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几人授开国将军
经过查阅,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授衔时,少数民族将军是35人。其中蒙古族将军有5人,分别是:
1、乌兰夫上将;
2、索立波少将;
3、孔飞少将;
4、廷懋少将;
5、吴涛少将。
乌兰夫(1906年12月23日——11988年12月8日),曾用名云泽、云时雨,化名陈云章。男,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
乌兰夫同志简历
乌兰夫同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1923年12月入团,1925年9月入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家副主席等领导职务。是党的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民族团结复兴和祖国统一繁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纳哈出(?-1388年),蒙古札剌亦儿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元时为太平路万户(正三品),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太平将其俘获,劝降不从,后放归元朝。元亡后,纳哈出为北元太尉,辽阳行省丞相(正一品),屡扰明边。洪武二十年(1387)明以重兵压境,力屈穷窘,遂降明。封海西侯。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于武昌。子察罕,改封沈阳侯,坐蓝玉党死。
火真(1349年-1409年),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时归附,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正五品)。靖难之役随成祖起兵,后累迁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同安侯。永乐七年(1409)征虏大将军邱福总兵十万北征鞑靼,随同出塞,于胪朐河全军战殁。爵除。子孙世袭浙江宁波观海卫千户(正五品)。
夏贵(?-1420年),初名曲伦台,应昌人,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永乐年间升中军右都督同知(从一品),永乐十八年(1420)卒,赐祭赙恤。
王哈剌把都儿(?-1420年),宛平人,初为百户(正六品),累功至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永乐十八年(1420)与夏贵同月卒,赐祭赙恤。
吴允诚(?-1417年),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官至平章(从一品)。永乐三年(1405)率众降明,成祖赐姓。后进左都督(正一品),封恭顺伯,卒,赠国公,谥忠壮。子吴克忠(初名答兰,成祖赐名)、吴管者(另述),吴克勤(初名也儿克台,英宗赐名),孙吴瑾(吴克忠子),皆有名。吴克忠袭爵后,洪熙元年进封恭顺候,土木之变(1449)与弟吴克勤战死,克忠赠邠国公,谥忠勇。克勤赠遵化伯,谥僖敏。吴瑾袭爵恭顺侯,曹钦之乱(1461)中战死,赠凉国公,谥忠壮,子孙世袭恭顺侯至明亡。
吴管者(?-?),吴允诚次子,洪熙元年(1425)积功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以戚里恩,封广义伯,世袭。管者卒,子袭爵,早卒,无后。以管者弟克勤子琮嗣,成化年间因罪爵除。
柴秉诚(?-1407年),鞑靼人,旧名伦都儿灰,永乐三年(1405)随吴允诚来归,成祖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居凉州,永乐五年(1407)卒。子柴别力哥官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孙柴合里哥卫指挥使(正三品)。
柴永正,鞑靼人,原名苦木帖木儿,一作苫木帖木儿。永乐四年(1406)“率家属百余口来宁夏归附。”成祖赐今名,授陕西都督佥事误,应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九年积功至都督佥事(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约宣德十年(1435)卒,子林袭为保定左卫指挥同知(从三品)。
梁铭(?-1427年),河南汝阳人,靖难之役,以燕山前卫百户(正六品),跟从成祖起兵,积功至后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洪熙元年晋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封保定伯,俸禄千石,予世券。宣德二年(1427)随柳升征讨交趾,病亡。子梁珤,天顺时,进世侯,子孙世袭保定侯爵至明亡。梁铭出自汝阳梁氏,家谱自叙为元宗室也先帖木儿之后。民国儒学大师梁簌溟亦出自汝阳梁氏。
严宣(?-1429年),本辽阳胡人,初名火里歹,及贵,始改今姓名。洪武中袭父职为新安卫千户(正五品),以功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永乐中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升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年间卒。
