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好,请帮忙鉴定一下相册里面的清代糯冰种四色翡翠手镯和战汉时期的黑漆古青铜镜
玉镯看上去问题不大,青铜就难说了。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青铜器辨伪的方法
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困扰收藏者的主要问题是辨伪,当前这方面的书籍文章不少,但大都文字冗长,读后难得要领,不便操作现根据个人经验,且支几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 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但因千年以上的时间,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结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如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此法看来不会被讲卫生的今人所取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第二招 看锈色
(1)疙瘩锈可疑:疙瘩锈色深浅不一,成较均匀的小块状,布于器物之某一部位,虽不能将有疙瘩锈的器物一概视为赝品,但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乳胶所作的假锈,多呈此状。
(2)粉绿色锈可疑:粉绿色锈多为浮锈,除特殊环境如土层潮湿、过分接近地表等原因,少数真器有此情况外,一般粉锈多半为急于求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有的真器,出土后保管条件不好,染上有害锈也偶尔呈粉绿色,但购藏青铜器必须对此保持警惕,以防上当。
(3)单一锈色可疑:一件历经千年标准的青铜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斑斓可人正像宋元时期的古画一样,除了总的基调色彩因陈旧显得单一外,观其细部色彩也是各有千秋,其感觉是和谐而不单调,多彩而不刺目,就是一枚小小的秦汉时期的青铜带钩,也可体现出这种特色凡锈色过分单一,缺乏变化与对比通体硬绿锈者,一般都是“速成“赝品,不可取也。
再一招
辨声
(1)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声音较低沈短促。 (2)破音可疑:有的作伪者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这样做虽然消除了亮音,但却呈现出破裂之音。
又一招 细察材质
作伪者为省事,常用新铜(黄铜)制作赝品,选好后涂以假锈色包浆,或腐蚀后埋入地下,使人看不出器物材质购藏者用20倍以上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如发现有**晶体状亮点,即可能为新铜所造。
铜器的作伪:
第一,器物整体均伪。作伪者利用真铜器翻模铸造新器,或以某件器物的图形为蓝本,来作伪器。如旧时常仿《博古图》上的鸟兽尊。这些伪器作好后,先埋于地下,使其生锈,二三年后再取出。
第二,器物是拼凑改造的,即过去古董商人称的“捣撤货“。拼凑器基本上可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是器物的每一部分都是古代残器,而将残器重新配合在一起,使成为一件完整的铜器。例如甑的下部配以鼎,以成甗,这与甑下应是鬲则大相径庭;其二,由真器的残体和伪作的一部分相陪,成为一件完整器物。例如利用缺三足的鼎体,下面再配以校和圈足,使成为豆。以上伪作情况,明眼人一望便知是拼凑之器。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真器内嵌入别的的真器的真铭,使之成为有铭器。这里需要谈一个问题,即在出土或传世的铜器中,常有这种情况,即器物整体颜色不一致。如湖南前些年出土的戈卣,提梁与器身不同,在传世的铜器中也见有这种情况,因此亦不能绝对认为,一件器物的某一部分与其它部分铜色不同就一定是拼凑器。
第三,旧时一些铜器在出土后,破损残缺严重,作伪者利用其技能,将破损器进行修补,使成为一件完整器,并作假地子和假锈,如有花纹并补配花纹等。对于这种修补器,应辩明哪部分是原器残件,哪部分是后补的。
第四,器物与铭文皆伪,或器真铭伪,或器伪铭真,也有的是真器上已有铭文,作伪者画蛇添足,再添补铭文。铭文的辩伪很重要,铜器伪铭的选材和制作情况也较多样,有的是依据古籍著录的拓本内容为蓝本,刻在真器或新铸的铜器上,有的伪作铭文是利用真铭的一部分铭文,与古籍记载的铭文相拼凑,例如现存英国的晋侯盘,铭辞主要取材于散氏盘铭、石古铭,以及《尚书》、《左传》的词语。
第五,器真,花纹是后刻的,或在真器残存的一部分花纹上再增添假花纹。
