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读后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山海经》读后记,第1张

《山海经》的译文,终于全部完成。

近两个月的读译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深切的体会。有几次,我都想过放弃,但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只有坚持,才会有希望。人只要活在这个世上,还是应该有个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行的动力。世上无数的成功者都在孤独中戮力奋进,我们可以吗?

下面简要记录下读译《山海经》的过程与收获。

第一,是在翻译之前要通读全文,包括《经》内文字的相关注释和译文。目的是为了能了解全书的概况,包括其内容、顺序、难易程度、组成分布等,从而规划自己的读译时间计划,以每天原、译文1500的字数进行实时更新。毕竟,白天要工作,只能在空闲时间逐渐完成此项难度较大的爱好事宜。

第二,当开始动手翻译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以往那些译著者的不易。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个别古文生僻字如何在电子文档里的体现。这些字在平常使用的新华字典里很多都没有,查起来也不方便;网上也搜索不到完整的古文字。我也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拼音、手写、拆分等。后来,我又使用截屏,可是粘贴到网上时,才发觉截屏的字是以的形式夹杂在文档里发布,格式上肯定不合适。随后,我就想到了替代,可哪有那么合适的字代替《经》里的古文字呢。不过,在翻译到后面时,我也在不停的校对前面已译过的文字,有时,突然在网上又能搜索到了那些个别古文字。这时,是我比较开心的时刻,这种情况发生过十来次。总体来说,少量进行替代的字都基本符合原字的含义。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前后查找核对能花费两、三个小时,而这时,那种枯燥、焦灼的滋味不停的涌上来,让我几欲搁置、放弃。尤其是从北山经到中山经,古文字的生僻处最多,总是译译停停,咬咬牙,然后再重整旗鼓继续艰难的译程。译文中对个别生僻字只注音,不释义,因为,对有些阅读者知道读音就可以了;而对有的阅读者,即使做了释义,他们也会自己去查阅核对,只有经过自己的查寻,才会释惑。

第三,按照顺序,开始是南山经,然后是西山经,当我把译文编辑、粘贴到网上,发布前再进行校对时,却发现有些部分的译文太死板,不宜阅读,还有个别错字和丢字的地方。本着对自己、对读者负责的心情,我又重新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让译文变得更通俗易读,且还要符合原著。因此,很多地方就需要重新构思和编辑。修改好了,发布后,我自己首先要重读一遍,若是发现还有个别错字和落字的地方,那么就再编辑和更新。这样下来,从开始通读,到发布完成,一段文章要反反复复查看十来遍,直到最终全部校对完成,才算对《山海经》这本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第四,再构思的过程,就是要让读到我的《山海经》译文的人觉得有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及能使自我想象发散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很多章节重新组织语言,还要在内容上符合原文。也就是说在基本翻译完成后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在原文的基础上译成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文章。这其中参考了专家袁珂先生的译著文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古籍。

第五,《山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网上的评论不少,古今研读的人也有很多。有些专家学者着重在其中的字、句上下功夫。即使想追根溯源,但经文中有些章节的紊乱、散佚,也无法进行真实的延续;有的在神话传说上深入探究,甚至有些人物在当今的网络小说中大放异彩,不得不为这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大加赞叹;有的是在山川分布,物种功效,沧海桑田的演变,动植物的消亡与遗存等上面做细致的查证。个人认为:《山海经》是能与《易经》比肩的、具有与其异曲同工、包罗万象的作品。

第六,《山海经》的特点是散、实、虚、神,《易经》的则是规、实、虚、神。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表面的字句上,《山海经》的散,那是真的散,古今第一散,尤其到了海经和荒经,很多地方都是东鳞西爪,似是而非又是非而是,不仔细的前后对照,及其参考相关注解,那么,看着看着就跑神了,有时还会犯迷惑,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难读。除此之外,《山海经》内的文字也是虚实夹杂,神妙囧异。而《易经》的文字规正,次序井然,读起来虚实相间,阴阳交错,实虚之中,就看人们如何去理解。

第七,个人认为国人必须读《山海经》,就象《易经》、《史记》等一些伟大的作品一样,因为它是文明的起源之一。以前,在我看过的一些书籍中,不时的能看到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国的神话传说,只是在查找成语时,读到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一些片段。这次完整的读过《山海经》后,才知道我国在这方面的故事更加奇诡多姿。近些年,看到一些网络文学的小说中,经常描写或借鉴这些传说中的故事,深感欣慰。毕竟有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感受到了这些传承的珍贵。很多名扬千古的经典作品无不与《山海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前段时间读过的《史记》,比如司马相如的汉赋,又比如屈原的《离骚》,以及《楚辞》、《水经注》、《本草纲目》等等。所以说,《山海经》是一种文明的起源,在没有文字出现的时代,它就是口口相传,延续到了有文字出现的时代,即使记载它的图画保存不到今天,即使记录它的文字比较散漫,但只要认真的去看,就能从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它是多么瑰丽雄阔的一部大典。

