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为什么去印度取经的玄奘能听懂本地语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现代历史学界对玄奘身份的定义时,会经常将他定义成一个翻译家,也就是说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大翻译官。
中国古代会外语的人也很多
其实中国最早出现翻译的年代非常久远。早在周朝时,就有关于翻译的记载了。古籍《册府元龟》里记载:
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意思是周公摄政的时候,越裳国派了三个口译员(象胥)来朝贡,并且说因为路途太远,山川阻隔,所以派三个翻译官,一个传一个地翻译,翻译三次才能翻译成周公能听懂的语言,完成朝贡的使命。这就是儒家经典《尚书》里“重译献雉”的典故。
而到了秦汉时代就有了“九译令”、“译令官”等专职翻译官,后来历朝历代官方也都会招募培养专职的翻译人员。所以翻译在古代中国也并不是一个特别稀罕的职业。
玄奘也是外语大神
而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国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代,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长安,是一个按现代标准都非常国际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会接触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国人。而且玄奘是个僧人,需要大量学习佛教经典,而最早的佛经其实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所以玄奘在学习时能接触到一些原文经典,甚至学习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所以玄奘会一些外语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了。
有史书记载,玄奘早年就曾经跟随来华的西域僧人学习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么玄奘所学习的应该就不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还会有一些西域国家的语言。而玄奘西行之后,也曾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达印度的时候,梵语应该已经说的非常流利了。
吐弥·桑布扎
吐弥·桑布扎先来到印度的南方,经过多方打听,听说一个叫李敬的婆罗门精通语言学,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就找到李敬,虔诚地向他顶礼叩拜,献上礼金,大学者李敬高兴地收下礼金,将吐弥·桑布扎带进宝贝无量宫,教他学习文字。吐弥大臣天资聪颖,一经点拨,便心领神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读,很快掌握了印度梵文的知识。有了语言和文字的基础后,他又拜大学者天智森格学习大小五明和大乘佛教经典。然后带着佛教大乘经典,一路上克服了重重艰险返回吐蕃。
一路人马先到达热萨附近暂息,吐弥派人向国王禀告,松赞干布听了非常高兴,下旨隆重迎接吐弥·桑布扎学成归来。
一连几天,大臣们忙忙碌碌,准备好了丰盛的茶酒,百姓手持哈达在路旁等候着。这一天,吐弥一行在欢乐的人群簇拥下来到王宫前。国王松赞干布在大臣的陪伴下走出王宫,亲自降旨迎接。此后,吐弥·桑布扎潜心研究印度梵文,仿照纳卡热和迦什弥罗的文字,在玛雍宫创造字形,模仿古印度天成体兰札字创造了藏文的楷体字,又模仿龙体乌尔都字创造了藏文的草书。还著述了《声明学》、《藏文语法三十颂》、《字音强弱论》等八部著作。
文字创制成功以后,吐弥道德用新创造的文字书写了一首歌颂松赞干布的赞美诗献给国王。国王松赞干布下令全国学习藏文,并身先士卒,在布达拉宫随跟吐弥学习文字,步不出宫,达四年之久。在国王的带动下,吐蕃上下臣民百姓学习文字蔚然成风,一个个变得聪明更有智慧了。四方的许多国家听说吐蕃有了文字,贺喜的信函和礼品象蜜蜂采花蜜似地飞到吐蕃。吐弥大臣将来函一一向国王翻译、讲解,国王听了,哈哈大笑:“咱们现在再不愁无法写回函了。吐弥,你就用新创造的文字写吧!”吐弥遵照国王的旨意,写好致谢的信函,让使者带去。各国的君臣见了吐蕃文字,大加赞扬。
有了文字,国王松赞干布便邀请印度、尼泊尔和汉地等处的大师来吐蕃翻译佛经,使佛教在吐蕃广为传播。
玄奘本人就是翻译大师,研究经文(外语原版)多年,不但会读,而且能讲,所以他能西天取经还是很有外语基础的。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他在印度留学17年,是海龟。
他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 随主持戒贤法师研习寺内所有经典 全部通晓其奥义 曾主持那烂陀寺的讲席 扩展寺内诸僧的眼界贞观十六年 玄奘又至摩揭陀国 应戒日王之邀 在曲女城主持一次空前伟大的大佛学辩论会 参加者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三千名大小乘高僧 由玄奘提出他所写的「真唯识量颂」 作为辩论主题 历时十八天 但无人能提出异议可见他外语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本文2023-10-12 19:34: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