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文言文的特点
1 《司马光好学》这则文言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司马光好学》运用了对比手法 ,突然出司马光“好学勤学”的特点。
原文:
1司马温公幼时,2患记问3不若人。群居讲习,4众兄弟5既成诵,游息矣;独12下帷13绝编,6迨能7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8乃终身不忘也。温公9尝言:“书不可不成诵。10或在马上,或14中夜不寝时,11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若:如。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背诵。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才。
9:尝:曾经。
10:或:有时
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中夜:半夜。
司马光好学,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在“患记不若人”的情况下,严以律己,争分夺秒,独自苦读,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司马光勤学的故事,生动地阐发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
2 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司马光学习的特点如下: 1、司马光好学强识,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成长。
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父亲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
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2、司马光善于和朋友谈论学识。
司马光在同州做官时,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 3、司马光化悲哀为力量。
他在父亲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
4、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扩展资料 司马光热爱学习的特点使其在文学上造诣无数: 1、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2、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但他学问博大精深,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
3、在经学上,司马光弘扬儒术,力辟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司马光。
3 司马光写作特点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少时浪荡,无所用心,戏游河边,巧遇老太婆铁杵磨针,而得到的启示,他从此发奋苦读勤学,终于功成名就。 “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
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奋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司马光的“警枕”说的是他从睡眠中挤出更多时间读书,自己设计了一个用木头削成圆形的枕头,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开,头就会撞到床板上,人就会惊醒。
他一生勤奋好学,编纂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实,价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树。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4 司马光勤学古文答案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尝:曾经; (2)为:担任; (3)若:如; (4)既:已经; (5)俟:等到; (6)已:停止; (7)及:等到; (8)或: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5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翻译: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劲方正,一笔一画都写得十分规矩,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如此端劲的书风,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也是相似的。
司马光是以正书和隶书为主要书体的,且正多于隶。其正书的特点是:用笔提按分明,结体规整扁平,在横划的入笔出锋处,时常带有隶意蚕头凤尾的意图和造型,明显融入了隶书传统。
而隶书的特点则是: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怒而不威的风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1)①以宾客之礼相待 ②消火 ③曾经 ④停止 (2)B (3)(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就能终身不忘 (4)余/闻之也/久 (5)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溅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意思对即可) (6)①夜里北方的寒气伴随着打更声传来,寒冷的月光映照在士兵的盔甲上。(意思对即可) ②旷日持久 激烈悲壮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线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倜傥(tǎng) 秕谷(bǐ)迭起(dié) 气冲斗牛(dǒu )
B祈祷(qǐ) 赫然(hè) 炽痛(chì) 迥乎不同(jiǒng )
C亘古(gèn) 嫉妒(jí) 喧闹(xuān) 热情澎湃(bài )
D重荷(hè) 木屐(jī) 哺育(pǔ ) 锲而不舍(qiè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
A.怪诞 轻捷 一泄万丈 家喻户晓
B 幽寂 污 鞠躬尽瘁 义愤填膺
C 殉职 骊歌 一拍即合 荒草凄凄
D 屏障 谰语 九屈连环 呕心沥血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B新春,沈丹高速公路车水马龙,显示出一派生机。这条赶在春运前整修完的高速公路,行车速度明显提高,车流量同时上升。
C 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 毕露,太过张扬 ,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 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__________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______ ______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______________ 。人生如茶,有时__________也是一种成全。
A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B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C浅易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D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5、下列文学常识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林海音——台湾
B.《邓稼先》——人物传 记——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土地的誓言》——散文——李大钊——当代作家
6选出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B那点薄雪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D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你们是赞成明明的意见呢,还是赞成亮亮的意见?
