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主要优势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4收藏

韩国留学主要优势介绍,第1张

1韩国留学主要优势介绍

  1、地理位置与文化圈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从北京到首尔的直线距离为954公里,而最近的地方相距仅仅93海里,从中国到韩国坐飞机仅需2-4小时,交通十分便利。由于地理位置相近,韩国与中国也仅仅只有1小时的时差,不需要熬夜倒时差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另外,同属东亚文化圈的韩国长期以来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和浸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儒家文化也在韩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在一些古籍和古建筑上甚至可以看到熟悉的汉字。

 在饮食方面,韩国人也习惯于使用筷子,以米饭作为主食。这些亲切的生活印记,也会帮助你更快适应留学生活。

 2、教育水平

 其实韩国也同样是一个拥有着众多世界一流高校的发达国家,202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共有6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分别是首尔大学、KAIST、高丽大学、延世大学、浦项科技大学以及成均馆大学。

 而入围世界排名前500的韩国高校共有16所,前1000的高校共有39所。随着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援助逐渐扩大、高质量学术成果不断产出,越来越多的韩国大学跻身世界高校百强榜单,排名也越来越靠前。

 讲真的,即使不去欧美,在韩国照样也可以成为世界百强院校的学生,圆你的高校梦。

 3、留学费用

 来韩国留学,绝对是性价比的选择,韩国大部分高校的学费,相比于欧美高校,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价格实在是很亲民。韩国私立大学的学费一年大约在8-9万元,而国立大学的学费更加低廉,本科生一年约在6万元左右。此外,绝大多数高校都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奖学金,只要语言成绩达标,或者学期成绩评价优秀,就可以获得学费总额30%-100%不等的奖学金。

 如果是理工科同学,一般会有机会跟随教授参与各种实验项目,在实验室中进行科研实验,每个月可以领取相当于几千块人民币的韩币补助,尤其是获得了BK21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补助会更加丰厚。

 此外韩国政府允许在韩留学生进行合法打工,打工的最低时薪约为50人民币左右,如果找到合适的兼职岗位,生活费也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再给家里增添负担。很多在韩留学的同学,都做到了零成本留学,是不是很让人羡慕呢?

 4、语言学习

 也许有些同学对于新掌握一门语言没有足够的信心,但实际上韩语是众多小语种里最容易学习的语言之一。韩语为表音文字,在历长期受到汉语影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发音和汉语极为相似,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零基础学习韩语,基本一年左右即可达到IK4-5级程度,申请留学。

 韩国高校对于英语也十分重视,日常学习中会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而大部分有着欧美留学经历的教授们通常也乐于和同学进行英语沟通,英语在韩国也被视为第二语言,在韩国留学,你收获的不仅是一门小语种的掌握,英语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其实对于留学,不论身处欧美还是韩国,不论在哪个学校,只有脚踏实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自我能力,留学并不是捷径,而是一条艰难的苦途,而那些来韩国留学的同学,可能承受着比旁人更大的压力,坚持下去,破茧成蝶,终将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与财富。

2申请韩国留学问题解读

  1、韩国的大学怎么选择?

 1)学校性质与质量没有联系

 韩国的教育发展一般都是私立大学比较多,但这些大学都是被认可的官方教育机构,甚至有很多都在世界大学里排在前100名,所以就算它们是私立大学,也都是很优秀的大学。

 2)签证率与学校声誉无关

 韩国大学通过内部审查颁发入学许可。但是学生能够得到录取许可,不代表自己百分百能办理到签证。就算已经拿到入学许可后,大家还是得通过领事馆的审查之后,才能够获得签证。

 2、没有语言基础的学生怎么报考?

 其实在韩国的普通大学,大家申请的时候不需要语言分数的,因为这些大学本身就有韩语学校。即使学生没有韩语基础,也可以在这些韩语学校里读一定时间的语言课程来使自己的语言水平提高,如果考试合格后,面试也通过了,就能够进入大学了。

 3、最终学历与申请时限有什么关系?

 一般韩国大学都是会要求留学生的毕业时间不超过两年,本科生的话不应超过三年。而且从现在的趋势来看,韩国大学在为了必然也会再提高入学门槛,所以大家要申请的时候,尽量在毕业后一年内就去申请了。

 4、“三校生”能不能申请?

 所谓“三校生”,其实就是指中专、职高或者是大专的学生。这些学生当然也能申请韩国学校,但需要学习韩语一年左右,如果韩语能够达到中级水平,就可以去申请本科学位了。

 5、存款证明一般是多少?

 多年来,很多韩国大学的招都需要留学生提交10000美元或4000美元的押金作为资金担保,但实际上,大家要申请的话,至少准备15000美元会更加有保证。

 6、在韩国留学英语也适用?

