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三礼是什么?,第1张

《周礼》、《仪礼》和《礼记》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主要是讲述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

“三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思想、伦理观念影响深远。

三礼第五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天地君亲师”——荀子称为礼的三本。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儒家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社会情形在变,对象在变,但礼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

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称为一整个儿。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有“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之说。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

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周礼》、《仪礼》和《礼记》。

1、《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2、《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3、《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1、《周礼》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2、《仪礼》

第一篇士冠礼:古代贵族子弟到了二十岁,可以作为本族一个正式成员,为此而特别举行一种加冠典礼,从而使本人和宗族都明确认定他已成人,人生的一个崭新的重要的阶段开始了。这篇礼文记载了这项礼节的详细经过。

第二篇昏礼:古代贵族把结婚看成为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神圣责任,这篇礼文就是记载男女双方在家长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

第三篇士相见礼:是记载贵族与贵族第一次交往,带着礼物登门求见和对方回拜的礼节。

第四篇乡饮酒礼:记载的是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

第五篇乡射礼:记载的是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仪节。

第六篇燕礼:记载的是诸侯和他的大臣们举行酒会的详细礼节,酒会上有宫廷艺术家的演奏和歌唱。

第七篇大射礼:记载的是在国君主持下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仪节,参加比赛大会的人都是各级贵族。

第八篇聘礼:记载的是国君派遣大臣到他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具体细节。

第九篇公食大夫礼:记载的是国君举行宴会招待来访外国大臣的礼节。

第十篇觐礼:记载的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第十一篇丧服:记载的是人们对死去的亲属,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

第十二篇士丧礼、第十三篇既夕,这两篇记载的是一般贵族从死到埋葬的一系列的详细仪节。

第十四篇士虞礼:记载的是一般贵族埋葬其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第十五篇特牲馈食礼:记载的是一般贵族定期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第十六篇少牢馈食礼、第十七篇有司彻;这两篇记载的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3、《礼记》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周礼

——仪礼

——礼记

中国古代的“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2、《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主要是讲述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3、《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

产生背景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但是,作为华夏文明的初创期,五帝时代还属于礼乐文化的萌芽时期,或者说属于华夏文明发展的神守时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

《三礼》

一、《周礼》

(一)原称《周官》,相传为周公所作,内容系记录国家的官职制度,属于团体行为的具体规范。

(二)全书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在汉时亡佚,以〈考工记〉补之),也就是把天、地、四时和六大官属连系起来,所设计的一套官制系统,但与周代实际官职不符。唐、宋官制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是受六官的影响。

二、《仪礼》

(一)在汉代原称《礼》,又称《士礼》,内容系记录古代的礼仪,属于个人行为的具体规范。

(二)全书共十七篇,以关于「士」的礼仪项目最多,包括士的成年礼(士冠礼)、婚礼(士昏礼)、拜访友人(士相见礼)、射箭比赛(乡射礼)、丧礼(士丧礼)等的具体仪节。中国各朝代的典礼制度,大都以《仪礼》为依据,来制定成年礼、婚礼、丧礼等礼仪。

三、《礼记》

(一)「礼记」的内容与篇目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由汉人戴圣编定,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编之大戴礼记。成书之说有二:

1东汉郑玄六艺论称礼学家戴德及其侄戴圣各有所传,德传记八十五篇为大戴记,圣传记四十九篇即礼记。

2晋陈邵周礼论序则称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戴圣又删八十五篇为四十九篇,至东汉马融传小戴之学,考诸家异同而礼记行世。

礼记是战国至西汉初儒家学者关于礼仪的散篇论著汇编。西汉时立于学官的「五经」中,礼本指仪礼而言,礼记则是关于礼的「记」;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礼经改用礼记取代仪礼,从此礼记跃升为五经之一。礼记记述的范围,为周、秦时期的典章、名物、制度,以及自天子之下各等级的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礼记全书内容,大体可分为四方面:

1有关礼学思想的论述,凡十一篇

礼运、学记、乐记、经解、哀公问、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其中大多是广为流传的名篇。

(1)礼运论「大同」、「小康」、「乱世」的演变,阐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儒家政治的最高境界。

(2)学记论教学原理,提出许多教育理念,如「亲师」、「敬业」、「教学相长」。

(3)乐记论述音乐的内涵与作用,说明礼乐对社会人心的影响及教化功能。

(4)经解为诗、书、乐、易、礼、春秋六经作解题,说明深于「六经」之教者,才能得其益而无其失。

(5)中庸论儒家的人生哲学,阐释中正平和的思想内涵,提出「至诚可以立天下大本」之「中」,行天下「达道」之「和」;君子「明善诚身」而「忠恕」,就可以「致中和」。

(6)大学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德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述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7)其他各篇皆有托名孔子之语。

2有关参通「仪礼」的解说,凡八篇

祭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这八篇可供读仪礼时参考,分别解释祭礼、冠礼、婚礼、乡饮酒礼、射礼、燕礼(古代天子诸侯与群臣宴饮之礼。亦指古代敬老之礼)、聘礼、丧礼。

按仪礼中未尝涉及天子、诸侯之祭礼,止言卿、大夫、士之祭礼。而礼记中的祭义,综述自天子、诸侯以下之祭礼,可知并非专释仪礼之作。

3有关古制礼俗的考记,凡二十五篇

曲礼(上、下)、王制、月令、礼器、文王世子、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上、下)、丧大记、祭法、祭统、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

