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的形成
建阳位于福建省北部,北纬27°06’—27°43’,东经117°31’—118°38’。地处闽北心脏地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两度为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朱熹故里建阳市位于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特别是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东邻松溪、政和,南接建瓯、顺昌,西连邵武、光泽,北界武夷山、浦城,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省。远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繁衍、生息。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为建阳县。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一本15穗,诏改建阳为嘉禾县。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复名建阳县,历明、清及民国。民国时期,建阳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曾设于县城。革命老区分布于9个乡镇77个行政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阳两度为地区行署所在地,总人口3377万人,面积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占人口15%的畲、满、回、苗、壮、蒙、侗等21个少数民族,约5600多人。1994年3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阳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完成了1700年的县治历史。市人民政府驻潭城街道。全市面积3383平方公里,辖8镇(水吉、麻沙、莒口、黄坑、小湖、将口、徐市、漳墩)3乡(书坊、回龙、崇雒)2个街道办事处(潭城、童游),190个行政村,有33万人口。境内山川灵秀,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润,四季长青。素有“嘉禾之乡”“绿色金库”之美誉,又是“全国锥栗之乡”和“省级葡萄之乡”。
地图的家族非常庞大,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不同的地图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应该越详细越好,故应选择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图.
故选:D.
建阳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它是福建省五个最古老的县市之一。在北纬27° 06′—27° 43′和东经117° 31′—118° 38之间。东邻松溪、政和,南接建瓯、顺昌,西接邵武、光泽,北接武夷山、浦城。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闻名。宋代以“书屋”和“理学名邦”著称。辖10个镇、3个乡、190个自治村、14个居委会和3个农场。总人口3377万,面积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汉族为主,有畲族、满族、回族、苗族、壮族、蒙古族、侗族等21个少数民族,约5600人,占总人口的15%。
汉朝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十年(205年)转讨上饶,分上饶地及建安之桐乡置建平县;贺齐为削弱建安县地方势力,将桐乡划入建平县。建平立县后,属会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 建平县地域包括上饶部分地(即今铅山县)、建安县桐乡和崇安。 建安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间(207~220年),分会稽南部都尉为建安郡,建平县改属建安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县,铅山招善、鹅湖二乡划属邵武,而旌孝等乡仍属建平。
晋朝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二郡。同时,因建平县与荆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县为建阳县。 辖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阳。
及至南朝,建阳仍属建安郡。南朝宋,建安郡属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齐属江州,梁属东扬州,陈初属闽州(治今福州),后属丰州(治今福州)。
隋朝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建安郡为县,建阳并入建安县,属泉州(治今福州)。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四年复置建阳县,建阳县属建州。八年,建州属泉州都督府,建阳县并入建安县。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复置建阳县。 唐末,旌孝等乡划入弋阳县设铅山场(铅山场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
五代梁、唐,建阳皆属建州。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以建州为镇安军(后改镇武军),建阳县属镇安军(后属镇武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阳县属永安军(治今建瓯,不久改忠义军)。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为建宁军,建阳县属建宁军。
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阳县西北乡的崇安场升为崇安县;咸平元年(998年),分建阳之上梅、下梅、会仙(赤石)、黄村、周村、将村(以上三里属今星村、黄村一带)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阳之东南(今童游乡东南面及宸前东面一带)并入瓯宁县;元丰五年(1082年),分建阳从政(非以后建阳境内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属今五夫乡田尾、古亭、茅厂等地)、丰阳(兴田)、节和(黎源、澄浒一带)、建平(黎源、澄浒)、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1089年),瓯宁县将建阳东南一些乡村归还建阳。
南宋绍兴二十二(1152年),建宁军升为建宁府,建阳县属建宁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阳县之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更名嘉禾县。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嘉禾县属建宁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县复名建阳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宁路复称建宁府,建阳县属建宁府。
