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那么熟悉扬子鳄,却不熟悉鳄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为什么古代人那么熟悉扬子鳄,却不熟悉鳄鱼?,第1张

二者并不是同一物种,它们都属于鳄目,但鳄鱼是鳄科,而短吻鳄是鼍科。湾鳄、尼罗鳄、美洲鳄、沼泽鳄、菲律宾鳄、暹罗鳄等都是鳄科,种类很多,除侏儒鳄以外,大部分都威武庞大,咬合力惊人,战斗力超猛。鼍科的种类要少很多,而且又分成两个亚科,分别是短吻鳄亚科和凯门鳄亚科,短吻鳄亚科包括密西西比河短吻鳄与扬子鳄这两种,鼍科中除扬子鳄之外都原产于美洲。

相比于鳄科,鼍科的这些小兄弟们无论体型还是战斗力都要逊很多。经常被美洲虎吃掉、被绿森蚺吃掉、被大水獭打的满地找牙的都是鼍科的。另外,鳄目之下还有一个长吻鳄科,其代表为恒河鳄,长相十分诡异。

只能吃鱼的恒河鳄

扬子鳄是一种短吻鳄。在古代,扬子鳄被叫做鼍、鼍龙,民间也称之为土龙、猪婆龙,叫它“土龙”,估计就是没文化的人将鼍龙以讹传讹读成了土龙,叫它“猪婆龙”,估计是因为扬子鳄的叫声就跟猪一样。

扬子鳄是中国独有的物种,成年后体重30多公斤,体长1米多,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现在,长江已经没有野生扬子鳄了,野生扬子鳄多半居住在皖南宣歙一带,根据一些野外调查记录,约有200条左右,早已十分濒危。在宣城的扬子鳄保护基地,人工繁育的有一万多条。不同于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扬子鳄低等、丑陋、冷血,得到的关注自然也少的可怜。

但是,在古代则不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扬子鳄遍布南方各水系,不要说长江和太湖,就是稻田旁边、鱼塘附近,说不定就有扬子鳄潜伏。古人对扬子鳄非常熟悉,《本草纲目》中就有不少有趣的细节可以反映人们对扬子鳄的熟悉程度。

比如,扬子鳄的洞穴很深,捕猎扬子鳄有专门技术,渔夫会用绳子绑着钓饵放到洞穴中引诱扬子鳄,待其上钩,再慢慢拉出,才能抓住;再比如,扬子鳄的鸣叫就像敲鼓一样洪亮,而且其鸣叫行为是有规律的,古人就借助扬子鳄在夜间的叫声来计时;再比如,扬子鳄会在下雨前鸣叫,人们就把这当成天气预报;再比如,有人会吃扬子鳄,因为其肉大补,很名贵,甚至可以拿来当彩礼或嫁妆。早在春秋战国的文献资料中,就有很多关于鼍的记载,后世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当然了,由于扬子鳄长得那么丑,这些记载也都不是什么好话,往往是以“鱼鳖鼋鼍”、“龟鳖鼋鼍”这样的组合出现,用于形容南方生存环境的险恶。直到明清时期,扬子鳄依然是文史资料中的常客。

比如《西游记》中就有鼍,我所说的可不是泾河龙王的儿子、西海龙王的外甥、称霸黑水河的鼍龙,因为这个鼍龙是龙王的儿子,是龙生九子之一,长得像个大鳖,当然不会是扬子鳄。但是,在东海龙王和西海龙王手下,都有几位大员,分别是鯾鲌鳜鲤、龟鳖鼋鼍,其中就有鼍,特别是东海龙宫中有鼍将,也有鼍丞相。除了文学形象之外,扬子鳄在古代还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皮可以用来做鼓,做铠甲,皮肉都可以入药。

因此,古人真的很熟悉扬子鳄。虽然扬子鳄形象气质都不佳,文学形象也不好,人们也不知道爱惜它们,抓过来不是剥皮就是吃肉,但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古时扬子鳄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本草纲目》引用苏颂的话说,“今江湖极多”。鼋鼍一词也顺带证明,除了扬子鳄之外,现在同样稀有的鼋,在过去也不少。

