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简介20字?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扩展资料:
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他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
龚自珍的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对他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龚自珍的生平故事吧!
人物生平
书香门第
龚自珍生于1792年8月22日(清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世代官宦的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父龚丽正,字至极,号学路。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母亲段驯,著名文学家段玉裁之女。
年少有成
龚自珍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其姥爷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15岁,诗集编年;1810年(嘉庆十五年),倚声填词,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
仕途不顺
1813年4月,龚自珍再应顺天乡试,又名落孙山,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
1814年,龚自珍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1815年,续娶安庆知府何裕均侄孙女何吉云。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龚自珍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龚自珍应会试落选,28岁的龚自珍会试落选,在京师与魏源一起师事今文学家刘逢禄,研读《公羊春秋》。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龚自珍会试再度落第,以举人挑选为内阁中书。
从1821年(道光元年)起,又任国史馆校对等官职,先后十几年。其间,他阅读了内阁丰富的档案和典籍,勾索旧闻,探讨历代得失,以后又参加《大清一统志》的修撰,写出了《西域置行省议》等有深刻见解的文章。
1829年(道光九年),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书。
1839年(道光十九年)春,由于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他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
1839年64(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离京。9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执教兴学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三月,父亲龚丽正去世,龚自珍又兼任了原由其父主持的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夏末,他曾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但1841年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
轶事典故
藏书故事
龚自珍不仅仅是晚清思想家,还是一名知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藏书极精,抄本和宋、元本达20余种,曾托钮树玉、何元锡等人助其搜讨,又四处借抄。曾为诸多知名藏书家撰写藏书记、藏书诗、藏书序跋。其《慈云楼藏书志·序》,对古典目录学的阐述,深刻独到:目录之学,始于刘向,嗣是而降,约分三支:一曰朝廷官簿,一曰私家著录,一曰史家著录,三者体例不同,实相资为用,不能偏废。尤喜收藏碑文、石刻、印章,文博藏品之富,陈元禄称之为“不可胜记”。藏室名为“宝燕阁”、“寰中一玉之斋”,其藏帖“二千种之冠”,邀林则徐、魏源、何绍基等好友同赏。又有“晋墨斋”。研究藏品之作如《说印》、《商周彝器文录序》、《秦汉石刻文录序》、《瓦录序》等专论文章数篇。惜藏书后来毁于火。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其子龚橙撰有《仁和龚氏旧藏书目》1册,手抄本,著录图书700余种。
名父·逆子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字孝拱,号半伦。他除了对小老婆,别的通通不爱,故自号“半伦”,真是“坦诚”得让人佩服。龚半伦虽放荡不羁,可并非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自幼聪颖,“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少时即“沉酣其中”。孝拱治学于公羊最深,著述甚富。他不自收拾,为人豪放,不修边幅,恃才傲物,世人因此多忌恨他。晚年家道益落,变卖先人金石书画殆尽。李鸿章爱其才,月资二百金以备无米之炊。孝珙客居海上时,曾做英国人威妥玛的幕府,月资数百金。后来资金日减,生活益窘,宠爱的两个姬妾都下堂入厨。
有人甚至攻击他曾把女儿送给威妥玛做妾。龚孝拱给英国人巴夏礼做幕僚时,曾引导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据说当时英人欲直攻故宫,龚孝拱力阻之,说圆明园珍宝如山,是中国菁华之所在,毁此亦足以泄愤。英人听从他的话,京城遂得保存。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孝珙除精于公羊学外,还精于史学、小学。著有《元志五十卷》、《雁足镫考三卷》、《清邋遢史三卷》。
死因之谜
离奇暴毙与丁香花公案
自珍在京做官时,是明善堂主人的上客。主人的侧福晋顾太清慕其才,二人有暧昧事。有人说,自珍诗集中游仙诗及词中《桂殿秋》、《忆瑶姬》、《梦玉人引》诸阙,倘恍迷离,都是为这件事而引发的。后来被明善堂主人察觉,只好引疾归乡。结果还是被明善堂主人鸩杀了。还有一说。自珍晚年眷恋一个私娼,叫灵萧,而灵萧却另有所爱。有一天,他去灵萧家,遇见了那个人,自珍让灵萧与他断绝往来。灵萧明应,而暗中往来愈密切。半年之后,龚自珍在灵萧家又遇到那人。龚自珍回家拿了鸩毒交给灵萧,命她毒死那人。这种毒药本出自宫内,服下后并非立即死,死后也没有伤痕可验。那灵萧收下药,随即放入酒中,端给自珍。龚自珍饮下,回到家就感不适,数日后死了。
虽然日子过得苦哈哈,龚自珍诗歌中却不乏艳情之作,这与他的生活态
度是分不开的。他对女性的欣赏,让他一生中有过许多短暂的情缘。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与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的情感纠葛。这一段情事,是清代最广为人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秘闻,称为“丁香花公案”。
这段公案,起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诗歌写道:“空山徒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篇末并自注云: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这里的“宣武门内太平湖”,指的是乾隆曾孙、宗室才子、贝勒奕绘的府邸;而“丁香花”、“缟衣人”,则被附会为奕绘的侧福晋顾太清。