吴守义(?-1429年),初名把敦,杭海山人,永乐年间自凉州归附,赐今姓名,升凉州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令居定州,仁宗时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宗四年(1429)卒,追封西和伯,谥僖顺,子信袭父原职凉州卫指挥使(正三品)。
吴英,吴守义孙,父省吉,又名吴信,定州卫带俸指挥使(正三品),土木之变阵亡。吴英袭职,旋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追录父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成化九年(1473)“以延绥等处斩获虏贼功”升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十二年“以两广军功”升署都督同知(从一品),弘治年间为带俸都督同知。
附:吴政,原名阿寅台,定州卫带俸达官都指挥同知,土木之变后击败来犯瓦剌军,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成化年间曾随吴英征两广。
苏火耳灰(1352年-1442年),洪武中率众二千余人归明,初为燕王麾下胡骑指挥,后征入京。靖难涡河之战,“持矛直趋王前,相距十余步。” 马倒被擒,降。成祖时为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仁宗即位,升为左都督(正一品),卒年九十。孙苏五十,改名英,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林帖木儿,山后抚宁人,洪武年间慕义来归,靖难时为南军骁将,涡河之战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录》载,与娄鬼里被擒杀,应误,初授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靖难功成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永乐六年(1408),以平定安南赏功,进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次年回京。卒后有子瑄,于永乐九年(1411)袭职指挥使(正三品),调沅州卫带俸。
娄鬼里(?-1434年),其先永平人,洪武中归附,除燕山中护卫镇抚(从五品),靖难涡河之战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录》载,与林帖木儿被擒杀,应误,永乐中以军功累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即位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时进都督同知(从一品),数年后卒,命赙赠如例。
薛斌(?-1421年),蒙古人,本名脱欢。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薛斌永乐间封永顺伯。子薛绶(1416年-1449年),本名寿童,五岁谒见仁宗,赐名。土木之变(1449)领军殿后,与瓦剌军战,“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谥武毅。”子孙世袭永顺伯爵。
薛贵(?-1430年),薛斌弟,本名脱火赤,永乐间进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安顺伯,宣德元年(1426)进侯,予世券世袭安顺伯爵。卒,赠滨国公,谥忠勇。子孙承袭,弘治年间,改袭指挥使(正三品)。
李贤(1345年-1425年),初名丑驴,鞑靼人。元工部尚书(正三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来归,通译书。太祖赐姓名,授燕府纪善(正七品,后改正八品),仁宗为世子时,旦暮侍左右。靖难之役,随成祖征战,累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官至右都督(正一品),封忠勤伯,旋卒。
吴成(?-1433年),辽阳胡人,初名买驴。父阿通伯,元辽阳行省右丞(从二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挈家归附,初为永平卫总旗,靖难师起,买驴归附燕王,授百户(正六品),从战皆有功,三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成祖即位,授都指挥使(正二品)。永乐年间以功累升至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仁宗时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宣宗初,封清平伯,予世券。后因功进侯,卒赠渠国公,谥壮勇。子孙袭伯爵至明亡。
康旺,鞑靼人,洪武年间以父荫为三万卫千户(正五品),永乐年间多次奉使奴儿干之地,累升至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正二品)。宣德六年(1431)致仕,以其子康福代为本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仕至辽东铁岭卫带俸达官都指挥使(正二品)。