 韩国有很多的都是有英语课程的,也就是GSIS课程,以及IT课程等等,这次课程也有高额奖学金,如果自己的英语比较优秀,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直接进入韩国的研究生课程就读。

3韩国留学韩语要求一览

  1、韩国留学大学韩语要求

 首尔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4级。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高丽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4级。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延世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4级。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成均馆大学

 本科/研究生 韩语要求:根据各学科需求,要求的IK语言成绩不同。

 西江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3级以上。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庆熙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3级以上。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中央大学

 本科 /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东国大学

 本科 / 研究生韩语要求:IK 3级以上。

 建国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3级。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

 首尔市立大学

 本科 / 研究生韩语要求:IK 4级。

 韩国外国语大学

 本科/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

 国民大学

 本科/研究生韩语要求:IK 3级以上。

 世宗大学

 本科 / 研究生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梨花女子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3级以上。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以上。

 釜山大学

 本科 韩语要求:IK 3级。

 研究生 韩语要求:IK 4级。

 全北大学

 本科 / 研究生韩语要求:IK 4级。

 2、韩语能力考试等级

 IK分为6个级别,1~2级为初级,3~6级为中高级。

 1级:发音,入门阶段基本句型,日常基本沟通。

 2级:基本句型理解,简单造句,基本沟通。

 3级:中级语法,简单作文,生活用语,日常对话。

 4级:中级语法运用,深层写作,多主题对话。

 5级:以报考大学或研究生为目标而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多主题深层对话能力。

 6级:为大学课程做准备的专业性韩语学习, 熟练地运用韩语做课堂个人发表。

 一般达到IK4级,就到达听懂大部分日程对话的阶段了。

4韩国留学注意事项提醒

  1网上换钱

 出门在外,处处都要花钱。去韩国留学,需要交学费,房租宿舍费,日常生活开支,出门交通费等等。除了打工赚的钱,大部分的费用还是要靠家里支持的,但是家里只能提供人民币,在韩国需要用韩币,虽然可以直接在韩国境外取钱,但是毕竟银行汇率低,而且每日体现有限额,所以就有很多人抓住这一点,提供换钱服务。你给他人民币,他按照高汇率在韩国直接转给你韩币。

 但是这种私下换钱交易是灰色地带,不受法律保护,而且一般都是线上交易,一旦出问题,根本联系不到人。报警也没有好的方法解决,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在韩国留学期间,听说过很多这种被骗的事情,少的几千,多的好几万。

 提醒同学们,换钱一定通过银行,不要贪图小便宜,脱离安全渠道。

 2机场帮忙带零件

 有同学在韩国的机场亲身经历过一次。当时和朋友放假回国,在机场等到托运,就遇到两个韩国大叔,过来说帮忙带点东西。说是机械零件,需要给客户补发,但是物流太慢了,想放在行李箱里托运回国,然后会给那个人的****,并且给一定的费用。

 同学当时也没有多想,但是毕竟对陌生人不放心,就拒绝了。之后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在网上一查,才发现会有这种案例,就是在机场帮忙带东西,里面会藏有一些违禁品,一旦被海关查获,就可能无意中成了帮凶,严重的可能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3代购或是机构帮忙带药或是化妆品

 和上一条情况类似,有些美容院或是做代购的会招人帮忙往国内带化妆品或是一些药品,平时自己带点化妆品没问题,但是可能有些没见过的化妆品或药品,里面含有的一些成分可能是国内违禁的。带违禁物品,而且没有任何申报,被发现就算是走私,严重的可能还会被抓去坐牢。

 所以提醒要去留学的同学们,出门在外一定要多注意,不要去贪图小便宜,抵挡住诱惑。

你好,我在网上找到一篇很好的文章,可以供你参考,希望你能满意我的答案

西方的坚船利炮逐渐叩开了东方诸国关闭已久的国门。随着西方的侵略,西方文化也进入东亚各国,其文字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东亚各国的文字。

早在开国前,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就与日本打交道,日本也吸收一些西方的文化。此时在日本流行学习西方文化的“兰学”,积极介绍西方科技。那些兰学家根据日语与西班牙、葡萄牙二语的某些相似性(一个此种元音与辅音之比基本为1:1),采用罗马字(Romaji,ローマ字)标注日语读音。如“铃木(すずき)”为“Suzuki”,“山田(やまだ)”为“Yamada”。在中国明清之际,也掀起一股“西学东渐”之潮。一些有识之士,如徐光启等,积极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合作,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他们用拉丁字母处理了汉字注音中非常困难的切分音,使汉字注音更加方便。

开国(为了行文方便,这里统一用日本的“开国”来说东亚各国的类似情况)后,西方文化更进一步传入东亚各国,不同文化的斗争也日益明显,在文字方面也一样。

日本:“废止汉字”到“限用汉字”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经济文化发展迅速。针对汉字的弊病,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口头语与书面语一致的呼声。“废止汉字论”“专用假名论”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有很深的背景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发展教育,但汉字难读、难记。日本人读汉字读法众多,非常复杂,有训读,有音读,训读又分本字训和熟字训,音读又分吴音、汉音和唐宋音等。如“人”,日语训读为“ひと”,吴音为“にん”,汉音为“じん”,另外,“一人”读作“ひとり”,“二人”读作“ふたり”;“春”可读为“はる”,也可读为“しゅん”;“间”可读做“あいだ”或“ま”,但“人间”应读作“にんげん”(吴音)或“じんかん”(汉音);同样为“行”,说“修行”时读作 “ぎょう”,说“旅行” 时读作“こう”,说“行灯” 时读作“あん”;“上”可读做“うえ”“あがる”“あげる“のぼる”“かみ”;“下”可读做“した”“しも”“もと”“さがる”“さげる”“くだる”“くだせる”“おりる”等。

