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第1张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很多人一上了年纪,就会出现各种的毛病,例如失眠,失眠会严重影响我们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方法来解决,例如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你学会了吗?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1

  疗法一:方药

 中医把失眠分为7型,不同的'类型,用不同的方药治疗。

  疗法二:针灸

 治疗失眠,所针的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后溪。

  疗法三:耳针

 医师将按照失眠者的症状,用王不留行籽贴在耳穴的心、肾、神门、皮质下或脑的穴位。

 王医师说,失眠情况不严重者,可以在家自行用绿豆或凤仙花籽,以胶布贴在耳后的安眠穴,有助于安眠。

  疗法四:食疗

 1、参味汤材料:太子参20克、五味子30克。

 做法:煎后加糖浆,每次服15毫升,一日两次。

 功效:治失眠、心慌乏力

 2、生百合汤材料:生百合100克

 做法:生百合加水500毫升,文火煎煮后加适量白糖,分两三次服用。

 功效: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心阴不足的虚烦失眠。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2

  1、肝郁不化火

 症状:不寐兼有心烦易怒、头涨、目赤、口苦、胁痛、小便黄、大便秘结。

 治疗:龙胆竹叶粥——龙胆草10克,竹叶15克,白米100克。先水煎龙胆草、竹叶,过滤取汁,备用。白米加水煮粥,半熟后加入药汁,煮至米烂粥稠,加冰糖适量调味,代早餐服食。

 功效:方中龙胆草主泻肝经实火,龙清泄肝胆有余之火,使不上炎。竹叶清心除烦。服用龙胆竹叶粥,可使肝火降,神自安,不寐愈。

  2、痰热内扰

 症状:不寐兼有头重、胸闷痰多、恶食嗳气。

 治疗:竹沥粥——淡竹沥汁30克,粟米(即小米)100克。先煮米做粥,临熟下竹沥汁,搅匀,代早餐服食。

 功效:竹沥甘寒滑润,能清心、肺、胃三经之火而涤痰除烦,定惊安神。小米性味甘凉,为治内热不寐的佳食。合而为粥,适用于痰热内扰的不寐,其效灵验。

  3、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腰酸梦遗、五心烦热。

 治疗:玄参百合粥——玄参15克,百合30克,合欢皮15克,粳米100克。先水煎上3味药,取汁,加米煮粥,晨起做早餐食之。

 功效:玄参为滋阴降火要药。百合滋阴兼清心安神。合欢皮为治虚烦不寐之妙品。诸药合之,使阴虚除,心火降,志得宁,眠亦酣。

  4、心胆气虚

 症状:不寐兼有心悸、多梦、易惊醒。

 治疗:酸枣仁粥治——炒酸枣仁20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粳米100克。先煎酸枣仁、牡蛎、龙骨,过滤取汁,备用。粳米加水煮粥,待半熟时加入药汁,再煮至粥稠,代早餐食。

 功效:酸枣仁补益肝胆,滋养心脾,为治疗心胆气虚、惊悸不眠之良药。牡蛎、龙骨用于心悸不安、胆怯惊恐、烦躁不寐,功效卓著。合而为方,有镇心、定志、安魂之功,故对心胆气虚之不寐,功效颇捷。

  5、心脾两虚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治疗:莲子桂圆粥——莲子肉50克,桂圆肉30克,糯米60克。加水同煮成粥,做早餐食之。

 功效:莲子功专养心、益肾、补脾。桂圆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而安神,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不寐。此粥适用于劳伤心脾、气血不足之不寐,颇有效验。

酸枣仁性味甘酸平。功能:养心益肝、安定心神、镇静催眠。主治:血虚不能养心或心肝血亏、虚火上炎引起的虚烦失眠症。

 简便方1枣仁散:酸枣仁研粉,临睡时开水调服15-3克。2枣仁茶:酸枣仁(炒)研粉,每次3-6克,以竹叶煎汤调服。3枣仁粥:酸枣仁15-30克(捣碎、布包)、粳米60克,同煮至粥拣去枣仁,加红糖适量,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

 中成药方1枣仁安神液:适用于心肝血虚、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口服每次1支,1日2次。2枣仁安神胶囊:适用于神经衰弱、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口服每次2-4粒,1日2次。