清代建阳县属延建邵道建宁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民国二年,改延建邵道为北路道,建阳县属北路道。民国3年改北路道为建安道,建阳县属建安道。民国14年废道。民国22年,十九路军在闽起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建阳县属延建省。民国23年,福建省政府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阳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在浦城)。民国24年,建阳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专员公署由浦城迁至建阳。县名沿袭清朝。
民国29年(1940年),又分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粤城)、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入崇安。是年10月,水吉从建瓯分出升为水吉县。
民国30年(1941年),将崇安县星村镇(同建阳县长坪乡接壤的)施家坪、源头一带(共288亩),划归建阳县管辖。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阳属于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建瓯)。
1950年9月专署迁建阳,建阳县属建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4年秋,邵武县水北区清平乡将坑上、薮上、西演、李家坡、黄竹楼、徐竹塘、邱家漈与下坪,划归黄坑区九峰乡管辖;斗米岭、泥洋、王坝溪、(里外)对田、(里外)大竹栏、三板桥与倒水,划归黄坑区桂林乡管辖,共15个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村有20户。
1956年6月建阳专署撤销,成立南平专署,建阳县属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6年,水吉撤销县制,将所属一区(治所水吉)、五区(治所郑墩)、六区(治所漳墩)三个区及二区的下墘、黄地、岭头、陈地、仑尾等5个乡,三区的回龙、垅下、浒洲、马岚、澄溪与南头等6个乡,四区的小湖、贵源、大湖、马坑、东鲁与鸿庇等6个乡划与建阳,置回龙区、郑墩区、小湖区及水吉镇。
1967年2月,邵武县胡书公社屯上大队划出4个生产队给建阳界首大队管辖。
1968年5月设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建阳县属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7月南平地革会迁建阳,建阳县属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阳县属建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9年1月行政公署迁南平(今延平区),建阳县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以原建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建阳区的行政区域;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
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阳区成立。
宋代福建刻书的另一特点是版画水平很高,已形成一个流派,被称为建安派。
就小说版画而言,福建建安派历史最久,自宋刊《列女传》、元刊《连相搜神广记》、《全相平话五种》,至明嘉靖、隆庆诸本,皆为建版。就其发展来看,建安版画曾有两个雕印中心。宋、元时书坊多聚集于建安县,入明后渐衰,建阳县则取而代之,成为书坊林立之处。两处所刊版画,风格无异,故统以“建安派”名之。
自明万历至明亡,是建安派小说版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其间书肆主要集中在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处。相比之下,更以崇化为大宗。嘉靖《建阳县志》载:“书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据统计,现今尚有名称可查考的坊肆,就有九十家左右。书业之盛,可见一斑。这些坊肆,刻印了大量的小说版画。可以这样说,古小说版画的大繁荣局面,就是由建阳书林揭开了第一页的。
建阳历史上另一位名人——游酢(chu)
建阳因朱熹集理学思想文化之大成而成为闽学的发祥地;游酢则因将中原洛学南传入闽成为开闽学先河者。
游酢(1053-1123),建阳县禾平里(即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人。熙宁五年(1027),20岁的游酢行冠礼之后,离开长坪,慕名赴洛阳拜见明道先生程颢。先生对这位风华正茂的弟子十分赞赏,便断言“其资可以进道”。同年八月,程颢出任河南扶沟县知县,特意举荐游酢任该县教谕。从此,注重酢学有专攻,成为福建闽北最早接受“洛学”的学者。元丰四年(1081),游酢又荐将乐杨时一道拜程颢为师。不到一年,两人同时告别老师。程颢嘱咐他俩把理学传向南方,目送他俩离去,怡然自得说:“吾道南矣!”其时,游酢已师事程颢十年,而杨时还不到一年,“吾道南矣”,主要还是对游酢而说。然而,如今学者津津东道“吾道南矣”这个典故时,只说杨时而不提起游酢,有悖于历史事实。
元祐八年(1093)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时程颢已辞世。这年冬天,游酢为了进一步探索孔孟理学思想,便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拜伊川先生程颐为师。游酢、杨时来到程家时,正巧先生在瞑目静坐,两人见状,不敢贸然惊忧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静候。待先生醒来时,天色已晚,先生叫他俩改日再来,待他俩走出门外时,雪积一尺多深。这就是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的典故。游酢正是凭着这种勤勉好学的精神,尽得理学的真谛,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游酢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南传,“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
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然)为著。”
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以后杨时准备收集伊川先生语录时,也请游酢提供材料,因为游酢占有二程的第一手资料。
朱熹与“二程”生不同时,无缘当“二程”的学生,只能算是再传弟子。朱熹后来成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其中也有游酢传播理学的功劳。朱熹整理的《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
建阳的形成
本文2023-10-12 14:25: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