还有许多汉字发一个音。如“国を治める”“身を修める”“税金を纳める”“刀を鞘に収める”中,划横线的部分都读“おさめる”。同样为“金品をおさめる”,当钱物归对方时,划线部分是“纳める”;当钱物归自己时,划线部分是“収める”。

第三,汉字数量庞大,而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汉字大约只有4000~5000个,其余的罕用汉字非常难以记住。日本大正、昭和时期一位词作者名叫“葛原しげる”,其中“しげる”若用汉字写为草字头加去掉中间竖线的“幽”,这种字决无他例。

第四,汉字形似字多,容易搞混。如“杨柳”的“杨”和“抑扬”的“扬”,乍一看很难分清。

第五,汉字笔划多。如“兿”(后简化成“芸”),看起十分繁琐,也不利于教学。

第六,汉字字体繁多。在日本,“様”有“様”(用于最值得尊敬的人物)“檨”(用于地位其次的人物)“様”(用于普通人)。

随着现代印刷业的发展,汉字的弱点越发明显。印刷工人需要在摆满活字的一侧墙边边走边看稿子,寻找需要的汉字(文选);之后还需把汉字按正确顺序排列好(植字);之后,还要把使用过的活字再放回原来的位置。这种工序非常麻烦。

甲午战争后,中国惨败。中国的衰落也使一些日本人产生了弃用汉字,“脱亚入欧”的想法。

但废止汉字论最终在日本碰壁。日本仍然使用汉字。在二战结束前日本曾使用4000~5000个字。即使二战期间日中为敌国,日本也未禁用汉字和汉语词。

只是在二战后,1946年,文部省公布了1850个“当用汉字”,1981年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以1945个汉字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且规定了汉字的读音(只可音读、只可训读、音训均可)。汉字受到限制。

为何日本会继续使用汉字,原因如下:

第一,汉字为表意文字,而假名为音节字母。表意文字可清楚地表达该词意思。如在拖拉机上装硫酸,上写“危”给人感觉肯定比“あぶない”或罗马字 “abunai”强烈。对英美人来说,许多人并不知道“graminivorous”是什么意思,但日本人肯定知道“草食性”的意思。

第二,汉字的表意性使日语避免了许多同音词带来的麻烦。如上面所说,“金品をおさめる”,如果“おさめる”不用汉字,是很难区分究竟是“纳める”还是“収める”。 同音词的存在使日语必须使用汉字加以区分。

第三,日本人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种崇敬之情,汉语词一直被认为比和语词品味更高,汉字自然比假名品味更高。如“今日(こんにち)”比“今日(きょう)”,“昨日(さくじつ)”比“昨日(きのう)”品味更高。甚至在正式场合尽量使用汉字。如一段招聘广告为:

事务経理多少 高卒年32迄·固给15万升,给年1赏与年2隔土休 歴持细面

这段话,只要是对日本汉字有些了解的,都能全部读懂。

除了限用汉字,文部省还公布了一些略体字和简化字,即“新字体”。如“体”→“体”,“国”→“国”。它们有些与中国简体字一样,有的不一样。如“艺”→“芸”,中国简化为“艺”。这样,日本基本克服了汉字难懂、难记的弱点。

韩国、朝鲜:“国汉并用”与“韩文专用”

《江华条约》签订后,列强对朝鲜侵略加深,朝鲜国内也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于1898年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时,韩国国内的民主人士大力宣扬新思想,新闻业也迅速兴起发展。为了启发民智,宣扬平等思想,他们采取国汉并用文字政策,让韩文()与汉字混用印刷。这样吏读在事实上被废除,原来只有贱民与妇女使用的谚文被广泛使用。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日本吞并朝鲜,成立朝鲜总督府。总督府压制朝鲜语与韩文,甚至将其列入“外国语”。“三·一”运动后,总督府实行“文化政治”,允许朝鲜语与韩文存在。进入30年代,随日本日益法西斯化,日本对朝鲜的压榨也越来越深。总督府实行“内鲜一体”(内:日本;鲜:朝鲜),完全禁止使用朝鲜语与韩文,将日语定为通用语言。

二战结束后,朝鲜人民从日本的锁链中挣脱出来,社会上掀起了废除日语的呼声,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废除汉字,专用韩文。随冷战加剧,朝鲜分裂为韩国、朝鲜,文字改革却仍在继续。

韩国的文字政策相对来说比较混乱。1948年10月9日,国会制定了《韩文专用法》,规定“大韩民国的公务文件一律使用韩文,但在一般必要的时期可并用汉字”。此时,学校中教授1000个常用汉字,但社会上却大量使用汉字。韩国政府与韩国媒体的观点常背道而驰。李承晚多次强调韩文专用,而新闻媒体则以“不应有无视传统和习惯的法律案”反驳。到了60年代,汉字教育引发的矛盾日益尖锐。直至1970年朴正熙强制实行“全部韩文化”,矛盾才有所缓和。

