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时期的名臣有哪些,包括奸臣和忠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宋哲宗时期的名臣有哪些,包括奸臣和忠臣,第1张

宋哲宗时期的名臣包括忠臣和奸臣,主要有以下几位:

韩缜:他是一位忠臣,曾在多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蔡确:他曾担任宰相,为官清廉,颇有政绩。

司马光:他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对宋朝的改革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安石:他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和文学家,在推行新法、促进宋朝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公著:他是一位贤能的宰相,在政治上推行了多项有益于国家的政策。

文彦博:他是一位资深的官员和将领,在抵抗西夏入侵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大防:他是一位坚定的改革派官员,在推行新法和维护宋朝的统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纯仁:他继承了范仲淹的遗志,在政治上推行多项有益于国家的政策。

苏颂: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官员,在医药、天文、历法等领域均有重要成就。

章惇:虽然他在后世的评价中形象不佳,但在当时确实做出了重要的执政成就。

蔡卞蔡京之弟也,他们共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苏辙是当时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家,留下了很多诗词名篇。

这些都是宋哲宗时期的名臣,其中不乏忠臣和奸臣。

赵匡胤的故事有很多,主要还是宋人的八卦男太多了,很多私人笔记留下来,宋朝的资料多的不得了。某就随便讲几个赵二胖的轶事。

赵二胖

香孩儿

赵二生在洛阳夹马营,他出生那天晚上,有神光照耀室内,生下来之后,整个夹马营都被香味弥漫,整整香了三天,所以人称香孩儿。

一个挑担俩天子

五代时期兵荒马乱的,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把二儿子三儿子用挑担挑着,兄弟俩前一个后一个坐在挑篮里,路上遇到陈抟,就是那个传说的神仙,睡仙,看到这娘仨,陈抟说:别说现在没有天子,天子都在挑担上坐着呢!

食莴苣的壮男

汴京有一个和尚,种了很多莴苣,有一天做梦,梦到他的莴苣被一条金龙吃了好几畦,和尚被惊醒了,认为必定有异人路过,出来等着,果然见到一个伟丈夫,和梦中一样,这个壮男吃了他的莴苣,和尚看壮男相貌凛然,因此请壮男入他的庵堂,殷勤款待,还叮嘱说:壮士一看都不是凡人,以后有了富贵可别忘了我。这个壮男就许诺:行,等哪天我得志了,一定给你修建一个大寺。

这个壮男就是赵匡胤,即位后命人找到这个和尚,还为他修建寺庙,赐名普安寺。到了南宋,孝宗赵昚即位前就曾封普安郡王。

耍诈去臣座

以前大臣朝见皇帝,都是有座的,但是赵匡胤给这个规矩改了,他让大臣站着,只有宰相范质,自管坐,某日,赵匡胤就耍诈,对范质说,他眼昏,让范质把奏章拿过去给他看,范质就起来送过去,回来了座位就撤掉了,总不能做地上吧,从此,大臣在皇帝面前就没座位了,只能站着,哪天皇帝高兴赏个座儿,都得诚惶诚恐的。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不好意思,以史为鉴来晚了。看到什么京娘、黄袍、杯酒都被大家说了,我就来说几个赵匡胤特别冷门的典故吧,绝对让大家耳目一新。

一,赵匡胤是铁头娃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在老家属于大哥级人物。有一次,几个小弟灰头土脸的回来求救,原来是新来了一匹烈马,大家都降服不了,还被摔的很惨。 于是求赵匡胤这位老大出手。

