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窑的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宋代汝窑的特点?,第1张

 临汝窑为中国宋代北方瓷窑之一。窑址分布在河南临汝县境内,以严和店窑为代表。临汝宋属汝州,亦称“汝窑”。临汝窑烧瓷始于北宋中叶,北宋后期至金代盛烧不衰。过去古陶瓷界认为,临汝县窑场宋时烧瓷有二:一是烧宫廷用瓷的御用汝窑业,二是烧民品用瓷的民间窑业。由于烧造宫廷用瓷的汝窑址尚未在今临汝县境内发现,所以现在所说的临汝窑则专指民间窑业。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窑是一处烧制御用青瓷的汝窑遗存,今被称为“汝官窑”,出土了较完整的碗、盘、洗、瓶、盏托、盂、器盖等20余件,胎质细腻,香灰色,青釉温润有鳞状片纹,裹足支烧,工艺精细。其特点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相类。

  临汝窑产品以食具为大宗。瓷器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钧窑系青瓷。青瓷的器类以盘、碗居多,样式简单。宋代瓷窑习见的瓶、壶、罐、枕等器物极为少见。器皿的胎质较粗,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釉层稍厚,釉中气泡较多。盘、碗器的胎体略厚重, 轮旋修坯较粗,圈足部位欠规整,多粘挂窑渣。钧窑系青瓷盘、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色泽纯正,釉质滋润,具有宋钧窑特征。一种于淡月白釉上显露鲜红斑的釉色,是独具特色的作品。

  临汝窑的装饰绝大部分青瓷饰以印花,刻花极少。另有光素无纹饰者。印花纹样均饰于盘、碗器内壁,花纹廓线凸起,以点线纹勾勒叶筋为其特点。题材以花卉为主,菊花、牡丹最多,还有枝叶纹、海水纹等。习用缠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现多彩的花姿。碗器多用缠枝式构图,六朵大小不一的菊花或牡丹花相间穿缀在弯转的枝茎上,仰覆有致。折枝式构图有两种:一种是一枝花的二方连续式布局,器壁上一根曲绕的枝茎缀着两朵盛开的花朵和大叶,花与叶的轮廓线凸起,筋脉线凹下,凸、凹线纹相衬,使花叶越显丰满;另一种是三枝花的交叉布局,每一枝茎上缀着两朵小花和舒展的小叶,纤秀清丽。有的折枝式与缠枝式布局并用,变化多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临汝窑青釉印花盘,六瓣花式的盘壁上印六株竖式折枝花,盘心上花枝缠绵,花朵怒放,花叶勾卷,与花瓣式秀巧的盘体相配,和谐美观,是装饰画面依形布局的典范。还有较为多见的团菊纹,通常在碗内壁印一朵无花蕊的团菊,有的则在团菊中心的圆圈内印一阳文“童”字或阴文“吴”字,可能是窑业主的姓氏。亦有在碗内壁印缠枝宝相花纹,碗心印“吴”字的。临汝窑装饰花纹中的海水纹颇有特色,以八到十层的圈线表现波浪层迭的海水,水中心飘浮一朵小花,很有落花流水的意境。有的于海水中心翻浮一小田螺,在青绿釉掩映下或隐或现, 极富艺术感染力。

  临汝窑青釉印、刻花瓷器与耀州窑青釉印、刻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相类,但质量逊于耀州窑,烧瓷时间亦晚于耀州窑。临汝窑的生产显然受耀州窑影响,故被认为属耀州窑系。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名称由来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一、汝窑瓷器真品特征-瓷胎特征

汝窑瓷器的胎质有薄有厚,胎色多呈浅灰色和灰白色,因其色调与燃烧后的香灰比较接近,因此素有“香灰胎”的别称。

二、汝窑瓷器真品特征-釉色特征

汝窑瓷器的釉色一般以天青色、粉青色、月白色为主,其中天青色堪称为最佳的颜色,古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赞美。