第八,终于对《山海经》的“经”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多版本或者是一些专家学者都把“经”字解读为经历、经过,甚至连网络平台上做阅读讲解的也是如此。我从开始读,到全部翻译了一遍,也是认为《山海经》的“经”字,就是指经过、经历。可是,当我读完仔细思考的时候,才明白,这个“经”字,如果仅仅理解为经过或者经历,那只是一种表象。统观全篇,从表象到本质,这个“经”字,就不能仅仅当作是经过或者经历解读,它更深层的意思是经卷、经书。而《山海经》的书名,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历的山川象物,但从其记录的内容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里面的一些动植物的名称,现在依然存在,并且仍沿用其名;里面的一些山脉水系,现在依然存在,或换了一种称呼;里面的一些双身两首或是两首一身的人,现在有些连体人不就是吗?(前些日子,美国又发现了三身人)。另外,还有个别巫术的咒语,及以呼吸吐纳食气为主的人类等。这些都是实的,也是实际存在、延存下来的;而很多已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那些虚无缥缈的物种或山川,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了。所以,个人认为,《山海经》的“经”字,应该理解成我国文明传承的一部经书,也应起到警示的作用。又比如:《经》书中多次提到“巴蛇吞象”,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允许这种蛇的繁衍,所以,只能消亡而绝种。

最后,通过对《山海经》的解读,让我更加明白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所谓的“绿水青山”不是说水绿了,山青了,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了,重要的是必须保护生态平衡,先是营造出自然的环境,然后,顺其自然的发展变化和适当的控制,从而保存地球在这一时代的稳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啊。

特吟诗一首,祝:《山海经》典,文明传承。

山丘立立布八荒,

海陆连连环四方,

经天纬地奇书事,

典藏绝音异种亡。

文字开天延细浪,

明光映日落霞芒,

传递阴阳星有途,

承载乾坤宇无疆。

的读音:(zhǐ)

轵,拼音zhǐ,注音ㄓˇ,部首车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12画,五笔LKWY,仓颉JJRC,郑码FKJO,四角56080,结构左右,电码6520,统一码8EF9,笔顺一丨フ一一一丨丨フ一ノ丶。

基础释义

车轴的末端。

详细释义

〈名〉 古代车毂外端贯穿车轴的小孔 轵,车轮小穿也。从车,只声。

——《说文》 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

——《周礼·考工记·轮人》 古代车箱两侧由方格组成的挡板 参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

——《周礼·考工记·轮人》 车轴末端 祭两轵及轨前,乃饮。

——《新唐书》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轵酉集下车部康熙笔画:12画部外笔画:5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说文》车轮小穿。《释名》轵,指也。如指而见于毂头也。《周礼·夏官·大驭》祭两轵。《注》轵,谓轊头也。

又县名。《史记·汉高祖纪》秦王子婴降轵道旁。

又岐也。《尔雅·释地》北方有轵首蛇。《注》岐头蛇也。

又语辞。《庄子·大宗师》许由曰:而奚来为轵。《注》轵、只同。

又药名。《本草》连翘。一名轵。

说文解字

轵卷十四车部

车轮小穿也。从车只声。诸氏切

说文解字注

(轵)车轮小穿也。轮当作毂。轮人职曰。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郑司农云。贤、大穿也。轵、小穿也。後郑又改记文作去二为贤。程氏辨其非是。详见通艺录。许同先郑。从车。只声。诸氏切。十六部。轮人为舆。参分较围。

去一以为轵围。注曰。轵、輢之植者衡者也。与毂末同名。毂末卽谓车轮小穿也。按輢軨谓之轵。轵之言?也、枝也。??、多小意而止也。以状轵围之小。可说其意。而毂末小穿取此名、其意不可说。

1、悌拼音:tì;

2、详细释义

(1)笔顺读写:点、点、竖、点、撇、横折、横、竖折折钩、竖、撇。

(2)〈动〉形声。从心,弟声。本义:敬爱兄长。同本义。亦泛指敬重长上 。亦借指兄长。

(3)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4)悌,善兄弟也。――《说文》;

(5)弟爱兄谓之悌。――贾谊《道术》;

(6)又如:悌达(悌顺。敬爱和顺);

(7)〈形〉和易;

