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名字及称号
八仙分别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神话小说《八仙过海》,就借用了八卦的五行象,并采取 国画八仙照片集锦(15张)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吕洞宾属于乾金之象。乾卦纯阳,故称纯阳老祖,所用宝剑亦曰纯阳剑。
铁拐李属于兑金之象,以铁拐为足,铁属金,足在下属阴,表示柔金之象,好别于乾刚之金。
何仙姑属于坤土之象,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为柔土。
曹国舅属于艮土之象,书中说他兄长地下的灵魂附于其身而为恶,将他本人的灵魂囚禁于地下。地下乃土之位,但为刚土,因他本人最后通过与恶鬼的决斗,战胜邪恶,乃复其灵明,皆刚之象。
张果老属于震木之象,位列正东。因张果老于月宫砍梭椤树,树本为刚木,以别于柔木。
蓝采和属于巽木之象,手拿兰草,草本皆为柔木。
韩湘子属于坎水之象。小说中有民间大旱,韩湘子为民众吹箫降雨一节。
钟离权属于离火之象。汉钟离性情猛悍,他的宝扇一扇则出火,火烧龙宫等皆汉钟离所为。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称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文艺作品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今西安市有八仙宫(古称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内奉八仙神像。
所谓的“悬壶济世”的成语,便出自费长房,历史上确有其人,曾经还有他的目的,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混乱的日子被铲平,如今的墓是后来重修的。
费长房,也就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前世,历史上确有其人,其实我国大部分神仙在历史上都能好到原型,费长房的故事在《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中有所记载。
费长房是东汉汝南人士,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就在酒楼喝闷酒,隔着窗户向外看,看到一个老翁拿着一个大葫芦买着丹药,天色渐晚,街上除了老头已经没其他人了,正在这时,老翁突然化作一团烟雾,烟雾瞬间钻进了葫芦中。
这一切被费长房看了个真切,于是,第二天,他买了酒肉,去拜访这个老翁,老翁知道他的来意,就领着他一起钻进了葫芦,这一进去不要紧,发型里面别有洞天,雕梁画栋的房屋,奇花异草遍地都是。
老翁在葫芦天地中教费长房学了十几天的方术,临走时送给他一根竹杖,骑在上面能腾云驾雾。
费长房从葫芦里出来后,就回了家,发现家中已是物是人非,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家人都以为他死了。
费长房从此做起了医生,医术高明,甚至可以起死回生,除瘟疫,保护了一方百姓,事迹被世人传颂。
但是费长房到达葛水时,老翁给他的竹杖丢失了,那些被他驱赶的瘟鬼看费长房失去法器,将其杀害,百姓得知费长房的死,如丧考妣,为他建立了墓冢,但是这个冢到了近代,在那场文革中被铲平,如今的墓只是一个根据记载重做的。
八仙中并没有费长房。八仙之说有很多种,现在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铁拐李、锺离权、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等八人,此之外,还有汉代八仙、蜀中八仙、饮中八仙等说法。
在清代无垢道人的《八仙得道全传》中也有费长房这个人物,属于小说家言。《后汉书·方术列传》列费长房传记,见于正史,历史上当有有其人。不过,在《三洞群仙录》等仙传中,费长房的故事是经过演绎和传说的。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姓名分别是李耳,庄周,孔丘,孟轲,墨翟,荀况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产生原因:
(1)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原因: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当时的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形成不同派别,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
(4)环境原因: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而韩愈祖籍昌黎.昌黎是韩氏一族的望郡,且韩愈也自称为”昌黎先生”
所以,韩湘子祖籍昌黎.
