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芫荽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芫荽的拉丁名 4 芫荽的英文名 5 芫荽的别名 6 芫荽的来源 7 芫荽的植物形态 8 芫荽的采制 9 芫荽的化学成分 10 芫荽的性味 11 芫荽的功能主治 附: 1 用到中药芫荽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芫荽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芫荽 1 拼音

yuán suī

2 英文参考

coriander

corainder

芫荽

伞形科芫荽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又名香菜、胡荽。原产地中海沿岸,常以嫩叶作调料蔬菜食用。埃及于公元前3~前2世纪曾以此为供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中国,8~12世纪传入日本。现中国南北都有栽培。根白色,主根较粗大,侧根发生不规则。性喜冷凉,能耐12℃的低温,但也能耐热。生长适温17~20℃。长日照能促进发育。在短日照条件下,需经月平均气温13~14℃以下的较低温度,才能抽薹开花。故在日照较短,天气凉爽的秋季(南方是秋末冬初)栽培时,茎、叶的产量高,品质也好。中国多数地区以秋播为主,一般是作畦种植。每亩播种量 15千克左右。苗高3~4厘米时除草疏苗,保持苗距5~8厘米。出苗后50~60天收获。芫荽具特殊香味,是中国生熟菜肴的调味品。营养丰富,胡萝卜素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中医学上以果实入药,有驱风、透疹、健胃及祛痰等功效。种子含油量达20~30%,可提炼芳香油。

3 芫荽的拉丁名

Herba Coriandri

4 芫荽的英文名

Coriander Herb

5 芫荽的别名

胡荽、香菜。

6 芫荽的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鞠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全草。

7 芫荽的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光滑无毛,有强烈香气。根细长,圆锥形。茎直立,有条纹。基生叶1~2回羽头全裂,裂片广卵形或楔形,边缘深裂或具缺刻,叶柄长3~15cm;茎生叶互生,2~3回羽状细裂,最终裂片线形,全缘。复伞形花序顶生;无总苞;伞幅2~8;小总苞片线形;伞梗4~10;花小,萼齿5,不相等;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在小伞形花序外缘的花具辐射瓣。双悬果近球形,光滑,果棱稍凸起。花期4~7月,果期7~9月。

全国各地有栽培。

8 芫荽的采制

全草鲜用,用时采集。

9 芫荽的化学成分

含癸醛(dec );果尚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芳樟醇(linalool)、对伞花烃(pcymene)、α蒎烯、β蒎烯、dl蓉烯、α萜品烯、γ萜品烯、牛儿醇(geraniol)、龙脑、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脂肪油、巖芹酸(petroselic acid)。

10 芫荽的性味

性温,味辛。

11 芫荽的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健胃。用于麻疹初期不易透发、食滞胃痛、痞闭。

用到中药芫荽的方剂 芫荽酒

ǔ《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组成:芫荽4两。主治:痘出不快。白带。用法用量:以好酒2钟