奕绘和顾太清都能诗善文,与京中文人墨客过从甚密。龚自珍本是他们夫妇的座上宾。人们认为这首诗表明顾太清与龚自珍之间存有暧昧之事。清末学者冒广生《读太素道人〈明善堂集〉感顾太清遗事辄书六绝句》首次将此事书之成文:“太平湖畔太平街,南谷春深葬夜来。人是倾城姓倾国,丁香花发一徘徊。”这起“丁香花公案”遂广为流传,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辟谣者有之。清末的曾朴曾将此事虚构一番,写入了小说《孽海花》的第三、四回,两人的所谓“情事”更是得以盛传。
龚自珍与顾太清一为当世才子,一为闻名才女,二人的情缘是真是幻,直到今日仍然争执不休。只是,这件事对两位当事人的一生影响深远。顾太清被逐出王府,从此流落市井。1839年(道光十九年),龚自珍也辞官回乡。他匆忙离开京师之后,对进京心有余悸,曾遣仆人入京迎接家眷,自己并不亲往。两年后的八月廿十,龚自珍暴病而卒。
其他说法
一说死于权贵穆彰阿之手,一说被青楼女子灵箫和小云毒死,—说是荣亲王府派来的杀手。晚清小说《孽海花》则以龚自珍儿子的口吻说,他被宗人府的同事,用毒酒毒死了。
主要成就
政治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盐铁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文学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股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
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
梁启超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盦全集》,若受电然。”
佛学
龚自珍自称“震旦佛弟子”,三十多岁时就接触了佛学,曾从彭绍升的学生江沅学佛。他比较崇尚天台宗而不满意晚唐以来的狂禅。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佛学特别是天台宗思想成为重要的理论来源。他曾吸收佛教万法唯心的观点而强调自我精神的创造作用,他认为:“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变造毛羽肖翅,我理造文字言语,我气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别造伦纪。”既然一切皆我造,那么世界的各种差别也都因我之“知见”而有,因我之“知见”而变,“十方、三世,所有微尘非他,知见而已矣”。据此,龚自珍提出了通过改变人们的“知见”来改变现实世界的想法。他认为,人人都有一个“无善无不善”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努力,能改变人心的好坏,从而达到改变世俗世界的目的。龚自珍对佛学的信受和奉持,给他的社会观、人生观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佛教思想既是他信仰的内容,也是他用来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是他挣脱传统思想束缚、要求变法革新的精神法宝之一。在他一首名为《题梵册》的诗里,他大胆地贬抑儒教,推崇佛教,向儒家的正统地位发出挑战:“儒但九流一,魁儒安足为?西方大圣书,亦扫亦包之。即以文章论,亦是九流师。释迦谥文佛,渊渊劳我思。”儒家本来就是九流之一,没有什么可高贵的,而佛学却能囊括九流,可以为九流师。在统治者定孔子为万世师表的时代,龚自珍毅然地表现出他蔑视儒家道统的叛逆精神。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翻译及注释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花:比喻国家。即:到。
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己亥杂诗·其五鉴赏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己亥杂诗·其五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己亥杂诗·其五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著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己亥杂诗·其五赏析二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著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 唐诗 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因此,「浩荡离愁」中,含有些许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 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
日暮的片片飞花,撩起诗人的离愁。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辞别京都,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丰富的想像。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
「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由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此时诗人在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著许多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诗人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落花有情,表现在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自,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牧《金谷园》甚至把落花比作堕楼美人:「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把风吹花落悄无声的自然景象与美人堕楼联系在一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比拟红粉佳人堕楼,寓有美人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一旦的感叹,讽刺了石崇「金谷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而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有些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昂扬向上的精神。「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慎虚《阙题》);「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花落春仍在」(俞樾试帖诗),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只见童子的浑朴天真和烂漫之趣,而无伤春惜花之情。有的充满勃勃生机,有的在飒衰中现出昂奋。但是,无论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是「花落春仍在」,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要略逊一筹。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词作品: 己亥杂诗·其五 诗词作者: 清代 龚自珍 诗词归类: 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叙事、抒情、爱国、抱负
龚自珍简介20字?
本文2023-10-12 14:33: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