 柏子仁系常绿乔木侧柏的种仁、性味甘平、不寒不燥。功能:滋补阴血、养心安神。主治:血不养心、虚烦不眠。

 简便方1柏子仁茶:柏子仁10-15克(捣碎),沸水冲泡代茶饮。2柏子仁粥:柏子仁10-15克(捣碎),粳米60克,煮成粥兑入适量蜂蜜即可食。

 中成药方1柏子养心丸:适用于劳欲过度、心血亏耗、精神恍惚、失眠多梦,口服每次1丸,1日2-3次。2柏子仁丸:适用于失眠健忘、多梦盗汗,口服每次6-9克,1日2次。

 小麦性味甘平,喜于养心以安神志。主治:神志不宁、夜寝不安。

 简便方1小麦粥:小麦30-60克,粳米60克,大枣5枚,煮粥。2麦枣考试,大收集整理猪脑饮:小麦30克,以文火煮半小时,加入猪脑1个,红枣10枚,煮沸后加白糖2匙、黄酒半匙,继以文火煮半小时至1小时。

 灯心草性味甘淡寒。功能:清心降火。主治:心火炽盛,以致心烦不寐。

 简便方1灯心草饮:灯心草18克,水煎代茶常饮。2灯心竹叶茶:灯心草5-15克,鲜竹叶15-30克,共碾粗末,水煎代茶饮。

 夜交藤系多年生缠绕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性味甘平。功能:养心安神。

 简便方夜交藤粥:夜交藤60克,水煎弃渣取汁,加入粳米50克,大枣3枚,白糖适量,煮粥即可食。

 中成药方1安尔眠: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口服每次10-15毫升,1日3次。2眠安宁糖浆: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心神不安,口服每次10-20毫升,1日2次。

 合欢花系落叶乔木合欢的花蕾、树皮,性叶甘平。主治:七情所伤而致的愤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

 简便方合欢花粥:合欢花15-30克(鲜品用30克)、水煎取汁,另以粳米50克煮粥,调入白糖和上汁即食。

 中成药方1神经衰弱丸,适用于心肾不足、头晕失眠,口服每次1丸,1日2次。2夜宁糖浆:适用于神经衰弱、头晕、失眠多梦,口服每次10毫升,1日2次。

 琥珀松树树脂凝成的化石。主治:惊悸不安、失眠。

 简便方琥珀散:每次1-2克,灯心煎汤送服。

 中成药方1琥珀安神丸:适用于心血不足,失眠健忘,口服每次1丸,1日2次。2琥珀多寐丸:适用于肝阳上亢,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口服每次1-3克,睡前服1次。

 猪心性味甘咸平。功能:专入心经,补血养心。主治:惊恐、健忘、失眠多梦。

 简便方柏子仁猪心:柏子仁20克,纳入猪心(1个)内,炖熟服食。

 灵芝性味甘平。功能:养心安神、补气养血。主治:心气虚或心血虚所致的失眠多梦。

 简便方灵芝研粉,每次服15-3克。

 中成药方1灵芝片: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口服每次3-4片,糖浆剂10毫升,每日2~3次。2灵芝北芪片:适用于气血不足、失眠多梦,口服每次4-5片,1日2-3次。3灵芝蜂皇浆:适用于营养不良、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口服每次1支,1日2-3次。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

汪文丽 1 刘 建武 2陈立国 1王晨光 1张艳红

寤寐是人体最基本的两个状态。 人体卫气昼行于阳, 阳 气盛则寤; 夜伏于阴, 阴 气盛则寐。 阴 阳 失调, 阳 气不得入于阴 分, 阴 不敛阳 则失眠。 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现代生活方式和 饮食结构, 引 起人体脾胃 功能的 紊乱 [ 1 ] 。 在失眠的临床调 查中 , 患 脾胃病者约占13.6%[ 2 ], 68%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 者和50. 2% 的 肠 易 激综合 征 患 者 存在 睡眠 障 碍 [ 3 ] 。胃 肠疾病引 起失眠的这种因果关系, 可概括为“胃 不和则卧不安”。

1“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原型及概念

“胃 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 素问 · 逆调 论》:“帝曰: 人有逆气 不 得卧 而 息 有音者 …… 皆 何脏使然? 愿闻其故。 岐伯曰: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 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 有音也。阳 明 者, 胃 脉也, 胃 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 阳 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 《 下经》曰: 胃 不和 则卧不安, 此之谓也”。“胃 不和 则 卧不 安”, 名 曰 “胃 ”, 实 则 包括阳 明经、脾胃 、大小肠。 《 灵枢· 本输》: “大肠属 上, 小肠属下, 足阳 明 胃 脉也。 大肠小肠, 皆属 于胃 , 是足阳明也”。 脾主升清, 胃 主降浊,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 运化腐熟水谷, 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人体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凡食积内 停, 胃 失和降; 脾胃 亏虚,气血乏源; 胃 阴 不 足, 阳 气 失和 等均 可引 起 气 机不利, 阴阳失和, 而卧不安寐。

