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2)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国学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2),第1张

  国学与西学的融合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促使国学走进新的文化境界的重要途径。文化上的东西融合论,自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19世纪后期至今多有论述,如今在讨论复兴国学问题时还要大谈中西融合,实在是因为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认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下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在诸多方面的重大转型使得长久以来与中国农耕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不得不吸收新的养分才能与当下的社会存在相适应。西方许多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人权思想则是伴随着西方封建社会的解体以及现代工商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因此,西方文化无疑是建构当下新国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诚然,在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中, 进行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文化建设和理论建构是克服西方话语霸权的有效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回到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去,而是要充分重视和积极吸纳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中富有生命力和现代气息的文化成果。诚然,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国学是建基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明上的,而西学特别是现代西学则是建基于商业文明之上的。国学与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即已形成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城邦民主政治传统。西方人重利,重法,关心来世,热衷超验,而中国人更重义,重情,关心今生,潜心日用。中国人更注重群体认同,而西方人更推崇个人主义。中国文化以其鲜明的人文传统区别于西方文化执著的科学精神。但毕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西文化中存在着不容忽略的相通的识见和追求。人的生存与发展、生活与幸福问题是国学和西学的共同主题,人性完善、社会进步是国学和西学共同秉有的永恒追求。因此,进行国学与西学的共通性研究和互补性研究会使国学和西学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启迪,赢得更辨证、科学、全面的看待问题、审视世界的多元性开放眼光[④],破除天朝上国、惟我独尊的一元论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从而超越国学的古典境界,建构一种更带有普遍性和涵括力的文化形态。更何况,西学特别是现代西学与现代科学、现代性文化互为表里,充分吸收了现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更切近现代社会生活,相比于国学有着自己巨大的优越性。而国学长期以来与自然科学则几乎是绝缘的。以刘勰为例,在他生活的时代地动、地圆观念早已出现,时人已能用黄道坐标系、水运浑天仪进行天体测定。汉代太初历和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使时人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宇宙自然成为可能,但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却仍旧遵奉太极生两仪、三才天地人、人为天地之心等传统的周易宇宙观,这客观上影响到了其诗学体系的科学性、严整性和理论范畴的清晰性、明确性。西学崇尚科学,注重逻辑推理,概念明确,脉络清晰,因此,西学大多具有完整严密的学理形态。而国学则疏远自然科学,无视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成果,传统国学的概念含混、模糊,借重感悟和意会,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因此,现代新儒家巨擘牟宗三先生基于孕育西方文化的“分解的尽理之精神”在中国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的状况而开出的中国文化当从“综合的尽理之精神”转出“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从“理性之运用表现”转出“理性之架构表现”,实现现代转换的“返本开新”文化药方显然有其深刻积极之处。既然综合的尽理之精神、综和的尽气之精神、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三者缺一不可,那么积极吸纳西学的优秀成果,实现国学与西学的融合,才能使国学扬长避短,有一个大的跃进。