汝窑瓷器为乳浊状釉,釉色十分银润,施釉不厚,釉面呈失透状,釉中多含有气泡,所以古时称之为“寥若晨星”,釉面多有细碎的开片,一般无开片的器物不多见。

三、汝窑瓷器真品特征-器形特征

汝窑瓷器的器形十分规整,传世器物主要有碗、撇口碗、葵花口碗、盘、尊、出戟尊、碟、盏、盏托、洗、瓶、玉壶春瓶、胆式瓶盆、水仙盆、炉、壶、钵、器盖、盏托、套盒等。

四、汝窑瓷器真品特征-纹饰特征

汝窑瓷器大多数器物都以素器为主,兼有模印、刻划、雕塑等手法。纹饰图案题材中,龙纹、鱼纹、鸟纹、弦纹、乳钉纹、莲瓣纹等出现比较频繁。

五、汝窑瓷器真品特征-工艺特征

汝窑瓷器的烧造工艺极为考究,工艺十分精湛。一般的器物多采用满釉支烧的方式,即“裹足支烧”。器物的底部时常会见到细小的支钉痕迹,这些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因此又名为“芝麻钉”,仅仅有个别器物的支钉呈不规则的小圆形。支钉的数量从3-6枚不等,多作单数,仅仅是水仙盆为6枚支钉。

胎色方面表现为胎质细腻,对着光看有微微的红色。釉色方面表现为釉面开片较细密,多表现为斜裂开片,颜色大多为天青、粉青、天蓝色。

胎色方面,汝窑瓷器的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对着光线看能发现微微的红色,而胎色灰中略带着**,俗称“香灰胎”。看开片纹,汝瓷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

釉色方面,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釉色大多是天青、粉青、天蓝色,但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并且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的感觉。

在放大镜下观察汝窑瓷器,可以看到釉下有一些稀疏的气泡,釉面温润古朴,摸起来如绢丝,光亮莹润,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这也是汝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其产地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官窑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

汝窑制品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汝官窑的烧制时间短,作为贡品,中国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汝窑是烧造青釉的瓷窑,属于耀州窑系,因成功烧造出天青釉,而被宫廷相中,专烧贡器,器形丰富,规格齐全。初期汝窑器形是仿越窑青瓷器(最大特征是撇足),仿越窑而精于、超于越窑。宋晚期还专门烧制仿三代青铜器的祭祀礼器如水仙盆、三足洗、尊、方壶等;还有荷花类装饰造型的各种器物如碗、盘、香炉;以及装饰龙纹的瓶、钵、器盖等。

传世宋代汝窑瓷器的胎体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轻薄,第二点胎色为香灰色,胎骨轻薄,胎质看色粗松实则细密。汝瓷胎色呈浅灰、灰白,因其色调与香燃烧之后形成的香灰相似,因而俗称“香灰胎”。第三点是汝瓷胎质细腻滋润,坚致紧密,被誉为“铜骨”。

宋代汝窑瓷器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

汝窑施高铝低硅釉,属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釉色精光内含,温润如玉。而其他青窑瓷是低铝高硅釉,只有施厚釉才能呈青色,有玉质感。南宋官窑是石灰碱釉,需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南宋龙泉窑更是如此。这是汝窑与其他瓷窑最大的不同点。

2 汝瓷产生之前南北方青瓷窑业的发展概况

汝瓷产生之前,青瓷已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南北各地青瓷窑口积累有不少工艺技术经验,为汝瓷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1 汝瓷产生之前南方青瓷窑业的发展概况

浙江绍兴古称越州,是青瓷的原产地,称越窑。该地盛产“高硅低铝”质瓷石,可以在1150℃-1250℃范围内烧成瓷器。越窑于东汉末年率先烧出青瓷后,并在之后数百年间长期引领青瓷发展,是南方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窑口。越窑青瓷的釉面光泽感强,但釉层薄且透明,釉中铁的还原率不高(在40%-45%之间),釉色黄绿。中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兴起,青瓷茶具需求量大增,促进了越窑青瓷工艺的发展,唐中期至五代是越窑青瓷的鼎盛期,工艺技术发展快水平高,烧制出了专供官方使用的高品质青瓷“秘色瓷”。秘色瓷釉中铁的还原率高达55%,釉色青绿。秘色瓷釉的高还原率得益于密封匣钵工艺营造的强还原气氛,这是越窑工艺上的重要创新,汝瓷对此多有借鉴。越窑青瓷“釉”薄且透明,适合刻划印塑与釉相结合的综合性装饰手法。越窑的工艺技术和装饰手法影响了南北方许多青瓷窑口。

