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棘不去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0收藏

何棘不去文言文,第1张

1 谁有斫其本,何棘不去的翻译啊

终南之山,有棘盈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

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褰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

孰知左断于指,右曳于臂,下钩其裙,惫已甚。 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已;疾之而不以其道。

苟挟斧斤求其本而刈(读音yi四声,割)之,何棘不去?” 翻译:终南山,有荆棘布满道路,(它的)主干柔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缠上无法解脱,不受伤就没完。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

一个人露出义愤的样子,撩起衣裳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狼狈不堪。

君子说:“人(应该)痛恨丑恶,的确是应该的;痛恨它而不要上它的当。如果拿刀斧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除?”。

2 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

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3 求古文《莽汉断棘》译文

莽 汉 断 棘

终南①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②。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何惧之有!”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yì)③其臂,下钩其裙,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晒(shěn)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注释①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②胶结:粘住。③曳:拉住。

文言知识说“辈”。文言中的“辈”,大多作人称多数用。上文“汝辈”,即你们。如说“吾辈”、“若辈”,即我们、你们。如“吾辈乃非常人也”,意为我们是不平常的人。成语“人才辈出”指人才一批一批地涌现出来。文言中表示人称多数的词还有“属”,如“汝属”,即你们;“吾属”即我们。

参考资料:

?si=1

4 请帮忙翻译这几篇文言文,谢谢

莽汉断棘

终南之山,有棘盈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褰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右曳于臂,下钩其裙,惫已甚。

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已;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挟斧斤求其本而刈(读音yi四声,割)之,何棘不去?”

翻译:终南山,有荆棘布满道路,(它的)主干柔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缠上无法解脱,不受伤就没完。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人露出义愤的样子,撩起衣裳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狼狈不堪。君子说:“人(应该)痛恨丑恶,的确是应该的;痛恨它而不要上它的当。如果拿刀斧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除?”

引婴儿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我只知道这些

5 文言文翻译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文(不是“物”)可辨。

译文枣和棘相类似,都有刺。枣一般单独生长,树高且横枝较少;而棘则丛生,低矮(卑,低)而相聚成林,以此作为两者的区别。它们的文字都由朿构成,朿音刺,本义是芒刺。朿相叠而生长的,就是枣,朿排在一起横生的,就是棘。不认识这两种植物,看字就可以辨别。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它看得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扔掉。两人又曾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个乘车戴礼帽的达官经过门前,管宁像原先一样地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无所措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宝玉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雕琢玉器的工匠认为是宝物,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珍宝。”

5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译文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不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接受别人送的鱼会使自己丢掉官职失去俸禄,没有办法再吃到鱼;不接受馈赠,就可以仍然得到俸禄,终生能吃上鱼。”

6 《细柳营》文言文翻译

翻译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7 断棘不成,这个故事的译文

终南山上有一条小路荆棘丛生,这些荆棘枝茎柔软,却长满了密密的刺,人们一触到它,经常是粘在身上摆脱不掉,弄掉了挂在身上的荆棘,人也受伤了。人们害怕那些刺,总是绕开那条小路走。有一个人出于义愤,挽起衣服走进荆棘丛中,打算把它们一节节地扯断。谁知道左边的荆棘刚用手扯断,右边的却挂在胳膊上,下面钩住了他的衣襟,上面又牵住了他的衣袖,弄得他疲惫极了。君子说:“这个人痛恨坏东西是对的,但是要消灭它们却投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假如手持斧头,找到它们的根子用斧头砍断,那么;什么样的荆棘能不被除去呢?”

原文:

终南之山,有棘盈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褰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右曳于臂,下钩其裙,惫已甚。 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已;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挟斧斤求其本而刈(读音yi四声,割)之,何棘不去?” 翻译:

终南山,有荆棘布满道路,(它的)主干柔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缠上无法解脱,不受伤就没完。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人露出义愤的样子,撩起衣裳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狼狈不堪。

君子说:“人(应该)痛恨丑恶,的确是应该的;痛恨它而不要上它的当。如果拿刀斧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除?”