黄豆芫荽煎

ngdòuyuánsuījiān处方:黄豆10克芫荽(香菜)30克制法:将黄豆适量水煎煮,15分钟后

红萝卜芫荽汤

ngluóboyuánsuītāng处方:红萝卜芫荽(香菜)各适量制法:将红萝卜、芫荽同煎汤。功能主

避秽丹

十二:方名:避秽丹组成:苍术、甘松、细辛、乳香、芫荽。功效:避秽,解秽。用法用量:熏之。制备方法:上

露颧膏

拼音:lùquángāo处方:酒甏头泥、芫荽子。功能主治:小儿瘄疹,凡两颧不发者。用法用量:上药用黄

更多用到中药芫荽的方剂

用到中药芫荽的中成药 二十五味大汤散

木瓜60g猪血粉60g甘青青兰50g骨碎补60g芫荽50g獐牙菜50g兔耳草40g秦艽花40g榜嘎5

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

茧、沉香、西红花、盒果藤、天竺黄、苹果、紫檀香、芫荽子、玫瑰花、豆蔻、小檗果、大叶补血草、马齿苋子、

二十五味寒水石散

0g肉豆蔻10g红花20g木香20g余甘子30g芫荽果10g荜茇10g獐牙菜20g光明盐(制)10g

二十五味余甘子散

95处方:余甘子75g巴夏嘎50g甘青青兰50g芫荽15g兔耳草50g渣驯膏35g绿绒蒿40g翼首草

二十五味余甘子丸

95处方:余甘子75g巴夏嘎50g甘青青兰50g芫荽15g兔耳草50g渣驯膏35g绿绒蒿40g翼首草

更多用到中药芫荽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芫荽 《医述》:[卷十五·痘疹精华]疹

快者,宜用麻黄汤、羌活汤、消毒饮,发散解毒;外以芫荽酒糟蒸热擦之,自头至足为齐,头面愈多为佳。○麻疹

《痧疹辑要》:[卷四]选案

助升发为主,以麻黄桂枝汤加人参二钱,水煎服。又以芫荽、防风煎汤,浴洗头面手足,疹透证平而愈。又云∶一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八·小儿科]疹

、石膏药,(大错。)红点不增,又与紫苏、葱、姜、芫荽等温之熨之,疹总不出。(所谓不知经候,混攻混表是

《儿科要略》:[第四章·痧痘论治]第四节·痘证概要

属,水煎服。触犯尸气,痘疮陷伏,口中吐沫者,急用芫荽、大枣、熟艾烧烟熏之,并用芫荽、生姜酒煮汁入辰砂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痘疹部(下)]痧疹门

块茎入药,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外用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浓性中耳炎。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植物特征

三棱草:性平,味辛,无毒。入肝肾二经。

药用部位有喙红苞薹的带根全草。

功效主治舒筋活血、催生、解表。治妇人难产,小儿痧疹不出。块茎入药,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

古籍考证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相关选方治小儿痧疹不出:三棱草二钱,三春柳二钱,鱼鳅串二钱,香樟皮一钱,芫荽一钱。煎水服,每次一汤匙,日服三次。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柽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柽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柽柳的药理作用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柽柳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柽柳的临床应用 2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柽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柽柳 1 拼音

chēng liǔ

2 《辞典》:柽柳

21 出处

《本草图经》

22 拼音名

Chēnɡ Liǔ

23 柽柳的别名

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经》),三眠柳(《本草衍义》),檴落(《通志》),长寿仙人柳(《履巉巖本草》),观音柳(《卫生易简方》),雨丝、蜀柳、垂丝柳(《纲目》),赤柳(《东医宝鉴》),西河柳(《本草汇言》),赤柽柳(《本草备要》),西湖柳、红筋条(《中国树木分类学》),山川柳(《药材生产手册》),红柳(《新疆药材》)。

24 来源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细嫩枝叶。4~5月花未开时,折取细嫩枝叶,阴干。

25 原形态

①柽柳

灌木或小乔木,高25~4米。茎多分枝,枝条柔弱,扩张或下垂;树皮及枝条均为红褐色。叶互生;无叶柄;叶片细小,呈鳞片状、卵状三角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3毫米,先端尖,基部鞘状,蓝绿色。花为圆锥状复总状花序,顶生,长2~5厘米,出自当年生枝端;花小,粉红色;苞片线状锥形,先端尖,基部扩大,较花梗长,萼片及花瓣均为5;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药卵圆形,紫红色,花丝细长;雌蕊1,柱头3裂,花盘褐色,5深裂,每裂片先端再分裂至中部成10裂状。蒴果狭小,先端具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福建、山西、陜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②桧柽柳,又名:华北柽柳、桧叶柽柳、鉆天柳、溪河柳、香椿柳。

本种与上种极相似,其主要区别点为: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苞片为椭圆状披针形,较花梗稍长;花盘5裂,裂片先端凹或近全缘。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于湿润堿地或河岸冲积地。分布河北、河南、福建、广东、云南、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地。

③多枝柽柳

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小枝纤细,无毛,有浅条沟,紫色或紫褐色。叶互生,为卵形至披针形的细小鳞片,覆瓦状,基部抱茎或半抱茎,先端渐尖,全缘,灰绿色或带白粉。单总状花序较稀疏地生长于当年幼枝上,长3~8厘米,再集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小,淡粉红色。花期夏、秋季。