中新社石家庄十月十日电(肖英杰张凤民)最近,在河北省昌黎县荒佃庄乡韩营村发现《韩氏家谱》,证实“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祖籍在该县。这一发现引起新闻媒体和史学界的关注。近日,国内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和文史专家前去采访和考证。
韩愈(公元七六八——八二四年),字退之,号昌黎,唐德宗贞观八年(公元七九二年)考中进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韩愈的祖籍究竟在哪里?国内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一说为河南省孟州,一说为河北省昌黎县,还有一说是辽宁省义县。《辞海》中解释说,韩愈之所以称“韩昌黎”,是因为辽宁省义县的“昌黎”在唐代时为韩氏郡望。
新发现的这本《韩氏家谱》的序言写道,韩愈的本源之地是现在的河北省昌黎县,但因其上几代先人都埋葬在河南省,他便归柩河南,而他的后世子孙却留在了昌黎。明朝的翟銮在《重修韩文公祠堂碑记》中也写道,韩愈的高祖以上先人实葬于现今的昌黎县,因而祠堂自然也建在昌黎县。明朝时昌黎境内曾修建两座韩文公祠,一座在县城里,一座在县城北三公里的五峰山上,后来都因为自然原因而毁坏了。目前,在五峰山上有一座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复的“韩文公祠”。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里的八仙,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以及曹国舅。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原指八位仙人法力无边,在过东海时铁拐李建议将各自法宝投于水面各自过海,结果八仙各自渡过了东海。现引申为做事各有各的办法,也有各自拿出自己的本领比赛的意思。
八仙的来历
1、汉钟离
相传汉钟离诞生时,异光数丈,壮如烈火,他是中国民间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教祖师,因受铁拐李的点化,上山学道。汉钟离馆双髻以传道,手摇芭蕉扇,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风。
2、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张果老唐朝(618-907),本名张果,由于他年纪很大,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上加上一个老字,表示对他的尊敬,著名炼丹家张果胯下纸叠驴,就是民间所传八仙中的张果老。
3、韩湘子
韩湘子,字清夫,唐代人,擅长吹箫,拜吕洞宾为师,是八仙中最风度翩翩的。韩湘子属坎水之象,在民间传说中人间发生了大旱,韩湘子便为百姓吹横笛带来降雨。
4、铁拐李
铁拐李亦称李铁拐,曾于太上老君而得道神游时因其肉身物为徒弟火化,游魂无所依归,乃附一饿死者的尸身而起。
5、吕洞宾
吕洞宾,名岩石,字洞宾,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道成之后,普渡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吕洞宾属乾金之象,乾卦为纯阳,故而他被称为纯阳老祖,所持宝剑也称为纯阳剑。
6、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时雨,由于总是手持荷花,又称“荷仙姑”,何仙姑是属坤,土之象为柔土,她欲与吕洞宾配成夫妻,以示乾坤交泰之象。
7、蓝采和
他常穿破烂衫,一脚穿靴,一脚趾路,手持大白板,行于闹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其饮酒量多而不最精通,酿酒技艺高超,自酿自饮。
8、曹国舅
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称国舅,因为他的弟弟景植不法杀人而伏罪,曹景羞耻见于人,而隐居山野。
A 八仙的故事
在我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八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应当说,一切神灵都是人造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不过说法有异。
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而上述八仙中的具体人物,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 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
《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八仙过海”的民间故事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B 八仙故事有哪些
八仙故事
八仙传说,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最早可上溯到唐宋时期,诗词、杂记中就有八仙之说。《太平广记》中也有八仙人物的记载。但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并非我们今天所传的八位仙人。至明代吴元泰所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才认定: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位仙人,一直相传至今。
