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方面的书籍,麻烦推荐一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针灸方面的书籍,麻烦推荐一些。,第1张

针灸方面包括古今类的书比较多,张缙教授校对的《针灸大成》。黄龙祥教授白绿红三书,即白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绿本《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和最近新出红本《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但上面三本书,学术段位很高,难啃,可先看《黄龙祥看针灸》。

此外针灸理论还可以看看中医科学院赵京生教授的著作。偏实用的,《一针疗法》,《针道摸象》,贺普仁,彭静山等等前辈的书……

我个人平时临床也结合董氏奇穴,推荐邱雅昌老师的董氏奇穴书,其实学董针我觉得一本就够了,杨维杰老师的书有些夸大成分。其它的不错的针灸书籍推荐在下面你可以参考一下

回答中的针灸书籍还有其它因为篇幅有限未发布出来的针灸书籍大概一千多本

注意看回答中几本针灸书籍图左上角,这些中医针灸书籍及其它的中医书籍都出自于此

一、针灸基础相关书籍:

10《高式国针灸穴名解》 高式国

11《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 赵京生

12《针 灸 学 释 难》 李鼎

13《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张善忱 张登部

14《针灸基本功》 谢锡亮 关玲

15《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

16《各家针灸学说》 魏稼

17《难病针灸典籍通览》 刘立公 顾杰

二、针灸临床相关书籍

18《一针疗法·灵枢诠用》 高树中

19《针灸秘验与绝招》 彭静山 费久治

20《针 道 摸 象》 王文德

21《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关玲

22《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贺普仁

23《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张俊英等整理

24《盛氏针灸临床经验集》 盛燮荪

25《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 方晓丽

26《靳三针疗法》 袁青等

27《魏稼教授针灸医论医案选》/《魏稼针灸经验集》

28《热敏灸实用读本》 陈日新等

29《灸绳》 周楣声

30《临床针灸反射学》 金观源等

31《头针疗法》/《针经》 焦顺发

三、针灸理论与临床进阶必备书籍

32《针灸腧穴通考》 黄龙祥 黄幼民

3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黄龙祥

34《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黄龙祥

35《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黄龙祥

36《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朱兵

四、其它针灸书籍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31 中空穴的定位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经穴别名·中空 41 次髎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次髎穴的定位 46 次髎穴的取法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次髎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4133 用于结扎术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空 1 拼音

zhōng kōng

2 概述

中空: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中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31 中空穴的定位

中空穴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1]。左右计2穴[1]。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中空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1]。

3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4 经穴别名·中空

中空为经穴别名,即中髎穴。《针灸大成·胜玉歌》:“腰痛中空穴最奇”。注:“‘中空’穴,以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所说分寸有误。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2][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3]。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41 次髎的别名

中空(《针灸大成》)。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次髎主之。

43 穴名解

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4]。

44 所属部位

骶部[5]

45 次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6]。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2]。

次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46 次髎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7]。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3]。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8]。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2]。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次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9]。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9]。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9]。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3]。

次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8]。

次髎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疝气[10]。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2]。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3]。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8][2][10][3],骶部有酸胀感[10]。

若治疗妇科病,针尖应刺入2寸,使小腹内有热感[10];

若治疗前阴病,针感应放散到会 [10];

若治疗肛肠病,针感应向尾骶部放散[10]。

注意:次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4102 灸法

可灸[3][10][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1 次髎穴的配伍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次髎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10]。

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10]。

次髎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10]。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快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次髎对膀胱功能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使膀胱收缩,对下肢轻度瘫痪的患者,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10]。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4]。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4]。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针刺后有增强子宫收缩能力、缩短产程的功效[10]。

针刺本穴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4]。

4133 用于结扎术

次髎等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针刺麻醉效果,加以水沟、承浆,其针刺麻醉的Ⅰ、Ⅱ级率可达914%,用三阴交、次髎的Ⅰ、Ⅱ级率可达855%,说明次髎配合其他腧穴,对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0]。

