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太极与两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5收藏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太极与两仪,第1张

一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二模型

在第三十九章的时候,已经着重描写了“一”,也就是万物都有其统一性的本质。而这一章就开始从“一”去生“二”,再生万物。也如易经所描述的,是太极生两仪,阴阳从太极中生出来,阴阳相杂生出万物。保守这个“太极”再来认知万物,就不至于在纷杂的现实中而迷失。这样再来看阴阳的相对性时,万物有阴有阳,阴阳不能独立存在,也是在阴阳和谐的状况下才比较的好。所以王公身处高位,也是认识到了这种统一性,才自称孤、寡、不谷,也就是不忘记他们身处高位的基础其实是广大处在低位的民众。如果不懂这个相对性,可能就会在片面的方向上越走越偏。

三应用

读这一章给人的应用,就是在统一的前提下再来看相对性,并且要使得阴阳是一种“和”的状态,其中有“气”在推动着,这个“气”好像也就是道。

比如说我现在想要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个统一性的在于,我能够有好的事业机会,能够有较高的收入来源,就一定是因为我在为他人提供着有价值的服务或产品。明白了这个就知道,要去寻找处在发展期或有潜力的机会,在这个过程再来去想要如何来提供相应的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就是在这个统一性下看相对性。

然后就是来看要如何让阴阳协调。阳是类似于人的阳气,是属于无形的东西,阴是类似人体,是有形的东西。这样自己事业的“阳”,就是我对于思想上对于某个事业的认知,关于我与其他对象如何在运转的认知,关于未来如何去变化发展的认知等。因为有这种精神上的认知,才有可能去开创相应的事业。这个“阴”,可能就是具体的一些连接、产品或服务等,就好像公司也是存在着实际的身体结构的。领导者把他的思想认知加在公司的身体之上,来调动公司的运转,然后公司运转遇到具体情况会再作用到认知之上,如此不断的协调。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起源于道家,它的拳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所以老子和道家应该是太极拳的古源。老子《道德经》“不争先”“以柔克刚”“后发先至”“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太极拳的远源应该是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王征南墓志铭》、《内家拳法》(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中“三丰开当丹士,徽宗召之”“张三丰既精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推出张三丰和内家拳。古源和远源毕竟不是发明者和创始人。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徐震先生(1898-1967)说:“考证之家,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征信。”他通过史料分析,指出太极拳出自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以及出自陈王廷诸说“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辨”。

首次以“太极”命名拳术的是太极拳宗师王宗岳。1852年武禹襄之长兄武澄清于河南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原谱:《太极拳论》(总论体用);《十三势》(说明运用的方法);《十三势行功歌诀》(咏颂十三势);《打手要言》(说明应变的诀窍);《打手歌》(咏颂《打手要言》,说明应变的规则)共五篇。这是最珍贵的武术遗产。理论高深,精妙无比。王宗岳之前从未有“太极拳”名称。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学说阐述这种拳术,表达了这种拳法理通天地,天人合一,刚柔相济,虚实莫测,无可战胜。首次指出太极拳特点:慢,不用拙力,柔,粘,随,弱胜强,小力胜大力,舍己从人,忌双重等。是太极拳界公认的经典,权威性不容挑战。太极拳界各自流派分别崇拜张三丰或陈王廷,矛盾对立的同时,却忽略、冷淡了太极拳的真正创始人宗师王宗岳,这是太极拳界的憾事!在没有新证据发现之前,王宗岳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发明人和创始人。

武禹襄得到王宗岳太极拳原谱,与其甥李亦畲首先继承和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并无私地原样公布于众。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1881年)中实事求是地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这是太极拳不出于张三丰和太极拳由王宗岳传到陈家沟的显证。

太极拳出于张三丰的误导,最早出现在杨派太极拳谱中,徐震先生证明是杨门学人所加无疑。在王宗岳《太极拳论》原谱之后附注两条:1、“此论句句切要在心,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宿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狂费功夫耳。”2、“右系武当山张三丰先生之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1881年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发表时,太极拳始于张三丰之说,其时尚未盛行。2004年《武魂》第五期揭露:“据不完全统计,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种套路。”张三丰是人不是神。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和李先五《太极拳》最早宣扬了许宣平“三世七”、李道子俞氏先天拳、程灵洗小九天、殷利亨后天法等四家所谓太极拳术以及张三丰传拳状况,说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七人为友,共拜师于张三丰。张骧武、丁齐锐《太极八卦考》介绍了张三丰历代传人。以上诸说皆出自袁世凯门客宋书铭,其人略识文墨,故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伪撰歌谱,以自神其术。以上编造的人和事与太极拳毫无关系。