2古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自 《 内 经》引 述以 来, 历代针灸医家均很重视此理论在失眠治疗中 的运用 。古代针灸处方中 , 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是使用最多的经脉, 上脘、 隐白 、 下廉、 阴 陵泉、 章门 是运用 最多的穴位 [ 4 - 5 ] 。 《 针灸大成》里记载了 心经实热证引起的失眠, 通过泻脾经的方法来治疗。 “凡针逆而迎夺, 即泻其子也, 如心之热病, 必泻于脾胃 之分”。 因脾经为心经之子经, 根据《难经》“实则泻其子”, 心经的实证, 可泻脾经的太白 穴。 一些医著记载了 失眠的选穴, 这些腧穴便具调理脾胃 之功。 如《针灸资生经》云: “期门 治不得久卧。 隐白 、 天府、 阴 陵泉治不得卧。 太渊、 肺 俞、 上管、 条 口 、 隐 白 疗不 可卧。 气海、阴交、大巨主惊不得卧。 公孙主不嗜卧……商丘治魇梦。 天牖疗夜梦颠倒。”《备急千金要方· 癫病》载: “阴 交、 气海、 大巨, 主惊不得卧”。 另 外 一些古籍, 明确指出胃 经、 脾经、 大小肠经的某些腧穴可用于失眠。 如《针灸聚英》: “大巨…… 主小腹胀满, 烦渴……惊悸不眠。”《针灸甲乙经》: “惊不得眠, 善 ,水气上下, 五脏游气也, 三阴 交主之。 不得卧, 浮郄主之”。 《 针 灸 集 成》: “心 热 不 寐 解 溪 泻 涌 泉 补 立愈”, 记载了 阳明经经穴解溪治疗心热引 起的失眠。

3现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现代医家治疗失眠亦非常重视调胃 安神, 取穴主要集中 在 足太阳 膀 胱经、 足阳 明 胃 经 和 督 脉 [ 5 ] 。刘良生等 [ 6 ] 运用“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 以 健脾和胃 治本、 宁心安神治标, 选取中 脘、 天枢、 足三里、 脾俞、胃 俞、 安眠、 神庭、 百会穴, 取得良好疗效。 因 脾胃 为后天之本, 其功能健全, 机体的精微物质才能充足, 髓海清窍才得以濡养, 方能神气充足、神机敏捷。依据“根结”理论, 足太阴脾经结于中脘, 中脘为胃 之募穴, 因而中脘具有健运脾气、 调 中 焦升降之功能。

刘立安治疗失眠常取调理脾胃 的穴位, 如 腹部选用天枢、中 脘、下脘, 四肢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内 关 [ 7 ] 。黄石玺 [ 8 ] 沿用 已故名 老针灸专家王乐亭教授经验,取中脘、天枢、气海、内 关、公孙、足三里和中健脾、通畅气机、升清降浊、消补兼施。 患者针后当晚即入睡良好, 经治疗10 次, 睡眠渐安, 食欲渐增, 再针5 次,夜夜眠安。 李行军[ 9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失眠43 例,取中 脘、 足三里、 脾俞、 肝俞、 太冲以 调和脾胃 、 疏肝理气, 配合五脏俞加风池、四神聪等, 加用耳穴贴压,失眠 多 梦 症 状 改 善 效 果 佳, 痊 愈 38 例, 总 有 效 率为100% 。

清代何其伟《医学妙谛》云: “失眠总由阳不交阴所致…… 若因 里症而失眠者…… 胃 病则阳 跷穴满,审病用方, 法无一定”。 任建宁[ 10 ]总 结 盛 灿 若 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基于“胃 病则阳跷穴满”理论, 选取中脘、水分、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内 庭、仆参、申脉穴, 每日 针刺1 次, 每次留针30 min , 10 次为 一疗程。 治疗3 次后, 患者夜寐明显好转, 治疗4 个疗程后, 诸症消失。 随访半年, 失眠未再复发。