滕定(?-1441年),父瓒住,元枢密知院(从一品)。洪武中来降。授会州卫指挥佥事(从三品),赐姓滕。永乐间,滕定进至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奉化伯,正统初年卒,追封侯爵。子福,袭永清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金顺(?-1433年),瓦剌人,本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七年(1409)来归,授大宁都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积功累进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顺义伯,宣德八年卒。
金忠(?-1431年),蒙古名也先土干。元世祖时太子真金的师傅、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后裔,家世为前元望族,元亡后,也先土干在鞑靼、瓦剌之间,自成势力。永乐二十一年(1423),成祖亲征漠北,率妻子部属来降。时六师深入蒙古,鞑靼军远避不战,明军了无战果,成祖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仁宗嗣位,加太子太保,食双倍王俸。宣德时加太保,不久卒。
蒋信(?-1454年),初名把台罕,一作把台,宣宗赐今名。金忠之甥,从忠来降,授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中,封忠勇伯。土木之变被俘后,也先使隶其弟赛罕王帐下,在瓦剌军中对英宗多有照顾。后从英宗返明。景泰五年(1454)卒。赠侯,谥僖顺。子也儿索忽袭伯爵《明史》。《明英宗实录》做“也儿孛忽”。天顺初,更名善。弘治十三年(1500)卒。无子,爵绝。
于忠(?-1460年),本名伯颜答里,父乃儿卜花,忠勇王金忠部属,随金忠降明,授副千户(从五品),锦衣卫带俸。宣德初年伯颜答里袭父职,土木之变时为忠勇伯蒋信部下达官,被俘留用。曾随瓦剌使臣皮儿马黑麻后降明,赐名马克顺,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赴京,助蒋信与明廷传递消息。后从英宗返明,累升至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赐名于忠,四年卒,子刚袭为指挥佥事(正四品),锦衣卫带俸。
王斌,山后人,初以龙骧卫指挥使(正三品)从阳武侯薛禄征迤北,还,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六年(1441)从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挥使(正二品),八年升署都督佥事(正二品),守备延绥。景泰元年(1450)充左参将,协同靖远伯王骥征湖广、贵州。四年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天顺元年(1457)掌后府事,四年致仕,以其孙皞代为龙骧卫指挥使。
刘得新(?-1453年),山后人,由指挥使(正三品)从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至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守备云南十二年,正统十四年(1449)还京,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景泰四年卒。
高礼(?-1450年),本名额里孛罗,正统九年(1444),以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正二品)升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土木之变后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参与北京保卫战。景泰元年(1450)受命统达官军平定福建民变,不久病故于当地。
毛胜(?-1458年),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正一品)伯卜花之孙伯卜花,即元文宗时中书左丞相别不花,明人失考记为右丞相。别不花家族初为畏兀儿人后裔,元代入居大都。别不花父祖因子孙显贵,都被追封为居延王(又毛胜夫人墓志铭自述毛氏先祖,别不花父教化,封冀宁王,与元人记载有异。元人所载别不花父名卜花术)。别不花长兄蛮子,顺帝时太尉,元亡坚持抗明,捕鱼儿海之役战死。随同伯父蛮子入仕北元的别不花之子那海、安太兄弟被俘降明,家族为“迤北和宁王阿鲁台族人。”有人认为毛胜父安太,又名阿力台,为阿鲁台同母异父弟 伯父那海,一作卯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难”功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无子。毛胜父安太嗣为羽林指挥使,后传至毛胜,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他曾经逃往塞北投奔北元政权,不久又自行返回,明廷并未加罪。明景帝时,升毛胜为左都督(正一品),督三千营操练。北京保卫战(1449)于瓦剌军作战,后南下讨平民变,封南宁伯,予世券。天顺二年(1458)卒。赠侯,谥庄毅。传爵至明亡。
据《明宣宗实录》,宣德六年(1432),“迤北和宁王阿鲁台使臣福受来朝,奏愿居京师,命为都指挥使,赐冠带、金织袭衣、彩币、银钞、绵布、鞍马,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物如例。先是,福受有子毛荣留京任指挥使。至是,福受愿留,乞一职自效。兵部奏:宜罢其子之职,而升赏福受,故命为都指挥使。” 按毛胜子名毛荣,毛胜北走时官职亦为都指挥使,如此此“福受”应即毛胜。
