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桂枝芍药知母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32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37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 1 拼音

guì zhī sháo yào zhī mǔ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

21 处方

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22 功能主治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23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24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桂枝芍药知母汤

32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别名

桂芍知母汤

33 组成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34 功效

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

35 主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而不能十分贯脓,或过期不结痂。

36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每服7合,温服,日3次。

37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应用

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3钱,生甘草3钱,生麻黄3钱,熟附块5钱,生白术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5钱,生姜1块(打)。二诊:腰痛略减,日晡所热度较低,惟手足酸痛如故。仍宜前法: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5钱,生甘草3钱,净麻黄4钱,苍白术各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4钱,生姜1块(打),咸附子3钱(生用勿泡)。②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杂志》(1981;1:38):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结果治愈14例(1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显效6例,有效10例(3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有效病例平均服药216剂。治疗后化验指标的变化: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的27例(844%);抗“O”滴度下降;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秒)均有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沉未见明显下降,未恢复正常范围。

38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②《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③《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39 附注

桂芍知母汤(《沈注金匮要略》卷五)。

古籍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 《高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痛,身体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按温温当是“”。注历节之证,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

身体HT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赵本。作。沈尤金鉴同。魏作H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

《症因脉治》:[卷首]论《内经》《金匮》中风卒中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燮理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衷中参西》上册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加减 6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燮理汤 1 拼音

xiè lǐ tāng

2 处方

生山药24克 金银花15克 生杭芍18克 牛蒡子(炒,捣)6克 甘草6克 黄连45克 肉桂(去粗皮)45克

3 功能主治

治下痢数日未愈,及噤口痢。

4 燮理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前六味药,二十分钟后再入肉桂同煎。

单赤痢,加生地榆6克;单白痢,加生姜6克;血痢,加鸦且子20粒(去皮),药汁送服。

5 摘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6 《衷中参西》上册 61 方名

燮理汤

62 组成

生山药8钱,金银花5钱,生杭芍6钱,牛蒡子2钱(炒,捣),甘草2钱,黄连1钱半,肉桂1钱半(去粗皮,将药煎至数10沸再入)。

63 主治

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服化滞汤未全愈者;又治噤口痢。

64 加减

单赤痢,加生地榆2钱;单白痢,加生姜2钱;血痢,加鸦胆子20粒去皮,药汁送服。

65 各家论述

方中黄连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药等分并用,阴阳曼理于顷刻矣;用白芍者,《伤寒论》诸方,腹疼必加芍药协同甘草,亦燮理阴阳之妙品;且痢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后重里急者,必是肝火下迫大肠,白芍能泻肝胆之火,故能治之,蚓肝主藏血,肝胆火戢,则脓血自敛也;用山药者,滞下久则阴分必亏,山药之多液,可滋脏腑之真阴,且滞下久,则气化不固,山药之收涩,更能固下焦之气化也;又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泻寒火之凝结;牛蒡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金银花与甘草同用,善解热毒,可预防肠中之溃烂。单白痢则病在气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则病在血分,故加生地榆以凉血;至痢中多带鲜血,其血分为尤热矣,故加鸦胆子,以大清血分之热。

古籍中的燮理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8.论痢证治法

色,而间杂以脂膜,其脉或略数或微虚,宜治以拙拟燮理汤。愚生平用此方治愈之人甚多,无论新痢、久痢皆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3.解毒生化丹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 31 组成 32 制备方法 33 功能主治 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35 各家论述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主治 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妇人良方》卷八方之五香散 71 组成 72 功效 73 主治 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方之五香散 81 五香散的别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附注 9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五香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赤水玄珠》卷八方之五香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五香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五香散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五香散 131 组成 132 功效 133 主治 1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36 用药禁忌 14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41 组成 142 功效 143 主治 1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45 加减 146 制备方法 15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之五香散 151 组成 152 功效 153 主治 1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各家论述 16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之五香散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71 组成 172 功效 173 主治 1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崔氏方》之五香散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胎产秘书》卷下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20 《普济方》卷一八一引《医学切问》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204 制备方法 2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香散 1 拼音