(1)曲礼上下两篇,记述日常起居、执事、待人、应物之礼。文中多格言,如:「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2)王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朝觐、巡狩、刑政、学校等典章制度。但内容与商、周礼制不全相符,与周礼也多不合。此篇反映西汉初改制之主张,为今文经学家言制度者所宗。

(3)杂记上下两篇,记述诸侯以下丧、祭之礼,提出「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己〕倍焉,君子耻之」)之说。

(4)其他各篇,都是记古制礼俗而带有考证性质的史料。

4有关孔门诸事的杂记,凡五篇

檀弓(上、下)、曾子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这五篇记孔子及弟子、时人的杂事问答。如檀弓上、下两篇,传写孔子提出「苛政猛于虎」等语,文中多有意义深长的故事。曾子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虽不及论语可靠,但仍有参考的价值。

5总结

礼记是儒学汇编,包含相当丰富的儒家思想。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不能不读礼记。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礼记经东汉郑玄作注,开始摆脱其附庸地位,至唐代列入「五经」。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何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礼制,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渐丧失吸引力。而礼记不仅记载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仪节,而且详尽地论述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又透澈地宣扬儒家的礼治思想。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为政者越来越深切地体认到,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施政方针。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原因。

(二)「礼记」的注疏

历代研究礼记的著作,主要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元陈澔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清孙希旦礼记集解等。今人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梦鸥礼记校证及礼记今注今译、周何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等。

((一)、(二)

参考资料:

夏传才着十三经概论,台北万卷楼;刘松来着礼记漫谈,台北顶渊文化)

(三)「礼记」的文学价值

礼记全书以散文撰成,某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从散文艺术方面看,礼记中的论说文,如礼运、学记、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如大同与小康);记叙类文章如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形象生动,意味隽永。以檀弓为例,其中晋献公杀世子申生一则,以简练的文字传达生活场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笔法多变;孔子过泰山侧一则,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怵目惊心;齐大饥一则虽然只有八十余字,却把黔敖的倨傲,饿者「不食嗟来之食」,写得活灵活现,其中还有服饰、神态、语气的描绘,手法近于小说;孔子蚤作、美轮美奂等则,还加入诗歌或排比句,增益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 彩。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四) 「三礼」比较

周礼

仪礼

礼记

作者

相传周公所作古文家言:周公作今文家言:孔子作孔门后学及儒家学者(编者:戴圣)

别称

汉称「周官」汉称「礼」、「士礼」、「礼经」汉称「记」

篇数

六篇十七篇四十九篇

今古文

古文经今文经今文经

内容

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记载政治制度,冬官已佚,由考工记代之古代礼仪规范哲理、政治、礼乐器物、生活仪节

性质

记载古代理想官制(中国最早一部职官政典)记载礼仪之书解释仪礼之书

注释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五) 十三经沿革

先秦

六经

诗、书、易、仪礼、乐、春秋

西汉

五经

诗、书、易、仪礼、春秋(因为乐有名无实)

南朝刘宋

十经

诗、书、易、仪礼、礼记、周礼(后三者合称「三礼」)

南朝刘宋

十经

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合为一经)

唐代

十二经

十经中论语、孝经分开,加上尔雅(唐文宗开成石经)

南宋光宗淳熙年间

十三经

六经:诗、书、易、仪礼、周礼、春秋三传:左氏、公羊、谷梁(春秋经合于三传中)四记:礼记、论语、孝经、尔雅

一子:孟子(最晚列入十三经者)(即开成石经十二部加上孟子一书)

附注:1汉五经:易、书、诗、仪礼、春秋2唐五经:易、书、诗、(小戴)礼记、春秋左氏传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中有论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此外尚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当中,作为道德准则对人们的素质修养起了重要作用。说到礼,不得不提儒家经典三礼,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表达的是礼仪、礼节教育,各种社会礼仪理论和礼仪制度的总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制度典范。

《周礼》是三礼之首,为周公旦所著,主要记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制度,包含了周王朝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制度,从儒家的政治角度考察国家制度。西周是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为了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进行全面的创新,将礼乐大规模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把起居、祭祀等方面都放进礼的范围。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总称,随后发展成为别贵贱的等级规则,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的独特文化。《周礼》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因为在设计礼乐制度背后有着社会正义原则。

《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讲述古代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有明显的阶级之别。古代王朝非常重视礼制,每个朝代都会制定一套礼仪,礼制对巩固等级,阶级对立的秩序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仪礼》可以了解贵族生活的礼节,以及还保留着远古礼俗,对古代封建制社会有着更具体的认识。《仪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内容可靠,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保存了丰富的语汇,对文献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史料。《仪礼》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把握这古代的特质,记载的礼制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礼记》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对民间行为规范和国家制度的阐述,包括有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著作。大量记载礼俗、教化、家教、尊老、服饰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礼记》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位置,非常全面、系统讲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完整反映出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还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作出了解读,形成独特的家庭规范。《礼记》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儒家的礼乐文化精神以及意义,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和伦理思想。

三礼是什么?

《周礼》、《仪礼》和《礼记》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周礼》是儒家经典,为周公旦所著,《仪礼》简称《礼》,也称《礼经》或《士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