既然是八位仙人,他们的身世本来是无从查考,也无深究的意义。然而,神话在不断的创造、流传、丰富过程中,见于文献典籍却言之凿凿,把他们从天国拉到人世,或修行,或超度,人亦可以成仙。神话传说是口头文学,在人们口头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民间艺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加工、丰富,创造了八仙的形象。尽管仙界的最高权威在八仙面前还显示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严,但八位仙人实际上并不甘愿受玉皇大帝的管束,也不听从道家鼻祖太上老君的调遣。他们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成为神仙群体中的一个小小的流派—逍遥快乐的散仙。
人们在现实中遭受压迫,或者不能实现的愿望,就把它寄托在幻想世界里,借助想象力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八仙的传说故事中,就寄予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愿望。八仙同情劳动人民,给予关注或暗中帮助,惩恶扬善,抑富济贫。人们的口头文学创造了八仙,八仙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八仙过海的传说深入人心,八位仙人各有各的卓著才干,各有一手应变的绝招,成为智慧的化身,给人们以极大的启迪和鼓舞。他们的故事数百年来结晶为一句民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和永久的魅力。
八仙故事流传到今天已不再是简单的民间传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见以八仙命名的八仙祠、八仙桌、八仙宴、八仙秧歌等等,目之所及的花瓶、香炉、钱币、铜镜、门楹、文房上的八仙图案比比皆是,表现手法更是千变万化,还有明八仙、暗八仙之分,人们对八仙的喜爱与敬仰可窥一斑。
先贤有联语:九天阊阖开宫阙,八仙过海在蓬莱。
蓬莱因八仙而神秘,八仙因蓬莱而传奇。
吕洞宾
吕洞宾名岩,号纯阳,晚唐关西河中府承乐县人。他屡试不第,整日为自己怀才不遇而苦恼,后隐居终南山修道。一日与汉钟离巧遇,钟想捉弄他一下,便让他煮上一锅小米饭,然后施道术将他‘点’入梦境。他梦中中了举人,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是梦醒之时,他煮的小米饭还未熟。这就是有名的“黄粱美梦”之说。钟离权以此法彻底破除了吕洞宾功名利禄的欲望。吕不禁感慨万端,便拜钟离权为师,以求脱尘之道。钟怕他俗念难灭,又对他进行了十次考验,他次次过关,钟这才将他超度升仙。元代时他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统称吕祖,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在民间传说中,他是一位集“剑仙”、“酒仙”、“色仙”、“诗仙”于一身的放浪形骸的神仙。
铁拐李
铁拐李又称李铁拐,其名甚多,有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李玄、李岳、李元中等。生于何时,众说纷纭。传说他于华山寻到与自己同姓的道教鼻祖李耳,受其点化而成仙。太上老君李耳带其游历诸仙山,临行前嘱其徒弟杨子守住他的肉身,约定七日不返方可焚化。岂料守到六日,杨子家人告急,其母病危,遂焚化李玄肉身而去。待李玄随老子游历归来,已不见自己的尸身,却遇一饿殍之尸倒卧山中,情急之下,只好将自己的游魂附于饿殍之尸,因此而变成蓬首垢面袒腹跛足的乞丐模样,世人也因此唤他作“铁拐李”。关于铁拐李换身另有一说,说他学道于终南山,在一次元魂出窍时,躯体被老虎吃掉,元魂只好钻进刚死的乞丐体中,于是变成后来的样子。情节有别,结局一样。
汉钟离
汉钟离姓钟离,名权。据称是汉代钟离子,因此民间有称之为“汉钟离”,仿佛他姓汉,名钟离。道教宣传,意欲达到“贵为将相,不如修道成仙”的效果,变为他演绎出“将门虎子”的身世,说他的父亲是东汉的大将钟离章,在他出世之时,就伴随着一股仙气,只见异光数丈如烈火,如同一个仙人下凡。他说了一句:“身游紫府,名书玉京”,一语惊人。“紫府”与“玉京”是玉皇大帝的宫殿,仿佛他真是神仙下凡一般。因出身将门,被视为虎子。后来果然在朝中成为一员武将。适逢匈奴扰边,他奉命领兵征战,却大败而归。此时人们才认识到,将门未必出虎子。他无颜于世,便进入深山,恰遇一位东华道人,传授真秘诀,将他度化成了神仙。
蓝采和
蓝采和原名许坚,唐朝人,因他唱歌时多以“踏踏歌,蓝采和”,人们便称他为蓝采和。传说他是赤脚大仙降生,身虽为人,却不昧本性,放荡不羁,玩游一世。终年只穿一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赤足。每于街上讨钱,常执大拍板边歌边行。他的歌谣随口而出,看来似狂非狂,却有神仙意韵,令人莫测。他周游天下,偶与铁拐李相遇,便于之论道。后遇吕洞宾,言说奉玉帝之命来超度他成仙,他便随吕洞宾飘飘乎乎飞入天庭。蓝采和的踏踏歌词,最为著名的一首是: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多来更。朝骑鸾凤到碧落,目见桑田变白波。常景明辉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歌辞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南唐沈汾《续神仙传》等典籍均有记载。
韩湘子