22 汝瓷产生之前北方青瓷窑业的发展概况

北方青瓷烧成年代晚于南方,这与北方“高铝低硅”质制瓷原料有关,这种原料需要较高的烧成温度(超过1300℃),烧成难度大。汝瓷产生前,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口是耀州窑。耀州窑地处陕西耀县,宋代称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受越窑影响很大,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北宋是耀州窑制瓷技术进步最快、青瓷品质最高的时期,烧成温度高达1300℃以上,能烧出光泽度透明度好的橄榄绿釉刻印花青瓷,整体风格与越窑刻花青瓷类似[1],橄榄绿釉的铁还原率在60%左右。耀州窑青瓷因品质精良被北宋朝廷选为贡瓷,影响广泛,是北方许多窑场竞相模仿的对象。河南中西部地区窑场深受耀州窑影响,也烧制刻印花青瓷,被划归耀州窑系青瓷,有邓窑(内乡窑)、禹州窑、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等[2],其中临汝窑是汝窑的母体。

3 汝瓷的产生与创新

河南是北宋重要的产瓷区,汝瓷出自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属汝州(原临汝县),故称汝窑。汝瓷的产生是继承融合南北青瓷工艺技术进一步创新的结果。

31汝瓷的产生受越窑和耀州窑的影响

越窑与耀州窑对汝瓷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越窑曾长期引领青瓷的发展,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顶级青瓷,汝瓷传承了秘色瓷的釉色和烧成工艺。北宋徐竞在《奉使高丽图经》中说“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文中“古秘色”就是越窑秘色青瓷,说明汝瓷和秘色瓷釉色十分接近。晚唐五代越窑使用了密封匣钵工艺,以增强匣钵内的还原气氛提高铁还原率,烧制出了釉色青绿的秘色瓷。密封匣钵装烧工艺被汝窑所采用,可见二者在工艺技术上有传承关系。

由于制瓷原料和地理位置接近,北宋时期,河南地区出现了诸多模仿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窑口,临汝窑就在其中。这些窑口之间产品竞争激烈,工艺技术交流频繁,发展迅速。北宋中期之前,官方用瓷多为越窑青瓷与定窑白瓷,北宋中期后,越窑逐渐衰落,定窑因采用覆烧工艺,器口多涩边不堪用,官方需要找到新的替代品,地处汴京附近的河南青瓷窑口进入官方视野,汝瓷在此背景下产生。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根据这段文献资料可知,汝窑脱胎于临汝窑,是在临汝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产品(汝瓷)出色,被官府选为贡窑,而临汝窑属于耀州窑青瓷体系。

32 汝瓷在釉色与工艺技术上的发展与创新

因成为官方贡瓷,汝窑在越窑、耀州窑的基础上对青瓷釉色进行了创新,创烧出“天青釉”。天青釉的铁还原率高达72%,呈蓝色乳浊状,釉面光泽柔和,质感如玉,具有含蓄高雅的宋代审美气质。为了烧制出天青釉汝瓷,汝窑工匠对青瓷工艺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制了二次烧成与厚釉技术,二是改进了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三是对烧成温度和气氛的有效控制。二次烧成与厚釉技术就是先将成型泥坯低温(800℃左右)素烧,增强坯体机械强度,方便多次施釉增加釉层厚度,烧成后釉色匀净,玉质感强,釉面缺陷少。温度和气氛是烧成技术的关键,为了控制好窑炉温度,汝窑新创制了一种窑室面积较小的椭圆形小窑,并采用密封匣钵装烧工艺提高铁的还原率[3]。天青釉的乳浊感与烧成温度密切相关,烧成温度要控制在1150-1200℃之间,否则釉就变透明。为了精准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汝窑工匠采用了火照和插饼技术,帮助观察烧成效果,确定升温、保温和止火时机。这些工艺技术上的创新与改进是成功烧制天青釉汝瓷的重要保障。天青釉的出现让青瓷材质本身的审美性凸显,不用借助“刻划画印塑“等其它装饰手法,出现了单纯以釉装饰的素面汝瓷,颠覆了以往透明釉青瓷的综合装饰手法。素面汝瓷的釉色纯净,质感如玉,与器物造型相得益彰,被认为是最具有辨识度的汝瓷。图1是北宋天青釉素面汝瓷作品。

图1北宋汝瓷三足弦纹炉

4 汝瓷的影响

汝瓷的出现反映出在青瓷发展过程中,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青瓷品质日益精良,青瓷材质的审美性凸显,汝瓷对青瓷审美的重新定位及其工艺技术路径,直接促成了北宋官窑青瓷和钧瓷的成功烧制,并对南宋官窑和龙泉窑青瓷有着重要影响。