(8)如:恺悌(和乐平易);悌睦(和睦)用同“体”。体贴,亲近。

(9)如:悌己人(亲信);悌友(兄弟姊妹间亲密和睦)兄弟姊妹间的友爱、互相敬爱。

(10)〈古〉儒家宣扬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爱。

(11)悌,儒家的伦理范畴,现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本意,悌,怜爱,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悌作为兄长怜爱兄弟。表演彩排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2)《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见。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3、其义有:

(1)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下》「入则孝,出则悌」。为了历代的统治者的利益开方便,故有此说法流传。按情理说,弟弟幼小可欺,身为成年人,兄长当有负责保护之义务。

(2)实则敬宗氏远亲长老曰悌,爱宗氏远亲幼小曰长。男子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族属哪个分支。女子称姓,则是为了严守 同姓不婚 的原则,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3)好处:汉朝为了防止兄弟争权导致分裂,防止弟弟谋杀兄长,给皇室蒙羞,重新解释了孝悌。

(4)悌友,兄弟笃爱和睦。如《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大孝,慈祥悌友」。

(5)与「弟」通。如《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6)简易曰悌。如《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也』」。

(7)发曰悌。见《尔雅·释言》。

4、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1)《唐韵》特计切《集韵》《韵会》《正韵》大计切,音第。《说文》善兄弟也。从心弟声。经典通用弟。

(2)又《广韵》徒礼切《集韵》《韵会》待礼切,音娣。《玉篇》恺悌也。与诗岂弟同。《注》岂,乐。弟,易也。

(3)又《集韵》荡亥切,音待。义同。

(4)又《集韵》待亦切。易也。或作弟。义同。

(5)又《尔雅·释言》岂弟,发也。《郭璞注》发,发行也。引《诗》:齐子岂弟。《疏》引郑笺云:此岂弟,犹言发夕也,岂读为闓。弟,古文尙书以弟为圛,圛,明也。然则郭云:发,发行也,是用郑笺为说。《孔颖达曰》此岂弟犹发夕,言与馀岂弟不同也。读恺为闓。《说文》闓,开也。洪范论卜兆有五曰圛。注云:圛者色泽光明,上云发夕,谓初夜卽行。此云闓明,谓侵明而行,与上文相通也。◎按岂弟,又有发行之义。毛传於齐风载驱诗之岂弟,与他处岂弟,训义混同。郑笺不从,必有考也。《集韵》又有待亦切,当训发也。今《集韵》仍毛传,而不用笺,则多此一切为赘矣。

5、示例:

(1)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2)又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矣!

缕字拼写如下:

缕,汉语一级字,读作缕(lǚ),本义指麻线。

基本字义

缕lǚ

⒈线:千丝万缕。不绝如缕。

⒉泛指线状物。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缕

《广韵》力主切《集韵》《韵会》陇主切,音偻。《说文》线也。《广韵》丝缕。《周礼·天官》典枲掌布缌缕紵之麻草之物。《孟子》有布缕之征。《楚辞·招魂》秦篝齐缕。

缕的词语

缕析lǚ xī、缕晰lǚ xī、蓝缕lán lǚ、缕陈lǚ chén、缕述lǚ shù、缕缕lǚ lǚ、屦缕jù lǚ、缕罗lǚ luó、弦缕xián lǚ、缕举lǚ jǔ、缕解lǚ jiě、缕脍lǚ kuài、雪缕xuě lǚ、云缕yún lǚ、岣缕gǒu lǚ、箴缕zhēn lǚ、褴缕lán lǚ、

缕的成语

千丝万缕qiān sī wàn lǚ、分丝析缕fēn sī xī lǚ、以启山林yǐ qǐ shān lín、刃迎缕rèn yíng lǚ jiě、身无寸缕shēn wú cùn lǚ、依头缕当yī tóu lǚ dàng、细针密缕xì zhēn mì lǚ、衣冠蓝yī guān lán lǚ、筚路蓝缕bì lu lán lǚ、密针细缕mì zhēn xì lǚ、

又覼缕。委曲也。《柳宗元·寄许孟容书》虽欲秉笔覼缕。

又结缕,草名。《尔雅·释草》傅横目。《注》一名结缕,俗谓之鼓筝草。

又《集韵》郞侯切,音娄。褛或作缕。《玉篇》贫无衣,丑弊也。《小尔雅》布褐而紩之,谓蓝缕。《左传·宣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注》蓝缕,敝衣。《类篇》褛或作缕。

瘵的读音是:zhài 。

瘵怎么读如下:

拼音读:zhài,四声。

瘵的笔顺:点(丶)、横(一)、撇(丿)、点(丶)、提(㇀)、撇(丿)、横撇/横钩(㇇)、点(丶)、点(丶)、横撇/横钩(㇇)、捺( ㇏)、横(一)、横(一)、竖钩(亅)、撇(丿)、点(丶)。共16画。