毛忠(1394年-1468年),凉州人,高祖名哈剌歹,洪武中归附,升为千户(正四品),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卫百户(正六品)。忠初名哈剌,袭职百户,正统年间累功至陕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始赐毛姓,又以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天顺初年,以征福建反贼功,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充左副总兵镇守甘肃,复以剿虏寇功,特进左都督(正一品)。天顺七年(1463)杀败番贼,论功封伏羌伯,仍守甘肃,后于满四之乱战死。孙锐,以忠死事功,得世袭伯爵,先后镇守湖广、两广等地,多有战功,加封至太子太傅,卒赠太傅。子孙世袭伯爵至明亡。
茹鉴(?-1462年),大宁昌州营人。宣德八年(1433)袭父速哥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从征麓川,累升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十四年(1449)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景泰元年(1450)以剿平乱虏,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天顺五年(1461)曹钦之乱参与平叛,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卒,从弟荣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施聚(?-1462年),其先沙漠人。父忠为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从北征,阵殁,聚嗣职,官至左都督(正一品)。值英宗推恩,得封伯,世袭。卒赠侯,谥威靖。传爵至明亡。
焦礼(1377年?-1463年),字尚节,山后广宁人。父把思台,洪武中归附,为通州卫指挥佥事。礼袭职备御辽东。后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英宗天顺时年近八十,封东宁伯,世袭。天顺七年(1463)卒于镇。赠侯,谥襄毅。传爵至明亡乃绝。
詹忠(?-1465年),山后人,袭父任忠义前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征进麓川累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寻调南京掌右府事。成化元年(1465)卒,赐葬如例,子升袭为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王顺(?-1467年),山后人,初仕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初以紫荆关功,升都指挥使,曹钦之乱(1461)后以功升后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三年(1467)卒,子钦袭顺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季铎(?-1467年),山后人,初袭父职,升金吾右卫千户(正五品),因蒙古语熟练,译字四夷馆,出使罕东、瓦剌,历升指挥使(正三品)。土木之变后出使瓦剌,回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未几升都指挥使(正二品),因事降福建千户。天顺元年(1457)召还,升都督佥事(正二品),仍供职四夷馆,五年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三年(1467)卒,为人“直戆恣肆,无所忌惮。” 常恃宠求索,曾在福建勒索有司,赂遗盈橐。
吴玉,本山后虏人,景泰年间为镇守定州署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成化年间以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于辽东都司管事。后升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正二品),协守宁夏西路,又充甘肃游击将军。弘治初年罢职,子琦袭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孙镗(1391年-1471年),字镇远,其先东胜州人。永乐中袭父孙林职,官济阳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中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充左参将镇压浙江处州叶宗留矿工起义,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分统京营兵马带刀侍卫。北京保卫战(1449)升右都督(正一品),将兵于瓦剌军激战于北京黑山、西直门外,既而追战于涿州。英宗复辟,以“夺门”功封怀宁伯,寻予世券。曹钦之乱(1461)中,孙镗领兵力战,其子孙軏被敌斫死,事后论功第一,进爵世侯,仍典三千营。赠軏百户,世袭。卒年八十。
戚斌(?-1472年),初名北斗,其先金山人,伯父察罕台,洪武时归附,永乐初为金吾卫正千户(正五品),卒无嗣,以弟完者秃子戚斌袭。景泰初以紫荆关等处功,升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八年(1472)卒。