wǔ xiāng sǎn

2 概述

五香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八首。

3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 31 组成

海螺、犀角、鳖甲、熏陆香、升麻、射干、丁香、青木香、沉香、黄连、甘草、牡蛎、羚羊角、黄芩各四分,吴茱萸三分,黄柏六分[1]。

甲香4分,犀角4分,鳖甲4分,熏陆香4分,升麻4分,乌翣4分,丁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黄连4分,甘草4分,壮蛎4分,羚羊角4分,黄芩4分,吴茱萸3分,黄柏6分。

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上药治下筛。

3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五香散主治感受山岚毒气,暴肿恶疮[1]。

江南毒气恶核,射工暴肿生疮。

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方寸匕,白开水送下,日三次;外用鸡子清和散敷疮上[1]。

中射工毒及诸毒,每服方寸匕,水送下,1日3次。以鸡子白和涂肿上,干易之,并以水和少许洗之。

3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香通窍散血,三黄分解毒热,升麻吐蛊毒诸邪,乌翣散咽喉结气,吴茱萸逐风痹止痛,甘草解中外邪毒,鳖甲除坚积寒热,牡蛎软坚消肿,犀角散血解毒,羚羊角散恶血蛊毒,辟一切不祥,乃射工之专方。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 41 组成

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各三钱,麝香三分[1]。

沉香3钱,檀香3钱,木香3钱,零陵香3钱,麝香3分。

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43 主治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香散主治狐臭[1]。

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五厘,水调擦腋下,三日一次;或将药末二钱盛绢袋内,挂腋下[1]。

每用5厘,津调搽擦两腋下,3日1次,或用香末2钱,绢袋盛贮、挂于腋下亦效。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 51 处方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各等分。

52 炮制

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香散功在升降诸气,宣利三焦,疏导壅滞,发散邪热。治阴阳之气郁结不消,诸热蕴毒,肿痛结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

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5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 61 处方

木香 沉香 鸡舌香 熏陆香各30克 麝香(别研)22克

62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入麝香研令匀。

6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五香散主治感受秽恶之气,咽喉肿痛者。

6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65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7 《妇人良方》卷八方之五香散 71 组成

乌药、白芷(炒)、枳壳、白术(炒)、良姜(炒)、甘草、莪术(有孕者减半)各等分。

72 功效

安胎。

73 主治

食鱼伤,泄泻不止,气刺奔冲,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产后败血冲心,孕妇脾泄泻痢。

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鱼伤,泄泻不止,气刺奔冲,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血气,用温酒调下;产后败血冲心,用败蒲煎汤调下;安胎,以糯米饮调下;孕妇脾泄泻痢,煎陈米饮调下,食前服。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方之五香散 81 五香散的别名

五香圣散

82 组成

沉香1两,麝香半两(细研),木香3分,藿香3分,乳香1分,黄耆1两(锉),槟榔3分,当归3分(锉,微炒),积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茯苓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白芍药3分,卷柏3分(微炒),芎3分,熟干地黄1两。

83 主治

肠风气滞,流注下部,致生肿结,牵引脏腑不和,时发疼痛,经久下血,大肠虚乏,羸瘦。

8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86 附注

五香圣散(《普济方》卷三十七)。

9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五香散 91 组成

丁香4分,木香4分,乳香4分,沉香4分,麝香5厘,腰黄6分。

92 主治

疔疮赤黄危急。

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用针挑破疮头,将醋一点,用药少许,按膏药上贴之。

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好醋调,须于端午日午时合之。

10 《赤水玄珠》卷八方之五香散 101 组成

五倍子(炒焦存性)、香白芷(炒)各等分。

102 主治

血痢,脉滑。

1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白汤调服,1日3次。

1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1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五香散 111 组成

沉香、丁香、木香、熏陆香、川升麻、连翘、麝香。

112 主治

蜂瘘发于颈项,累累相连,肿痛。

11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温服。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同研令匀。

