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郦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曾国藩家训(郦波),第1张

1825年,湖南湘乡,梁上小偷,少年曾子诚;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

据说 蒋 的床头两本书:《圣经》、《曾国藩家书》

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梁启超 《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清代中兴第一名臣

气量狭小,记仇:曾 中进士后不忘老师背伞之辱

初出茅庐,为靖港之败仗要自尽

人生遗憾:天津教案

笨小孩、性格缺陷、人生遗憾;

自我教育,对自己生活中的不足缺陷,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认真切实反思反省

长沙会馆,准备京城会试,两次落榜后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书,《二十三史》

曾麟书教育孩子:只字不提会试的事,化解心里负担;不埋怨孩子;书要研读

祖父曾玉屏:早年纨绔子弟,被人说无知后发奋图强,树立耕读传家的家训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曾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自己有愧)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曾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相骨——曾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支持曾纪泽学西学,曾纪鸿学数学

读书方法:1要读经典

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沉浸其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3培养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4做笔记,包括所感所想,疑惑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

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为官要清廉守穷

曾为什么富裕日子穷着过:

1官场上穷是保身之道

2穷是善身之道

3人生信仰有关

勤苦简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

父亲的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

不做圣人,便为禽兽——曾

1记日记

2敬;慎独(在人后也要做君子)

从前种种,比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练静功

1养成静坐的习惯

2临事淡然守志,淡定守静(碰到事时要先静下来,不管什么事)

做甘淡薄,便有几分真学问——曾

列文虎克

把简单做到纯粹

静能生智慧,能思虑空明,看问题也能看得更清楚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曾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因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因一傲字致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我自己就是

浪费了很多时间的

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

我不经常地听戏看**

几年难得一次

我不长时间看电视

通常只看半个小时

我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

那你大部分时间

都做了什么呢

我痛自反省

我发现

除了职务上地必须

及人情上

不能免得活动之外

我的大部分时间

都浪费了

我的好多时间

都糊里糊涂地度过去了

然而悔之晚矣

——梁实秋

懒:无所事事;惰:做无聊的事

如何超越自己的惰性:勤

早起的好处:

1可用的时间多了

2思虑清晰,工作有效率

3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相——曾

勤和劳要平衡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之光阴——曾

今人都讲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曾

修身(对己对内)治国平天下(对世对外),齐家是之间重要的桥梁

曾国藩的家庭观念:

1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

2和以治家(孝悌)

3勤以持家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不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曾

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得家庭教育——曾纪泽

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情趣

曾国藩的趣:

1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2对亲情和家庭意义重大

3对团队有重大意义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从家里来,亲情中来,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聊天

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曾

罚山神爷爷给自己看马

团练把总李,行个平行礼,云何用移封敌体?见者无不绝倒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有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吾日三省吾身——曾参(曾子)

在刘校长的痛骂之下,痛定思痛,改名戒烟

初戒吃烟,如失乳之彷徨——曾

第一次戒烟以失败告终,转学至岳麓书院,当着同学的面,第二次公开戒烟

中举人,春风得意,难免吸几口;会考失败,心中失意,难免吸几口。又失败

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曾

三十一岁(跟理学大师唐鉴,倭仁学了修身养性的静功)才成功戒烟,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悄无声息地独自把烟具砸了,写下《日课十二条》:1主敬 2静坐3早起(醒后不恋)4读书不二5读史6日知其所亡(记笔记,身过心过口过)7不忘记所能(擅长的技能也要经常练习)8谨言9养气10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11作字12夜不出门;唯独不提戒烟之事

认识到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真正的自省不光是一种对自我的提醒和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把自省融入生活

原文: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新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 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译文: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 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 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 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 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

01之谁来拯救笨小孩--二、无一日不读书--三、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家训(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曾国藩家训》01之谁来拯救笨小孩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 在曾国藩家训系列演讲中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日晚间,一小偷溜至幼时的曾国藩家中,发现他正在认真读书,便觅到房梁上准备待他读毕离开,好大肆搜寻一番,他耐心窝在房梁上等待。

