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鼠疫这些传染病在中国古代是如何治好的?
这两种传染病在古代并没有很好的治愈方法,也就是说在古代的话,如果人被传染上了这两种传染病的话,那么可以说与绝症没有什么区别了,历史上治疗鼠疫的最佳方法就是消毒和隔离,直到定军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为止,感染到鼠疫的人也大部分都去世了。肺结核在古代也属于绝症,古代人管肺结核叫肺痨,得了这种疾病的人,基本上就被人看作离去世不远了,只能通过相对来讲还算有效的中药来维持生命,而且对于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来说,大多数都采取隔离的方法,大家也都会尽量远离这种病人,可以说非常凄惨。不过在中国古代,对于传染病的研究和抵抗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最明显的进步有以下几点:
1、纱布做口罩
其实口罩这种东西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做的像现在这么美观和方便,当时的中医就提出过用纱布叠加的方式来代替类似现在口罩的东西,有助于隔绝病毒,可以说当时的医生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在医疗条件如此苛刻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会想到利用防护措施去接近病人。
2、消毒
在我国古代利用各种方法消毒是对抗大部分传染疾病的主要手法之一,确实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消毒与隔离这两种方法在当时非常流行,当然主要实施者还是中医,中医的伟大我们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
3、原始疫苗接种
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疫苗的接种,比如说天花这种疾病,在我国古代就被提出过,利用牛豆的方式接种到人的身上,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有用,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太成熟,所以效果可能不太明显,成功率也比较低。
肺结核,中医称之为痨病、肺痨,系结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用自拟的中药方剂治疗本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药物组成:白及、黄芩、百部、丹参。服用方法: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为早、中、晚3次服用。加减:咳嗽剧烈者,加紫菀、款冬花,川贝母;盗汗者,加五味子、牡蛎(先煎)、碧桃干;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天门冬、麦冬;咯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侧柏叶;咯臭痰者,加十大功劳叶、鱼腥草、夏枯草。方中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可治肺胃出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白及对于抗痨药治疗无效的肺结核有良好的疗效;方中丹参活血养血,改善血液循环,用以扶正;黄芩清肺热,百部润肺、止咳,为治疗痨咳之要药,二者共为祛邪而设。祛邪扶正兼顾,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中医提醒:以上方法的使用仅供参考,治疗使用时必须由中医师当面诊疗后制定治疗用量及加减,不可盲目自行治疗,以求满意疗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结核 5 病证名·结核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结核的穴位 2 治疗结核的方剂 3 治疗结核的中成药 4 结核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结核 1 拼音
jié hé
2 英文参考nodul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tuberculosis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consumption [朗道汉英字典]
Phymatiasis [朗道汉英字典]
phymatiosis [朗道汉英字典]
tubercle [朗道汉英字典]
tuberculosilicosis [朗道汉英字典]
white plague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结核:1经外奇穴名;2病证名。
4 经外奇穴名·结核结核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3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肺结核及其他结核病。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5 病证名·结核结核为病证名[2]。指结聚成核,发于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物[3]。因风火气郁,或湿痰凝结而致[2]。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有:“此症生于皮里膜外,结为果核,坚而不痛”。
治法:因风火气郁结聚,初起伴有寒热者,用荆防败毒散解表,继服连翘解毒饮;若湿痰凝结气郁者,宜行气化痰,用五香流气饮或千金指迷丸[2]。
中医所言结核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及部分皮下肿物等病[2]。