以上是扬子鳄的情况,虽然古人很熟悉,但是今天的很多人都不熟悉了。但鳄鱼则是另一种情况,虽然今天的人们都很熟悉,但古人却很不熟悉。在《西游记》成书的年代,成精的是鼍,但到了创作《葫芦娃》的年代,就不会有鼍,而只有鳄鱼头领了。

鳄鱼头领

现在中国人熟悉鳄鱼,当然不是因为鳄鱼数量多、分布广,而是因为在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这一类的节目中经常看到鳄鱼威武狡黠的身影。但是,请注意,动物世界里的鳄鱼没有产于中国的,通常都是非洲的尼罗鳄。如果没有动物世界,或者没有现代科技,大部分中国人肯定也不会知道鳄鱼这个物种,因为现代中国已经没有土生土长的鳄鱼了。

虽然现代中国没有鳄鱼,但古代其实是有的,具体品种为湾鳄,是现存最大的鳄鱼,也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物。虽然古代有,但是鳄鱼偏安一隅,零星分布在华南沿海的部分湿地中,在中原和江南没有分布。而在很长时间内,闽南、两广与海南,发展落后,人口也不多,当地像鳄鱼之类的土特产并不在广大知识分子的主要视野之中。

与扬子鳄不同,在古代文献中,鳄鱼是稀客,很少被提到,即使偶有提及,也往往是出于一种猎奇之风,举例如下:

(1)西晋张华在《博物志》记载: “南海有鳄鱼,状似鼍,斩其头而干之,去齿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

(2)《梁书·扶南国传》中记载:“鳄大者长二丈余,状如鼍,有四足,喙长六七尺,两边有齿,利如刀剑,常食鱼,遇得獐鹿及人亦啖之,苍梧以南外国皆有之。”

(3)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鳄鱼,其身土**,有四足,修尾,形状如鼍,而举止趋疾,口森锯齿,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嗥叫其下,鹿恐怖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故李太尉德裕贬官潮州,经鳄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遂召舶上昆仑取之,但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窟宅也。”

(4)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余少时到闽中,时王举直知潮州,钓得一鳄,其大如船,画以为图,而自序其下。大体其形如鼍,但喙长等其身,牙如锯齿,有黄苍二色,或时有白者,尾有三钩,极铦利,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生卵甚多,或为鱼,或为鼍、鼋,其为鳄者不过一二。士人设钩于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鳄尾而食之,则为所毙。”

总结上述几篇文献的记载,可以发现几个规律。

第一,上述几篇文献的时间跨度从西晋到北宋八九百年,但人们始终不熟悉鳄鱼这一物种。这一历史阶段中,中原人两度大规模南迁,到了北宋时期,广东福建一带已不是蛮荒之地。西晋时期,两广仍是半蛮荒状态,科学家张华怀着猎奇的心态记录了鳄鱼的存在,情有可原;到了北宋时期,华南一隅之繁华已不亚于中原与江南,但大科学家沈括仍怀着猎奇的心态记录鳄鱼的存在,可见鳄鱼在古代中国确实不多见。

第二,上述文献普遍比较权威,但对鳄鱼的记载真伪杂糅,有对有错。张华、沈括既是政治家,又是科学家,《梁书》高居二十四史之一,刘恂长期在岭南工作和生活,对广东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而且他引用了李德裕的亲身经历,他们的权威性都是很高的。但是,他们的记载都有错误之处。

张华说被砍下来的鳄鱼脑袋的牙齿脱落还能再生,而且还能再生三次,荒诞;《梁书》记载鳄鱼的嘴有六七尺长,也就是近两米长,夸张;刘恂说鳄鱼群居于一个窟宅之中,不够严谨;沈括说鳄鱼用尾巴捕食鹿和猪,胡扯,还说鳄鱼蛋能孵化出鱼、鼋、鼍,只有很少才能孵化出鳄鱼,荒谬。可见,古人缺乏观察和研究鳄鱼的机会,对鳄鱼不熟悉。