白玉(?-1474年),宁夏塔塔里人,祖忠,洪武中内附,以靖难功由护卫卒累官至指挥使(正三品)。白玉嗣父职,累功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年间升后军右都督(正一品)守陕西。《明宪宗实录》赞誉白玉:“生长边地,深达虏情,其镇陕西适多事之秋,区画有方,而又廉谨不肆,共事者多誉之。”成化十年(1474)卒,子鉴袭原职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白玉(?-1482年),山后人,袭父职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十四年(1449)北京保卫战,守西直门有功,升指挥使(正三品)。成化年间获功进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后镇守广西,卒于任上。子玺嗣原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白玉(?-1495年),鞑靼人,初袭为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御马监管事统领著名的腾骧、武骧四卫勇士、旗军,成化九年(1473)升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孝宗即位之初被劾致仕,子祥代原职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弘治八年(1495)卒,赐祭葬如例。
白玉,弘治初年为万全都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历任万全左参将,宣府副总兵、总兵,累积边功,正德初年升后军署都督同知(从一品),转实授。不久因边塞失事,革职闲住。后又起用为副总兵、总兵,征剿内地民变,投靠武宗身旁武臣、佞幸,累功至右都督(正一品),后因罪降都督佥事,又升都督同知。世宗即位,此人不在见于记录,可能贬回原卫或被清洗。
李荣(?-1474年),山后人,洪熙元年(1425)内附,授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末,用荐超升署都督佥事(正二品),景泰年间充副总兵镇守甘肃,天顺二年(1458)进右都督(正一品),以老疾致仕,成化年间卒,子俊嗣原职义勇卫指挥使(正三品)。
阿卜只奄,和宁王阿鲁台子。阿鲁台既为瓦剌脱欢所杀,宣德间,阿卜只奄率众来归,宣宗授以左都督(正一品),赐第京师。约卒于宣德十年(1435)。正统十年(1445),明人劝降其弟,阿鲁台次子火儿忽答孙,敕书曾言“与尔亲福寿、脱脱孛罗等,共享富贵于长久。” 因其家与南宁伯毛胜家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毛胜父亲安太,又名阿力台,为阿鲁台同母异父弟。
和勇(?-1474年),初名脱脱孛罗,和宁王阿鲁台孙。父阿卜只俺归明,卒,勇袭指挥使(正三品),带俸锦衣卫。景泰年间南下镇压贵州民变,积功至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赐名脱顺。天顺元年(1457)诏加都督同知(从一品),改名和勇。宪宗时从征两广,以战功特封靖安伯。卒谥武敏,世袭指挥使。勇性廉谨。《明宪宗实录》载:“从征两广充游击将军,一时总兵督战文武大臣多纵情肆欲,勇独循理尚俭,众视之有愧焉。”
芮成(?-1476年),其先大同金山人,父孛罗初事成祖,为燕山护卫正千户(正五品),成以遗腹子嗣官。成化初出镇四川,升右都督(正一品),后因事左迁都督同知(从一品),卒赐祭葬如例,子昂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昌英(?-1476年),山后人,初名谨六十,景泰中赐今姓名。父谨只,以靖难功升小旗,历升至副千户(从五品),英代之,历升至都督佥事(正二品)。卒赐葬祭如例,子荣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同时代有回鹘人昌英。因翻译出使而至后军都督佥事
鲍政(?-1476年),山后人,祖父完者不花,洪武时内附,以靖难功任燕山右卫正千户(正五品)。鲍政天顺初有功累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初年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充总兵官镇守甘肃,卒,子镛袭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叶春(?-1479年),山后人,伯父叶不陶闾儿,洪武年间归明,为隆庆右卫千户(正五品),成祖赐姓叶。叶春天顺元年(1457)以出使瓦剌功,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十五年(1479)卒,赐祭葬如例,子盛袭大同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杨麟(?-1479年),山后人,初袭世职,历升至都指挥使(正二品),天顺年间从征大藤峡,获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寻改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成化十五年卒(1479),赐祭葬如例。
罗秉忠(?-1480年),初名克罗俄领占,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正二品)困即来子。困即来卒,其兄喃哥袭父职都督佥事,英宗复命秉忠为指挥使(正三品),协理卫事。既而喃哥率部一千二百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喃哥卒,秉忠继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代领其众。曾领兵南下镇压辰沅等处苗民起义,积功至左都督(正一品),天顺初赐今姓名。成化年间充游击将军,镇压贵州苗民起义,论功,封顺义伯。卒谥荣壮,子孙世袭指挥使(正三品)。