12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五香散 121 组成

沉香(锉)1两,丁香1两,木香1两,麝香(研)1两,熏陆香(研)1两,鬼箭羽1两,当归(切,焙)1两,没药(研)1两,肉豆蔻仁1两,牛黄(研)3分,桂(去粗皮)3分,鬼臼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金牙3分,犀角(镑)1两1分,羚羊角(镑)1两1分,大黄(煨)1两1分,人参1两1分,升麻1两1分,桔梗1两1分,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1分,丹砂(研)1两1分,安息香(研)1两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正者)。

122 主治

五尸鬼邪,走注疼痛及风气。

12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汤饮或酒调下,1日2次。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3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五香散 131 组成

沉香(锉)1两,乳香(研)1两,丁香1两,木香1两,藿香1两。

132 功效

排毒托里。

133 主治

痈疽内攻五脏,烦闷不安。

13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先以清酒5升,黄耆5两(寸截),瓶内封闭,浸1宿,旋取1盏,每服1钱匕,微温调下,日3夜2。

135 制备方法

上药以4味捣罗为细散,入乳香和匀。

136 用药禁忌

不可犯铁器。

14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41 组成

木香1分,丁香1分,藿香叶1分,沉香半分,乳香半分,连翘半分,木通半分,续断半分,桑寄生半分,甘草(微炙)半分。

142 功效

透达经络。

143 主治

痈疽五发证,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

14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井水1碗,煎7分,加麝少许,患在上,食后服;患在下,食前服。

145 加减

有热,加灯心、桑白皮。

146 制备方法

上锉细。

15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之五香散 151 组成

毕豆4两,黄耆2两,白茯苓2两,萎蕤2两,杜若2两,商陆2两,大豆黄卷2两,白芷3两,当归3两,白附子3两,冬瓜仁3两,杜蘅3两,白僵蚕3两,辛夷仁3两,香附子3两,丁子香3两,蜀水花3两,旋覆花3两,防风3两,木兰3两,芎3两,藁本3两,皂荚3两,白胶3两,杏仁3两,梅肉3两,酸浆3两,水萍3两,天门冬3两,白术3两,土瓜根3两,猪胰2具(晒干)。

152 功效

令人白光润。

153 主治

(黑干)疱黡(黑曾),黑运赤气。

15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以洗面。14日白,1年与众别。

15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5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中白附专除(黑干)黑,皂荚专祛毒风。水萍开腠发汗去风甚于皂荚,冬瓜仁悦泽颜色,木兰皮去面热疱(查包)毕豆善去瘢(黑干),蜀水花灭瘢悦泽颜色,猪胰善涤垢腻,白梅能去恶肉,其余为祛风逐湿,和血调气,及芳香之药。

16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之五香散 161 组成

乌药1两,益智仁半两,香附子(去毛)1两半,苍术(米泔浸1宿)半两,青橘皮半两(去瓤),陈橘皮半两(去白),甘草3钱(炙)。

162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气痛。

16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白艾3叶,煎至7分,食前服。

164 制备方法

上先用前5味同炒香熟,次入陈皮、甘草炒赤色,并为细末。

17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二方之五香散 171 组成

木香、丁香、藿香、沉香各等分。

172 功效

消散。

173 主治

一切疮肿,欲作痈毒,发背。

174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水1盏,煎23沸,稍热服,先嚼好麝香少许,以前药送下,胸膈食稍空服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崔氏方》之五香散 181 组成

沉香4分,丁香4分,麝香4分,熏陆香4分,鬼箭羽4分,当归4分,豆蔻仁4分,牛黄3分(烧),鬼臼3分(烧),橘皮3分(烧),金牙3分(烧),犀角屑6分,羚羊角屑6分,大黄6分,升麻2分(研),桔梗2分(研),桃仁(去尖皮,熬)2分(研),光明砂2分(研),安息香2分(研)。