赵匡胤于是也不要马鞍,就骑上烈马,结果烈马撒丫子就跑,跑到城门附近的斜道也不减速,斜道有个小门,马能过,骑马的赵匡胤一头就撞在了门框上。

后面跟着看热闹的小弟们吓得要死,觉的这么撞一下,赵匡胤肯定头被撞碎了。结果赵匡胤慢慢爬起来,摇摇头,跑过去追上马硬是给降服了,自己头上一点伤都没有。

二,赵匡胤对下级官员爆粗口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还是很勤政清廉。

一次,皇帝寝宫房梁坏了,要修的话就要找一根大木头更换。

于是朝廷三司(掌财政衙署)奏报称:“ 恐怕别的木材不堪使用,请求以模枋一条截用 。”模枋者,大木也。二人合抱可以摸到手,但看不见人,其大可知。

太祖阅后在折子上批: “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选进来。 ”别选即重新再选。

还有一次,有一名官员觉的库房里面库存的各类木材长短不齐,于是就上奏请把这些木材弄整齐存放。

赵匡胤直接在折子上批曰:“ 你的手指脚趾也长短不齐,为何不截去使之长短一样?长者任其自长,短者任其自短。 ”

三,卧榻之侧

赵匡胤称帝后开始统一天下的历程,开宝年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大臣徐铉到汴京求和。

徐铉见到赵匡胤后讲述南唐上下对宋朝非常恭敬,愿意称臣,求赵匡胤能不能给南唐留条后路?

赵匡胤对此直截了当的回复到: 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和宋太祖有关的典故还是比较多的,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千里送京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誓碑密约”、“斧声烛影”等等,这些典故已经有不少朋友详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只说一个比较冷门的典故,同样和“斧”有关,叫做“宋挥玉斧”,讲的是宋朝和大理国划定边界的故事。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取用“先南后北”策略,发动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寰宇的战争。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面对宋朝大军压境,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投降,“自全斌等发京师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县二百四十,户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四川从此纳入宋朝版图,宋朝也与大理国成为邻居。

宋军将领王全斌灭蜀后措置适当,引发后蜀士兵叛乱,攻占了17个州,宋军不得已又进行了第二次平蜀之战,直到第二年,叛乱才被基本平息,宋军至此在四川站稳脚跟。

“宋挥玉斧”的故事就发生在宋朝平定后蜀前后,相关史籍记载:

“自孟氏入朝,艺祖取蜀舆地图观之,画大渡为境”——《宋史·宇文常传》

“而南诏之患与吐蕃回纥等。惟我艺祖(赵匡胤),远法三代,玉斧画河,不贪其土。”——郭允蹈·《蜀鉴》

“玉斧事,乃宋太祖开基时,阅地舆图,偶持玉斧,因以柄画其分界。”——刘埙·《隐居通议》

“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田汝成·《炎徼纪闻》

宋太祖将玉斧挥向舆地图中的大渡河,以此来确立宋朝和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这就是所谓的“宋挥玉斧”。

当时宋朝平蜀后没有继续攻击大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宋太祖吸取唐朝与南诏相争导致国力衰竭而亡国的 历史 教训;

2,宋朝立国未稳,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虎视眈眈,还有南汉、南唐、吴越割据政权尚未平定,宋军不敢深入大理;

3,大理国一带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且地理环境恶劣,难于征讨;

4,大理国实力较弱,不对宋朝构成威胁。

所以,宋太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攻打大理,双方继续维持原来后蜀与大理的边界就足够了。

大理国普遍崇信佛教,没有对邻国发动战争的能力和野心,为了寻求保护,还多次请求成为宋朝的藩属,但都被拒绝了。

直到宋神宗时期,宋朝经过王安石变法,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宋神宗有意于开疆拓土,发动讨伐西夏的战争,同时允许大理派使者来朝贡。

直到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大理才终于成为了宋朝的藩属,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已经不远了。