4失眠从胃论治的机制探讨

4.1经脉联系

《灵枢· 经脉》云: “胃 足阳 明 之正 …… 上通于心”“脾足太阴 之脉…… 其支者, 复从胃 别, 上膈, 注心中 …… 是主脾所生病者…… 烦心, 心下急痛……不能卧”“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 脾经、胃 经、小肠经皆与心联系, 脾胃 、胃 肠不和, 累及心神, 引 起失眠。 经言: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因 脾、 胃 、 小肠与心联系, 故调理脾胃 能治疗心神疾病。阳明之脉络于目 , 如《 素问 · 热论》中 提出 : “伤寒一日 , 巨阳 受之。 二日 阳 明 受之, 阳 明 主肉, 其脉夹鼻络于目 , 故身 热目 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阳 明胃 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 内 眦交会, 与阴 阳 跷脉在目 下及口 角 之旁交会。 阳 明 经病, 可使目 不得瞑而失眠。

4.2脾胃 中枢论

清末名 医张聿清《 医案》曰: “胃 为 中 枢, 升降阴阳, 于此交通, 心火府宅坎中 , 肾水上注离内 , 此坎离之既济也。 水火不济, 不能成寐, 人尽知之。 不知水火不济, 非水火不欲济也, 有阻我水火相 交之道者,中 枢是也”。 脾胃 居 于 中 州, 为 气 机阴 阳 升 降的 枢纽, 脾胃 不和, 心肾阴 阳 相 交的通道阻塞, 阳 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 故胃 和是阴 阳 气机升降有序、 元神潜藏、人得安寐的基础。 清代张琦在《 素问 释义》中指出: “卫气昼行于经则寤, 夜行于藏则寐, 而卫气之出 入依乎胃 气, 阳 明 逆则诸阳 皆逆, 不得入于阴 , 故不得卧”。

王洪图等 [ 11 ] 提 出 “五 脏 藏 神, 脾 胃 是 枢 轴” 理论, 认为脾胃 居中央, 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 的“枢轴”, 手、足阳明经是卫气自 阳经入于阴经之枢口 , 二经之气失和, 最易 影响 卫气 的 正 常 运行, 不 入于阴经,则出 现失眠。 因 胃 为 人体阴 阳 升降的枢纽, “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 营卫之源”, 而“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 故诸多经典的失眠学说, 如“阴阳说”“神主说”“气血说”“营卫说”与中 医的“胃 ”都有密切的联系[ 12 ]。因此若胃 气调和、 升降有序, 则气血化生有源,营卫循其常度, 阴 阳 相和, 卧则神安夜眠, 即 “胃 和”则“寐安”也。 反之,“胃 不和”则阴阳气机升降不利,五神内 舍其宅受扰, 致“神不安则不寐”。

4.3第二脑学说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Michael D. Gershon 为 代表的 一些国 外 学者提出 ,人类 除 颅脑 之 外, 还 有第 二 大 脑, 称 “腹脑” 或 “肠脑”, 它是肠神经系 统, 脱离了 中 枢神经系 统支配的独立活动系 统 [ 13 ] 。 几乎所有中 枢神 经系 统中 的 递质和调质均存在于肠神经系统中 , 诸如5 - 羟色胺( 5 -HT )、脑啡 肽、 内 啡 肽 等 脑 肠 肽, 肠 道 亦 是 其 富 源地。 而5 - HT 、苯二 氮类药物正 是临 床常 用 于 抗焦虑及镇静催眠的处方药物, 可缩短入睡时间, 减少觉醒的发生, 增加总睡眠时间[ 14 ]。

常小荣等 [ 15 ] 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 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 发现电针“足三里”可使胃 电活动增强, 同时胃 活动的 增强与 相关脑肠肽含量增加有同步效应。 高巍等 [ 16 ] 在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影响时发现, 电针大鼠“足三里”可使外周血和脑垂体中血管活性肠肽( VIP ) 含量明 显增加, VIP 主要产生于胆碱能神经元, 乙酞胆碱有诱发快波睡眠的作用, 它协同 乙酰胆碱参与快波睡眠的调节。

5结语

《内经》提出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指出了脾胃不和则导致失眠, 开启 了 从调和脾胃 论治失眠的先例。从古代针灸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可知, 该理论已成为针灸论治失眠的重要法则。 现代的第二脑学说及相关实验研究更作为该理论的基础依据, 阐释了该理论的作用机制。 失眠的证型复杂,在临床中我们应审病求因,谨守病机, 兼顾调和脾胃, 使脾胃 升降有序, 气血生化有源,营卫循其常度,则阴阳和谐而眠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天柱 5 经穴名·天柱 51 出处 52 穴名解 53 所属部位 54 天柱穴的定位 55 天柱穴的取法 56 天柱穴穴位解剖 561 层次解剖 562 穴区神经、血管 57 天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58 天柱穴主治病症 59 刺灸法 591 刺法 592 灸法 510 天柱穴的配伍 511 特效 512 文献摘要 513 天柱穴研究进展 5131 升高肌电幅度 5132 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 6 经外奇穴名·天柱 7 推拿穴位名·天柱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柱 1 拼音

tiān zhù

2 英文参考

Tiānzhù BL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z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天柱: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3经外奇穴名;4推拿穴位名。