韩湘子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八仙中的韩湘子并非此人而是韩愈的族侄。但后人把这位族侄的故事附会在族孙身上,并尊之为“韩湘子”。传说韩湘子生有仙骨,素性不凡,厌烦华丽,喜欢恬淡,佳人美女,全不动心,美酒佳肴,不能溺其志。他所热心的是道家的修炼之法,黄白之术。韩愈屡次劝他读书求进取,他却总是回答:“我所学的与你所学的绝不相同。”韩愈恼怒,狠狠的训斥了他。一天,湘子外出访师,恰好遇见吕洞宾和钟离权,便弃家随二人学道去了。后来到了一处地方,见仙桃红熟,他便爬上树去欲摘仙桃,结果桃枝断折,他坠于地上,身死而尸解,于是便成了神仙。韩湘子给人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未卜先知的本领,他所预测之事,尔后皆都应验。
张果老
张国老原名张果,因其长寿,数百岁,所以世称张果老。传说他是宇宙混沌时期的白蝙蝠,因受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历岁久远,化而为人。后隐于恒州中条山,接受铁拐李等仙人的论道说法,往来汾晋之间,长生不老。许多年逾古稀的老人回忆,童年时见他,他就自称有好几百岁了。唐玄宗有一女儿叫玉真公主,喜欢修道,唐玄宗便想将她嫁与张果,以求双修成仙。张果敲着渔鼓筒板唱道:“娶妇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后掏出纸驴,吹起成形,到骑而行。他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家喻户晓,至今尚有两句歇后语:张果老倒骑毛驴—往后瞧;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后人给张果老送的一首诗很有意趣: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曹国舅
曹国舅原名曹佾,广东人,宋仁宗的大国舅。他虽出身贵族,却天资聪颖,纯洁善良,不贪富贵,酷慕清虚。宋仁宗的第二国舅是个 ,恃势作恶,巧取豪夺。一次,二国舅路遇一秀才携妻进京赶考,见那 子姿色迷人,便将他夫妻骗至家中,先将秀才投入井中害死,后玩弄了他的妻子。之后,秀才之妻诉案包公,包公将二国舅铡死。曹国舅深以其弟作恶为耻,觉得无颜面对世人,遂出家进山修道。在山中他遇到钟离权和吕洞宾,二人问他:“听说你在修炼,所修的是什么呢?”他答:“修道。”“道在哪里呢?”他以手指天。二位又问:“天在何处?”他用手指向心窝。二位神仙笑着说:“心就是天,天就是道,你亲眼见到道的本来面目啦!”于是教他以还真秘术,引他入了仙班。
何仙姑
何仙姑原名何秀姑,广州增城县人,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生下来时紫云绕室,头顶有六根长毫。唐武则天朝,家住云母溪。十四五岁时,梦中得神人指示:“食云母粉,当轻身不死。”从此每天吃云母粉,果然身轻。其母以女大当嫁之由,为她择配,她却死活不允。一天,她在溪边巧遇铁拐李和蓝采和,二人授她以仙诀,从此她常往来于山谷中,行走如飞。朝去而慕归。母亲问她行踪,她只说去了名山仙境与仙人论道。渐渐长大之后,言论异乎寻常。武则天听说她的奇闻,便遣使召她进京,将到京师,忽然不见,四下寻找,踪影全无。到景龙年间,由铁拐李引导,大白天里升仙而去。天宝九年,有人在麻姑坛见她站在五色云中。大历年间,又有人见她在广州小石楼。
3楼
八仙过海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汉锺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何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人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傲游东侮。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往,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八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
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 这就是「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在中国民间的众多神仙中,锋头最劲、影响最大的神仙,有关他们的传说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所述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八仙的传说始於唐代,其时已有「八仙图」、「八仙传」等,然八仙姓氏至宋代尤有变更,至《东游记》始定为李铁拐、汉锺离、张国老、何仙姑、吕洞宾、蓝采何、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其故事传说大多可以在唐、宋书籍种觅得踪迹,少数见於明代记载。唐代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位皆善饮酒 赋诗,称为酒中八仙鶤。
C 八仙具体的故事都有几个
先说第一位来铁拐李!他自是元朝末期人!真名叫李月,后改为李玄!是一名修道之人!
第二个是汉钟离!他和铁拐李是同一时期的人!其实汉钟离真名叫钟离全,是一位桥夫!
第三个是张果老!张果老是唐太宗年间的人!~他的真正的名字叫张果!是一名隐士,爱游山玩水!
第四个是吕洞宾!他的真名字叫吕彦吕洞宾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他好酒好色!在明朝时期吴元泰著的<东游记>中就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之说!