分布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陜西、山东等地。

26 生境分布

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云南、福建、广东等地。

27 性状

干燥的枝梗呈圆柱形。嫩枝直径不及15毫米,表面灰绿色,生有许多互生的鳞片状的小叶。质脆,易折断。粗梗直径约3毫米,表面红褐色,叶片常脱落而残留叶基呈突起状。粗梗的横切面黄白色,木质部占绝大部分,有明显的年轮,皮部与木质部极易分离,中央有髓。气微弱,味淡,以色绿、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28 化学成份

含树脂、槲皮素。树皮含水分196%,鞣质521%。

29 药理作用

①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5克/公斤,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无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1克/公斤,无明显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引喘法)。

②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柽柳煎剂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③解热作用

人工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浸膏溶液12克/公斤,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210 炮制

拣去杂质,去梗,喷润后切段,晒干。

211 性味

甘咸,平。

①《履巉巖本草》:"凉,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苦微咸。"

③《本草从新》:"甘咸,平。"

212 归经

入肺、胃、心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从新》:"入心、肝二经。"

213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利尿,解毒。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咳喘,风湿骨痛。

①《纲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②《东医宝鉴》:"主疥癣及一切恶疮。"

③《本草备要》:"治痧疹不出,喘嗽闷乱。"

④《本经逢原》:"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关节风湿。"

214 柽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为散。外用:煎水洗。

215 注意

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

216 附方

①治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一西河柳叶,风干为末,水调四钱,顿服。(《急救方》)二西河柳煎汤,去渣,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乳母及儿,仍以西河柳煎服。(《纲目拾遗》)

②治斑疹麻瘄不出,或因风而闭者:西河柳叶、樱桃核,煎汤洗之。(《经验方》)

③治疹后痢:西河柳末,砂糖调服。(《本草从新》)

④治感冒:西河柳五钱,霜桑叶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服。(《陜西中草药》)

⑤治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卫生易简方》)

⑥治吐血:鲜柽柳叶二两,茜草根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217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赤柽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药。《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旨也。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癍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玄参、牛蒡子、麦门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癍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芒刺,大渴谵语,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

②《本草汇言》:"柽柳,凉血分,发痧瘩,解痧毒之药也。古云痧瘩,即今之瘄疹也,宜苦凉轻散之剂,则出而解。此药轻清升散,开发瘄毒,如瘄毒内闭不出,或出之甚多,难于解退,或解退后热发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赢瘦,致成瘄疳、瘄劳者多有之,以此煎汤代茶,日饮,瘄疹诸疾,渐自消减矣。与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③张寿颐:"柽柳,性温入血而善于发泄,治麻疹之不能透发者甚效,乃濒湖《纲目》所未详者。但透达之性极速,入煎剂不当过二钱,俗又以此煎汤作熏蒸揩洗外治之法,则麻疹既不透发,最忌感寒冒风,而乃脱衣露体,虽用热汤,必有流弊,不可轻试,如在春、冬天寒,尤为大忌。"

218 柽柳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柽柳细嫩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等应用。一煎剂:取鲜柽柳2两(干者减半),白矾6分,水煎两次(白矾分两次入煎),药液混合,早晚分服。二冲剂:以鲜柽柳3斤(干者减半),柽柳细粉半斤,白矾3两,制成冲剂100包(每包重5~55克),每次开水冲服1包,每日2次。三丸剂:用柽柳细粉1斤,白矾细粉24两,混合制成水丸。每次服2钱,每日2次。四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药1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均10天为一疗程。应用各种剂型(丸剂最多,冲剂次之,少数为煎剂或注射液)治疗1502例,其中甲组1025例为老年慢性气管炎,乙组477例为50岁以下的慢性气管炎患者。经1~10个疗程治疗,近期控制:甲组91例(89%),乙组97例(203%);显效:甲组360例(351%),乙组156例(327%);好转:甲组429例(419%),乙组179例(376%);无效:甲组145例,乙组45例。甲组总有效率为859%,显效以上为44%;乙组总有效率906%,显效以上为53%。实践证明,柽柳具有较好的镇咳、平喘、祛痰、消炎作用。对单纯型效果较好,喘息型次之,合并肺气肿者较差。一般用药后3~4天出现疗效,注射剂1~2天即可见效,最快者半小时即显平喘作用。有效病例在停药后,症状可以继续好转或稳定。虽有因感冒而复发者,但症状较轻,再用柽柳治疗3~5天,症状即被控制。治疗中极个别的有轻微副作用,如口干、头晕、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多,一般不影响治疗。