幼时的曾国藩正在背诵一篇文章,也不是很难,类似于《岳阳楼记》,他是反反复复的背,来来回回的诵,可总是背的速度赶不上忘的速度,怎么着就是背不下来,。

梁上君子已经睡了一觉,醒来发现笨小孩还在背同一篇文章,静听许久,还是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眼看天已微亮,再无机会,他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跳将下来,对着曾国藩怒吼到,你怎么这么笨!然后将岳阳楼记从头到尾背一遍,毫不卡顿,有如滔滔江水,连绵已绝以后便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然后扬长而去。

形象生动,对比明显,让人忍俊不禁。

曾国藩就读于私塾,受着正规教育,尽一整晚时间上不能背下一篇普通的文章。而作为梁上君子的小偷,于梁上准备作业之机,半睡半醒之间,恍恍惚惚之时,只是听曾国藩多次朗诵,便一字不漏的记下来。

谁聪明,谁愚笨,一眼便知,便以当时而论,谁的成就会更大,恐怕谁都不敢定论。

而今,这许多年过去,曾国藩之名震耳欲聋,彼时聪明之小偷何在?

向来成大事者,不是资质超群,生而知之者,而是不断超越自我,克诚克勤者。

二、无一日不读书

听到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印象深刻。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却将其改动变成:不可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立下读书誓言的几十年里,真正做到了无一日不读书。在晚年一只眼睛读瞎了,也还是坚持读书。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震惊,或许也很纳闷。爱读书的人不少,但是能这般坚持,每天都读书的人,历史上都搜不出几个吧? 想起现代人经常谈到自律,读过曾国藩家训后,我想称曾大人为自律界的鼻祖也不为过。

当然,要论起他爱读书,无一日不读书之事,必定有其渊源。

渊源还得从曾国藩爷爷说起,曾国藩爷爷,名曾玉屏,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无所事事之人,但有一次受到长者批评其无知,心受刺激,从此痛改前非,立下耕读传家的宏愿。 “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一心培养子孙的读书教育。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儿孙爱读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为什么曾国藩能做到无一日不读书呢?促使他立誓并坚持的,却是他那个经过17次科举考试才考上秀才的亲爹。 虽然在科举考试上实不如意,但是在对曾国藩的教育上却彰显了他不凡的智慧。

曾国藩中秀才,过举人后,雄心壮志,进京赶考。辛苦准备了两年,所有积蓄都花光了,身无分文,不料两次落榜。

二次落榜的曾国藩心中痛楚,却不想回家,于是在江浙游走散心。穷困潦倒的他无奈从父亲友人那借来100两银子。有了钱后,没想到又犯了书痴的毛病,将借来的全部家当,买了精刻的《二十三史》。(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的典籍合称)有史记,三国志,宋书,晋书等等。

狼狈踏上回家之路后,曾国藩心中忐忑,不知如何向父亲交代。最后只好一五一十的将实情告知父亲。 父亲了解情况后,非但没有埋怨他,只平平淡淡的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意为你偿还债务,但我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 在当时,100两银子对这个家庭来讲却是一笔巨款。曾国藩听到父亲话,非但没有痛批他两次考试的失败,对他冲动花光100两买书的事,却也如此平实的教导。曾国藩心中大受鼓舞,从此发下誓言,如若不好好将买来的书读完,就是大不孝。由此开始了无一日不读书的人生征程。

曾国藩这一生,读书无数,关于选书和读书方法,曾国藩也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在家训里提到:

1 读书要读经典,经过岁月检验的,经过思想沉淀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一个人读好书才能吸收到书中精华,由此树立个人正确的信仰和学习到安身立命的方法。

2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是一种他提倡的沉浸读书法。 在这点上很多人都犯有不专心,不专注的毛病。记得我以前在大学里,每次去图书馆,总觉得好书太多,一次都借了好几本。最后该还的时候,经常一本也没有读完,或者每本只零碎翻过几页。四年来,也没真正读完几本书。如果当时能学习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一次只读一本书,读通读透,不但能理解和体会到书中的精华,读到更多的书,而且也可以真正享受到专注于当前的乐趣。