第三,虽然上述文献对鳄鱼都不熟,但其对鳄鱼的认知是逐步深化的。张华应该只是听到过一星半点关于鳄鱼的传闻,《梁书》的编者只是转载南海诸国关于鳄鱼的研究成果,刘恂对鳄鱼的长相、习性已经十分了解,到了沈括的时代,人们已经能够熟练的捕猎鳄鱼,甚至有了鳄鱼的写生。

第四,上述文献关于鳄鱼的正确记载有以下几条。(1)鳄鱼生活在华南沿海;(2)鳄鱼身体庞大,呈现土**或者青黑色,有四条腿,尾巴很长,嘴也比较长,牙齿锋利如刀;(3)鳄鱼生性凶猛,吃鱼,吃獐、鹿、猪等哺乳动物,甚至也会攻击人;(4)鳄鱼是卵生,而且蛋中孵出的鳄鱼只有很少能存活。

第五,上述文献关于鳄鱼的形状描绘,都用了一个共同的类比对象,鼍,也就是扬子鳄。张华说“状似鼍”,《梁书》记载“状如鼍”,刘恂说“形状如鼍”,沈括说“大体其形如鼍”。可见,鳄鱼长得像常见的扬子鳄,是古人的高度共识。这也说明,古人非常熟悉鼍,但是很不熟悉鳄鱼。

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

关于鳄鱼的最著名的文献,当属韩愈的《鳄鱼文》。那一年,刑部侍郎韩愈上《谏迎佛骨表》,结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改任潮州刺史。其实这并非贬官,因为刑部侍郎与潮州刺史都是正四品下,只是京官外放而已。来到潮州后,韩愈很快就发现此地有鳄鱼,在给唐宪宗皇帝的《潮州刺史谢上表》中说道,“飓风鳄鱼,患祸不测”。

后来,韩愈进一步确认,鳄鱼是潮州人民的心腹大患,于是写下这篇流传千古的《鳄鱼文》,让属隶将一头猪和一只羊投入水中,将此文读给鳄鱼听。

在文中,韩愈首先对鳄鱼在潮州这样的蛮荒之地繁衍生息的行为表示了充分理解,但随即警告鳄鱼,今时不同往日,鳄鱼不能继续留在潮州了,于公而言,潮州是大唐的神圣领土,唐朝政府对此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于私而言,我韩某人为官一方,当造福百姓,如今鳄鱼胆敢与刺史抗拒,分明是不给我面子,在潮州,咱俩只能留下一个。

最后,韩愈庄严要求鳄鱼认清形势,限期离开潮州,如果不走,一切后果将由鳄鱼承担,勿谓言之不预。韩愈正告,“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据说,此文一出,鳄鱼立刻认清形势,离开了潮州。那个时候,鳄鱼遍布岭南,数量极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鳄鱼进行一定的捕杀,抑制其种群数量,是有益无害的,其性质属于孟子所说的“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但是,随着后世对岭南的持续移民与开发,生态环境日渐恶化,鳄鱼被大量捕杀,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在中国彻底消失了。而数量远多于鳄鱼的扬子鳄,其处境也不容乐观,以鳄鱼之强大,尚不能自保,何况羸弱的扬子鳄,它们对人类的锄耰棘矜毫无还手之力,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时至今日,野生扬子鳄的数量也不多了,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可能只有二百只左右,至少在扬子江已经没有了,只在皖南地区还有分布。

古人熟悉扬子鳄,是因为扬子鳄数量多,分布广,古人不熟悉鳄鱼,是因为鳄鱼僻处蛮荒。现代人不熟悉扬子鳄,是因为扬子鳄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遍布江湖,而现代人熟悉鳄鱼,却并不是因为鳄鱼在中国数量多、分布广,而是因为非洲的鳄鱼数量多、分布广,经常出现在动物世界的画面中。所以,如此鲜明的古今对比,对中国的扬子鳄与鳄鱼而言,都是悲剧。