1 谁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带翻译)

2、不禽不兽 冯梦龙所编《笑府》有云: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凰相会,语及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译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

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

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

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3、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 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

楚王刚拉开弓要射 ,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

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4、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 游!” 《吕氏春秋》 译文 有一个在江边上过路的人,看见一个人正领着一个小孩儿要把他投入江里,小孩儿正在啼哭。

那个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领小孩儿的人说:“这孩子的父亲很擅长游泳。”

那小孩儿的父亲虽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 5、陶母戒子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世说新语》 译文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6、两虎相斗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 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撕咬一头牛,便想挺身与虎搏斗。

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说:“别忙。牛肉味道鲜美,两只老虎分食不匀,会争斗起来的。

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气大的老虎被咬伤。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杀伤虎,岂不是事半功倍!”卞庄子听从了同伴的劝告。

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争枪一条牛腿咬起架来。结果,一只老虎被咬死了,另一只老虎也被咬得一瘸一拐的。

这时候,卞庄子纵身一跃,举剑就向伤虎刺去。没有几个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

这样,卞庄子等于一举杀死了两只老虎。7、按图索骥 原文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

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艺林伐山》 伯乐《相马经》里有这么两句话:“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般。”

他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他走出门外,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连忙带回家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和你《相马经》上所说的大致相同,只是蹄子不象摞起来的酒曲块儿罢了”。

伯乐知道他的儿子笨,本来很生气,但又转怒为笑:“这种马好跳,不能骑啊”。 8、关尹子教射箭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列子跟他学射箭。

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兴地跑去问关尹子:“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 关尹子反问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那我可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不行,你。

2 求文言文小故事带翻译的越少越好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

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原文: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乃省。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

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原文: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

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8、林逋论。

3 简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译文

32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34陶母责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5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

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3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万年乃不复言。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

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

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

4 要墨子文言文小故事,要短,古文译文都要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译: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博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墨子先生说:“现在你该明白了,我兼爱天下的主张是正确的,你不爱天下的用意是错误的”。

5 求《墨子》中简短的文言文小故事+译文+得到的启发故事不要太长,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就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饭菜就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这样的大河,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正如人们所说是连小兔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糟糠粗劣饭菜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楚王说:“好呀!虽然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那么我不攻打宋国了”《公输》一文是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贯彻他的“非攻”主张的一篇动人故事主要讲墨子设喻说理,指责楚国对宋国的侵略企图,深刻地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

1 父善游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一个人路过江边,见到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婴儿,想要把他扔入水中,婴儿大哭,路人问为什么要把婴儿扔入水中,那人说:“因为他爸爸很会游泳。”

父亲很会游泳,婴儿岂能立即擅长游泳?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必然是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

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一则寓言故事。

本寓言通过一个人不看对象已经变了,还认为父亲善于游泳,就认定儿子也善于游泳,而把这个不会游泳的小孩子扔进江的荒谬故事,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时代变了,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父善游,其子未必善游,人人都知道,那么古代先王的法令在当时虽有作用,但时代变化了,在当今就未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引婴投江”一样可笑。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引出现成语“引婴投江”,比喻不看对象,对所有人死搬一种方法或措施。后人用“引婴投江”这个成语嘲讽不看对象就乱采取措施的人。

2 父善游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一个人路过江边,见到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婴儿,想要把他扔入水中,婴儿大哭,路人问为什么要把婴儿扔入水中,那人说:“因为他爸爸很会游泳。”父亲很会游泳,婴儿岂能立即擅长游泳?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必然是错误的。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一则寓言故事。本寓言通过一个人不看对象已经变了,还认为父亲善于游泳,就认定儿子也善于游泳,而把这个不会游泳的小孩子扔进江的荒谬故事,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时代变了,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父善游,其子未必善游,人人都知道,那么古代先王的法令在当时虽有作用,但时代变化了,在当今就未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引婴投江”一样可笑。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引出现成语“引婴投江”,比喻不看对象,对所有人死搬一种方法或措施。后人用“引婴投江”这个成语嘲讽不看对象就乱采取措施的人。