第五个是何仙姑!何仙姑在民间是一名靠织布!卖草鞋为生的女子!她的名字叫何汝仙
第六个是韩湘子!据说他是大诗人韩愈的侄子!也有的书上说他是韩愈的侄孙子至今说法不一!
第七个是蓝采合!他是民间一名靠卖唱为生的乞讨之人!不过人长的眉清目秀!很受大家喜欢!他的名字我不是太清楚
最后一个是曹国舅!他是唐朝太宗年间皇上的至亲爱妾银妃的哥哥!他并不叫曹国舅因为他是皇上的大舅子所以就有人叫曹国舅一说了!他的真名字叫曹文当年和妹妹一起回洛阳探亲!正好赶上皇上出巡相中了曹文的妹妹!便把他妹妹纳入宫去做了妃子,所以有的世人就称他为国舅了!
D 八仙传说的民间“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版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权。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E 八仙的小故事
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八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 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
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F 八仙饭店八位主事都是谁
不知道八位主持是谁?这是你说的,我叫王毅。张三。刘道后。七道湾。八家户。九龙潭。你看这么多人都出来了,何止18个?大家都围着他吃饭呢。
G 八仙过海的故事要非常简短
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版李(或吕权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铁拐李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 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八仙的传说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并且,八仙中,几乎每一个神仙都有着其各自的身世和传说。而在历史上,八仙中有几位,也是颇有来头之辈。
韩湘子
在神话中,韩湘子是吕洞宾的徒弟。按照八仙神话体系,吕洞宾和韩湘子都是唐朝人,并且韩湘子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
在历史上,韩湘子的原型韩湘确实是韩愈的侄孙。本世纪初年,中学语文课本的必读诗词中,有一首诗名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歌。这首诗,事实上就是韩愈被唐宪宗发配岭南的路上,写给韩湘的。
韩愈时代,佛教和道教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唐宪宗沉迷佛教,为此韩愈多次谏言唐宪宗不要沉迷佛事,最终触怒宪宗皇帝,遭到流放。
不过,韩愈是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在韩愈带动下,儒家集团和佛道两教产生剧烈冲突。而道教为了增强影响力,对韩愈的行为作出反击,于是,韩湘子成仙得道的神话得以出炉。
事实上,历史上的韩湘并没有修仙,而是选择科举之路,并且,在唐穆宗在位期间,确实金榜题名。
曹国舅
在神话中,曹国舅也是吕洞宾的徒弟。依据八仙神话的故事架构,曹国舅是宋朝皇帝的小舅子。
在历史上,曹国舅的原型系曹佾。曹佾的出身要比韩湘显赫很多。曹佾的祖上,系北宋名将曹彬。曹彬在世期间,是宋太祖麾下的得力战将。曾为北宋朝廷在吞并后蜀和南唐等政权中立下赫赫功劳。尤其是曹彬下南唐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
曹佾的姐姐是宋仁宗的皇后。从时间线来看,曹家到曹佾这一代,北宋已经开国数十年。在这数十年时间里,曹家始终保持显赫地位,这一点,在古代史上算是很难得了。
宋仁宗在位时期,宫中曾发生兵变,曹后在平乱过程中发挥了将门虎女的优势:曹后指挥太监和宫女平定叛乱,堪称有条不紊。而从这个细节来看,不难得出曹后是一个阳刚之气较多的女子,因此不为宋仁宗所喜爱。宋仁宗死后,宋英宗继位。因为掌权的问题,宋英宗和曹太后还发生过冲突。
而在皇帝和皇后、太后存在冲突的状态下,作为皇后、太后的娘家人,是需要谨慎的。曹佾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曹佾为人十分低调和谨慎。从来不从事招摇的活动,避免被政敌抓住把柄。
后世道教在营造神仙传说的时候,考虑到曹家在宋朝的家世,于是,曹国舅的神话产生了。
铁拐李:葫芦(可救济众生)汉钟离:扇子(能起死回生)吕洞宾:宝剑(可镇邪驱魔)张果老:鱼鼓(能占卜人生)曹国舅:玉板(可静化环境)韩湘子:笛子(使万物滋生)蓝采和:花篮(能广通神明)何仙姑:荷花(能修身养性)
八仙过海,名字及称号
本文2023-10-12 18:02: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