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籍中的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中药古籍中的典故,第1张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在十世纪,在军阀混战的战场上已出现了使用火药代替易燃物质的火药箭和火药炮。《宋史·兵志》记载:宋太祖开宝三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宋人王应麟的《玉海》也提到冯继升、岳义方进火箭法。以后火药武器有了发展,记载也较详细。《宋史·兵志》记载:“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各赐缗钱。”《续资治通鉴长篇》和《通雅》记载:“宋咸平五年冀州团练史石普,也能制造火毯、火箭。宋真宗把他召来,和大臣一起在便殿看他实验一番。”这些记载确凿无疑地证明发明火药已通过应用阶段,火药武器已开始被采用,并得到很快发展。

在《封神演义》中比鸿钧老祖厉害的上古神仙有七个,他们分别就是女娲娘娘、太昊伏羲、神农、轩辕黄帝、接引道人、准提道人、盘古大神。

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女希氏、有蟜氏等,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中说: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古代居住于河南中原地区的居民)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伏羲生于成纪(今天水),后代迁移定都在陈。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神农(Shennong,公元前3245年-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历山(今湖北随州市境内),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姜姓,号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药祖"、"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只,能保佑农业收成、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轩辕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名轩辕,一说名轩。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接引道人,出自于明代神妖小说《封神演义》之中的神话人物,是西方教两大教主之一,准提道人的师兄,法力高深莫测,为混元大罗金仙级别,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同等辈分;收徒白莲童子,为莲花化身,有仙家法宝:念珠、荡魔杵、青莲宝色旗、十二品莲台等强大神器。其原型就是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准提道人,是明代古典神仙小说《封神演义》之中登场的神话仙人,西方二圣之一,乃西方教的二教主,接引道人的师弟。其法力高深,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同辈,是混元大罗金仙的级别,略差通天教主,侍从是水火童子(不是截教的那个),拥有十八手二十四首金身,还有仙家法宝:七宝妙树、加持神杵、六根清净竹等强大神器。

盘古,又称盘古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由形如鸡卵的混沌之中孕育而生,沉睡而醒后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形成了天地,最终因疲惫而倒,声与气以及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盘古神话先以民间传说流传至东汉时代,直到三国时期才出现文字记载,最初见于唐代《艺文类聚》所引三国吴人徐整创作的《三五历记》,信仰主要流行于桐柏、泌阳一带。

小说开头写纣王进香女娲宫,见女娲圣像美貌,题诗亵渎,女娲怒纣无礼,遣轩辕坟中千年狐狸精等三妖入宫惑乱君心,破坏成汤天下。纣王索冀州侯苏护女苏妲己为妃。苏护送女至恩州驿,狐精害死妲己,借体成形,入宫得宠。纣王沉溺酒色,朝政日废,又在妲己怂恿下设炮烙,造虿盆,任意诛杀大臣,残害宫人。皇后姜娘娘被废,惨遭剜目。殷郊及弟殷洪逃出朝歌;丞相商容强谏死节;东伯侯、南伯侯无辜遇害。西伯侯姬昌被囚羑里七年,其子伯邑考被妲己所害。妲己又谗害王叔亚相比干,致使其被剜心而死。姬昌逃回西岐后,于磻溪间访得奉元始天尊命下山助周灭商、隐居草野的姜子牙,拜为丞相。姬发继父立为西周之主后,又得妻妹均被纣王害死的商武成王黄飞虎为附,其势益盛。

纣王命太师闻仲伐周。闻仲先后派大将晁田、张桂芳、鲁雄、魔家四将等出征,并有截教诸门人相助,排十绝阵等,为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率领门人联合太上老君等所破。诸将及闻仲均被杀。纣王又派邓九公、张山、洪锦等出征,皆大败。九公、土行孙、郑伦、洪锦等皆归降西周,一气仙、羽翼仙被收服;背师助纣的殷洪、殷郊被杀。武王拜子牙为帅兴兵伐商。攻占金鸡岭,收降孔宣,破汜水、佳梦、青龙、界牌、穿云、潼关、临潼等关,并大破截教通天教主所摆的“诛仙阵”“万仙阵”,吕岳“瘟癀阵”等。又战渑池,斩张奎夫妇,战孟津,杀梅山七怪。会合八百诸侯进军朝歌,纣王于摘星楼自焚,妲己等三妖被擒。武王即天子位,姜子牙领元始诰敕,在封神台封神,武王封七十二诸侯。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一说陆西星)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这是白居易新科进士后在慈恩寺题写的一句诗,全篇就这有这一句,意思是在所有中进士的十七人中自己是最年轻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得意之情。

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会后,都前呼后拥前往慈恩寺,聚集在专供题名用的题名屋。他们先各各在一张方格纸上书写自己的姓名、籍贯,并推举其中书法出众者,作文一篇以记此盛事。

然后交与专职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砖上。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在同时考中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得意之余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扩展资料:

雁塔,即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唐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

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都已经看不到了。

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中药古籍中的典故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