1 文言文故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2 关于陈元方的文言文

《陈元方舌辩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不知道你需不需要译文?反正就在下面: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3 方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方1、旁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2、四方,周边,边境。 “文加殊俗,武扬方表”。

《后汉书》3、方形,与“圆”相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引申为 正直,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老子》4、地方,区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5、博大,周遍。

“方施天下”。《墨子》6、并排,“方舟而济于河”。

《庄子》7、相当,相等。 “昔韩信破历下而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共足相方。”

《后汉书》8、比拟,比方。 “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

魏征 成语有“不可方物”9、大地 “戴圆履方”。《淮南子》10、处方,药方。

“譬犹医之治病也,有方,笃剧犹治;无方,才微不愈。”《论衡》11、方向,方位。

“日出月诸,出自东方。”《诗经》12、常规,常法。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后汉书》13、法度,准则。

“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后汉书》14 、道义,道理。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15、方法,办法。

“圣人设教,各有其方,知人情性不能齐也。” 《明德马皇后纪》16、当,正当。

“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17、将,将要。 “方欲渡河入关。”

《史记 高祖本纪》18、方才,刚刚。 “光武初,方平诸夏,未遑外事。”

《后汉书》。

4 谁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带翻译)

2、不禽不兽 冯梦龙所编《笑府》有云: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凰相会,语及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译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

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

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

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3、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 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

楚王刚拉开弓要射 ,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

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4、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 游!” 《吕氏春秋》 译文 有一个在江边上过路的人,看见一个人正领着一个小孩儿要把他投入江里,小孩儿正在啼哭。

那个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领小孩儿的人说:“这孩子的父亲很擅长游泳。”

那小孩儿的父亲虽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 5、陶母戒子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世说新语》 译文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6、两虎相斗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 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撕咬一头牛,便想挺身与虎搏斗。

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说:“别忙。牛肉味道鲜美,两只老虎分食不匀,会争斗起来的。

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气大的老虎被咬伤。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杀伤虎,岂不是事半功倍!”卞庄子听从了同伴的劝告。

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争枪一条牛腿咬起架来。结果,一只老虎被咬死了,另一只老虎也被咬得一瘸一拐的。

这时候,卞庄子纵身一跃,举剑就向伤虎刺去。没有几个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

这样,卞庄子等于一举杀死了两只老虎。7、按图索骥 原文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

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艺林伐山》 伯乐《相马经》里有这么两句话:“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般。”

他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他走出门外,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连忙带回家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和你《相马经》上所说的大致相同,只是蹄子不象摞起来的酒曲块儿罢了”。

伯乐知道他的儿子笨,本来很生气,但又转怒为笑:“这种马好跳,不能骑啊”。 8、关尹子教射箭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列子跟他学射箭。

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兴地跑去问关尹子:“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 关尹子反问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那我可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不行,你。

5 方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longwen

②<;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

③<;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⑤<;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⑥<;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⑦<;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⑨<;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⑩<;名>;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⑾<;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⑿<;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⒀<;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⒁<;副>;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

⒂<;动>;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

方技指医、卜、星、相之术

方士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

方夏中国。

方舆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6 成语的文言文故事

1退避三舍出 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出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你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2守株待兔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典故: 1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

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

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不但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就连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3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4望洋兴叹 出 处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

百川灌河(指黄河),泾流之大,两涘(读音si四声,两岸)渚(读音zhu一声,水中的沙洲)崖(高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

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

7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5、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

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6、齐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⑤搏(bó)——捕捉。

束缚——捆绑。⑥殊(shū)——完全。

何棘不去文言文

1 谁有斫其本,何棘不去的翻译啊 终南之山,有棘盈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 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