过了几年,韩国又开始恢复汉字教育,到了1975年,汉字教育恢复,汉字以括号内标注的形式标于难懂词语之后。到了1999年,金大中政府决定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恢复汉字和汉字标记。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但争议仍在继续。

专用者认为:

1) 学习韩字容易,学习汉字困难;

2) 现在国内基本使用韩字;

3) 北韩及世界其他国家韩族(朝鲜族)也用纯韩文;

4) 韩国是文盲率最少的国家之一,这应归功于韩文的简单易学。

混用者认为:

1) 汉字是韩国语的一部分,特别是学术语,如用韩文表达意思不准确。韩语中有70%的汉字词,且同音异义词相当多,如用韩文则表达不清;

2) 古代、近代史籍皆用汉字记载,汉字承载着韩国传统文化;

3) 汉字有利于大脑发育,适合计算机语言;

4) 为确保韩国国力不衰,在汉文化圈中有一席之地,也需汉字;

5) 韩汉混用可各自取长补短。

必须说明:这一时期的汉文专用者并不是主张完全废除汉字,而是认为目前使用的汉

字已足够。

虽然韩文专用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其缺点也不得不提出。第一,韩语中汉字词很多,如离开汉字、汉字词,正确理解韩国语无从谈起,还会造成词义混乱。如词语 “”既指“故事”,又指“古事”“古史”“古寺”,还有“审查”的意思;词语“”既指“固守”,也指“鼓手”。如全用韩文写,则需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该词意义,十分麻烦。第二,词语的意思概念传达不准确,构词力也大大萎缩,许多原本可派生的词只有造新词或音译;第三,汉字认识的缺乏使韩国人对古典文化修养欠缺,与传统隔离,使韩国完全脱离东亚文化圈,陷入孤立。

在朝鲜,由于是中央集权的政体,文字改革较顺利。金日成在1945年第一次指示北朝鲜xx党全部刊物停用汉字,后又指示慢慢停用,到1949年,朝鲜完全停用汉字。

但在朝鲜战争后,金日成看到短期内南朝鲜不可能并入,而当时南朝鲜仍混用汉字,故在朝鲜社会科学院指示“后代需要看懂有汉字的南方出版物及历史文献,所以需要教他们一些汉字”,故朝鲜在1954年设立汉字课至今。但朝鲜的汉字教育是作为外语教育的一部分,不纳入朝鲜语言文字体系。

越南:拉丁字母的使用

现代越南文字产生于二三百年前,最初由法国传教士根据拉丁字母所创。中法战争后,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只在名义上继续保留阮朝政权。法国殖民者强制越南人使用拉丁字母。在拉丁字母,不实用的喃字被排挤,但汉字仍保留着。

法国殖民者为何要强制越南人使用拉丁字母?原因如下:

一、汉喃字是越南与中国文化的纽带,废除汉喃字,也就切断了越南与中国的关系,使越南成为亲法的国家;

二、拉丁字母是法国使用的文字,让越南人使用拉丁字母,可以使越南成为一个法语国家。

但法国殖民者只对越南文字的变化起催化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越南进步人士对拉丁字母的推动。

20世纪初,越南进步人士成立“东京义塾”,向越南民众宣传先进知识。东京义塾成员认为启发民智必须通过拉丁字母,用拉丁字母教育民众,让大众有知识,以对抗法国殖民统治。

二战之后,越南掀起了独立运动,直至1955年北越独立。以胡志明为首的北越政府宣布废除汉字,使用拉丁字母。前南越当局也在法美压力下废除汉字。

越南废除汉字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当时越南文盲率为90%,而用汉字得先会说汉语和认汉字,这样学汉字对广大劳动人民没实际意义,且在急需巩固社会主义的越南来说很难办到;还有,越南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使用汉字的文化政策根本无法实行:越南的国情决定越南的文字改革必须迅速。

现代越南文字是由26个拉丁字母组成,又根据语言需要创制了一些补充字母,它简单易学。它的使用使越南的文盲率迅速降低。但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越南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埋没,由于认识汉字的人越来越少。越南历史书只有靠少数翻译过的史料支撑,而大量史料则用汉字写成。越南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汉字,许多人家中都有“团结”等汉字书法,越南人结婚时也会在门前贴“囍”字。中越文化密不可分,现代越南语虽然易学,却对越南文化造成阻碍。且越南语中不同汉字的拼音经常是一样的。如“Thuong”有“受伤”之意,也有“疼爱”“商业”之意;“Tu”指“儿子”的“子”,也指“君子”的“子”,还指“死”。这样,一理解错,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中国:拼音化到简体字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列强侵略加深,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在19世纪末便有人提出中国文字拼音化,即废除汉字,采用拼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钱玄同提出了文字改革,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支持,甚至鲁迅先生也指责汉字为封建文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论调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中国xx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曾实行过拼音文字政策,但未能成功。

汉字拼音化最终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有:

一、《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字的制定基本解决了汉字难读难记的缺点,而这是汉字拼音化存在的基础;

二、随王选院士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解决,汉字也跟上信息时代步伐;

三、过去中国为弱国,随中国重新开始富强,人们对中国文化恢复信心;