182 主治

疰忤邪气,或热或寒,时气在骨节间,似瘥似剧,兼主百病。

18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以汤饮酒随病服1方寸匕,1日2次,病愈即停;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

18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胎产秘书》卷下 191 组成

丁香、木香、沉香、肉桂、麝香各等分。

192 主治

产后流注,乳疽,阴毒、肿毒、风毒。

19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麝一半为末,再加白芷、苏叶、姜黄、血竭同和饼。再用大蒜糊薄,铺初起之处,以上五香饼放好,用艾灸在饼上,其痛者,灸至不痛发痒方止,痒者痛方止,如不痛不痒,灸至皮肉融和为度,多灸为贵,毒自散矣。

20 《普济方》卷一八一引《医学切问》 201 组成

香附子1两,乌药1两,陈皮1两,羌活2钱,莪术半两。

202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气,心腹满痛,牵引腰背。

203 五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热酒调下。

204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清热固表汤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7 《温病刍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清热固表汤 1 拼音

qīng rè gù biǎo tāng

2 处方

生石膏30克 地骨皮12克 浮小麦30克 糯稻根30克 知母10克

3 功能主治

清热固表。治内热而表不和所致之自汗盗汗。

4 清热固表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备注

方中生石膏、知母、地骨皮以清内热;浮小麦、糯稻根敛汗固表。五药合用,共奏清热固表之功。

6 摘录

《温病刍宫》

7 《温病刍言》 71 方名

清热固表汤

72 组成

生石膏30g,地骨皮12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知母10g。

73 主治

内热而表不和,以致自汗盗汗。

74 各家论述

生石膏、知母以清内热;地骨皮、浮小麦、糯稻根皆为养阴止汗之剂。且汗为心之液,汗多则心气亦虚,小麦为心之谷,专能补养心气,惟浮小麦中空体轻而走皮表,故兼有固表止汗之功。

古籍中的清热固表汤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自汗

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大法)当归六黄汤(盗汗)主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自汗

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大法)当归六黄汤(盗汗)主

《医方集解》:[清暑之剂第十一]清暑益气汤

,使能摄血,斯无本方除青皮、泽泻、干葛,名黄人参汤(东垣)∶治暑伤元气,长夏倦怠,胸满自汗,时作头

《医碥》:[卷之二·杂症]伤暑

者,湿也。脉洪大(热也)而濡或迟,(湿也。)须以清热燥湿之剂治之。东垣清暑益气汤谓热伤气,故以黄益气

《伤寒论辑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录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98 各家论述 99 附注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102 主治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112 主治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1 拼音

fù zǐ lǐ zhōng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22 功能主治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32 功能主治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口齿类要》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42 功能主治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44 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52 制法

上锉。

53 功能主治

中寒厥倒。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55 摘录

《回春》卷二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62 功能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63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72 功能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74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二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82 主治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84 制备方法

上锉。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92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93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94 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9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脉差甚。裕齐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观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当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愈。

2内伤转疟: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日: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更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加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热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粘濡,顷之果然大汗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人事方苏能言,但对面谈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至,渠忽先知,家人惊心为崇。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人,尚在半返未返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3痢疾:陈三农治一妇,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正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服数剂而愈。

4腹痛: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5阴证伤寒:刘铭彝,年二十八岁,天台县知县。腊月二十八日,去西乡白坭坦,返回即伤阴寒。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初服麻黄汤不应,继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下理中以祛寒。高丽参一钱、炒白术二钱、淡附片一钱半、炒川姜一钱、炙甘草一钱、葱白九枚、生姜二钱。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98 各家论述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99 附注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102 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112 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122 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123 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124 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

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痢

用浓朴、木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虚人可用附子理中汤。非大小肠积之可比也。至于色之黑者。分为二种

《续名医类案》:[卷八]痢

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亟煎服附子理中汤,冰水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其中寒之阻隔,则郁遏下极之火,自能上升,大用附子理中汤,加五味子以敛之,二三剂后肚寒足热俱减六七,

《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桂枝芍药知母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芍药知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