第六,铜器辩伪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某一件铜器上,器物、花纹、铭文的真伪共存,这就需要逐一地认真进行辩伪,切不可只顾一点,而忘记其余。
以上简略地将伪作铜器制作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归纳,下面再谈一下铜器辩伪的主要方法与依据。
第一,掌握先秦以至两汉青铜器的铸造、种类、造型、花纹、铭文等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青铜器真伪的基础。
第二,在辩伪工作中,对铜器的第与锈的辨别是很重要的一环。由于先秦两汉的青铜器年代久远,各时期各地铸造的铜器铜质不同,入土或入水的地区土质不同,铜器表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地(皮色)和锈。无论是第还是锈都在一二十种以上,主要有绿、蓝、黄、白、红、黑等等。真器由于制作年代久远,形成的地子一般是发光亮的,而伪作的假地子则发暗。在铜锈上,真锈由于时间久远,锈块结实坚硬,锈不是浮在铜器表面,而是渗透到了内部,假锈是浮在铜器表面,锈块较软,弄下来易搓成粉末状,又因是假锈,锈一下来,就会露出新锈。
第三,在伪造技术上,伪造的铜器外形没有真器那么有生气。假花、假铭也没有真器雄伟浑厚的气韵。真器花纹一般层次分明而平整,而伪花则软而凸散,且没有铸造真花时常出现的铸瘤。真铭文,商周时代一般为铸字,字体匀整,深浅如一;而伪铭则有刀凿痕,字体呆板无神韵。在真器上补刻的伪铭,常有将铭文刻在垫片上,这就大露破绽。在真器上补刻伪铭时也常将器物的锈斑与氧化层破坏,字口内光亮干净,辩者常可一目了然。
第四,真器在一件器物上所表现出的造型、花纹、铭文等方面风格是一致的,而伪器在一件器物上常常出现风格矛盾,这就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比如在汉代铜器上补刻商周文字,对青铜器稍有常识的人都可辨别出。 第五,在铜器辩伪上要多利用考古发掘品和专家们公认的器物进行对照,又增强可靠性。
1、各类印章满语篆文
在未发行纸币连存根共同盖一个完整的章,当发行的时候它要把正票裁走,留存根,将来票收回来的时候,要对,对上去以后这个票就入库了。这所盖的就是骑缝章,此外票上还有票面认证章、花押、防伪章等等,满文用九叠篆,清代官印的特点是一半是汉文,一半是满文。
2、雕版
咸丰三年开始始发的大清宝钞户部官票,都是利用铜版雕刻,然后手工印刷,当时使用的宣纸为高丽纸,比较厚,纤维也比较粗,纸张易于使用,韧性比较强,用雕刻板刷色来印刷的,印刷方式比较传统,印到这个纸张以后,纸上反过来的墨色是凸出来的。现在咱们做伪的这些基本上都是用原票扫描,印出来以后,它没有凸起的感觉。
到了后期,光绪晚期,发行的各省和咱们中央机关银行发行的钞票都是委托财政部印刷局用现代印刷机印的具有凹凸版的钞票,各省委托国外印刷也都是现代印刷技术印刷出来的钞票,已经跟现在**比较接近了,有防伪水印,有凹凸版,纸张都是用专业印钞纸,跟咸丰年已经有很多区别了。它的辨伪相对容易得多。
3、手写的流通记录
古人也会担心假钞问题,所以钞票流通道某一地,就记录下来,如何使流通到此地,何时收过该票等,记录在纸币的背面,对于咱们现在收藏者来讲,是一个重要证据,因为流通记录越多,钞票为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像这些墨笔字都是当时写的,写完之后还盖有印章,古人的书写风格现在作伪一般较难摹仿,可作为鉴定手段之一。
有以下几种方法:
1、辨别文字。文字首先是看“气息”,“气息”就是风格和韵味。各个不同时期的钱币文字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韵味。还要看钱面上的文字组成,是否协调统一,改刻和拼接的钱,文字常常南辕北辙。文字气韵不协调,像书法一样,不是同一人书写,书体就不同。
2、分辨铜锈。生坑铜锈种类很多。色泽分为黄、红、蓝、绿、黑等。有的是通体绿锈,有的部分锈蚀,有的是点锈。一般来说,年代近一点的,锈结的程度要松一点,浅一点。传世的钱币,很多没有铅色,但色泽深沉古朴。
扩展资料:
乾隆通宝上古文字的特点:
鉴定一枚钱币书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如:“益化”圜钱虽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时有齐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时期其它各国之圜钱文字。
发现有东周、西周的圜钱,若其钱文是小篆书写,显然是伪品无疑;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
如见到清代宝源或宝泉局钱币中的满文书写有错吴,则应考虑到宝泉、宝源二局是清代国家级的、最正规的铸钱局,满文的书写绝不会出现错误,则所见之钱币必属伪品。
-古钱币
老师你好,请帮忙鉴定一下相册里面的清代糯冰种四色翡翠手镯和战汉时期的黑漆古青铜镜
本文2023-10-12 14:47: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