41汝瓷对北宋官窑青瓷和钧瓷的影响

汝瓷出现后,史书记载北宋官府曾于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自置窑场烧制青瓷,称北宋官窑,但至今没有找到窑址,只能从传世官窑作品来推断它的釉色特点和工艺技术特征。北宋官窑青瓷釉色有三大特点:一是乳浊不透明,质感如玉的粉青釉;二是口沿釉薄露出胎色,底足不施釉露出胎色,称紫口铁足;三是深浅不一的冰裂纹开片釉,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金丝铁线与玉质般的粉青釉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端庄刚劲的艺术审美特色,丰富了官窑青釉的质地,如图2的北宋官窑弦纹瓶。陈万里先生曾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青瓷和北宋官窑青瓷作比较,发现二者的釉色非常相似,工艺技术上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推断北宋官窑烧制的青瓷离不开汝窑工匠熟练的制瓷技艺[4]。

图2北宋官窑弦纹瓶图

钧瓷是北宋末年在河南禹州烧制成的一种高品质青瓷产品,钧釉的主要呈色剂仍是铁,铁还原率与汝瓷类似(70%以上),同时含有少量铜(铜还原后呈红色),钧釉特点是大面积青蓝乳光釉面上分布着一块或几块紫红色斑,被称作“窑变”,钧瓷以“窑变釉”著称,是以“釉”为审美主体的又一种青瓷样本。钧瓷的出现受汝瓷影响很大,禹州和宝丰地理位置接近,汝瓷出现后,禹州一些窑场对汝瓷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模仿,采用本地原料烧出了钧瓷。1975年,河南省博物馆对禹州钧台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钧台窑是一个综合性窑场,窑区内既烧制汝瓷,也烧制钧瓷,钧瓷工艺采用了汝窑首创的先素烧后釉烧的二次烧成法与厚釉技术[5]。2001-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河南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了禹州神垕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现刘家门钧窑的工艺技术手法与汝窑一脉相承。

42 汝瓷对南宋官窑和龙泉窑青瓷的影响

汝瓷对南宋官窑青瓷有着重要影响。北宋末年,汴京官窑随北宋政权的覆灭而终结,政权南迁后在杭州另立新窑,称南宋官窑。叶寘在《坦斋笔衡》中对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间的传承关系有如下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另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可知,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在制瓷技术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史料记载的这两座南宋官窑遗址现均已被发现。学者们对宋代官窑青瓷样本进行了大量技术分析和实验性复制,以验证文献记载。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河南开封工艺美术实验厂合作,采用河南当地制瓷原料对北宋官窑进行复制。复制依据是按照北宋官窑在技艺上受汝官窑影响,而后该技艺又传到南宋官窑的这一承袭关系,以汝官窑青釉瓷和南宋官窑青釉瓷的研究分析结果作为参照,结果是复制出的粉青釉瓷胎釉显微结构与传世北宋官窑青瓷十分相似[6]。

汝瓷通过南宋官窑间接影响了南宋龙泉窑青瓷。龙泉窑是浙江地区继越窑之后最著名的青瓷窑口,中心窑址在浙江龙泉,故名龙泉窑。早期龙泉窑青瓷作品类似越窑,南宋中期后,龙泉窑青瓷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明显不是自身传统工艺演化的必然结果,而是直接受另外一种文化影响所至,这一影响来自南宋官窑[7]。南宋官窑制瓷技术对龙泉窑的影响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南宋龙泉窑调整了釉料配方,采用二次烧成与厚釉技术,烧出了粉青釉、梅子青釉青瓷,两种青釉的铁还原率在75%以上,玉质感极强,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了巅峰。

明清时期,青花瓷、釉上彩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兴起,青瓷衰落,但汝瓷仍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御窑厂曾沿用汝瓷的釉色特点和工艺技术路径仿制了不少汝瓷器,是明清青瓷的代表性作品。

5 结语:

汝瓷在青瓷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汝瓷出现之前,青瓷釉色青黄,釉层薄且透明,多采用综合性装饰。汝瓷的出现是对南北方青瓷工艺技术传承和创新的结果,汝瓷创烧的天青釉质感如玉,青瓷材质本身的审美性凸显。汝瓷对青瓷审美的重新定位及其工艺技术路径,影响了北宋官窑、钧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一系列以“釉”为审美主体的青瓷。

汝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如下:

汝窑瓷器特点为香灰色胎,汝窑瓷器古朴稳重,典雅大气,多为宫廷陈设之器、文房用器和日常生活用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最为重要的是,汝窑瓷器胎土淘练得十分精细,胎骨坚实,呈香灰色,胎壁较薄。