大理国与两宋为邻近三百年,双方没有发生过战争,始终保持着友好、互市的亲密关系。

宋太宗赵匡胤的 历史 典故有千里送金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

千里送京娘

赵金娘是山西永济人,十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去曲阳烧香还愿,在回家的路上,被强盗劫持,父女被迫分离。赵匡胤恰好在一座庙里遇到了被强盗劫持的金娘,得知实情后,赵匡胤拔刀相助,打退了强盗,救下金娘,一路护送金娘回家。在护送金娘回家的路上,赵匡胤与金娘以兄妹相称,并对金娘照顾有加,金娘爱上了赵匡胤,并在路上驿站休息的时候金娘向赵匡胤吐露了自己对赵匡胤的爱慕之情,赵匡胤婉言谢绝了,并对金娘说,我救你、送你是出于仁义,不是为了私情,如果为了私情,我还与劫持你的强盗有什么区别呢就这样,赵匡胤将金娘送回家,赵匡胤又去闯天下了。但不久,金娘就死了,一说金娘是为赵匡胤而殉情了,二说金娘受到兄嫂的猜忌而自杀,还说金娘出家了。赵匡胤登基后封金娘为贞义夫人。

黄袍加身

宋太宗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手握重兵的赵匡胤策划了一场 历史 上有名的兵变,就是“陈桥兵变”。公元960年春天,后周接到边关急报,后汉联合辽国攻打后周边关。皇帝幼小,不能做主,由丞相范质做主,派遣赵匡胤领兵迎敌。两天后赵匡胤就带领大军从卞京出发,晚上,军队到达陈桥驿站。休息后有的士兵就悄悄开始议论,现在皇帝小,咱们御敌卖命他也不清楚,还不如立点检大人做皇帝呢,威望高人品好。虽然是悄悄议论,但传的很快。于是有将领

就告诉了赵匡胤,一会儿工夫,众将领一起来到赵匡胤处,请求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听了暗自高兴,叮嘱大家安定军心,不要混乱。第二天天刚亮,众人就打开赵匡胤的房门,把一件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喊着点检做皇帝,接着又喊万岁。赵匡胤接着带领军队返回卞京,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这实际上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根本没有什么北汉联辽攻打后周的事。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后周政权后,担心自己的手下学着自己的模样,再来一次黄袍加身。赵匡胤生性有比较仁慈,不杀功臣。于是想起一招“杯酒释兵权”来。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招集石守信和高怀德等高级将领吃饭喝酒。赵匡胤借着酒劲说自己整个夜晚都不敢安稳入睡,生怕你们也有想当皇帝的发生兵变。大家面面相觑,然后赵匡胤又安慰大家说,你们交了兵权,我给你们富贵,你不犯我,我不猜你,咱们上下相安。赵匡胤一语惊煞梦中人,大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了。第二天,大家以各种理由告老还乡,赵匡胤一一准许。这样,赵匡胤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了功臣威胁。

我来给大家讲一段有关赵匡胤和李重进的有趣 历史

陈桥兵变之时,李重进正驻守扬州,名义上,他仍是侍卫都指挥使。 赵匡胤称帝后,也给了李重进一个中书令的虚衔,削去了他的其他职务。这好比别人用空头支票换走了自己的真金白银,李重进心里很不舒服,但他的表现还算克制,没发牢骚,还主动上表请求到开封觐见新皇帝。 奇怪的是,李重进的请求报上去以后,并没有等到进京许可证,而是等来了一份诏书,具体内容我就不啰唆了,最关键的是这么几个字“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你不用来了。 李重进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实在是一大利好消息。赵匡胤为什么要拒绝呢?

说到底是信任度问题。毕竟,李重进在军中资历和威望实在太高,一到京城,即使本人没什么心思,也保不准被人撺掇出点事情来。如果趁机对李重进下黑手,又难免让其他节度使兔死狐悲,不利于收服人心。 遭到赵匡胤拒绝后,李重进疑心重重,动起了起兵造反的念头。 此时,刺头李筠已经第一个跳了出来,李重进听说后,派亲信翟守珣去和李筠联络,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也怪李重进所托非人,偏偏这个被自己视为亲信的翟守珣很不地道,觉得跟着他混没前途,果断出卖了他。 翟守珣离开扬州,没有去潞州找李筠,却到开封去求见了赵匡胤。见面后,翟守珣原原本本地介绍了李重进的情况,还积极替赵匡胤想办法。 赵匡胤唯恐李重进和李筠同时作乱,让自己陷入两面作战,要求翟守珣回去想尽一切办法稳住李重进,拖延起兵时间。 于是,翟守珣回来后一个劲地劝李重进保存实力,不要轻易动兵(养威持重,未可轻发)。