王义(?-1485年),本名阿的纳,其先应里州贺兰山人,祖脱脱不花,永乐时随忠勇王金忠至北京,授指挥佥事(正四品),食禄锦衣卫,赐姓王。父俺克帖木儿,正统间讨兀良哈有功,进指挥使(正三品)。王义曹钦之乱(1461)中平乱有功,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二十一年(1485)卒,子琮嗣其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此外,成祖时,北元宗室把秃王以及都督伯克帖木儿、都督挥哈剌你敦等人在甘肃降明,其中把秃被封为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佥事,伯克帖木儿、哈剌你敦皆为右军都督佥事,把秃被赐名赵忠美,伯克帖木儿为宋一诚,哈剌你敦为张隆善。宣德时,中军都督府有都督佥事孛玉(白玉、白瑜,疑即伯颜)、孛英,应为达官。英宗、宪宗两朝官至二品以上的还有:后军左都督马克顺(本名皮儿马黑麻,瓦剌人,信回教),都督同知卢深,都督同知陈守忠(本名恰恰,曹钦之乱附曹起事被诛),都督同知丁顺(本名顶住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佥事吴顺(本名胡朵儿哈),都督佥事宋桑哥失里,都督佥事高通,都督佥事莫清(本名那罕赤),都督佥事滕鬼力赤,都督佥事失连台,都督佥事米朵朵来等多人。武宗时有达官都督佥事卢镗,疑即达官都督同知卢深之后,卢深则为永乐年间来降达官指挥使卢耳里嵬之子。
从乱达官例子:也先帖木儿,天顺元年(1457)率其部属九十余人来归,英宗命为指挥佥事(正四品),于锦衣卫带俸,不久升后军都督府带俸都督同知(从一品)。颇受英宗看顾,又是安插其归附亲属又是在京畿赐田。结果曹钦之乱(1461)随同谋反,事败后越城逃至通州,饿窘偷瓜为百姓所擒。有司论当凌迟处死,英宗只命于锦衣卫禁锢,不知后事如何。
脱孙,鞑靼人,永乐初年来归,授百户(正六品),正统年间升至达官都指挥使(正二品),调征云南、贵州等处蛮贼。天顺初年,叙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初年以老疾致仕,子脱兴,代父原职羽林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穆义,本名阿剌帖木儿,山后人,父孛罗,永乐年间来降。阿剌帖木儿正统年间累功至指挥使(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以迎驾功,由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从二品)升都督佥事(正二品),于后军都督府带俸,旋赐今名。曹钦之乱,穆义令其弟完者秃先报贼情,原职得保,完者秃亦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成化初年随军讨四川都掌蛮,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末年卒,孙高,袭原职指挥使(正三品),锦衣卫带俸。
穆义侄帖木儿赤,成化初年来降,被称为迤北来降达子,授副千户(从五品),于锦衣卫镇抚司带俸。累功至指挥佥事(正四品),世袭
白全,初以舍人报效,正统十四年(1449)随侍英宗于瓦剌军中,往来传信,奉驾回京,论功升指挥使(正三品)。不久出使土鲁番,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景泰、天顺年间累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注左府带俸。成化四年(1468)充参将,镇守甘肃十五年。后充游击将军征辽东、建州等处,以功升左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分领京营戎务十九年。弘治九年(1496)卒,赐祭葬如例。
柯忠(?-1491年),山后人,宣德初袭父职为羽林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以功累升后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十四年(1449)守备偏头关,成化间调南京前军都督府管事,弘治初致仕,子勇代原职羽林前卫指挥使(正三品),忠旋卒。
冯升(?-1493年),宁夏人,本番将,累有战功,积官至后军都督府同知(从一品),弘治初南京左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兼大教场管操。
杨玉(1435年-1506年),先世为北虏人,国初归附从军,积功授指挥同知(从三品),世袭。杨玉袭职,累立战功,历迁都指挥使(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弘治年间,常充游击、参将,征讨诸边,寻佩印充总兵,镇守辽东。致仕后又改注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卒。赐祭葬如制。
张晟(?-1500年),其先山后金山人,高祖伯颜帖木儿,洪武时率众来归,官之赐姓张氏。祖父张能袭大兴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后战死,其孙张晟因祖父战功,升袭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弘治年间为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统兵守居庸关。卒,子贤袭指挥使(正三品),带俸锦衣卫。