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 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4]。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3]。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1、《黄帝内经》

大约公元前2~3世纪,《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医学发展的新阶段,已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并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至今仍奉为经典著作。该书包括有阴阳五行、脏象、诊法、治则、经脉、腧穴、剌法、针灸治疗等丰富内容,使针灸理论渐成体系,主要成就有:①经脉方面,已有十二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四海、气街、根结、标本等,各有专篇论述,奇经八脉也有论及。②腧穴方面:有“本输”、“气穴论”、“气府论”、“背俞”等专论,穴数虽与现行经穴数相近,但穴名与现行穴名有一定差距,符合现行穴名者约160穴,其余多指部位或概算计穴法。③刺灸理论及手法也提出“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逆而夺之,追而济之”、“以开其门,利其户,针与气俱出”、“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针孔四塞”、“伸而迎之”、“微旋而徐推之”等,包括疾徐、迎随、呼吸、开合、提插、捻转等补泻针法原则。在剌法方面《灵枢-官针》即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针法,包括取穴法、进针法、出针法、补泻法等内容。④针灸治疗和取穴:《内经》记载病候180余种,用药只有13方,诸多病候皆以针灸治疗为主,或取其穴、或取其经。如《灵枢-厥病》中有“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不已取然谷”;“胃心病,取之大都、太白”;“脾心痛,取之然谷、太溪”;“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这些均以五腧穴为主治。另外还有治咳“治藏取其俞,治府取其合”,“治瘘独取阳明”,“补其荥而通其俞”等治则。⑤针具已创制九针,其形态、功能、用法均有较完整记载,包括常用毫针(微针、小针)、放血、排脓、按摩等用具。⑥阴阳五行学说完整地指导着中医理论,成为辩证施治的纲领。在针灸治疗上应用天人相应的思想,阐明气血运行、经脉流注经穴的整体观,提出针刺原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的因时开穴理论,为后世按时取穴奠定理论基础。由于针灸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总结出许多针禁、针害等内容。因此,《内经》的出现,标志针灸理论体系的始创,蕴含着针灸专著的丰富资料。故称《内经》为针灸基础之作,并不为过。《难经》的出现,充实和补充了针灸内容,如对奇经八脉的系统论述;对命门学说具有开创性的阐述,详论了原气的生成、运行、功用及与原穴的关系,对《内经》提出的“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的未尽之意,给以精辟的阐述;对腧穴理论亦有发挥,如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及应用五行理论对五腧穴的相生相克的临床应用取穴法,俞募穴、八会穴的提出及应用;在针刺补泻方面亦有较多发挥,如进针法、候气法、调气法及取穴补泻的泻火补水法,刺井泻荥法、迎随补泻法都有较深入发展。总之,春秋至秦汉时期为针灸理论体系开创时期,逐步完整充实具体内容,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针灸甲乙经》