如果说在用人上,李重进不在行,但在军事上,他总该是个老手。造反这种事情最讲究时机,本来就是弱势一方,还养什么威,持什么重,再不动手,等着被各个击破不成? 可事情的发展很邪门,翟守珣这番拙劣的说辞居然真的起了作用。 总之,不管你信不信,李重进反正信了。

就这样,从得到赵匡胤称帝的消息起,直到李筠被剿灭,这小半年里,李重进一直在“养威”,一直在“持重”,说白了,就是一直在犹豫。到了六月,李重进再也没法犹豫了,他收到了朝廷传来的消息,让他调任平卢节度使(驻地青州)。 调离自己的防区,就好比老树拔根,成活概率接近于零,李重进当然不肯就范,开始整军备战。 而就在这时候,他又犹豫了。

因为朝廷发布调令后不久,又派人给他送来了一份“免死铁券”。 所谓“免死铁券”,可以看作是皇帝写给大臣的一种书面保证,只是载体不是纸张,而是一块铸铁,据说只要谁获得了这么一块铁皮,哪怕犯再大的错,也不会掉脑袋。此券发行量少,增值潜力大,一经问世,深受广大文臣武将喜爱。拥有这种铁片,堪比某些城里人摇到了车牌号,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仔细思量一下,这铁片还是有缺陷的,唯一的缺陷就是万一发券人(皇帝)不打算履行承诺,你也拿他没辙。反过来说,若皇帝看你顺眼,这铁片也用不上;若看你不顺眼,就算不让你死,也可以搞你个生不如死。 综合前后形势分析一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李重进收到的,基本上就是一张废纸,不,就是一块废铁。 李重进打仗在行,玩政治不在行,捧着铁券,又开始出现了选择性障碍。 磨蹭了几天后,想想实在躲不过这一关,李重进还是决心造反。 此时,已经是九月。

李重进一再错失良机,又自知实力不行,所以绞尽脑汁找盟友,万般无奈之下,他向邻近的南唐求援。 要说他的这个举动可太不靠谱了。只要不失忆,就应该还记得,南唐国主李璟当初自己被柴荣打得没脾气的时候,曾经暗中写信拉拢李重进,结果李重进二话不说就把信交给了柴荣。 这回你挨揍了,还有脸来找我? 李璟也很实在,直接把信转交给了赵匡胤。 李重进彻底绝望了,还未动一兵一卒,却已经毫无斗志。

李重进在犹豫,赵匡胤却没有。 十月,赵匡胤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等人率禁军出征扬州。同月,赵匡胤再次下诏亲征。 十一月十二日,宋军抵达扬州,张灯连夜攻城,当天即攻克城池。 李重进败得毫无悬念,甚至比李筠更加脆弱,他最终选择了和李筠一样的结束方式——赴火而死。

扑灭两股反抗势力后,新生的宋朝完全站稳了脚跟。 大宋建隆元年,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年,终于在有惊无险中度过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宋祖”,在位17年,重文抑武,他开创的宋朝,文化空前繁荣。围绕他传奇的一生,有不少典故轶文,广为后人传诵。

赵匡胤自创太祖长拳,以武功经略天下。这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赵匡胤年轻时,路见不平,对遇难的素不相识的弱女子赵京娘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千里迢迢相送,一路兄妹相待,始终坐怀不乱。这个故事广为传颂,体现了他的独特人格魅力。

华山东峰前有个下棋亭,相传当年赵匡胤和陈抟老祖在这里以“华山”为赌注,下了一盘棋。最后赵匡胤在这里输掉了华山,却赢了天下,可以说是捡了老大的一个便宜。

他即位之初,为了训诫子孙,特在太庙刻石,为新即位皇帝的必读教材。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彰显了宋朝怀柔治天下的既定国策。

