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曰春夏全文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2下载1次收藏

三字经曰春夏全文意思,第1张

三字经曰春夏全文意思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刚出生时,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遭到破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还什么是“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是“三光”?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什么是“三纲”?“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东、南、西、北,叫做“四方”,这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青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在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些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汉朝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元朝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清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年间,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全都列在此处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中国的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从前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孔子依然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不忘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宋朝的赵普,已官至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读书。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读书。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就像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读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就像边担柴边读书的朱买臣和把书挂在牛角上的李密,虽然身体很劳累,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号老泉)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洵等到上了年纪才后悔没有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北齐一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他们两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你们现在刚刚开始学习,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女流之辈尚且聪颖,敏而好学;男儿更应严于律己,努力修学,时时警惕。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唐玄宗时,有个叫刘晏的孩子,才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刘晏虽然年纪小,但却已经做官,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狗会守夜看家护院,鸡会每天天刚亮时报晓,人如果不学习,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连动物都不如。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人在幼年时要好好学习知识,到壮年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父母也可以得到荣耀,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有的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无数金银钱财,我教育孩子,只有一部三字经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要时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好好学习。

1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2珍本:珍贵的书本或资料。凡不常见和难得的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都称为珍本。

3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以称为善本。

4禁书本:明令禁止流通和收藏之书。如清高宗借修《四库全书》之机,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强命各省督抚,查抄所谓“违碍”统治之书,均令解京销毁。所以,被禁之书能流传下来的,自然值得珍惜。

5进呈本:民间向朝廷敬献之本。

6底本:指著作的稿本,亦指抄本或刊印时所依据之原本。

7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

8初印本:一书初印,版面清晰,人以为贵。

9通行本:民间流行甚多而刻印平常的本子。

10足本:即全本。

11节本:对原书经删节后而印行的本子。故有“洁本”之称。如洁本《水浒》四十八回本。

12选本:因原本浩繁,选其精粹而成本着。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

13配本:因本残缺,用同种本的其他版本配成全本者。以抄写补残者曰抄配本。

14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意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他用两种宋本,三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八十卷,称为百衲本《史记》。傅增湘用几种宋本拼配了一部《资治通鉴》,称为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曾汇集不同版本的史书,拼配影印了一部《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15丛书本:专指丛书中之零种,称某某丛书本。

16单行本:从丛书、全集中,或一书中能独立成篇的抽出付印的本子。

17三朝本:南宋官刻的各书书版,元时入西湖书院,明又转南京国子监,历经三朝,故称三朝本。

18邋遢本:宋刊九行本《七史》,版经三朝,累次修补印刷,所以版印模糊不清,时称邋遢本。

19赝本:书贾作伪假冒之本。采取挖改、染纸、伪造等手法,以假充真。但赝本并不等于劣本。

20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

21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杀身之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22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备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稀。

23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过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24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25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26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私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全文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全文赏析: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炼,生动传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从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第三段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第四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繁体字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後,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後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蘇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灝,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 字 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

  周道衰,王纳坠。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赵宋兴,受周祥。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终。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

  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

  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波既仕,学且勤。

  披薄编,削竹简。波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波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

  波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波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波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波虽幼,身已仕。尔细学,勉而致。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帷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古书的词语解释是:古书gǔshū。(1)古代的著作。

古书的词语解释是:古书gǔshū。(1)古代的著作。注音是:ㄍㄨˇㄕㄨ。结构是:古(上下结构)书(独体结构)。拼音是:gǔshū。词性是:名词。

古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指古文尚书。引《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⒉泛称传世的古籍。引晋葛洪《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宋曾巩《<列女传目录>序》:“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於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⒊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引唐张怀_《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⒋指古人手书。引元虞集《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_见也。”

二、国语词典

古代的典籍或著作。

三、网络解释

古书古书的读音是gǔshū,英文是[greyrecord;ancientbooks],含义是古代的著作。

关于古书的近义词

旧书

关于古书的反义词

新书

关于古书的诗词

《闻王刁三洞在山外西崖上中藏古书甚多然无由》《书古书中故纸》《宿云岩·古书万卷积成蠹》

关于古书的诗句

调挠遵古书万卷诗书千古书含咀犹能味古书

关于古书的单词

illumination

关于古书的成语

古色古香书生气书呆子掉书袋尽信书不如无书乱点古书

关于古书的词语

书生气五车书蠹书虫掉书袋中书君书呆子乱点古书

关于古书的造句

1、佶屈聱牙的古书对青年人实在不易理解。

2、读古书要求甚解,不能食古不化,引喻失义。

3、佶屈聱牙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4、我喜欢创作,但偏被强迫去啃古书,真是味如鸡肋。

5、古代文献学家对古籍所出现鲁鱼亥豕的错误进行逐字校勘,目的无非在尽量恢_古书原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古书的详细信息

三字经曰春夏全文意思

三字经曰春夏全文意思如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刚出生时,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