 但国学与西学的融合不是国学向西学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趋附,而是对国学和西学的双度扬弃。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的有着某种优越性和局限性,东西方文化都是如此。西方文化的特点,按照梁漱溟的看法,其特点是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沿着本来的路径路向发展,“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 [⑤]。其于自然方向的努力故有富裕的物质财富,有发达的自然科学方法,于社会方向努力故有民主政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缺陷也日益显现,突出的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的过度理性主义,价值取向上的过度个人主义以及政治法律制度上的机械性。理性主义本身尽管确有巨大的优越性,但理性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过度理性尤其弊端重重,在当前的商业语境中,过度理性主要体现在把理性的利益算计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功利冷漠,缺乏人情味,用梁漱溟的话说就是“人对人也是划界线而持算账的态度” [⑥]。同理性主义一样,个人主义本身也并非完全不好,它对于把普通大众从封建等级制度下解放出来,实现人人平等的价值理想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过度个人主义使得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孤堡,视“他人为地狱”。政治法律制度上的机械性和科层制在马克斯·韦伯的著述中有详细的论述,在他看来每个人处在工作网的各个链接点上,按照职责行事,个性特点被消减到了最低程度,由此往往会形成一种过程公正、结果荒谬的制度化逻辑。正是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以人为本,重视人格完善和人性舒展的积极取向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因此,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同时吸取西方文化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上的优点将是未来国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自觉促进国学与当代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的融合也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促使国学走进新的文化境界的不二法门。首先,要站在现代性文化的高度上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国学中包含的在今天有价值的思想点特别是长期被忽视或遮蔽的思想点,涤除其迂腐的、失去活力的成分,实现国学的升级换代,创生适应时代文化新变的新国学。国学中历来就有珍视人,积极入世,务实践履的积极取向。儒道固有的人本精神、儒家文化的克己复礼与道家文化的法天贵真思想在当代如能完美结合并进一步赋予其现代内涵和时代气息,必将成为当代“以人为本”时代精神的强大文化支撑,也必将使国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儒家以礼节情、仁者爱人、自我修持、尊老爱幼、礼让亲和的文化趋尚,《周易》阴阳互化、万物相生相克的系统整体论宇宙观,《孙子兵法》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老庄法天贵真、天人以和、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人际公关、生态环保、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显然能提供积极的启迪。其次,对于传统国学的学理资源进行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本身也应追求一种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当代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国学”虽然本意是指对于我国固有文化、学术的研究与整理,因而属于古典范畴。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这一研究和整理的对象虽并未改变,但在研究的态度和整理的方法等方面却可以、也应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⑦]。当代对传统国学的研究理应具有现代眼光,理应以现代思维方式、现代方法论成果、现代性理论为参照系开拓国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视域。如陈炎教授所著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就曾运用文化人类学、两性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文化冲突理论等多种现代理论模式、方法对国学进行新的读解和破译,为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提供了范例。更何况,如章太炎先生所言,国学研究没有所谓的登峰造极,要传承国学必须别创新律,高出古人,这才是进步之机[⑧]。传统国学,多以经学为核心,奉儒家为正宗,有很大局限性。从现代性文化的高度对之进行改造,实现国学的现代转型,使国学走进当代,突破传统儒学赖以建基的宗法文化的巨大局限性,建构既传承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国学精髓,又充分吸收现代性文化乃至后现代思潮的积极成分,建基于现代性文化之上而又能有效克服西方现代性文化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缺憾和消极因素的,既具有华夏文明特色,又葆有现代气息的新国学无疑是出自国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要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更要超越国学本身的古典境界。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国学热潮中,在重新解读经典的诸多国学讲座中,真正具备此种批判精神及现代意识的学者并不多,要么以道学先生的面貌作不分良莠的普及介绍,讲经学不忘讲“灾变说”,全然不顾现代科学成果;要么注重娱乐性,以现代语言调侃古人;要么,以学究的方式探赜索隐,全然不涉及现代精神问题。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还要求国学自身古今的对照融合。要发扬国学自身演进中体现的海纳百川、融会新机的固有机制。国学并非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也并非是亘古如斯的凝定存在,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陈迹。相反,它是一个与世俱进、变动不居的过程。国学不等于儒学,国学也不等于汉学。国学和中华文化传统从远说是先秦诸子百家、汉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从近说是儒释道融会贯通,中学西学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态。儒家思想和汉族思想文化长期以来无疑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成分。绝不能把国学与儒学、经学、汉学简单地混为一谈。相反,我们必须具体、历史、辩证地审视国学的历史流变,把握国学的文化精神。钱穆先生在其《国学概论》中就曾指出中国学术从皇古以远到清季民初,经历了四个学术结集综整之期和四个学术新变期[⑨],因此,国学的精髓、国学研究的目的恰在于“适应启新”。只有顺应社会文化演进大势,不断发扬光大国学,别创新律,才符合国学的精神实质。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中曾指出二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想呈现出了流转变迁的动态不居的大势,他指出孟子志切救世,因应时代需要对儒家学说作了新的改进,孟子所谓礼者,已非孔子之礼,尽管其意犹是孔子之意。而先秦诸子,截而言之,也可分三期,孔、墨与陈、许、孟、庄等人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大为不同,“此初期之问题中心为‘礼’,中期之问题中心为‘仕’,末期之问题中心为‘治’” [⑩]。国学正是在切合时代、承先启后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如果说先秦诸子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现”,宋明理学为“大我之寻证”。那么,在晚清民初,“民族精神之发扬”与“物质科学之认识”则蔚成一代学风,国学的生命力恰在于融通会合,发扬光大[11]。章太炎也指出国学实际上是融汇儒释道的结果,庄子“无我”的主张,与佛法和和孔子的“毋我”、颜子的“克己复礼”有相通之处[12]。在他看来,国学的发展还需要融会经史,以谋经学的进步[13]。同样,在传统国学的生成机制中儒道互补也不容忽视。儒家礼乐文化的“伦理符号”与道家消除文饰、践踏法则的“自然符号”既对抵又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纠错”机制,得以不断焕发出活力。[14]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尤其应该发扬国学的这种自我修补性,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不断融会新机,促成国学内质的新陈代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璀璨夺目。回首历史的滚滚长河,不能磨灭 的,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国学文化,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体味 到一种宁静和祥和。无论你是有雄心壮志,远大理想,还是闲情雅致,修身养 性,都可以从这些国学文化中得到你要的东西。古人圣贤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它伴着我成长,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让人感到了希望;也像严冬中的热火,让人感到温暖;又似盛夏中的一捧凉水,沁人心脾……经典文化从小伴我成长,指引着我,滋润着我。

先前我是个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业时不紧不慢的,甚至边做边玩,妈妈的唠叨声和爷爷的教诲声不绝于耳,成为我学习、做作业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那时的我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觉得非常反感。自从暑假妈妈陪我重温了《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得多么的厉害。《论语》里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的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现在我做作业时,刚想偷懒,就会想起《论语》的这句话,马上收起了玩心,专心做作业,它为我敲响学习的警钟,时刻萦绕在我耳边伴我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尽可能的帮妈妈做点我力所能及的家务。放学后或周末,我主动打扫卫生、洗碗等家务……《三字经》里不是说过“香九岭,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吗!何况妈妈每天晚上抽出时间给我辅导功课,并鼓励我注意身体和学习两不误,妈妈还要上班,虽然累,却没有一丝怨言。我的生命、智慧……都是父母给予的,难道我不应该孝顺他们吗

而现在,我学习了《论语》,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进行交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明白了“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的道理;学习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典源远流长,经典伴随着我成长,使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孩。

传统文化之所以要传承,不是因为是国之精粹,而是它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哪些好处呢?

如果题主的是一道多选试卷题,那么应该是全选,如果是你自己想要知道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好处的话选项里的选择是概括不住的。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对于我们先辈的智慧结晶的一个总结,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学习不同的经验,而且还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文认知提高自己的见识。

总之,学习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无法用好处来衡量的,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的汲取传统文化带来的养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

希望回答对你们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国学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2)

  国学与西学的融合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促使国学走进新的文化境界的重要途径。文化上的东西融合论,自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