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什么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什么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第1张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

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着力点如下:

1、做好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建设黄河文化遗产档案馆、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黄河文化遗产数据库、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作为公共文化资源项目对公众免费开放。

2、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场馆建设。重点做好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使全流域九省区文化遗产精华荟萃于此,全面立体反映黄河流域文化全貌。

3、建设国家级文化遗址公园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文化遗址公园方面,重点是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北阳平遗址、仰韶遗址、二里头遗址、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开封城摞城遗址、殷墟遗址等,通过遗址公园进行保护与传承。

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方面,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比如以二十四节气、太极拳、少林拳、大禹治水为代表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说唱文化为代表的宝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以淮阳、浚县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旅融合,创新开发黄河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文化创新彰显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度。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最好方式是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黄河文化就是要做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篇大文章,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保护黄河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支持的事业。下面是一份可能的保护黄河手抄报内容:

标题:珍爱黄河,共建美好家园

正文: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维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2、黄河水资源丰富,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之一。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等。

3、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经济发展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保护好黄河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4、黄河是连接中西部地区和滨海港口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加强对黄河交通运输、水路航运等方面的投资和建设,提高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5、黄河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黄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黄河、打造美丽中国作出我们的贡献。

结语: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保护好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黄河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高原内流河。它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水源和灌溉条件,还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农业、陶器制作、文字等。然而,由于黄河水患频繁,其泥沙淤积、堤防决口等问题也对人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黄河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灌溉文化、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址、民俗文化以及特色的艺术和文学创作等。

1、农耕文化

农耕是黄河流域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黄河的泥沙沉积为这片土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农民能够进行丰收的农业生产。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农耕传统,几千年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耕作,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2、灌溉文化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灌溉河流之一,黄河流域的人们通过修筑沟渠、引水灌溉等方式,将黄河的水资源用于农田灌溉。这种灌溉文化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也使得黄河流域的农民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进行稳定的农作物种植。

3、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例如,兵马俑、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这些遗址见证了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4、民俗文化

黄河流域各地的民俗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黄河龙灯、豫北花鼓等。这些民俗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与价值观念,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

5、艺术与文学创作

黄河文化在艺术和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以黄河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对黄河的热爱和敬畏之情。通过诗歌、画作、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出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达。

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教育与宣传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黄河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黄河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同时,在社会宣传中广泛传播黄河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2、文化遗产保护

加大力度保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古建筑,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工作。同时,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增强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保护力度。

3、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的生态环境,维护好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是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保障。加强水资源管理与治理,减少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好黄河的生态安全。

1、唐三彩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2、河图洛书传说

河图洛书传说是诞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等相关故事的民间传说体系。1987年安徽曾经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一个玉龟夹着玉板上的图案震惊学界。而该玉板上的图案,就是八卦图的异形。河图上的图案也影响到了四川彝族的服饰造型,他们的民族服饰上经常会出现早期的河图图案。

3、小相狮舞

小相狮舞是河南乃至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汉族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相狮舞融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立足民间文艺特色,受到观众喜爱,先后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华第一狮”等称号,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歌。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发出的呼喊声;收获时,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形成了最早的中国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号子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既是劳动的工具,又是劳动的颂歌,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明显。

有的号子抒发了劳动者复杂的情感,有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的则描述了民俗风貌。号子的形成与当地民俗关系密切,既是劳动者能力的表现,也是本地区或行业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5、汴绣

汴绣,流传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一、黄河简介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二、黄河地质影响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三、黄河径流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

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什么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着力点如下:1、做好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利用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