3 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是文史大儒,也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但他却说,读书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对儿子的读书教育的态度上便是如此。

曾国藩大儿子曾纪泽,晚清最有名的外交家。在年轻的时候,考了一次科举后。就不想考了,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曾国藩知道后,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尊重儿子的喜好,让他选择自己的兴趣,研读西学。

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曾纪宏,不喜欢文史,却喜欢数学,曾国藩也是全力支持。 因为要指导儿子,曾国藩不懂,就也找来这一块的书来研读。真正可谓难能可贵。 最后培养出了两个和父亲不一样却是同样出色的儿子。

曾国藩晚年时,对他的儿子曾纪泽说, 我一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事,要说有一件我能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 这话听来,真正是气势磅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自己有愧)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曾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相骨——曾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支持曾纪泽学西学,曾纪鸿学数学

读书方法:1要读经典

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沉浸其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3培养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4做笔记,包括所感所想,疑惑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

三、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家并不富,是曾家家族是首富。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他们兄弟多,曾国荃一般在军中被称九帅,他贪婪,带兵狠。当时曾家五兄弟如狼似虎。最狠的正是曾国荃。他丧尽天良的是屠城。纵兵抢钱。知弟莫若兄,所以写信时说得守贫穷。拿自身为榜样,希望能让弟弟走上正途。但是几个弟弟在清廉上没办法。曾国荃最会抢劫,把钱运回老家。曾国藩想教育好弟弟。但是没辙,弟弟不听。后来曾国藩手下最清廉的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彭玉麟上了奏折,列了十条罪状。先给曾国藩看,请转递朝廷,他为难了。几个弟弟跟着出来打仗。三五弟死于战场,他觉得亏欠弟弟,护短。压了下去。曾国荃大兴土木,还替哥哥出主意,看老屋破旧,是曾国藩一支的,替他建,翻修了一下,还新建了几间,没敢特别搞,哥哥果然大怒,写信骂他。新房子搬出来就难了。曾国藩意思是由奢入俭难。

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组建湘军时,一开始大捷,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收复三镇。咸丰高兴得很哪。没想到一书生能建此奇功。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一高兴,封官许愿,封湖北巡抚。曾国藩一看,非常高兴有实权。但是官场规矩是你得客气客气一下。他写奏折,说自己才德不足,客气一番,大家都这么做,哪知道这个奏折一上,过了七天,咸丰批复下来了,让他想不到。“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那就算了,就不要当了。这不是逗你玩吗?咸丰还有一段话,还骂了他一顿。说上次奏折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曾国藩晕了,这是莫名其妙呀。大家都替他鸣不平,曾国藩却早知道是为什么。当时大捷确实高兴,大学士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在老家丁忧,不过平民百姓,登高一呼四方响应,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咸丰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所以咸丰一直小心提防。甚至慈禧也是小心提防,曾国藩明镜一样。打下天津后,湘军各级将领建议反了满清,曾国藩不肯。他身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儒家造就了他不可能做反臣。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这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穷能保身?岳飞如何海瑞如何?官场包身不在于穷富在于中庸,如陈平冯道李鸿章。

二是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硬到钱,男人没有不坏身的。所以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浮华过后过眼云烟,怕而远拒说明还未入道,入入出出才是真圣贤!

三是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一次李鸿章请曾家女眷吃饭,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两人只一条漂亮的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抢着要穿。妹妹抢不过就哭了。曾国藩说明年我还能做,答应给你单独做一条。小女儿高兴极了。这奇怪。至于要连任才给女儿做一条像样的裤子?完全是他向来这样要求自己。考中进士时,做过一件马褂,一辈子就一件,一穿穿了三十年。过年过节才穿,死时仍是新的一样。三十年呀。他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为什么衣服也是旧的好呢?那是因为生活还是俭约为好。他叫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身边人解释了,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奢侈是不应该的,但奢侈也是相对的,我们吃烤馒头片恐怕于茹毛饮血的先人也是一种奢侈!苦吃得,福享得才是人生境界!