中国鳄鱼在野外早已灭亡,虽然可惜,但已经不可挽回了。可是,扬子鳄还没有灭亡,我们还有机会拯救这一珍稀物种。龟鳖鼋鼍,鼍危在旦夕,鼋也十分濒危,拯救鼋的机会窗口也还在。其它很多珍稀濒危物种和野生动物的处境虽然严峻,但也有挽救和保护的机会。

保护野生动物,一定要正确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科学理念。也就是说,一定要正确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只有这样,野生动物的保护才是可持续的。

如果一味追求对野生动物的单纯保护,而忽视了对其合理开发利用,那就不是以人为本,早晚会功亏一篑。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保护野生动物与合理开发利用,必须相互平衡,不可偏废。当然了,现阶段的形势严峻,必须强化保护的力度。

蛟与其它神兽一样,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虽然不存在,但是古人也不会凭空想象它,所以大概率会存在一个现实原型,古人在这个原型上不断地涂抹神秘色彩,不断地去戏说它,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口中就传成了颇具神秘色彩的生物了。

说到蛟,首先我们得先从古文献上找,看看关于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何时。从古文献史籍中来看,在战国早期就有了蛟一说,在战国后期,蛟龙的传说已经非常流行了,然而,战国早期的人们又是怎样想象到蛟这种生物的呢,所以,蛟的传说可能形成于更早之前,大概在春秋这一时期才有了蛟的传说,这样来看的话,蛟的传说已有2500多年了,但比龙的传说的出现要晚很多,龙的传说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描述蛟的,“龙属,无角曰蛟”,蛟没有角,但有鳞,生活在水中,在当时的人们心中,蛟是水虫之神者,可化龙,所以也有蛟龙之说,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人甚至把蛟就说成了龙。

在大家的印象中,蛟龙是水中神兽,拥有龙族血脉,如果遇到了暴雨闪电,便可以腾云渡劫,渡劫成功便可以化为真龙,拥有更高的神力,这种传说在众多的小说与一些**中都有描述。

神话是神话,不能与现实混为一谈,陆地上的山川河流历经万年不变,但我们从未在哪条大江大河中看到过蛟龙。我们知道在水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凶猛的生物,比如鳄鱼,会不会古人在看到这种凶猛的爬行动物时,由于平时很少见到过它们,所以乍一看见认为它们的能力非凡,故而相互传开,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添加神秘色彩,于是把鳄鱼这种生物描述成了蛟。

从鳄鱼的外形来看,表皮坚硬,嘴巴很大,眼睛凸出,最关键的两点是,鳄鱼的腹部与如今的蛟龙形象的腹部很相似,鳄鱼的爪子,鳄鱼的爪子有4个指头的也有5个指头的,这与蛟龙的爪子也很相似,所以这是在外形上与传说中的描述很接近。在古籍中呢,古人的描述也多把鳄鱼比作蛟。

在《山海经·中山经》中说,“翼望之山贶水出焉,东流注于汉,其中多蛟”,在这里还有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郭璞的注解,他说道,“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能吞人”,郭璞的注解所描述的就是鳄鱼。在《吕氏春秋》中也有描述,“令渔师伐蛟取鼍”,东汉时期文学家高诱在下面注解道,“蛟,鱼属,有鳞甲,能害人”鼍是什么呢,在文字释义中指的是鳄鱼的一种,多认为它是扬子鳄,而扬子鳄呢,它是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体长1-2米,身上就像穿着厚厚的鳞甲,所以高诱描述的也是鳄鱼。

其实不单单只是蛟的形象,就算是龙的形象也与鳄鱼有关系,因为从一些特征上来看,它们之间的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鳄鱼,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将鳄鱼的形象不断地装饰,它很可能就是蛟这种神话生物的现实原型。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近水的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篙的潮湿地带。

扬子鳄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扬子鳄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中。白天隐居在河岸两旁洞穴中,夜间出外捕食。

是唯一原产中国的野生品种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或称作鼍(tuó),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

湖北的简称由来有多个说法。

1、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湖北属荆州,殷商时为湖北有鄂国,后被楚国所灭,后鄂城成为楚国的国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地设置鄂县,因此湖北简称鄂。