瘵的意思:汉语二级字,本义指病,多指痨病 。

古籍解释:

1、《唐韵》侧介切《集韵》侧界切《正韵》侧卖切,𠀤音𨝋。《说文》劳病也。《广韵》病也。

2、《诗·小雅》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传》瘵,病也。《战国策》上天甚神,无自瘵也。《注》瘵,病也。《木华·海赋》为凋为瘵。

3、又《集韵》侧例切,音际。病也。《诗·无自瘵焉郑笺》瘵,接也。音际。正义曰:郑读为交际之际,故云接也。

4、又《集韵》征例切,音制。引纵病也。

详细释义:

1、念其服劳之久,悯其撄瘵之深。——宋·王安石《乞退表》

2、又如:瘵鬼(因患痨病而死者);瘵疾(疫病。亦指痨病)

3、疾苦;困顿/sufferings/。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诗·大雅·瞻仰》。又如:瘵瘼(凋敝,衰败)音寨zhai。

4、疾病之总称。《说文·疒部》:“瘵,病也。”;《尔雅·释诂》:“瘵,病也。”郭璞注:“今江东呼病曰瘵。”

用瘵造句如下

1、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2、肺结核病在古代被称之为痨瘵。

3、人之患瘵者,风寒暑湿燥火,无一不足以侵之。

4、算行开改会,限田放籴,生民凋瘵,膏血既朘。 

5、值其瘵疾危重之时,由其门人黄中等编次刊行。 

6、痨瘵在当时是不治之症,终于在4年之后病人膏盲,一命归天。

7、从她在老板前点头哈腰地那个模样,你就知道她是个什么 人了。 

8、望月砂其实就是野兔的干燥粪便,其主要功效是明目杀虫,治目暗翳障、痨瘵、疳疾、痔漏 等症。 

9、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张杲《医说》,谓唐开元中,明州人陈藏器着《本草拾遗》,载人 肉疗羸瘵。 

10、 在这城市的春天,人心已经发霉,志向也已染了痨瘵,流水已充塞毒热的微菌,柳絮也传布 脑膜炎的小机体。 

就读易,好啦,

拼音:

注音:

部首: 王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12画

异字体:

五笔:GJQR仓颉:MGAPH郑码:CKRO四角:16127

统一码:3EDB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笔顺:一一丨一丨フ一一ノフノノ

扩展资料:

学语文最基本的四种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而要想把语文学好,听和读是突破口。语文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语文相关材料,比如作文素材、故事、小说等,扩大阅读面,

多背一些好句好段。语文字词及基础知识在于积累,短时间成绩没有提高不要急,坚持

下去就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语文学习不要死记硬背,不是背会了就能做对题目,理解了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字词以及成语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阅读题目,更要学

会理解和归纳。

至于写作,也是学语文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语文作文占很大分值比例,所以平时学语文不能忽视写作这一块。练笔可以先进行模仿与仿写,多背诵或改写经典段落,写完多

进行修改,多请老师指点等。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说和写是学语文的终极目的,“写”好了可以提高卷面分数,“说”好了可以成为像苏秦张仪那样合纵连横的人,所以平时要多加练习。

曝书是古代最为常用的方法在宋代比较兴盛是否正确

是正确的

古代的“读书节”,叫“曝书会”。在史籍中有不少关于馆阁曝图书书画的记述。“曝书”,古代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汉代《四民月令》中这样记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就要把书拿出来晒太阳,有助于除湿防霉、驱虫防蛀,这是“曝书”的习俗由来。

宋朝的“曝书”

宋朝的“曝书”习俗,既有官方制度性的“曝书会”,也有民间“曝书”活动的文人雅集。北宋的曝书会延续三个月,南宋延续两个月。

由于宋代雕版印术的广泛应用,宋代图书刻印极其精美,极具文献与版本价值。书多,藏书也兴盛。宋朝的官方馆阁在曝书期间,晾晒的藏书都对词臣学士开放,词臣学士都可以到曝书之所观摩皇家藏书及其他珍贵藏品,一饱眼福。

记载宋代馆阁制度的《蓬山志》中,对当时的曝书会有如下描述:“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曝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

这里的“秘省”就是秘书省,宋代组建了集贤院、史馆和昭文馆,作为负责图书古籍典藏场所,也就是宋代的国家图书馆。

当然宋代官方的曝书会,只允许翰林、大学士可以看书,开放性有限,但毕竟突破了以前皇家藏书的封闭性质。

除了官方举办的曝书会,当时宋代的民间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地方藏书,也会举办曝书会。

《山海经》读后记

《山海经》的译文,终于全部完成。 近两个月的读译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深切的体会。有几次,我都想过放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