四、过去认为汉字为落后文字,而拼音文字为先进文字,但后来中国知识界普遍确立了“语言文字没有阶级性”的观点,汉字也就不存在什么先进与落后了。

但为何会出现汉字拼音化这种论调?这与汉字难读难记有很大关系。古代用直音和反切来标注字音,这需要在认识一定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初学者根本无法施行,汉字急需一种新的注音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人们制定了“注音字母”(后称注音符号),它对给汉字注音和推广“国语”起了很好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又拟订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经过反复审核和修改,于1958年2月批准推行,这样现代汉字注音体系正式形成。在台湾省,仍使用注音符号。

汉字除了难度,还难记,这点在说日本时已谈过。针对此问题,新中国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将大批复杂汉字简化,使其易学易记,这样使文盲率得到降低,书写速度提高,也相应提高了办公效率。

除了中国大陆,新加坡也使用简化汉字。台湾本打算使用简化字,但当蒋介石听说大陆使用简化字后,在“汉贼不两立”的思想下,停止了简化汉字的工作。到了八九十年代,虽公布了一批简化字,但在台湾省,基本上仍用正体字(繁体字)。

中国的文字改革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些问题:

一、随简化字地普及,人们对正体字的认识越来越少,不利于阅读古籍和与港澳台交流;

二、汉语拼音的出现解决了汉字的读音难题,但也出现了过分依赖拼音的现象。

拼音化及其利弊

说了这么多,我们发现,这些改革全部围绕着一个主题:拼音化。那么何谓拼音化?

顾名思义,拼音化是指表意文字逐渐向表音文字过渡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都是表意文字。最早出现的表音文字为腓尼基的字母表,其出现时间晚于表意文字。

随时代发展,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出现了同音词,这时他们便使用同一种符号标记,如古埃及用“燕子”表示“大”,因为“燕子”与“大”同音。这种标记法出现后,虽然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字仍为表意文字,但已向表音迈出一步。

后来,随西亚、北非与欧洲交流增多,外来词也相应增多。此时这些表意文字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古埃及,希腊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后期有一著名女王克利奥帕特拉(即埃及艳后),在书写其名时,史官写下一些符号,然后用一个圈圈住。经后人研究,圈内文字虽仍为古埃及文字,但却是表示“克利奥帕特拉”的音。故圈内文字为拼音文字。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仍主要为表意文字。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的没落,其文字的进一步发展终止。

古腓尼基早期也使用表意文字,且其文字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字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到后期,其文字逐渐演变为表音文字,并传播开来,影响了古印度、古波斯、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以至整个欧洲。

和这些文明不同,中国自甲骨文诞生以来,文字形态几经变化,但仍为表意文字。这是由汉语的特点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最初时,汉语词为单音节词,如“目”“口”“手”“足”等,后虽有了些外来词为多音节,如“琵琶”“葡萄”“菩萨”等,但在古汉语中占少数。汉字适应这种单音节的特点,即一字一词。现代汉语虽多为多音节词,但除外来词外,大多多音节词可分解为与之相关的单音节语素。

还有,中国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且彼此差异很大,如北京话与广州话就差异明显。且各方言内部各次方言,次方言内部个土语间也有差别,如福州话与厦门话同为闽方言,但彼此间不能沟通。在东欧,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波兰语乃至南斯拉夫诸语言间可以相互通话,汉语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于了它们,而汉字成为维系汉语统一的桥梁。如在语言尚未统一的情况下贸然实行拼音化,则会造成汉语分裂。在古印度(仅说属印欧语系的部分),在雅利安人征服后,梵语成为最高等的语言。但随时代发展,不断从梵语中产生俗语,且各地区间的俗语不同。而由于印度文字是拼音文字,加剧了这种差异,最终导致现在印度语言众多,甚至一市一种语言。在古罗马,拉丁语为官方语言。今天的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均由其发展出来。但他们已经成为不同的语言。究其原因,是当时高卢、西班牙、意大利虽均用拉丁语,但属不同方言,各地区在使用时又考虑了本地区的语言习惯,加进了一些土语,然后用拉丁字母拼写各自的方言。随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区语言发展更是分道扬镳。导致现在语言众多。

第三,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使用汉字,汉字承载着中国的过去。中国古代的各种书籍皆由汉字写成,有了它,我们才了解了孔孟之道,了解了二十四史,了解了诸子百家,了解了李杜三苏,了解了四大名著。拼音文字承载过去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很难读懂七八百年前甚至更早的作品,因为拼音文字随时代变化很大。如四世纪和八世纪的拉丁语差异就很大,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才能发现《君士坦丁赠礼》为教会伪造;美国人、英国人如不专门学习古英语,无法理解莎士比亚以前的文献,而中国人只要上完中学便能理解文言文。汉字的稳定性使其可穿越时代的界限,让今人理解古人的意思。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人顿起《黍离》之悲。如贸然实行拼音化,就会使现代中国与传统文化割断。再过几世,恐怕汉字和中国文化只有靠商博良再世才能重见天日了。

现在,韩国、越南已看到废除汉字后的弊端。《朝鲜日报》发表社论说韩国人不认识汉字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越南也在计划用两代人时间恢复汉字教育。汉字在那些国家重新恢复生命力。在中国,最新的教材大纲上也出现了认识繁体字和先学一部分字再学拼音的条文,这样,便可消除上文中提出的问题。