②试治鼻咽癌

取柽柳、地骨皮各1两水煎服,每日1剂。试治2例,分别在68天和3个月后,自觉症状缓解,原有鼻咽部的赘生物消失。半年后复查,鼻咽部赘生物未见再发。

21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柽柳的方剂 荸荠柽柳汤

bíqíchēngliǔtāng处方:荸荠90克柽柳叶15克(鲜枝叶30克)制法:将荸荠、柽柳叶一同

柽花散

拼音:chēnghuāsǎn处方:柽柳花(无花用叶,无叶用枝,然不及用花)、蛤粉、当归、甘草等分。制

四物滋阴汤

8分(口气出热者加重用),红花5分,柴胡1钱,赤柽柳3茎。功效:养阴。主治:麻疹暗黑焦枯,热盛不退,

更多用到中药柽柳的方剂

古籍中的柽柳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柽柳

俗名西河柳,性最透发。纲目柽柳下云,其枝叶消痞,解酒毒,利小便,不及治疹之用。宏治绍兴府志∶柽俗呼西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柽柳

赋注云∶柽似柏而香,柽中有脂,称柽乳云。先人云∶柽柳不与生长收藏相流通,超五行,纯二气,无杀罚,唯生

《专治麻痧初编》:[卷四强氏《痘疹宝筏》]麻疹论

出,出而复隐,此危急之兆也,速将前方加炒麻黄石膏柽柳之类以发之。如不出透,或喘更甚,此为不治之证也。

《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柳花

,故曰杨。柳枝弱而垂流,故曰柳。柳有蒲柳、杞柳、柽柳之别,喜生水旁,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棉纱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辨证录》卷十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 6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消丹饮 1 拼音

xiāo dān yǐn

2 处方

元参30克 升麻3克 麦冬9克 桔梗3克 丹皮6克 牛子6克 甘草21克 淡竹叶10片

3 功能主治

清心凉肝。治心肝火盛,发为丹毒,色赤而干,发热作痛者。

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摘录

《外科真诠》卷下

6 《辨证录》卷十 61 方名

消丹饮

62 组成

玄参3两,升麻2钱,麦冬1两,桔梗2钱,生甘草1钱。

63 主治

火丹。身热之后,其身不凉,遍身红紫之色。

6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丹化,不必2剂。

65 各家论述

此方用玄参解其浮游之火,以麦冬滋其肺金之火,用桔梗、升麻表散于毛窍之间,用甘草调和于脏腑,经络之内,引火外行,所以奏功神速耳。

古籍中的消丹饮 《辨证录》:[卷之十]火丹门(三则)

足,散其火之有余,使火外出,不在内攻可也。方用消丹饮∶玄参(三两)升麻(二钱)麦冬(一两)桔梗(二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九消渴门]消渴饮水过度

不可轻用。人参知母天花粉苦参宣连扁豆浮萍麦门冬黄丹(少许)上八味各一两。加黄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

自止。疹家不忌泻,泻则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又有疹收之后,饮食如常,卒然心腹绞痛,遍身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三]治消渴饮水过度诸方

后温服。治消渴。饮水过多。烦热不解。黄丹散方。黄丹(一两)胡粉(一两)栝蒌根(一两)甘草(半两炙微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八消渴门]消渴小便白浊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烂喉丹痧的病因 5 烂喉丹痧的症状 6 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 61 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 62 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 63 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 64 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 7 烂喉丹痧的治疗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烂喉丹痧的方剂 2 治疗烂喉丹痧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烂喉丹痧 1 拼音

làn hóu dān shā

2 英文参考

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carlatin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烂喉丹痧(scarlet fever[1][2]、scarlatina[1])为病名[3]。是指感受时疫,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1][2]。《疡科心得集》卷上:“夫烂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疠之毒,故长幼传染者多。”烂喉丹痧即烂喉痧[3]。又名烂喉痧,喉痧、疫喉痧、疫痧[3]。常发于冬春之季[3]。本病相当于猩红热[3]。