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将统兵大将的军权收归中央,比之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确技高一筹,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974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和现代流行语“我的地盘我做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976年,年仅5O岁的赵匡胤突然死去,有谋害、暴死、病亡等说法,难辨真伪,为后世流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前几年流行穿越剧,一些知识分子坦言最想穿越到两个朝代,第一是盛唐,那时个诗人和诗歌受到追捧的黄金时代;第二是宋朝,那是个士大夫不被滥杀、有着“文人的乐园”美誉的繁荣时代。

宋朝之所以被称为“文人的乐园”,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宽仁大度以及奉行“文以靖国”和“右文抑武”政策是分不开的。

公元960年,年仅33岁的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自幼习武,曾创立“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是一名武功高强的武术家;赵匡胤也是一名军事家,追随周世宗柴荣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平定南方统一中国。然而作为赳赳武夫的赵匡胤,却是个难得的宽厚仁慈、不肆滥杀、崇文尊儒、善待文人士大夫和百姓的好皇帝。

赵匡胤最令人称道的,就是生前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立下秘密的“誓碑遗训”,以后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首先跪拜这份遗训。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皇宫被金兵打开,才知这一“誓碑遗训”内容:

一、保全柴氏子孙,非谋逆不杀;

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评点

赵匡胤作为一个舞枪弄棒的赳赳武夫,年轻时就有“千里送京娘”高尚壮举;做了皇帝也是宽仁大度严于律己,不擅杀大臣和文人士大夫,创造了宋朝一代较为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使宋朝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科技 发展最繁荣的朝代。

赵匡胤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教训,实行“文以靖国”和“右文抑武”政策,实行宽厚的“杯酒释兵权”,并立下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赵匡胤对文人士大夫特别宽厚和尊重,强调“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所以后来宋朝的历代皇帝,对武官武将倒是多有擅杀,但对文人士大夫,倒是更为宽容,整个宋朝极少有文字狱,基本上保留和延续了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至多只是贬官和流放而已。

到了北宋第四任皇帝的宋仁宗,更是天性仁孝,宽厚和善,这一朝真是群星璀璨: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个即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宋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

正因为宋朝对文人士大夫如此宽厚,北宋名臣范仲淹才能有“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情怀和勇气。

作为“唐宗宋祖”的赵匡胤,平定南方统一中国,立下盖世武功;赵匡胤宽仁大度,堪称一代文治之君。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是中国君主专制史上最开明的一个王朝,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

难怪今天不少文人知识分子无比怀念、津津乐道,都愿意穿越到那个有着“文人的乐园”美称的宋朝。

让我们记住这个宽厚仁慈的赳赳武夫——宋太祖赵匡胤!

一香孩儿,赵匡胤的乳名叫香孩儿,这期中还有个故事。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p是后汉殿前都指挥,母亲祝氏,夫妻二人共育有三子一女,张子匡胤,次子匡义,三子匡美,女儿赵美容,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中,出生之时,赤光满室,异香经久不散,被父母乳名唤做香孩儿,远来后唐明宗登基之时,日日焚香祈祷某乃无福,因世大乱,为世所推,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之主。玉帝感起立念真诚,为君仁爱,特命赤须火龙下降人间,统系治世,二两个天子一担挑,赵匡胤出生后,因儿皇帝石敬塘,引契丹入主中原,兵荒马乱,赵弘殷和妻子携家避乱于路,肩挑二子,路遇陈传老祖,老祖说到,都到世上无天子,今日两个天子一担挑。三华山下棋输华山宋真宗年间,真宗闻听陈传老祖是得道之人,派中使征招进京,想给予陈传高官厚禄,陈传不应,真宗大怒,江山尽属皇朝管,不许荒山老道眠,陈传笑着对中使说江山原属皇朝管,卖与荒山老道眠,说着拿出赵匡胤卖山的地契,真宗一听是祖父卖的,便不再为难老道,那一年,赵匡胤寻师问友到华山,与陈传老祖下棋,三局赌输赢结果赵匡胤输了,身上无钱,陈传老祖让他以物抵押,结果他便把华山抵押给了老祖,并签字画押。四一文钱难到英雄汉,一年夏天,赵匡胤行色通通在赶路,天气炎热,口渴得很,正好路边有西瓜园,一个老汉在卖西瓜,他要了一个西瓜吃,真爽,吃了之后要付钱时,才发觉自己身上没带钱,老汉只要一文钱,就这赵匡胤也拿不出来,急的他脸通红,老汉看他是实诚人,就让他走了,从此流下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典故。五金锤换玉带,赵匡胤与杨滚大战,杨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二人不分胜负,杨滚见无法取胜,便使出走线金锤,结果赵匡胤马失前蹄,杨滚急忙收起金锤,赵匡胤见杨滚如此义气,便想收杨滚为自己手下大将,杨滚说,我老了,我不报你,将来让我的儿子们报你,说着便把金锤交给赵匡胤,赵匡胤解下腰上的玉带与其交换,并说将来拿金锤收降杨家将,这就是金锤换玉带的来历。六金馈之盟釜光烛影这都是 历史 迷案,流待后人评说。