鲁鉴(?-1502年),其先西大通人。祖阿失都巩卜失加,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后裔,元安定王脱欢子,明初率部落归附,太祖授为百户(正六品),使统领所部居庄浪。传子失加,累官庄浪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末,鉴嗣父职。成化四年(1468),从征固原满四有功,升署都督同知(从一品),充任左参将,分守庄浪。旋任左总兵,协守甘肃。不久充任总兵官,镇守延绥。自讲以往功,实授都督同知。孝宗立,以病致仕。鲁鉴有材勇,遇敌辄冒矢石,数被伤不为沮,故能积功至大将。卒赠右都督(正一品),赐恤如制。子麟,孙经,皆有名于时。
马孔英,宣府塞外降丁,积战功为宁夏参将。万历二十八年(1600)从征播州杨应龙,录功,进都督同知(从一品),世荫千户。后以总兵官镇贵州。
满桂(?-1630年),蒙古人,幼入中国,家宣府。作战辽东,累官至总兵官,左都督(正一品)。崇祯二年(1630)驰援北京,与清军鏖战城下,战败身死。后赠少师,世荫锦衣佥事(正四品),袭升三级,赐祭葬,有司建祠。
猛如虎(?-1641年),本塞外降人,家榆林,积功至游击。崇祯年间擢蓟镇中协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正二品),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后在河南南阳战死。
虎大威(?-1642年),榆林人。本塞外降卒,勇敢娴将略,从军有功,累官山西参将。崇祯年间为副总兵,署都督佥事(正二品),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后在河南汝宁战死。
说到古代的武将们其实大家都知道各个都是不知道多么的厉害啊,各个都是武力值爆表啊,但是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些人难道真的是都会武功嘛?小编说的是那种金庸小说里面的那种感觉,起码也是应该有少林寺的那些感觉吧,那么这些武将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功夫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应该说,历史上绝大部分武将有真功夫,少数武将没有真功夫。
第一,有没有功夫并不是成为武将的决定性因素。
岳飞讲,制胜之道,在谋不在勇。关键在于谋划。战前准备充分,战时指挥得当,应变灵活,就能取得胜利。
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儒将,一些将领本身就是文人,却打出了赫赫威名。比如战国时候的赵盾,原本是收税的官吏,却打败了秦军。三国诸葛亮,六出祁山。唐朝的张巡,中过进士,正儿八经的文官,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宋代的虞允文,率领18000人,击败几十万金兵。明朝袁崇焕,一点功夫也没有,照样打胜仗。以致近代的红太阳,连枪都不带,确实千古唯有的军事天才。
第二,大部分的武将都有真功夫。
这要从武将的选拔制度说起。我国武将的选拔主要有察举(包括推荐和自荐)、世袭、荫袭、武举、军功累积。
春秋时期,贵族世袭,出兵打仗那都是贵族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大贵族及其子弟,就是各级军官。大贵族首领就是将军,最大的贵族国王就是三军统帅。这些军事贵族,自有习武,所谓射御书数,君子必备的技能。其中射和御,一个射箭、一个驾车。都是实打实的战场真功夫。所以这一时期的将领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有真功夫。
战国以后,各国实行变法,延揽人才。不少出身寒微的人,也走上了军事统帅的位置,这些人有没有真功夫,就不好说了。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普通士卒累积军功,也有可能成为将军。这样的人,都是血海里厮杀出来的,当然有真功夫了。
后世多有累积军功成为将军的,比如宋朝的狄青、岳飞。这二位的勇猛,自然不用多言。明朝的麻贵,以为蒙古族将领,麻贵参加过百余次战斗,也是这样。
世袭的、或者靠着祖上的军功荫袭获得将军职位的,这一类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军事贵族,绝大部分都有真功夫。
比如,民族英雄戚继光,他的祖上因为追随朱元璋起兵有功,后来又远征云南,得了一份世袭罔替的将军职位。戚继光十六岁就继承将军的职位,年纪轻轻就是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兵法战策,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坚实基础。
像戚继光这样出身的将军,一般都有所谓武将家学,会点功夫也不足为奇。
另外就是武举出身的,唐武则天以后,设武举,既然能中武举,当然武艺非凡。但是武举出身的,一般都是担任低级武官,能够成为高级将领的极少。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朝的郭子仪了。
总的来说,在将军层面的,只需要有过人的智谋和胆略就足够了。将军之下,就需要一些武艺超群、敢打敢冲的勇士,这些人是军队的骨干与核心。将军也往往从这些人中产生。所以,古代的武将绝大多数是有真功夫的。
内蒙古有几人授开国将军
本文2023-10-12 20:52: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