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推荐书籍 谢谢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近代医学名著 《古今图书集成》 可能还有很多吧 就知道这些了~~
前提都是学好古文,会翻译
推荐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中医古籍出版社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国家级医药项目的出版工作。主要出版中医古籍珍本、现代中医药系列图书、医学院校教材等。中医古籍出版社主要出版中医古籍及研究中医古籍的著作,承担国家抢救行将失传的有价值的中医孤本、善本、珍本古籍的复制影印任务,同时也出版中医理论、临证各科、中药、方剂针灸、养生等著作以及中医药工具书、中医药教材、医学科普读物等。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200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
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17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
中医学资料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
实用偏方秘方经典
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
平衡针灸(王文远)
张山雷医集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
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当代药用植物典
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学中医最好是看古籍。不知道你有多少古文知识的积累。《老老恒言》是清朝人写的虽说是古文但是一般的人都能看懂,是最适合你这种情况的。讲的是生活习惯养生方法之类的知识对学习中医很有帮助。其次《四圣心源》写的比较有条理。《景岳全书》阅读量就比较大了,对病症、理论、药方的记录、阐述比较详细。黄帝内经、伤寒论如果不是专业的不建议你读。
本文2023-08-04 17:03: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