6①肺阴亏损: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色鲜红,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胸痛,舌边尖红,脉细或细数。治宜滋阴润肺。
②阴虚火旺:呛咳气急,痰少质粘,咯血鲜红,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心烦口渴,胸胁掣痛,形体消瘦,舌红绛、苔黄剥落,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③气阴耗伤:咳嗽无力,气怯声低,痰中带血,色淡红,午后潮热,面色发白,颧红,舌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
④阴阳两虚:咳嗽喘息,气短乏力,痰中带血,色暗淡,潮热盗汗,形寒自汗,大肉脱形,舌光红少津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宜滋阴补阳。
提起肺结核疾病大家并不陌生,这种病多发于体质弱的人,中医在治疗肺结核有一定的见解及成就,生活中人们应该多多的了解,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肺结核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中医治疗方法
(1)肺阴亏损:
治法:滋阴润肺。抗痨杀虫。
方药:月华丸加减。方中北沙参、天冬、麦冬养肺阴;阿胶、生地、熟地滋肾阴;三七化瘀止血;贝母化痰止咳;服苓、山药补脾助肺;百部獭肝抗痨杀虫。阴虚较甚者加百合,玉竹、羊奶。咳嗽痰少而粘加甜杏仁。痰中带血加白芨、仙鹤草、藕节收敛止血、加白茅根,丹皮凉血止血,加蛤粉,炒阿胶滋阴止血。低热加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乏力纳谷不香加太子参、服苓、白术、鸡内金、生谷芽以益气健脾。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和秦艽鳖甲散加减。前方滋养肺肾,用于阴伤阳浮,水亏肺燥,咳嗽痰中带血,烦热咽干等症。生地、熟地、元参滋肾水、百合、麦冬养肺阴,芍药、当归平肝养血,贝母、桔梗、甘草清金化痰。秦艽鳖甲散功能滋阴清热,主治肺痨阴虚骨蒸潮热盗汗等。方中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秦艽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
(3)气阴耗伤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与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真汤主治三阴交亏,气阴两伤,形瘦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方中人参,服苓、白术、甘草。黄芪补益肺脾之气,培土生金;当归、芍药、熟地滋阴养血;天冬、麦冬养阴退热;柴胡,地骨皮、知母、黄柏清热除蒸;五味子敛肺滋肾;莲心清心除火;陈皮理气化痰;生姜、大枣和营卫、参苓白术散功为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主治食少、腹胀、便溏、面浮神倦、咳而短气痰多清稀。人参、服苓、白术、甘草、山药、扁豆、莲肉补脾益气;砂仁和胃理气,苡仁理脾渗湿,桔梗载药上行。
(4)阴阳两虚: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本方功能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久病,五脏俱伤,真元亏损之症。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山药、服苓补肺脾之气;当归、芍药、熟地、枸杞子培补阴精;紫河车、龟板、鹿角阴阳并补,厚味填精;远志、枣仁宁心安神。肾虚气逆喘急加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阴虚偏重加麦冬、五味子滋肺纳肾;心慌加紫石英、丹参镇心宁神;五更泄泻加肉果,补骨脂补火暖土,禁用地黄,阿胶滋腻之品。
饮食调理方式
1、饮食宜富有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常食瘦肉、蛋类、雌鸡、老鸭、牛羊乳、甲鱼、团鱼、蜂蜜、百合、白木耳、山药、莲肉菜、梨、藕、枇杷等有补肺润燥生津之品。
2、保证优质蛋白的饮食:蛋白质的供应量应高于正常人。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5至20克以上,要以优质的动、植物蛋白为主,肉类、奶类、蛋类和鱼类蛋白属优质蛋白,在饮食中应当占适当比例。根据患病轻、中、重的不同一般轻度65至70克/天,中度70至75克/天,重度75至85克/天。
3、保证高热量的饮食:热量的供给应以每日167至209千卡/公斤体重为宜。一般轻度应补充热量2200至2400千卡/天,中度2400至2800千卡/天,重度2800至3200千卡/天。热量主要是来源于动物油和植物油的脂肪和来源于蔗糖、面粉、大米、玉米、小米、红薯、山药等的碳水化合物。
4、注意补充以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为主的维生素,维生素A应每日供应5000单位,维生素B1应3至5毫克,维生素B2应15至20毫克,维生素C应200至300毫克。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如青菜、西红柿、胡萝卜、豆制品等。
预防措施
预防一、防治系统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等,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则。卡介苗可保护未受感染者,使受感染后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愈合。有效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对已患病者,能使痰菌较快阴转,但在其阴转之前,尚须严格消毒隔离,避免传染。为此,抓好发现患者、正确治疗与接种卡介苗等均至关重要,各级防治网可为落实上述各项措施提供保证。