韩国地处朝鲜半岛的南端,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其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这样说,韩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向中国学习的历史。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的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作为汉文化圈的传播工具,在韩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可是在韩国的历史中,相继出现了三次轰烈烈的去汉字化运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5世纪,是韩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呢?15世纪以前,韩国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中国的西汉时期,儒家文化以书籍的形式传入了朝鲜半岛,并渐渐焕发出生机,取代当地落后的土著文化,成为朝鲜半岛的文化主体,自此,半岛民族带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汉字也成为了当地的官方文字。唐朝时,朝鲜半岛加深了与唐朝的政治、经济往来,带动了本地的经贸繁荣,其后又不断派遗贵族子弟赴大唐学习交流,至9世纪达到巅峰。

到了15世纪,朝鲜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大王命令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以此来取代汉字的主流地位。但这场去汉字化运动并没有得到上层贵族的支持,最终失败。

二战后,韩国总统李承晚推行了废除汉字的政策,官方文字全部由汉字变成了谚文。谚文为拼音文字,笔画简单,拼写规则通俗易懂。当时韩国文盲众多,这对于扫盲是非常有效的。可这样以来却发生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韩国人看不懂他们自己的独立宣言,而你我却能看懂。等到朴正熙时代,为了从根源上彻底割断与汉文化的联系,这位韩国历史上的独裁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韩国的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就是他的“杰作”。他明令禁止中小学生学习汉字,以至于现在的韩国年轻人根本看不懂本国古籍。

过于彻底的去汉字化也导致了韩语泛滥,一词多义,例如,“防水”、“放水”、“防守”、“防锈”、“防守”在韩文中都是“방수”。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中,以朴正熙推行的第三次运动影响最为深远。

二、那么我们不禁要去想了,在韩国的去汉字化运动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韩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成为“亚洲四小龙”,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当时的中国,才刚刚改革开放,一片萧条,百废待兴。两国不同的境地,使得韩国人在心理上第一次出现了“奴才翻身做主人”的爽感。终于“飞上枝头变凤凰”的韩国民众对“落后”的中国文化嗤之以鼻,并急与汉文化撇清关系。就像一个吊丝一样,在功成名就步入上流社会之后,会极力掩盖自己的屈辱历史。这是自卑,历史造就的自卑。

不得不说,韩国的历史是悲催的,不是被挨揍,就是在被挨揍的路上,先是屈从于中国,之后又被日本强行按在地上摩擦,千年的悲惨历史给整个民族烙上了特殊的印记。自卑,是韩国民族的精神底色。一个骨子里自卑的民族会衍生出过度的自傲,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一个过度自傲的民族就会衍生出极端的民族主义。去汉字化就是韩国民族主义思潮使然。毫不客气的讲,韩国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他所有的文化中都有中华文明的影子。

如今的地缘格局,更加剧了韩国的自卑心理,放眼东北亚格局,东有日本,北有俄罗斯,西边有中国,周围除了它自己,全是强国,还有一个脾气古怪,不服就干的兄弟。如今的韩国,迫切想要斩断与中国的文化联系,所以才不停地推进去汉字化进程。但汉字是文化之根,去汉字化后,韩文化就变成无根之浮萍。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注定难以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你我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厚重深邃,汉字之于文化,两者休戚相关,唇亡齿寒。

韩国和朝鲜相比,还算是一定程度上应用汉字的。朝鲜是完全不使用汉字。

韩国的汉字用废之争早已有之。

目前的情况是以韩文为主,有歧义或历史名词时,括号注明汉字。

另外,目前汉字在社会上的出现率在逐渐提高。地铁站里的站名全部都有汉字。公交车的电子显示屏上也增加了汉字站名。

在一些正式场合正式文书上,还常使用汉字。如开业仪式,奠基仪式,纪念碑文等常用汉字书写实词,用韩文书写助词和词尾。

韩国目前有汉字水平考试,书店里学习汉字的书很多。

一些古文,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中国古籍,在韩国都很流行,韩国人用汉字上面注韩文(不是注读音,是注那个汉字的韩文发音)的方式来读。因此,很多人可以直接看汉字用韩语发音读中国古文,并能理解意思。

关于古代史籍,韩国人自己也有这个担心。但是就像中国研究古籍古文字也是专门人员来做。韩国也有这样的人员研究古籍古文,包括韩语古文。

一般老百姓只是能认读一些常用字,了解它的意义。

福州话(Hók-ciŭ-uâ)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是闽东语的代表方言,也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语。属于汉语族的闽语分支。此外,福州疍民也以福州话为母语。在汉语各大语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人把这门语言称作平话(Bàng-uâ),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通行于福建东部的福州十邑,宁德市和南平市部分地区,三明尤溪县,台湾地区的马祖列岛(仍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市连江县政府控制),随着福州人移民海外,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文莱、马来西亚的东马(沙捞越州诗巫省有新福州之称,通行福州话)及西马的实兆远(有小福州之称),此外新加坡也有大量来自福州十邑的移民讲福州方言;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的福建人社区,所指的福建话通常指福州话。此外,在阿根廷、日本、欧洲和澳洲的许多华人社区也是以使用福州话为主。