汝窑瓷器鉴别方法:汝窑瓷器的辨伪方法可以参考以上的基本特征,但是除此之外,芝麻钉痕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辨伪方法。北宋汝窑瓷器采用满釉裹足和支钉烧的方法,其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粒,支钉痕为白色,这说明当时古人制作支钉时所选用的瓷土是最优质的瓷土。现代仿品的支钉痕通常要比真品更大一些,甚至如绿豆般大小,而且多制成圆点形状。

汝窑简介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汝窑瓷器的胎都较薄,盘、碗、樽、洗等器物的壁与底几乎等厚,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其它汝窑不同。洗、碗、盘、茶盏托的圈足均向外撇,这种做法系模仿当时同式样的金银器,是受浙江越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青瓷的启发,在其它瓷窑中比较少见。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论官哥窑器”曰:“汝窑,余尝见之……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对照实物看,高氏说法基本正确,只是“芝麻花”一词用得不够准确,绝大多数汝窑盘、碗、碟、洗樽、注碗等的外底均留有芝麻粒大小的、芝麻粒形状的五个或三个支钉痕,系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所致。支钉等距离栽放在圆形泥饼或圆形泥圈上。应注意的是椭圆形水仙盆例外,其椭圆形底部有六个支烧钉痕,因为不管三个还是五个支钉,在椭圆水仙盆底上都无法摆放平衡。汝窑瓷器并不都采用“裹足支烧”,其瓶、盏托、熏炉、碗等采用垫饼垫烧者,圈足底端均无釉露胎。

支钉支烧的作用无非有二,一是因汝窑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垫饼垫烧,否则烧成后垫饼与器物的底足会粘连在一起;而是为防止器物塌底。考古发掘证明,五代时期湖南岳州窑和陕西耀州窑已使用细小支钉支烧瓷器,汝窑可能受到它们的启发。

北宋汝窑青瓷碟底部“蔡丙”款和芝麻钉痕

在器物的凸棱、口沿或弦纹凸起处,釉层较薄,致使香灰色胎在极薄的淡天青色釉掩映下呈现肉红色。而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时,可以看到气泡大小不一,略显稀疏,所谓“寥若晨星”。有学者认为汝窑瓷器釉内气泡“如星斗有距离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南宋周辉撰《清波杂志》(卷五)云:“辉出疆时,见彼中所用定器,色莹可爱……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窑瓷器釉中加有玛瑙粉末。有人将汝窑青釉中加玛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秘,其实并不神秘,因为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加入玛瑙,并不会改变釉的性质。因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窑工并不值得瓷釉和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窑工之所以要在釉中加入玛瑙,可能主要是好奇心所驱使,因使用天然矿物配成的瓷釉烧成后能呈现美丽的青色,而玛瑙属于天然美石,窑工自然会想象在釉中加入玛瑙有可能使釉变得更加美丽。

在一部分传世汝窑瓷器的外底錾刻有“奉华”、“蔡”、“寿成殿皇后阁”、“乙”、“丙”等铭文,其中“奉华”、“寿成殿皇后阁”是汝窑瓷器进入宋代宫廷后,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物底部。“奉华”是“奉华堂”用器的标志,“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蔡”字则是物主的姓氏,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权臣蔡京用器的标志。而“乙”、“丙”则是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将宫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别后,命宫廷玉作匠师将字刻于器物外底。除此之外,汝窑瓷器上几乎再无其它款字或铭文。

汝窑青瓷中有些器物属于该窑所持有,不见其它瓷窑产品,如椭圆形水仙盆、椭圆形碟、狻猊出香、腾龙出香等。有些器物造型则在宋代其它瓷窑中也有所见,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如茶盏及托、酒盏及托、罍子、玉壶春瓶、三足弦纹樽等。但没有比较久没有鉴别,总体来说,与其它瓷窑想必,汝窑制瓷工匠对器物形体、制作工艺、釉质釉色之讲究最为苛刻,可谓用尽心机,几乎达到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

后仿汝窑(釉)瓷器的鉴定要点:

作为一代名窑,自明代以来,汝窑瓷器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一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造型。

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面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都在仿制。但迄今为止,仿品很难达到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采用注浆成型者,更是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答曰: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的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于“钧釉”,釉色也多偏。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皇帝御制诗者,只要看看真正汝窑瓷器上所錾刻乾隆御制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的御制诗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期刻字水平。至于在仿品包金镶银者,更是属于别出心裁之作。

宋代汝窑的特点?

 临汝窑为中国宋代北方瓷窑之一。窑址分布在河南临汝县境内,以严和店窑为代表。临汝宋属汝州,亦称“汝窑”。临汝窑烧瓷始于北宋中叶,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