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药鼻祖唐慎微的历史影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药制药鼻祖唐慎微的历史影响,第1张

唐慎微是宋代著名的药剂师。他编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引起了后世医学家的注意,甚至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李时珍和唐慎微评价很高:那些制造各种草药和药方的人都是成功的。唐慎微对药物学的发展和民间验方的收集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药物学验方的先河,是中医药领域当之无愧的药学始祖。唐慎微,一个传奇的少言寡语的民间医生,来自一个行医的家庭。他的祖先都是医生。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外表丑陋,举止木讷老实,不善言辞,但内心极其聪慧,心地善良淳朴。在家人的指导下,他努力学习医学。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逐渐学到了医学的精髓,掌握了高超的医术,尤其是对经方的深入研究。年轻时,唐慎微学习后经常外出看病,这使他的医学造诣突飞猛进。由于他高超的医术,他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医生。唐慎微平等对待病人。任何前来寻求医疗建议的人,无论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人,在他眼里都是他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精湛的医术,加上高尚的医德,使他的名声远播。尽管如此,他仍然渴望学习。宋哲宗元年,应蜀之邀,赴成都行医,师从儒学大师程颐、程颢。他暂时住在成都东南郊的华阳,后来搬到了成都。在成都行医期间,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他总是轻车熟路。他对待病人很细心,很细心的辨症,很细心的问诊,经过他的精心治疗,所有的病人都很快康复。因此,他广受赞誉,人们都称赞唐慎微的治疗万无一失。与其他医生不同的是,他从不要求患者支付医疗费和财物,只要求患者及其亲友为其复制的有效处方和药物知识付费。所以,人们愿意接近他,把自己知道的好药告诉他。就连在典籍中找到的医学知识,也会写成文字,抄录下来,讲给他听。当时成都华阳有个叫于文邦彦的名人,患了严重的风毒。成都所有的名医都束手无策结束和无法我找不到治愈他疾病的方法。这时,有人推荐了唐慎微。经过唐慎微的诊断,我没有我不指望摆脱这种疾病。吃几剂药就缓解了病情。在唐慎微的精心治疗下,于文邦彦他的病很快就好了。但唐慎微认定此病易根,稍有虚弱就会复发,于是亲自写了一封信,封好,交给了宇文邦彦并在信封上注明直到某一天才会打开。这一天,于文邦彦风毒病真的又发作了。根据唐慎微说明,宇文邦彦的儿子打开封了很久的信,看到上面写着三个药方:第一个是先治风毒再做,第二个是治风毒生疮,第三个是治风毒发作气短咳嗽。结果按照药方,半个月就把病治好了。这件事传遍了成都,当时人们称他为神医。在宋代以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医学书籍都是以手写抄本或口头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书出来后,要么几年后就用完了,要么反复复制后容易传递虚假信息,而且错误百出。这种情况自然大大影响了医学发展的速度。直到北宋印刷盛行,很多医书才以雕版的方式流传。北宋开元初年,因医药需求量大,朝廷组织人员编制开宝本草;在皇帝统治时期

