品,它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系列作品共成完璧,可完整展示我国先秦至清代二千余年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十卷。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太宗帝命侍书学士王著选择内府藏历代法书,摹刻于板上,拓赐给朝中重臣。《淳化阁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一百零五人的四百二十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此部现代雕刻作品共80块。

      以上这部书法现代雕刻系列作品规模宏大,总块数为658块,总长度674米,可完整展示我国先秦至清代书法演变的历史,适用于相关文化活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项目开发应用等。目前很多有价值书法碑刻作品已成为我国重要文物,对外展出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部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们从中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沿革发展过程,观赏到历代书法家们精妙的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及所具有的无限生命力。

      中国书法的复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的优秀书法作品已成为传统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的艺术宝藏,运用当代科技手段来珍存、展示、记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还需要更多的人们共同努力探索才能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艺书画班”(雷锋社区院内) 王洪瑞

三希堂法帖包括()。

A《大观帖》

B《伯远帖》

C《中秋帖》

D《快雪时晴帖》

正确答案:BCD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

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是他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暖阁,用于珍藏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名贴以供他随时观赏,后来此阁被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三希阁”,而藏于此阁内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就被后人统称为“三希帖”。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倒台,“三希帖”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仍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流出了宫外不知去向。

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收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是仅存于世的王羲之的真迹精品,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冯源济父子所有,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八月十八日 壬戌,冯源济进献康熙皇帝,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中秋帖》据传为王献之的手笔,帖上的“至宝”二字是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但是,据专家鉴定,《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都是后人临摹的,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

三希堂法帖不包括

三希堂法帖不包括(A)。A《大观帖》B《伯远帖》C《中秋帖》D《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