B.“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夫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C.小河对岸三、四里处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
D.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冰箱里放有苹果、桔子、香蕉,黄瓜等水果。
B.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C.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D.小张明天要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知识竞赛。
二、默写(每空一分共9分)
9请你写出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句 , 。
10水何澹澹, 。
11 几处早莺争暖树, 。
12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 。
13我寄愁心与明月, 。
14 ,却话巴山夜雨时。
15烟笼寒水月笼沙, 。
三.文言阅读(10分)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 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
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写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1分)
四、阅读理解
(一)(16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①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 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②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1段中“似乎”和“确凿”两个词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1分)
2、给第2段划分层次,用“║”在文中划中。(1分)
3.第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 )在文中标出。(1分)
4、第二段描写了菜畦、桑葚的颜色特征 ;油蛉、蟋蟀的 特征 ;黄蜂、叫天子的动作特征,这些说明作者写景状物时,紧紧抓住了它们的特征。(1分)
5文中画线的①②句分别采用了 ( )和 ( ) 的修辞方法。(2分)
6文中加点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 (1分)
7、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几个词语,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1分)
8、选文对环境、事物进行叙述描写,下面全是外形描写的一项是 ( )(1分)
A、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高大的皂荚树 B、光滑的石井栏 轻捷的叫天子
C、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D、碧绿的菜畦 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
9.选文②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描写百草园的景色。请举出具体的例子。(3分)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味觉:
10.选文②段中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景色(1分)
11.在泥墙根一带可以做哪些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12.介绍“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这个传说有何作用?(1分)
(二) 餐桌上的谜底(9分)
① 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谗了。
② 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_____(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④ 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 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 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 吃了。”
⑥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___________(支撑、支持、坚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肉了。
⑦ 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 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 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 是的,我知道了。
⑩ 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 那年,我11岁。
13、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1分)
14、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共40分) 题目:这事真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 5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⑴ 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 到有新意有创见。⑵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试卷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c 7c
二、默写
(略)
三.1(1)以宾客之礼相待 (2)消失 (3)曾经 (4)等到……的时候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
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 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
四、阅读理解
1因为距离“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达不肯定的语气;然而儿时的生活很快又历历在目了,所以用“确凿”表达肯定语气。
2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4 声音 动作
5,拟人 比喻
6 指泥墙根一带
7 强调百草园的趣味很多
8 A
9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 臃肿的根
油蛉在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0春夏秋
11 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12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这也是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重要原因。
13、挪;支撑。 14、(行动)动作描写。 15、空讲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 16知道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即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17、善于教育孩子,富有吃 苦精神等。
1 陈际泰勤学苦读文言文
文言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烃》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敏捷,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2 陈际泰勤读文言文的重点解词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3 司马光勤学古文答案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尝:曾经; (2)为:担任; (3)若:如; (4)既:已经;
(5)俟:等到; (6)已:停止; (7)及:等到; (8)或: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4 古文"欧阳修苦读"原发布者: 亚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篇一: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欧阳修苦读,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勤学方能成才的朴素道理。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先公:指欧阳修
4孤:失去父亲
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8使:让
9为:做
10及:等到
11稍:稍微
12闾里:乡里、邻里
13士人:读书人
14或:有的时候
15因:趁机;借机会。
16书:写
17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 代育苦学 文言文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已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汗,官至太博。
王育少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他作为别人家的工人,负责放牧牲畜,其地点离学堂很近。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取蒲枝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既未尝停止。后来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其雇主鞭挞他。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时郭子敬听闻了这年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因而他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儿子一起上学。於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至到太傅的职位。</
6 翻译文言文《宋濂苦学》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
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 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
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
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7 宁越苦学,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宁越为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原文:
《吕氏春秋·傅志》:“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来耕家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其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刘向《说苑》:“宁越,中牟鄙人也,苦耕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友曰:“莫如学,学二十年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休;人将卧,吾不敢卧。”十五岁学而周威公师之。夫走者之速也,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今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立志苦学,方能改变命运;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解释:
(1)尝:曾经; (2)为:担任; (3)若:如; (4)既:已经;
(5)俟:等到; (6)已:停止; (7)及:等到; (8)或: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司马光文言文的特点
本文2023-10-12 16:5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