太极拳由陈王廷始创,出自唐豪、顾留馨的误判。陈氏九世陈王廷吸取戚继光《拳经》中拳式,创造108式通背长拳,故曰“造拳”。陈家沟老的拳术如长拳、短打、红拳、炮捶都与古雅玄妙的太极拳无关,到乾隆时王宗岳太极拳由东北地区发传给陈十四世陈长兴,陈家沟才有了太极拳。陈鑫言乾隆年间有一蒋把式(拳师),这正是蒋发。而陈王廷身边的蒋仆是另外蒋姓仆人,不是蒋发。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宗师王宗岳,他发明的拳术刚柔相济、精妙无比、虚实莫测、无可战胜。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其甥李亦畲,无私地保存和公开了王宗岳太极拳谱,使太极拳没有失传,并首先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的贡献是:要不是他的“杨无敌”功夫,太极拳不会成为武术第一大拳种,传遍全国,走向世界。陈王廷开创陈家沟为“少林武艺之乡”,陈长兴将太极拳无私地传于外姓人杨露禅,陈家沟从陈长兴到陈发科创造并奉献出当今人们喜爱的富有发力、跳跃、震脚、蹬踹、螺旋缠绕特色的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和陈氏祖孙们为太极拳做出了卓越贡献。转

山人运动祝各位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陶冶性情、修养身心等功能,更以其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而吸引着千百万人们对它产生浓厚的习练与研究的兴趣。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论者据此常认为太极拳哲理源于《易经》。太极拳吸取易经阴阳辩证等观点是事实,但从整个太极拳理论著述及拳法技术所表现的内容与特色来看,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 ---太极哲理。此太极哲理发端于《易经》,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三家而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这一哲学渗入武术文化而产生了太极拳。所以,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成果。

 中国古代以修炼长生术为特色的道教自汉末产生之后,就不断在古代哲学中吸取营养作为内炼术的理论。东汉魏伯阳所著炼丹经典《周易参同契》便以《易经》原理解释炼丹。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先秦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 巨大的《太极图》。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易学加以改进;并汲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又绘《无极图》加以说明。《无极图》的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身养性,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内丹“修仙”目的当然达不到,但道教内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周敦颐完全采用了陈抟《无极图》,但加上了不同的说明,用来作为理学宇宙生成论的学说。太极拳著名理论家王宗岳写的有巨大影响的《太极拳论》,不仅汲取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思想,甚至直接采用了《太极图说》的某些语言。太极拳理论受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观点上。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1、汲取太极学说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作为太极拳的本体论。

 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太极理论中的“无极而太极”来自老庄思想。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这无极观念在哲学上怎样理解,或唯心,或唯物,自宋明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论争,这里不妨去说它。但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势的基本特征---圆。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这“无极”更要求练太极拳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亦即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2、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阴阳变化观念,是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同时,也是直接来自《太极图说》。

 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亦可在周敦颐太极图之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中找到解释。道教内丹中的五行说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水与火,心属火、肾属水,内炼要求水火相济,关键是修心养肾。周氏《太极图说》谓,“五行一阴阳也”。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达克敌致胜。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3、太极拳理论中所反映的"形神统一观"亦与《太极图说》有一定联系。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由“形”与“神”二者结合而成的。形与神二者的关系,是先秦以来二千余年古代哲学研究纷争的重大课题,而“形神统一”的观点早在上古便产生了。《黄帝内经》己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劝人们在武术实践中体会到以人的血肉之躯为对象的武术,却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于重要地位。方能达到武艺的成功与完美。强调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这一方面是受《内经》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同时,也与太极学说分不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写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其《太极图说》自注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些要领口诀认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杨澄甫《太极说十要》详论“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其内劲”。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不只太极拳是如此,整个武术都如此,这是因为古代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道教内丹、医家导引行气均强调“意守”、“存思”、“内视”等意念作用,而武术内功与内丹、导引气功性质本来相同,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同一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运用。太极学说成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太极与两仪

一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