预防二、发现患者
建立与健全各级防痨组织是防治工作的关键。防治机构(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的工作包括:调查结核病流行情况、制订防治规划、开展宜传教育、培训防治骨干以及评估防治效果与经验交流等。应将结核病纳入初级基层卫生保健,使防治工作落实在广大农村。
预防三、管理患者
无症状患者,须主动寻找。集体肺部X线检查可发现早期患者,但大多仍因某些症状就诊后才发现,可疑者应进一步作查痰等相关检查。对结素强阳性儿童的家庭成员,或痰涂片阳性耐水经治疗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常可发现肺结核患者。有的患者有症状而就诊于综合医院,经X线检查确诊,是我国目前发现患者的主要渠道。确诊病例应及时合理化疗或介绍至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督导化疗,定期随访,直至痊愈。
1 最容易得肺结核病的原因有什么
2 肺结核产生的原因
3 肺结核的潜伏期多久
4 肺结核吃什么药好
5 肺结核症状
结核病俗名痨病,病名在中国历代沿用很多,宋代以前,反映结核病的传染性的名称有尸疰、劳疰、虫疰、毒疰、鬼疰、传尸等。根据症状特点名称有肺瘘疾、劳嗽、急痨等。从宋代开始用痨瘵(痨病)作为统称,代替了其他名称,从晚清至今,中医称肺结核为肺痨。西医传入我国后,一般称之为肺结核〔3〕。
1.1 我国古代对结核病发现的认识
古代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所载“传乘”,其症状有“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腘”等。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虚劳”有“手足烦热、盗汗、虚烦不得眠”和“马刀侠瘿”等,都与肺结核症状和淋巴结结核相类似。“传乘”、“虚劳”虽难肯定就是肺结核,但包括肺结核。
华佗的《中藏经传尸》描述为“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传尸者非为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藏府虚赢,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说明结核病不一定造成全家传染,只有抵抗力低的人,才会感染发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医学家已经能辩证认识到肺结核病的传染性。
晋代葛洪 (281~361年)在《肘后备急方》中论及“尸疰”一病: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由此可以看出,葛洪已初步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家族性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咳嗽候》说明肺痨是以咳嗽、胸痛、喘息、咯血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已经把尸疰、毒疰列入肺脏病篇。同时期的王焘《外台密要卷十六》指出:“肺痨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提出“肺虫”致病说。唐代王焘 (公元8世纪)援引《苏游论》说,“肺劳热损肺生虫,形如蚕,在肺为病”,设想到“虫”活生物可能为肺结核病原体。
宋朝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认为:“肺虫居肺叶之内,蚀入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宋朝的陈言《三因方》与严用和的《济生方》均列入痨瘵专篇,将肺痨与一般的虚劳区别开来。同期的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治疗方法。
元朝的朱丹溪《丹溪心法·痨瘵附录》记载:“盖劳之由,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酒色是贪,日夜枕嗜,无有休息,以至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强调痨瘵形成的内在因素,至病机理为“火盛金衰”。元朝的葛可久所著《十药神书》在充分认识肺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肺痨治疗的首部专著。
明代的李梃《医学入门》指出肺痨六大主症为:“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龚廷贤《寿世保元·劳瘵》指出肺痨的致病机理为:“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至若劳瘵之有不同者,或以骨蒸、或以干咳,甚至吐血吐痰,营卫俱败,尪羸日甚,此其积渐有日,本末俱竭而然” ,认为肺痨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刘渊然在《上清紫庭追痨仙方》中阐述,“传尸痨瘵皆心受病,气血凝,故有成虫者,盖由饮食酒色忧思丧真,遂至于此”,指明肺结核发病常先由各种原因耗伤元气,减低抵抗力,然后“痨虫”之类外来病原体才会侵入体内而致病。李中梓《医宗必读痨瘵》确立了“补虚以补元,杀虫以绝其根”的治疗方法,认为:“能杀其虫,虽病者不生,亦可绝其传疰耳”,强调了为预防传染,杀虫十分重要。徐春甫 (1537)《古今医绳》中谈到:“凡人有此症,便宜早治,缓则不及事矣”,“凡亲近之人不能回避,须要饮食适宜,不可着饿,体若虚者可服补药,身边可带安息香,大能杀劳虫”。一方面强调早期治疗,另一方面也向密切接触者提出注意保健,防止接触感染。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对结核病的描述:“痨瘵外候,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消瘦”等〔3~6〕。
肺结核、鼠疫这些传染病在中国古代是如何治好的?
本文2023-10-12 15:35: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