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 中风的辩证论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中医护理 中风的辩证论治,第1张

辩证论治中风属于本虚标实证。在标为气血郁阻,风火相煽,痰涎壅盛;在本属气血衰少,肝肾不足。但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异。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表现为神志清楚,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等闭、脱之征。

 (1)中经络:

 ①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候:平素及发病前常有眩晕,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或手足拘挛,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弦滑或弦而浮细。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主方: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候: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膝无力,少寐多梦,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数。

 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主方: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中脏腑乃“中风”之危急重症,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治疗宜祛邪为先;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治疗宜扶正为主。闭证、脱证皆为危急重证,两者证情截然不同,治法各异,故必须考试,大网站收集辨证明确,才能正确医治。

 ①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此为闭证的一般症状。又有内风痰火与内风痰湿的不同;闭证又分成阳闭、阴闭两种。

 A、阳闭:证候:除上述诸证外、兼见面赤身热,呼吸急促,口臭气促,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唇舌色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主方:至宝丹、羚羊角汤。

 B、阴闭:证候:除闭证一般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主方:苏合香丸、导痰汤。

 ②脱证: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微欲绝。

 治法:扶正固脱,益气回阳。

 主方:参附汤。

 (3)后遗证:

 ①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证候: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口眼喎斜,面色萎黄或面色少华或有患肢浮肿,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

 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候: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面红耳鸣,头晕头痛,心急易怒,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主方:镇肝熄风汤。

 ③语言不利:A、风痰阻络:证候: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主方:解语丹。

 B、肾虚精亏:证候: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滋阴补肾利窍。

 主方:地黄饮子。

 C、肝阳上亢,痰邪阻窍:证候:舌强语蹇,发言不正,急躁易怒,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主方:天麻钩藤饮。

 ④口眼喎斜:证候:口眼喎斜,或伴口角抽搐,患侧眉低眼垂,表情淡漠,甚至咀嚼不利,口角流涎,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通格。

 主方:牵正散。

中医认为脑中风的原因与风、火、痰、虚、气、血六种因素有关,这6种因素,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导致中风。一般的诱因包括:情志、劳累、气候、跌倒等因素。西医认为脑中风原因包括:一、血管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患了动脉硬化以后一是导致狭窄、斑块脱落至堵塞;二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变薄至出血;2是血管畸形,易至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常常高血压为其诱因。

二、血液原因:包括血液粘稠度增高。

三、其他如心脏病,如:心内膜炎,心房纤颤,有可能产生心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起居失调、忧思恼怒、房室劳累、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重证侯。

中风的发生是有先兆的:

1、头晕――中老年人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

3、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是中风的又一信号。

4、原因不明跌倒――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字不清――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

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中风病人的先兆。

7、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精神状态发生变化 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也可能是中风先兆。

  中风本身就是中医名词,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

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于中风 5 参考资料 附: 1 中经中风相关药物 2 古籍中的中经中风 3 治疗中经中风的穴位 4 治疗中经中风的方剂 5 治疗中经中风的中成药 1 拼音

zhōng jīng zhòng fēng

2 英文参考

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中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1])是指邪在于经,较中络略重的中风轻证[2]。属中经络。

中风·中经络(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1])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2]。分中络、中经[2]。

4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apoplexy[1][3])为病名[4]。又称卒中[4][5]。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1][3]。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6]。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7]。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6]。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7]。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7]。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7]。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7]

详见中风条。

5

中医护理 中风的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中风属于本虚标实证。在标为气血郁阻,风火相煽,痰涎壅盛;在本属气血衰少,肝肾不足。但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