勤苦简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

曾国藩家训(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再一次说明圣与贤可驯致

1838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没多久,父亲要回家。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脸红了。立即惭愧得无地自容。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下去了。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这三节到底对不对呢?先看第一个节欲。这专指女色。

曾国藩是当世大儒,理学宗师,父亲居然要他节欲,难道他在这方面有问题?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记中记下来的。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纳了小妾,传说漂亮。一听说,他就坐不住了,约同学,去他家吃饭,要求看看。同学不肯,不行,欲强见之。同学拗不过,只好叫出来看。他们甚至还狎亵大不敬。这是不检点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把自己痛骂了一番。

没多久,二月一天,去汤鹏家吃饭看到绝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说些过分的话。不检点。所以父亲要他节欲不是空穴来风,后来他给自己写过戒条,第一条就是戒色。

再来看看节劳与节饮食,其实这两个节与节欲是一回事,也是浮夸等。与朋友们在一起,天天吃饭东家长西家短。每天在无聊中度过。他也说这样也蛮累的。但是乐此不疲,后悔却不悔改。一次去同学家聊天,半天才出来,出门看到同学,被拉着要去看杀人。一起去看。同去。然后两人去菜市口看。路上后悔了,想想自己理学自命,要做儒士,这是他应该去做的吗?这次先后悔了。但是,不好驳同学面子,也没看过,所以犹豫,徘徊良久,始归。

曾国藩的父亲告诫儿子要节欲,确实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还在信里要求曾国藩节劳和节饮食,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记载,当时曾国藩是翰林院的学士,那是一个非常清闲的闲职,根本就不劳苦。而且曾国藩天生就比较瘦,从来没胖过,那么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到底从何而来呢?父亲能看得下到头这些吗?回老家写信告诫儿子。当然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他不是流氓式好色,只是正常对欲念难把持的人。他觉得这也非常丢人的事。对有大志的人来说,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看过信后,不啻当头棒喝。所以他写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我也有类似经历,痛下决心重新做人,可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手背TCC,训练止语,懊悔贪多嚼不烂喜欢小便宜贪嘴,看来文正公也是个凡夫,驯致圣贤。

(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理学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呢?)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一是倭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国藩学过,就真的每天记下糗事,坚持一生。死前仍在记。一生反省自励。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糗事,这就是东方的《忏悔录》。二是要敬要慎独,要有敬畏心。许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没有敬畏心。越是知识分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礼记》说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样。但一个人的时候就难,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独,要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天知地知自己知呢。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执行。问题是敬和慎独,是一种品质性要求,不是具体做法。与写日记不一样。写下错,未必会换来对呀?怎么能做对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样,碰到事还不行。他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这一天,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之前死了,发誓重做新人。这狠心到决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太不像话了,怎么就奔着禽兽去呢?一定要改过呀。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与“呐喊”来概括。——而今才知道慎独的意思,太难了吧,独处君子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好像戴上紧箍咒还要自己给自己念咒,哇呀呀呀!

这时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是哪一个字呢?

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其实脚是最喜欢动的。据说以前审女婿看他脚下的沙子,如果乱,不能要。人像汉字须稳固。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十七世纪荷兰有年轻人,少孤,家穷,学徒,家乡市政厅招人,工资低,他去应聘看门人,做了四五十年,按当时说法不思进取。没人尊重他。还受人侮辱。他总是淡然,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为什么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爱好是磨镜片,这难。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静。他只是要磨镜,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开启了一门学问。一生五百多个显微镜。开辟了微生物研究领域。带领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菌等。后来晚年时间英国皇家学会称他为荣誉科学家。女王亲自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有大成就,还能养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岁。他成功的秘诀是一如既往地安静,拿出手来晃了一下,安静地打磨,就能创造人生的价值。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这首先就是要能安静下来。这个极端例子最能印证。曾国藩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能使人舒畅,幸福有价值。如果从他身上学一点守静的道理,这个讲座就不算白费功了。静下来,心地空灵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关键两个字。——还是老爸说的对啊,心浮气躁一事无成,但要习静增智。心中清宁无争谓之静,恬静的恬又作何解释?说文解字里:恬“ 内心怡然甜美 ”,静“内心安定没有杂念”

