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和中华鲟的区别
鲟鱼是鱼类的一种,属于硬骨鱼纲、鲟形目。它们是一类非常古老的鱼类,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鲟鱼本身包含许多不同,不过有一些已经灭绝了,或者数量已经非常少,甚至已经不存在野生的品种了。目前现存的鲟鱼品种还有20多种。这些鲟鱼主要的分布地区就是欧洲的东部,这个地方的鲟鱼分布数量占世界上所有鲟鱼数量的绝大多数。
而中华鲟就是鲟鱼品种之中的一个,它们的平均身体长度在40厘米左右,不过也有比较大的中华鲟身体长度可以达到1米以上。它们的身体形状是纺锤形的,头部比较尖,吻比较长,旁边有4条须。它们在我国的分布是最多的,另外还在我国周围的一些国家有分布。目前,中华鲟属于一种濒危动物,而且属于一类极危物种。
中华鲟是鲟鱼的一种,中华鲟属于鲟鱼。除了中华鲟之外,鲟鱼中还包含许多其它的品种。因此,可以说中华鲟是鲟鱼,但不能说所有的鲟鱼都是中华鲟。若是将中华鲟和其它的鲟鱼品种做比较,那么主要的区别就是它们的分布地区不同。中华鲟主要分布在我国,在我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护动物,而其它的鲟鱼品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的东部地区。
中华鲟,别称鲟鱼、鳇鲟、黄鲟、潭龙、鳇鱼、鲟鲨。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种。
形态特征:
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230厘米。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
生活习性:
鲟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种群现状:
全球的27种鲟鱼中,有23种濒临灭绝,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代表着以鲟鱼为旗舰物种的淡水生态系统在衰退。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中华鲟
-鲟鱼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相关说明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中华鲟 (鲟科鲟属动物)
完全不一样。大鲵是两栖动物,是濒临灭绝动物,一般生活在山溪中,因叫声似娃娃哭声,所以俗称娃娃鱼。而中华鲟是鱼类,生活在长江中。也是濒临灭绝动物,所以很珍贵。现在已经成功进行人工繁育。附娃娃鱼,请鉴赏鉴赏;
鲟鱼和中华鲟的区别
本文2023-10-12 21:28: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