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写得道德经对后人有什么好处
先简介下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dān)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使。《道德经》是老子流传下来的唯一著作。
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经》占据了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可以说,它是中国古典哲学这个大体系的基础。甚至有人说,“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闻名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共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有没的五千文字,构造出了一个不俗、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而后来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有关道德经的学说,不论是道、墨还是儒,并没有超过这个框架。
老子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的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意外就是《道德经》。
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竞的渊源。
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其势汹涌澎湃。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老子道德文化真理光辉的真是再现。
在《道德经》这部书中,老子提出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认为,世间一切饰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发展过程。在完成这个过程时是遵循一个法则的,这个法则就是“道”
德: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道”的具体映现。
柔:老子认为“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属于生存的一类。”“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因为“柔弱”可无坚不摧,所以老子提出“守柔曰强。”
无: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水:老子对水的着墨虽然不多,但能够与“道”相提并论的则有水。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弱、谦下、宽容。看起来谁都能战胜它,一个指头就能戳透它,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垮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
静: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即只要我们自身“守静”“无为”,天下就会相安无事。“守静”是防止清水的根基,“无为”是遏制躁动的主宰。
现代人确实很幸福,衣、食、住、行都是现代化的。这种情形是老子哪个时代做梦也想想不出来的。你看,老子当年出关的时候,骑的是一头青牛,一挪一挪的很”老土“。今天我们有飞机,汽车,有轻轨,有地铁,他哪里想想得到这些!再看老子写的《道德经》,很艰苦。用笔在一个竹片,一个竹片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来。而今天我们只需要敲下键盘就可以了。但是,古代人是人,现代人也是人,所以古代,现代人有很多相通。这人说,一人异世界,每个人严重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后来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手腕都酸了。 打字真累,下次得装手写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伤毁,孝之始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必告,归必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该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唯其疾之忧。
仔细寻找,还有许多。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汉文帝刘恒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的美名流传了世世代代,也被后人所效仿。刘恒是西汉第3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刘邦,在汉高帝11年也就是前196年时,他被封为代王,在自己的封地生活。然而汉高帝去世之后吕太后掌握朝中大权,等到太后去世之后,当时的太尉和丞相等人一起诛杀了吕家势力,在众人的呼声当中,刘恒进京继位,他当上皇帝之后,为国为民,修水利,勤俭节约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汉文帝的母亲生病的时候,他为母亲尝汤药。汉文帝的母亲是薄姬,薄姬原本是魏王的妻子,但是魏王是韩信的手下败将,最后她就成为了刘邦的妃子,生下了代王刘恒。刘恒继位之后,他也进入京城尊为皇太后,当他的孙子继位之后,他也成为了太皇太后,最终在公元前155年去世。薄姬一生也是非常幸福的,儿子孙子都比较孝顺。汉文帝成为九五至尊之后依旧事事关心母亲,他的母亲生病之后,喂给母亲的汤药,他都会亲自尝药。
衣不解带,照顾母亲。薄太后一直躺在床上休息,而刘恒除了处理自己的公事之外,就一直待在母亲的身边,甚至趴在母亲的床边睡觉,如果太后半夜惊醒或者是想要做些什么的话,他都能够立刻醒来,为了能够贴心照顾母亲,他的睡眠也比较浅,衣不解带。
刘恒的孝顺美名确实是非常出彩的,也被很多人称赞,甚至是几千年后的后人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依旧觉得他是一个正人君子,无论是在国事的处理方面还是在家事的处理方面,他都能够面面俱到,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值得学习。
不守,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就算亲生父母过世,想要回娘家祭奠,也要公公婆婆同意才能回。为什么古时女子出嫁前要去祖祠辞拜祖先,就是因为出嫁了就不再是这个家族的人了。但如果只是订婚还没有正式礼成过门,就得守孝。
老子写得道德经对后人有什么好处
本文2023-10-12 16:51: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