2、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湖北先是叫做荆湖省,后来又叫湖广省,省会都在鄂州,这个鄂州是现在的武汉武昌。因为省会一直叫鄂,历史上也一直叫鄂,所以湖北省经常被称作“鄂省”,渐渐地“鄂”就成了湖北省的简称。

扩展资料

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参考资料:

湖北-

主要分布在以湖泊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太湖,例如安徽浙江江苏地区。

野生扬子鳄原生存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人口稠密且近百年来发展较快,其栖息地不断被开发为耕地鱼塘等农业用地。扬子鳄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野生扬子鳄数量以锐减至不到三百条,生存环境也被压迫至苏皖浙交界的狭小地带。

扬子鳄的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在繁殖期脾气暴躁时才会有攻击倾向,但这种攻击通常并不能对人形成实质性的伤害。

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繁殖期,人类活动直接对扬子鳄的产蛋造成影响。人类活动导致其产蛋地不断变迁,人类对其产卵巢窝的破坏也直接导致孵化率的下降。

扩展资料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扬子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73年1981年中美科学工作者联合调查结果为:野生扬子鳄仅存数300—500条。为了拯救扬子鳄,中国政府于1982年在安徽宣城投资兴建了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同时一些学者围绕着扬子鳄的种群分布和数量、栖息地、食性、繁殖、冬眠、洞穴、活动规律等广泛开展研究。

陈壁辉等(1989)分析了幼鳄出生后的野外生态条件,测定了幼鳄的能量代谢,计算出幼鳄将体内卵黄全部消化完所需时间后发现,幼鳄孵出后喂食过早是幼鳄卵黄消化困难并形成硬结的原因。

1987年扬子鳄的孵化率达95%以上,而幼鳄的死亡率仅为21%(1982年幼鳄死亡率为40%)。扬子鳄蛋壳外粘稠物质对防止卵脱水和外界水分过多地进入卵内,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若粘稠物质遭到破坏,就将降低孵化率。

潘继红等(1988)发现,一些幼鳄的死亡是由变形杆菌引起的肝病致死或是由枸橼酸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变形杆菌合并感染肺而致死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王仁平等在死亡幼鳄的胃肠中发现有大量的线虫。因此,线虫感染可能也是导致幼鳄死亡原因之一。

-扬子鳄

夏朝有个“养龙专家”刘累,相传养过2条活“龙”他养的应该是一种当时人们没有见过的鹿。相传夏朝的第八代君主孔甲在外出打猎的时候,发现了两只“龙”而且一公一母。于是就让人相方设法的把这两只动物带回了皇宫,同时让专门的人来修建宫殿给这两个动物住。

但是谁也不会饲养这两条“龙”,所以这位君主就发下诏令,让所有的大臣去全国招聘会养龙的能人。后来找来了一个叫刘累的人,被找来养龙,但是他只是知道如何饲养,但仅此而已。

后来有一天孔甲听大臣说,以前的神仙都是乘坐龙拉的车,所以也想尝试,就让刘累去准备,但是刘累只会养,并不会驯化,所有就一顿瞎驯,结果把其中一只给累死了,没办法,他就一不做二不休的把两条龙都杀了,扒了皮,做成了肉羹给皇帝送去了,皇帝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肉,还想吃,问是什么肉,刘累害怕被问责,就偷偷的跑掉了。

刘累煮龙献给孔甲吃的行为,是个很有趣的行为,因为在当时毕竟没人吃过龙肉,这龙肉能不能吃,是否有毒都不知道,万一毒死孔甲怎么办?刘累不将死龙处理掉而是煮了给君主孔甲送去吃,到底是什么居心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长河中,龙的传说有很多,作为华夏的精神图腾,已经深深刻进了华夏的历史中。

为什么古代人那么熟悉扬子鳄,却不熟悉鳄鱼?

二者并不是同一物种,它们都属于鳄目,但鳄鱼是鳄科,而短吻鳄是鼍科。湾鳄、尼罗鳄、美洲鳄、沼泽鳄、菲律宾鳄、暹罗鳄等都是鳄科,种类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