五、最败人得两个字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曾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因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因一傲字致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我自己就是

浪费了很多时间的

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

我不经常地听戏看**

几年难得一次

我不长时间看电视

通常只看半个小时

我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

那你大部分时间

都做了什么呢

我痛自反省

我发现

除了职务上地必须

及人情上

不能免得活动之外

我的大部分时间

都浪费了

我的好多时间

都糊里糊涂地度过去了

然而悔之晚矣

——梁实秋

懒:无所事事;惰:做无聊的事

如何超越自己的惰性:勤

早起的好处:

1可用的时间多了

2思虑清晰,工作有效率

3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相——曾

勤和劳要平衡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之光阴——曾

六、小家里的大智慧

今人都讲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曾

修身(对己对内)治国平天下(对世对外),齐家是之间重要的桥梁

曾国藩的家庭观念:

1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

2和以治家(孝悌)

3勤以持家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不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曾

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得家庭教育——曾纪泽

七、养活一团春意思

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情趣

曾国藩的趣:

1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2对亲情和家庭意义重大

3对团队有重大意义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从家里来,亲情中来,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聊天

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曾

罚山神爷爷给自己看马

团练把总李,行个平行礼,云何用移封敌体?见者无不绝倒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有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家书学习篇》

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余由乙未年下始于学,今方两载。前时置精力于大小考,总无长时,更无恒心。至今终有闲时,上可访古今遗迹,下可阅两千载文章,岂不快哉!

        始读启蒙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笠翁对韵》《弟子规》《千字文》等,后读《尚书》《大学》《三十六计》《武经七书》,四书五经尚未全部阅完。前时与父相谈,觉乎文史于今尤重,巧乎手边余《曾国藩家训》一本,索性先读之,受益匪浅,无怪乎数伟人唯敬曾文正公!

        曾公身处乱世朝堂,犹能立身正命,识人之能与立世修身之徳,可谓伟哉。初读之,觉自身之鄙陋缺省,再读之,觉进德修业之法门,又读之,觉立身行事之能事。此书可谓良师益友!

        其书中此段,觉印象深刻,有所收获。“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治学之法,尽在其中。

        更有每日行记事之法,日省自身, 待日后成就自见。吾亦用此法,已行一载有余。

        此书方尽于此,不详之处待后书再言。敬安。

1《曾国藩》唐浩明 著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通俗,可读性强,艺术地再现了曾国藩平凡且辉煌的一生。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2《冰鉴》曾国藩 著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本书其实就是一本他个人对“面相学”的体会和研究报告。 

3《挺经》曾国藩 著

《挺经》讲的是如何做事,做人,不像现在的那些励志书籍讲的明明白白,书中给的故事和道理都需要自己的思考,自己领悟。 

由于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该书的部分内容、篇章散见在《曾国藩杂著》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现在读者手中的《挺经》,是经资深研究员吴樵子历时数载,从《经史百家杂钞》、《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全集》,以及曾国藩的僚属、弟子的文集、笔记等一百二十余种典籍中辑佚、整理出来的。

全书按李鸿章口述的“挺经十八法”,共分十八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篇。每篇以经为纲,以事为纬,包括经文、经文注译、事典、点评四个部分,事典是从“事”的角度对经文的阐释,绝大多数是曾国藩的所作所为;点评也从经文出发,对经文中出现的以及历史上相类的人物、事件的总结、概括和评析。

4《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著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为官鼎盛时期写给家里人的信的辑录,从中可看出曾国藩功高而不震主的秘密。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5《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清] 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6《曾文正公嘉言钞》[清] 曾国藩 著,梁启超 辑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曾文正公的文集非常之多,不适合一般人阅读,梁启超先生对他认为的精华部分做了摘录,非常方便阅读,白话文翻译也挺不错,此书适合经常翻阅。 

7《经史百家杂钞》[清] 曾国藩 著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着、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家训(郦波)

1825年,湖南湘乡,梁上小偷,少年曾子诚;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 据说 蒋 的床头两本书:《圣经》、《曾国藩家书》 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