针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部著作《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了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针灸专著的出现,使针灸成为临床的独立学科,开始了临床实践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针灸甲乙经》的理论部分取材于《内经》,针灸腧穴及治疗部分取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但做为针灸专著与《内经》已有显著不同。《甲乙经》是皇甫谧经过20多年编撰,撷取《内经》理论,筑起针灸楼阁,其体例、逻辑、组织材料、目的要求,皆以针灸理论体系为宗旨,以针灸临床为目的,特别是编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的取穴及腧穴主治内容,厘定349穴,记述针灸治疗内科病症43篇,外科病症3篇,妇、儿各1篇,共200多种病症和500多针灸处方。可以说《内经》为中医基本理论、临床各科奠定基础,是指导各科的原则;《甲乙经》则是建筑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的针灸专著,已标志针灸学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3、《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杨继洲(1522—1620),字济时,祖籍三衢(今浙江衢州六都),有精湛的医术和临证经验。曾被嘉靖皇帝选为侍医,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杨继洲的祖父曾为太医,家中珍藏的医书很多,因从小耳濡目染,遂有志于医学,尤其致力于针灸学的研究。他阅读过很多书籍,通晓各家学说。据医案载,他于嘉靖“乙卯岁,至建宁(今福建建瓯)”,为人治病,可见早在1555年已开始行医。据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为杨氏所撰《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作序“世宗朝,命大宗伯试异选”,杨继洲被选中,得“侍内廷”。医案载,嘉靖“戊午春,鸿胪吕小山患结核在臂”,杨氏为之治愈。而鸿胪寺是专司典礼仪式的衙门,例无外任,足证杨继洲在1558年即已入京太医院供职。嘉靖四十年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得了瘫痪的病,不能行动,当时有一名叫何鹤松的医生,治疗了很久还没有治愈,于是,这个官员就请杨继洲去为他治疗,杨看了病后说,这种病一针就可以治得你能走路,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相信的,于是杨就在环跳穴上为他扎了一针,果然当时就能走路了,何医生当时就羞愧地离开了。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针灸大成》首刊于山西平阳府。其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其中,卷一集录《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原文,以论述针灸源流。卷二、卷三为针灸歌赋。卷四主要为针刺补泻手法。卷五为井荥输经合、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等取穴方法。卷六、卷七详述十四经络、经穴及经外奇穴的部位、针灸方法及主治病症。卷八分类介绍各种病症的治法和选穴。卷九采撷名医剌法、灸法并记载杨氏医案。卷十附论小儿按摩及儿科疾病的诊断。

《针灸大成》以阐述古典医经为宗旨,以提高针灸技术为目的,集明代以前针灸学之精华,详加注释和适当的按语,并搜集了当时民间流传的疗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精辟见解,综合编纂而成。全书共10卷,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实用价值,除了分别介绍穴位及其所治相关疾病以外,还引有历代医家编写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并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以及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等;另外还阐述了二十四种复式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引阴、阴中引阳、留气法、苍龙摆尾、赤凤迎源、龙虎交战、子午捣臼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等。此外,如补泻手法、艾灸方法以及穴位名称异同备考等,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尤其是本书卷十附有四明陈氏小儿按摩经,详尽地介绍了中医学在理疗方面的贡献与成就,为针灸医籍中所罕见。

《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尤其对刺法研究颇深。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精华,功绩巨大,影响深远,一直被奉为针灸学者所必备之书。本书不仅有杨氏家学之粹,而且集明代以前针灸文献之精华,资料丰富而珍贵。

杨继洲对针灸学和养生术造诣非凡,他的祛病益寿之法。至今犹为许多学者所推崇。其中有:其一,疏通经络祛病延年。杨继洲曾写过一首通俗的歌诀,述说针法的微妙之处: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拨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他在这首歌诀中,详细述说了如何激发针感与控制针感传导,调整经气虚实等手法,掌握其方法和要领,对于祛病延年大有帮助。其二,任督脉修炼法。杨氏提出在修炼中首先要除“六害”,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虚妄、嫉妒。并说:“未者有一,卫生之道远,而未见其有得也。”还要求做到“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集、四曰少言、五曰少饮、六曰少怒、七曰少乐、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机。在修炼时要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将谷道轻提,鼻息渐闭。倘若气急,徐徐咽之。久久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病不作。他还批评了一些僧道,不明此脉,各执所尚,所采用的禁食、禁足、禁语、断臂、燃指、烧身、枯坐而亡的可悲方法。他曾写一首诗曰: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予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其三,咽津养肺法。杨继洲认为,人惟内伤七情,外感六*,而呼吸出入不定,肺金于是乎不清矣。他主张采取咽津养肺法,能祛病延年。他提出:先调息,而后吞咽津液,可使邪火下降。如能经常坚持吞咽津液便能起到清金养肺作用。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蜚声针坛,自问世以来,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至今已有40多种版本,许多国家的针灸学者将它译成本国文字,当做重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他高深的学术水平和精深的针灸学功底备受后人推崇,为推动中国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名垂史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