4 烂喉丹痧的病因

烂喉丹痧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3]。

5 烂喉丹痧的症状

烂喉丹痧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密肌红,宛如锦纹[3]。

分散小粒者为痧[3]。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疳,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3]。《喉痧正的》:“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

猩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3]。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3]。痧发透出则热减[3]。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3]。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3]。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3]。

6 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 61 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

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invading lungdefense phase[1])是指疫毒侵犯肺卫,以初起恶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2 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

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congesting qi phase[1])是指疫毒壅结上焦气分,以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3 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

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pervading both qi and nutrient phases[1])是指疫毒燔灼气营,以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4 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

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yin injury by lingering pathogen[1])是指余毒未净,耗伤阴津,以咽喉糜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舌红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7 烂喉丹痧的治疗

烂喉丹痧的治疗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3]。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3]。

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3]。

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可用凉膈散;若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3]。

若见大便泄泻,则仍宗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宜升麻葛根汤加味[3]。

若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如清营汤等[3]。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行气消癌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行气消癌汤 1 拼音

xíng qì xiāo ái tāng

2 处方

丹参25克,茯苓20克,郁金20克,砂仁15克,寸冬20克,瓜蒌25克,半枝莲50克,干蟾蜍3只,生水蛭15克,荷叶15克。

3 功能主治

理气逐瘀,甘寒润燥。主气结伤阴。

4 行气消癌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取液100毫升,每次50毫升牛奶冲服,日服2次。

5 摘录

赵葆昌方

古籍中的行气消癌汤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法

乳癌并吹乳)一因暴怒或儿口气吹肿痛作寒热者宜疏肝行气用流气饮复元通气散一乳痈肿痛身发寒热者宜用蒲公英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

通便处,要在良工消息得之,又未可拘守成法也。叶香巖曰∶痧属阳腑经邪,初起必从表治,证见头痛喘急,咳

《外科启玄》:[卷之四]癌发

癌发\p04a55a36bmp此疮发于神道灵台二穴。乃督脉兼膀胱经。多血少气。初起时不

《卫济宝书》:[卷下方法]黄芩散

半,以猪蹄煮熟,去蹄入前药,煎数沸,通手以绵惹洗癌疮,直至药冷为度。洗后使麝香膏贴。春冬一日一洗,

《疡医大全》:[卷三十五诸疮部(下)]癌疮门主论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张口抬肩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张口抬肩 1 拼音

zhāng kǒu tái jiān

2 注解

张口抬肩 证名。气喘发作时口张肩耸以助呼吸之状。见《伤寒明理论》。重证喘病患者多有此证。有虚实之分。《罗氏会约医镜》:实证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为肺经邪气实,治宜散之破之。虚证者由火烁真气,气衰而喘,致张口抬肩,宜用补益、镇摄、收敛等法,忌用破散药(《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参见肩息、息高等条。

治疗张口抬肩的方剂 定喘散

热。主肺热喘急,口干痰盛,夜不得卧,胸高气促,张口抬肩,面赤身热。用法用量:每服1钱,生姜汤水送下。

更多治疗张口抬肩的方剂

古籍中的张口抬肩 《证治准绳·杂病》:[第二册诸气门]喘

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摇肩,似 而无痛

《伤寒明理论》:[卷中]短气

。似喘而非喘。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喘者张口抬肩。摇身滚肚。谓之喘也。气上冲者。腹里气时时上冲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短气

成短气者气急而短促似喘而非喘喘则张口抬肩短气只是气促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抬肩似 而无痛也有责为实者(经

《伤寒括要》:[卷上]喘

(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气逆上行急迫而张口抬肩是名为喘或水寒射肺者或邪在表者或邪在里而喘心腹必濡而不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