但在上述两次正式修订本草的过程中,只选编了古代医籍,舍弃了许多药学资料,这在医学史上是一个遗憾。如果我们不如果不及时收集,许多手写的古代药学资料将面临毁灭的厄运。这是唐慎微最大的心愿就是唐慎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前辈们的所有药学知识尽可能的流传千古。而我国古代手写药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很难将这些资料全部收集完整。北宋官方两次修订本草时,选材动用了朝廷的力量,朝廷下令向全国各地征集图书资料。这样,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书密都成了编纂本草书籍的素材来源。什么更有甚者,当时官方修订本草的编撰队伍是由博学的儒家官员领导的,许多朝廷的医官也参与其中。这么庞大的编制力量,嘉本草,本草图经都是编出来的。这是唐慎微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鲜为人知的民间医生,他可以不读中央政府就像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丰富的医学资料,他如何实现这个抱负?行医时,唐慎微考虑过这个棘手的问题。突然,有一天,一个病人无意中告诉了唐慎微一个偏方。唐慎微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利用他到处行医的机会收集药方呢?这个绝妙的主意一想出来,唐慎微就立即付诸实施。他想,不会因为读者接触了很多书,所以帮助他们收集信息不是更好吗?为此,唐慎微立下一条规矩,所有来唐慎微看病的学者都不要不要任何钱,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能帮忙收集名方秘籍。这种新颖的方法很受读者欢迎。他从来不收学者治病的钱,只需要交换名方秘籍。当这些学者阅读了数百本经典和历史书籍后,他们发现了一种药物名称和一个处方,并迅速记录下来,并告诉了唐慎微。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唐慎微不仅结交了许多学者,还收集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当时成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每年都有正规的药博会。宋代药市改为一年三次,即二月八日、三月九日的药市和九月九日的玉局药市。当时南来北往的毒贩,在从桥门到玉菊关的五个大门里,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毒品。从远处看,它们像山一样。不管唐慎微在每次药品交易会上有多忙,他都赢了。不要落后。他能在药交会上获得有价值的药品信息,还经常去各地采访,收集药品和偏方,得到很多失传的古代用药规则。就这样,唐慎微与经过艰苦的工作和不断的收集,他积累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管部研究了唐慎微的本草纲目等书。他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医家和百姓常用的方剂,从数百种典籍和历史文献中整理出大量的医药资料。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宋神宗元丰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担任了五到六年的兼职教授为了编纂开宝本草,唐慎微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药学资料。他引经据典,作了细致的考察,用图文对照的形式,摘录了宋代以前的各种医学著作。据统计,书中精选书目达200余种,包括经典、佛典、道经等。除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医学书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唐慎微十分注意保持方剂的原貌,主要是收集原文,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失传文献。比如中医艾灸名著嘉本草,

共32卷,60余万字,载有约1600种药物,并附有药物的图解,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及适应症。每种药后都附有相关的处方,开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比较的编纂方法。读了这本书的初稿后,想赞助唐的官职,但唐不服,继续修改补充自己的本草著作,约在1098年后定稿。补注神农本草由图经本草和唐慎微的三个新部分组成。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相比,新增药物500多种,附处方近3000张,药物插图众多,内容非常丰富,学术价值很高。涵盖了北宋以前证类本草年至证类本草年的医学文献精华。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本草纲目巨著。该书内容丰富广博,翔实可靠,注释详尽,体例严谨,层次分明。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后世学者考察本草发展史、编纂古本草和古医方书籍的重要文献来源。其对本草的贡献很大,文献学价值极高。说这本书比15世纪和16世纪初欧洲的植物学著作好得多。我国的本草学,从雷公炮灸论年到唐代的证类本草年,再到宋代的食疗本草年,几经整理编辑,形成了一个逐渐膨胀的状态。本草拾遗是在海药本草的基础上,通过融入食医心镜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和调整。证类本草收到了1000多种药品,比其前身证类本草增加了100种。特别是医药方面的新注释较多,引用文献50余种,比嘉本草增加了十倍。内容相当丰富。本草图经不仅收录了嘉本草证类本草的全部内容,还收录了神农本草经嘉本草中国科学技术史等书籍中已经收录的500余种药物,这些药物在本草官方修订中均有所遗漏。除此之外,唐慎微本人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如灵砂、底沙、降香、人发、青桑螺、蝉花、羊角草等,与神农本草经的850种相比,他收集的药物数量增加了一倍。新修本草开创了本草加方的先河。唐慎微以前的草药书只包含药物而没有处方。唐在嘉本草增加了近3000个方子,范围从仲景药方给唐自己的经验方,使得书中的药物大部分都有处方,有的多达一二十个,大大方便了临床使用。在药物炮制方面,证类本草包含了嘉本草的内容,丰富了上百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改变了唐以前的综合本草。此外,本草图经还增加了食疗药物的内容,对药物的形态、产地、鉴别、采收、加工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特别是这本书增加了大量的药物注释。原嘉本草书中只有200种药物有注释,开宝本草中几乎所有药物都有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从0755年到79000年这本书出版的500多年里,在内容上没有一种草书可以与之匹敌。此外,该书除了保留开宝本草册外,还为羽绒在具体写法上,该书继续采用证类本草的方法,减少草书,即正文用单行字,注解用双线小字;正文中嘉本草字用白底黑字书写,本草图经字用黑体字书写,本草拾遗字标注先附唐版本,食疗本草字标注本附件,海药本草字标注新补充或新定义索引。在注释中,属于蜀本草的人被称为陶隐者,属于新修本草的人指出注,属于证类本草的被金金或金金金引用,属于证类本草的被张晨于西金的情况。唐慎微自己在书中添加的内容用I标记