在我国方言中,福州话不仅以其历史悠久而闻名,而且以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流音变复杂而著称,使许多研究古汉语的专家为之神往。历史上由于中原文化数度入闽,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与当时方产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既保存着上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许多旧痕迹,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是保存中古音(或称唐音)最多的方言之一,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词汇一直为福州方言继续沿用至今。如“筷子”叫“箸”,“儿子”叫“囝”,“锅”叫“鼎”,“你”叫“汝“,“风筝”叫“纸鹞”等等。“其”作为量词,在秦以后的古汉语中已不多见,但却保留在福州话里,而且至今使用还十分广泛,如称“十个”为“十其”,称“十个八个人”为“十其八”。福州话说“下雨”为“桐雨”(或写成“遏雨”),“桐”字源于“掉”,掉从卓,卓福州话念“tok”,转成阳声韵则念成“tong”,俗写成“桐”。丢失福州话说“拍桐”,丢失的丢就是掉,“丢三落四”实是“掉三拉四”。迷路福州话说“趴拢落”,与广州话说“桐失路”是同一类的音理。

日语多用我国中古唐音,如“修理”一词,日语同福州话一样,都念成“锈里”。一会儿,福州话说“仂久”,福清、平潭说“一刻古”。“仂”实是蹑,眼睛一眨的意思。“一刻古”的“古”是闽南话的“久”,而“刻”不是指古代漏壶的一刻,不是计时的词,人死了合上眼了,叫“瞌目去”。“一刻古”也就是“一合眼之久”。一会儿的“会”又是什么意思呢?繁写“会”字底下是锅中间是蒸笼,上面是盖子,是指整套的炊具,会、合同意,故一会儿,也就是“一合眼之久”的意思。“才”福州话念“假”,福清、平潭说“灾”。才写成川字中心加一画,显出水道壅塞以成火灾的意思,既不像《说文》说的“草木之初”形状,也不似《甲骨金文字典》猜的是器具形状。上古的“才”与“在”、“灾”同源,可作伤害或灾害解释。如《屯南》甲骨文有“辛丑贞王甚狩无才”,这里的“才”就作伤害解释。

注:“”内为福州话,()内为翻译,(直接翻译/意思翻译) 。

附加成份的运用词尾拖个“囝”,其是对比较小级别或者迷你型的物体加以修饰,如“椅囝”(椅仔/凳子)、“儿囝”(小孩)、“厝囝”(小房子),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儿)的虚词作用。 所以就不对父母长辈等名词后加“囝”。

名词所有格 “其”(通常类化为li),如“汝其钱洽兹”(你的钱在这),一般形容词“XX其”(XX的)。

及其常用的程度副词“雅/野”(很),如经典的一句“汝生雅俊”(你长得很漂亮)。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完成时态的在福州话中常见如:“我有收着汝其批”(我收到了你的信),

普通话“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在福州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例如“我共汝商量”(我和你商量),“我共汝真好哦”(我和你真好/我跟你关系好)。

动词“去”字在福州方言中常用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如“病好去了”(病已痊愈),“走去了”(溜走了)。

现在进行时 用“礼lē/馁”(正)加在动词前表示,如:“依妈洽门口 礼/馁 绽衣裳”(妈妈在门口正缝衣服)、“依爹着礼做什乇”原句是“”(爸爸在(那儿)正做什么)

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如虾皮买两斤即买两斤虾皮,“碗买蜀副”就是买一副

表示猜测疑问词后置,如“汝应该故未食暝 啊” (你还没吃晚饭,可能吧/你可能还没吃晚饭)。就相当于语气词“吧”,即(你还没吃晚饭吧)。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你要的是这个么?我自己总结的:

一、韩语音读总论

韩语音读全部为1个音节。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只能是ㄱ,ㄹ,ㅂ,ㅁ,ㄴ,ㅇ之一。它们分别与古汉语的韵尾-k, -t, -p, -m, -n, -ng相对应。可以看出,韩语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字发音的韵尾,仅有-t有变化。由于-m和-n仍然分开,所以母语为普通话的学习者应注意积累哪些字的韵尾为-m,哪些字的韵尾为-n。“形声字法则”是一个很好用的法则,就是说,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其韵尾往往都相同。如“咸”(함)字的韵尾为-m,则“感”(감)、“减”(감) 、“喊”(함)的韵尾都是-m。

韩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较少。少数的几个,也往往容易区分,如“金”字仅在作姓氏时读김,其余时一律读금。

在多个汉字相连时,拼写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只是读音会按照韩语音变的一般规则发生变化。比如“复合语”仍拼作복합어,但读音会变成보카버。

韩国和朝鲜在汉字词读音方面有一点差异,即韩国有所谓的“头音法则”,而朝鲜没有。所谓头音法则,是指汉字词的第一个字满足下面情况时,会发生变化:

 若第一个字的头音为ㄴ或ㄹ,而元音为ㅣ或以半元音/j/开头的音(包括ㅑ,ㅕ,ㅖ,ㅛ,ㅠ等),则头音脱落,变为ㅇ。

 若第一个字的头音为ㄹ,而元音为上一条所述之外的元音,则ㄹ变为ㄴ。

例如:

汉字 朝鲜拼写 韩国拼写

女子 녀자 여자

梨花 리화 이화

骆驼 락타 낙타

下文中所说的韩语音读,均指没有应用头音法则的音读。

二、现代汉语各声母在日、韩语中的表现

http://puretyjp/akisame/yindu/shengmupng

注:1 “定”字的读音じょう在古代拼作ぢょう,可看作だ行拗音。下面“女”(じょ)同。

2 韩语中头音为ㅋ的只有“快、筷”(쾌)两字,头音为ㄲ的只有“吃”(끽)一字。

3 需要注意,汉语声母h并不对应日语は行。

4 古代汉语中并没有声母j,q,x,普通话中的j,q,x在古代汉语中有软、硬音之分,在日、韩语中硬音发音与g,k,h相同,软音发音与zh,ch,sh相同。

5 韩语中头音为ㅆ的只有“双”(쌍)、“氏”(씨)两字。

6 部分声母为w的字发音与声母为m的情况相同,是因为这些字在古汉语中声母就是m。

7 “欧、殴、呕、怄”等字在韩语中均读作구,这是取了声旁“区”的音。

8 日语读“じ”者只限于汉语音节er。

三、现代汉语各韵母在日、韩语中的表现

首先提一下入声字。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广泛分布于除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和uai, ou, iu, ui以外的各个韵母中,没有太强的规律性。不知道哪些字是入声的学习者,仍需要慢慢积累。“形声字法则”仍然比较好用,比如“各”(かく/각)的韵尾为-k,则“格”(かく/격)、“阁”(かく/각)、“客”(きゃく/객)的韵尾均为-k。

另外,“压、杂、接、立”这四个字,本来都是-p韵尾,但日语中都按-t韵尾来读,分别读作“あつ、ざつ、せつ、りつ”(如果按-p韵尾应读作“おう、ぞう、しょう、りゅう”)。韩语中仍按-p韵尾读,读作“압、잡、접、립”。

下面的表格不再考虑入声字。

http://puretyjp/akisame/yindu/yunmupng

注:1 “大”字尽管在普通话里韵母为a,但在古代读作dai,所以日语读音だい/たい及韩语读音대均符合韵母ai的规律。

2 汉语中读zi,ci,si的字,韩语的元音一般为아。

3 “不”字在韩语中有“부”和“불”两种读法。当后一字的头音为ㄷ或ㅈ时,读作부,其余情况下读作불。

4 在韵母为üe的汉字中,目前我只发现了“靴”这一个字。

5 有介母i或ü者,日语元音比较倾向于え段音,韩语元音比较倾向于어。

6 “贞、侦、帧”等字,汉语中以前读作zhèng,故它们的日语读音てい、韩语读音정均符合韵母eng的规律。“肯”字以前也是-ng韵尾,故日语读作こう,韩语读作긍。

7 在繁体字中,“征”与“徵”(日语中间少一横,写作“徴”)是不同的字。日语中,“征”读作せい,“徴”读作ちょう;韩语中,“征”读作정,“徵”读作징。

韩国语中,猴子叫做“원숭이”。

猴子是一个总称。灵长类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

猴是无臀的,所以坐不住,善於变动,在社会上经常换工作的以属猴的最多,因为猴子有善变多计谋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的事各尽己能,所以当初形容各据一方的霸主如一群猴子的王一样,善指挥应变,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其道理在此。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

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

猴类也称是灵长类,它是动物界里最进化的一类。猴大脑发达,四肢可以使用简单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可以分开,有助于攀爬树枝和拿东西,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悟空’,为幼年猕猴] 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一般猴按区域或鼻孔构造分布,如按地域一般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

猴体形中等,四肢等长或后肢稍长,尾巴或长或短,有颊囊和臂部胼胝,营树栖或陆栖生活,这是猴类的共同特征。猴种类的部分特征差不多,例如很多新世界猴会有缠卷的尾巴,这样当它们爬树时就可以用来抓着树枝,相反旧世界猴就没有缠卷的尾巴,而是有较小的鼻孔,鼻孔之间的距离也较近,部分的背部有硬皮,就像嵌入的座椅靠垫般;部分也像人类有三色的视力;其他则是两色视或单色视。虽然新旧世界猴,像猿,都有向前的眼睛,但二者的脸部却是不同的;而每种类的猴仔都有某些特征一样,例如鼻子,颚部和臀部的类型。因此如果要明白猴的话,必须去学习它们的个别不同的特征。从森林到草原的生活过程中,猴一直以惊人速度在进化。并且猴是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类动物。

猴屁股是红色的,但不是像传说中的一样,被火烧红的,猴子是极喜欢坐的动物,所以屁股常在地上蹭来蹭去,毛被磨掉后皮肤就露出来了。屁股上的皮肤有一部分叫做性皮,有许多血管穿过这里。平时不太显眼,但一到发情期,由于雄性激素增多,血液循环加快,全身皮肤上的血管,特别是性皮上的血管和脸上的血管便清楚地显露出来,屁股呈红色。在这一时期,不但屁股发红,而且脸也发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