(1)文天祥——抗元最激烈的代表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补授承事郎 、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 ,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 ,退守余杭。

(2)欧阳修——宋朝文坛领袖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包拯——人称包青天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4)王安石——变法革新派领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5)苏东坡——宋朝文艺全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扩展资料:

宋朝的相关学术:

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

宋朝的相关文学:

宋朝文学十足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

宋朝末年最著名的莫过于宋末三杰。

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

张世杰(?—公元1279年)

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陆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

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最后:附上《过零丁洋》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1103—1142)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颖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直求和。后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只因生不逢时,受到当时上级的限制和迫害。

韩世忠(1089—1151)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南宋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出身贫寒,十八岁应募从军,作战勇敢,与西夏军,金军作战多年,屡立战功。宣和二年,跟随王渊平定方腊起义,后来率军平定苗刘兵变,解救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在黄天荡围困金朝大将完颜宗弼,数次击败金兵。绍兴四年,在大仪镇大败金兵。岳飞父子被捕入狱后当面斥责秦桧,岳飞父子被出死后,辞去枢密使的官职,绍兴二十一年,最终忧愤而死。死后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为靳王,谥号为忠武。

刘琦(1098—1162)

刘琦,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南宋抗金将领,刘琦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顺昌之战是南宋初抗金的主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刘琦指挥,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役。整个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40年5月25日至6月1日,历时6天,经过3次战斗,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

第二阶段从6月7日至6月12日,历时6天,刘琦率全城军民与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刘琦慷慨深毅,有儒将风。宋史上说:琦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抵上军,无以过焉。后世史书认为南渡名将以张,韩,刘(刘光世),岳并称,其中确未包括刘琦。事实上张俊的人品实在不好,而刘光世更是庸才一个。比起这两个,刘琦无疑更能称得上名将之谓。即使是同岳飞相比,刘琦也不逊色。

王坚(1198—1264)

王坚,邓州彭桥人。南宋抗蒙名将。早先应募加入忠顺军,作战勇敢,升为劲军统制。蒙古军造船南侵,王坚秘密潜入造船之地,烧毁其船支二千余,崭露头角,成为孟珙部将,随孟珙入川抗击蒙古军队。开庆元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钰坚守钓鱼城,多次击退蒙军的进攻。蒙古军攻打九月不下,蒙哥被旋风火炮受创而死之后,蒙古军撤退。以攻封为宁远军节度使。景定元年,贾似道忌其战功,被召回临安,景定五年,郁愤而卒。谥号为忠壮。

宋哲宗时期的名臣有哪些,包括奸臣和忠臣

宋哲宗时期的名臣包括忠臣和奸臣,主要有以下几位: 韩缜:他是一位忠臣,曾在多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蔡确:他曾担任宰相,为官清廉,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