评论:这本书是本草的杰作,最靠谱。上面涂满墨水,有黑字和白字,以至于神农经典,隐居,和苏静的新修订可以被识别。其风格也是最严谨的。这个评价很贴切。在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它不仅结合了张玉玺雷公炮炙论和苏歌证类本草在宋代,但它也收集了各种医学著作从其他来源引用,仔细检查,并比较和文字,从而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嘉本草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等。名医别录年保存了失传的珍贵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有益于后人编译。凭借自己的智慧,唐慎微克服了收集信息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凝成的新修本草这本书,在本草的发展历程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对唐慎微后世中医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神农第一次教人们品尝草药的味道。东汉编开宝本草标志着传统药学的建立;晋代陶弘景的嘉本草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构建了药物分类的理论模型;到了唐代,官方编纂的天下第一部国家药典本草经集注迎来了药学研究的繁荣期。而宋代以前的本草只是简单地记载了药物的作用和主治,没有处方。医生在研究和使用药物时,对药物进行重新检查是极其不方便的。从0755到79000,经典医学著作和名医收集了历代方剂,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验方,共约3000张,分别装入相关的药物中,以便学者开书后列举用法。在体例上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把药物论、药物图谱编成一本书;对古籍进行了许多文字上的修订和增补。重视药材产地,记载产地140余处,较唐代孙思邈记载的133州有所发展。由于唐慎微生长在药材之乡四川,能虚心向别人包括自己的病人学习,所以他详细记录了四川的药材,比如戎州产的巴豆。子洲、龙州产附子、川楝子、猪苓;茂州和梅州出产独活、升麻、决明子、君子等。包含1600种药物,其中新增500种,较之前的草药有很大突破。本书对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具体用法等药物知识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汇编,让人翻开书一目了然。新修本草除了引用开宝本草等历代本草医书外,还收集了古代经典、笔记、选本等相关医学的记载。所以,后世已经失传的古籍,也可以从其语录中窥见一斑。套秦汉至北宋药学名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问世后,历朝历代修订,并作为国法本草多次出版,沿用了500多年。嘉本草因为内容丰富全面,也成为后世各种本草著作的基础。李时珍以唐慎微为蓝本整理出传统药学的巅峰之作证类本草嘉本草。赞美李时珍和唐慎微:他们学了很多,让所有的草药和药物都可以世世代代开下去,他们赢了不要被摧毁。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中国12、13世纪的0755年至79000年的美国植物学著作比15、16世纪的欧洲要好得多。作为本草学的杰出代表

中医书籍

中医学生说说我学自学中医的经历。最初大一的时候中医基础理论完全不能满足我,我就开始看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我只看到50多篇就看不下去了,啃夜啃不动,然后开始看难经,强逼着自己去看。最后把八十一难看完以后发现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学会,因为看不懂还强逼着自己去看的结果就是这样,最后看不懂不说还浪费了时间。于是我开始思考,中医历史那么悠久古书那么多,我到底改该看哪些,把哪些作为专攻道路?

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中医书籍右下角处,如果需要这些中医书籍的话可以看看

自学中医可以先看这些书籍,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医方集解》《万病回春》《临证指南》《兰室秘藏》《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建议结合网络上的名家课程一起看,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现在艾灸、推拿、拔罐多少都会一些,也颇治好了家人不少小病,但感觉明显遇到了瓶颈,就是严重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经验累积而对脉诊和辩证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身边一个能交流的人都没有;中医爱好群里不是骗子就是伸手党,参加了几个觉得索然无味;亲戚中唯一精通针灸的长辈却是学“腕踝针”(西医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连半吊子都没有。真是寂寞难受。

后面又陆续的看了这些中医书籍,感觉挺不错的,推荐你可以看看

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其内这些中医书籍都在里面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