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荆轲、项羽和司马迁的事迹分别可以在哪些史书中找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重耳、荆轲、项羽和司马迁的事迹分别可以在哪些史书中找到?,第1张

如果要记载人物生平,当然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它是纪传体史书。

关于晋文公重耳的生平,具体章节可见《晋世家》。

另外,还有《左传》中有专门的《文公》篇。但由于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记载史实的。所以他是从晋文公成为晋文公之后才开始详细记载的。从文公元年一直到文公十八年。要找文公做公子时的事情,就要从别的篇章里搜寻了。

至于《资治通鉴》,是从公元前403年才开始展开记述,而晋文公大概是在公元前628年逝世,因此就不会有专门的章节去记述他了。

但是开篇有一段论述,提到了晋文公。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其他答案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

楚霸王项羽演绎出多少成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演绎出许多成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破釜沉舟>

注:与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注:楚霸王火烧阿房宫

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

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乡了("衣锦夜行',成语)

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

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北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韩生烹了

最显刀光剑影的一次宴会-----<鸿门宴>

注:很热闹,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项羽妇人之仁,放跑了刘邦有范增骂人:“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最难逾越的界限-----<鸿沟>

注:鸿沟,即现在的贾鲁河,在河南中牟县。楚、汉曾划鸿沟为界

最得意时犯下的错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注: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把刘邦封锁到巴蜀偏僻之地,又见刘邦烧了栈道,以为天下太平了没想到刘邦烧了栈道,还能"暗渡陈仓"

最惨烈的一场大决战-------<逐鹿中原>

注:汉王刘邦亲率大军与楚霸王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是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史称“成皋之战”,又称"逐鹿中原"

最不能言勇的战场-----<十面埋伏>

注:垓下一战,中了韩信计谋

最悲怆的歌声-----<四面楚歌>

注:项羽困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一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张良瓦解楚军之计

最有性格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霸王别姬>

注:项羽闻四面楚歌,披衣而起,独饮帐中。乃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后人称《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抱尸痛哭

最要面子的最后选择----无颜见江东父老

注: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最后舍命厮杀,冲出一条血路。至乌江边,身边只剩下二十几名骑兵。乌江亭长撑来小船接应,劝项羽东渡项羽苦笑道:“想当初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驰骋天下。而今一败涂地,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啊"仰天长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最后拔剑自刎

最著名的凭悼-----<东山再起>

注:后人在项羽自刎处建一亭,名乌江亭。唐诗人杜牧游此地凭吊感慨。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不应以失败为耻。如果项羽回江东集结人才俊杰,也许能够再返中原逐鹿。于是题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 有关项羽的古文小故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⑧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⑩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2 项羽文言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

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

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 有关项羽练剑 文言文版是哪篇

《史记·项羽本纪》

原文:少怀壮志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3)秦始皇帝游会(kuài)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dàn)籍矣。

(4)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jiàng)。”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shùn)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shòu)。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pí)将,徇(xùn)下县。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侠肝义胆,肝胆相照,重情重义的英雄,又是一个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的高傲的西楚霸王。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都是帝王,事实上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把他归入帝王行列则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佩和尊重。

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 《史记.项羽本记》

在《史记》里可以找到,大无畏的司马迁同志不仅把高祖爷的对头编进了史书,还给了他帝王的待遇——本纪。所以说司马迁是史官的楷模,客观记录历史,不向当权者谄媚低头。反观如今的历史教科书,真是感慨良多。

重耳、荆轲、项羽和司马迁的事迹分别可以在哪些史书中找到?

如果要记载人物生平,当然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它是纪传体史书。关于晋文公重耳的生平,具体章节可见《晋世家》。另外,还有《左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