4 人体部位名·天柱

天柱为人体部位名,指鼻梁[1]。鼻柱骨之别名[2]。即鼻中膈。

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为肺之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鼻病多与肺脏有关,或与脾胆等脏有关。《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经脉中,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3][4]

5 经穴名·天柱

穴位 天柱 汉语拼音 Tianzhu 罗马拼音 Tiench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Pillar 各

号 中国 BL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V10 富耶氏 德国 B10 英国 B10 美国 BI10

天柱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1]。属足太阳膀胱经[1]。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1]。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5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52 穴名解

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1]。

天指头部,柱指颈项。意为穴处乃头部之支柱。盖人之头位高而有天象,颈项似柱,以楹柱于头。此穴在项后大筋外廉(斜方肌起始部),是处犹如擎天之柱,穴在柱骨上端,支持头颅,故名天柱。[5]

天柱穴因项肌隆起如柱而得名[6]。

53 所属部位

项部[7]

54 天柱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8][2]。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天柱穴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天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的位置(肌肉)

天柱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55 天柱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哑门(督脉)旁13寸,当顶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侧取穴。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头稍前倾,后发际上05寸,再旁开13寸的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取穴[9]。

快速取穴:后发际正中旁开2横指处即是天柱穴[10]。

56 天柱穴穴位解剖

天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有枕动、静脉干。分布著枕大神经干。皮肤厚而坚韧,由枕下神经皮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富有脂肪,有纤维束连于皮肤与项筋膜,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该肌上部深面有枕动、静脉经过。头夹肌、头半棘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头后大直肌则由枕下神经支配。在肌肉深层,寰椎侧块与第二颈椎横突之间有椎动脉经过,所以针刺不宜盲目过深。

5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的内侧→头半棘肌[1]。

5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本干经过[11]。

布有枕大神经干和枕动、静脉干[2]。

57 天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柱穴具有清头明目,强筋骨的功效。

天柱穴有祛风解表,舒筋活络的作用[1]。

天柱穴有清头散风之功[5]。

58 天柱穴主治病症

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11]。

天柱穴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视不明,鼻塞;项强,肩背痛[9]。

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明、迎风流泪、鼻塞、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肩背痛等[1]。

天柱穴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项强,肩背痛。《金针梅花诗钞》天柱条:“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擎天有柱,则诸症自除。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癫等[2]。

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后头痛,癔病,神经衰弱,失眠;

2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鼻炎,鼻出血,咽喉炎;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扭伤;

4 其它:感冒等。

59 刺灸法 591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9][11],局部有酸胀感[9],有时可扩散至后头部[9],也可向前扩散至眼部[9]。

一般直刺05~10寸[2][1],不宜向内上方深刺[1]。

直刺05~1寸[2]。

深层有延髓[9],不可向内上方深刺[11],以防造成延髓损伤。

592 灸法

可灸[1][11][9]。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510 天柱穴的配伍

天柱配列缺、后溪,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天柱配合谷、太阳,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天柱配大杼、风池,治项背痛[9]。

天柱配太冲、风池,治高血压[9]。

天柱配后溪、悬钟,治落枕[9]。

天柱配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治头痛、颈项强痛[9]。

511 特效

每天坚持按压天柱穴,每次连叩9下,对治疗头痛、视力模糊、头脑不清有显著疗效[10]。

5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针灸甲乙经》: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癫疾互引,天柱主之。咽肿难言,天柱主之。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天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足不任身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旋脑痛。

《针灸大成》:主项强不可回顾。

《针灸大成》: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备急千金要方》:天柱,主不知香臭。

513 天柱穴研究进展 5131 升高肌电幅度

针刺患侧天柱,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从针后5 min可持续至45 min[9]。

5132 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

对天柱进行腧穴注射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有效率为837%[9]。

6 经外奇穴名·天柱

天柱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后头部,入后发际2寸,直对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1]。左右计2穴[1]。主治口[1]。一般灸5~10壮,灸对侧[1]。

7 推拿穴位名·天柱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  治疗失眠的中医疗法,很多人一上了年纪,就会出现各种的毛病,例如失眠,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