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典籍中(如论语,孟子等)有哪些关于商代始祖契,玄王的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在先秦典籍中(如论语,孟子等)有哪些关于商代始祖契,玄王的记载,第1张

《旬子 ·成相篇》明确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成汤。”

《列女传》卷之一《母仪传》: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之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之于亳。及尧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其后世世居亳,至殷汤兴为天子。君子谓简狄仁而有礼。诗云:“有娀方将,立子生商。又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之谓也。

颂曰:契母简狄,敦仁励翼,吞卵产子,遂自修饰,教以事理,推恩有德,契为帝辅,盖母有力。

三皇五帝的说法流传很久了,人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由秦始皇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形成了皇帝的称号,可见三皇五帝在炎皇子孙心中的地位之高。三皇没有确切的定论,在学术上有争论。三皇之名最早见于《吕氏舂秋》,三皇的分名最最见于《史玘·始皇本纪》中李斯的秦议,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和泰皇,泰皇最贵"。而《春秋命历序》则认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为了调解学术上的分岐,宋代的学者认为泰皇即人皇。关于三皇究竟是谁在学术上争论不休。仅汉代学者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说法一:三皇燧人、伏羲和神农,出自《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中也是这种说法。《春秋运斗枢》中认为三皇是伏羲、女娲和神农;《礼号谨记》中则把伏羲、神农和祝融看做三皇;说法四来自于《白虎通》一书,书中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和共工;说法五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和皇帝,这是西汉末年《世经》中的提法。目样五帝在学术上也是争论,不在本回答范围内暂不作答。《本人水平有限,在整理书写中如有错别字请指教,谢谢欣赏!》/

"三皇五帝"是我们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 历史 的深刻印象,也是我们华夏炎黄子孙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共同凝聚的寄托!

三皇是指:伏羲、神龙、黄帝;

五帝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当我们从商朝开始就有了明确文字(甲骨文)记载。在此之前还有夏、虞等年代,再往上是"三皇五帝"年代,从部分发掘考古文物来看,比如说河姆渡,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7000年前已经使用火、稻谷等食物,人类的进步早已经开始传承下来了。

上古年代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后世为彰显其德,封"三皇"为首,后世以此为景仰。所以我认为是可信的。

谈秦说汉(221)上古“三皇”中的“三皇”指的是谁?是真实存在的吗?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祖先极其推崇数字“三”。因此,司马迁亦以“三皇”开篇创本纪,“三皇本纪”。然而,“三皇”时期的资料失传已久,严谨的司马迁惜字如金,而只从“五帝本纪”开始,因此,“三皇”之争由来已久,很难考证。

最早提出“三皇”这一统称的是《吕氏春秋》,被发现最早指出“三皇”的文字记 录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的奏议。李斯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此后,关于“三皇”的不同记载便陆续出现。

如李斯所言,天下最高领导者,以泰皇最贵,那么也可以推论出, “泰皇”就是指“人皇”的意思 ,那么天皇、地皇、人皇,都是对应一个最高的尊称,类似于现代人的职务一样。那么最早的天皇、地皇、人皇又是对应具体的那一个人呢?

如上所示,多种记录,“三皇”之伏羲、神农是一致的,那么这两个人应该可以确定下来。剩下女娲、祝融、共工、燧人、黄帝五个人,其中那一位是最早称之为“三皇”之一,是华夏一个时期的统治者呢?我们具体来推论一下。

女娲:这位女英雄是神话里人类的始祖,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人类就是由女娲与伏羲近亲结婚而生。还传说他曾用泥巴造人,用五色石补天,折断鳖足支撑四极,治理洪水,杀猛兽,使人民安居乐业。她与伏羲在同时期,不应该并列为皇。

祝融:《山海经》记载,他是一位”绝地天通“使人神分界的英雄,身手不凡。《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也就是说祝融是颛顼的玄孙,颛顼是五帝之一,相相差一个本纪。因此,祝融不应该为“三皇”时期的人物。

共工:据《淮南子·天文》记载,他与颛顼争帝位,“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因此共工也是五帝之颛顼的同时期,不应该为“三皇”时期的人物。

黄帝:按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五帝之一,更不可能属于三皇时期的人物了。而且,蚩尤曾经打败了共工,黄帝曾经打败了蚩尤。也就是说,黄帝、蚩尤、共工都是与颛顼是差不多时期。因此黄帝也不应该为“三皇”时期的人物。

燧人:他是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促进人类进化,被后世奉为“火祖”。 如果用排除法,排除了女娲、祝融、共工、黄帝四位的话,剩下的燧人,被列为“三皇”之一 ,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

那么,天皇、地皇、人皇与伏羲、神农、燧人又将是如何对应呢?按照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的古代理论,应该是 燧人生伏羲、伏羲生神农

《尚书大传》将燧人列为“三皇”之首,即天皇。火,为太阳,太阳在天上,故称天皇,据《中国 历史 大系表》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就人工取火了。这些资料能证明燧人归属“三皇”最早的天皇。

《楚帛书》记载伏羲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这里能证明伏羲为燧人之后人。伏羲教人在大地上渔猎耕种,故称地皇。

神农,也就是炎帝,《吕氏春秋·古乐》:“ 朱襄氏 ,古天子炎帝 之别号。”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神农发明医药,救死扶伤,故称人皇。也就是说,神农排在三皇之燧人、伏羲的后面了。

按以上推测, 最早的天皇是燧人、地皇是伏羲、人皇是神农 。燧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熟食文明;伏羲创造占卜八卦,教人渔猎耕种;神农尝遍人间百草,发明医药。按照人类进化,“三皇”各自的擅长符合逻辑的。

但以上资料太多不是出自于正史,连司马迁也不能为之写入《史记》, 历史 上对其争论也很大,所以,关于“三皇”最早各自对应的人物,是个人认为最合理的分析之言,正确与否,是不是真实存在,仍待更多的人来考证。

2020/10/15

关于三皇,至今为止各个典籍上皆有不同版本,大概有八个版本的三皇存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三皇是出自《三字经》与先秦古籍《世本》中的三皇。

这两本书中对于三皇的定义是:太昊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

伏羲,中华上古人文祖神,是中国古籍中最早有记载的王,也是中医药的鼻祖,相传伏羲是燧人氏(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之子。也有版本描述燧人氏是三皇之一,在后面的文章中也有简单的介绍。

伏羲其母传为华胥氏,上古时代有一个华胥国 ,一位姑娘名叫华胥氏 ,华胥氏走到一个叫做雷泽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好奇心踩了一下,没想到竟怀孕了,一孕12年,后来生下了人首蛇身的伏羲。

伏羲与女娲同母,上古时发生了一场大洪水,伏羲女娲兄妹俩爬在一段朽木上,漂浮于水面得以活命。可是兄妹俩到处找不到人烟,于是在昆仑山上,两人商议成婚传人种之事,二人山头用滚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两人按照天意结成夫妻,繁衍了人类。

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绳为网、发明了瑟。伏羲在位时间长达111年,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伏羲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他以住所、植物、官职等作为姓,防止近亲结婚和乱婚现象,中华民族的姓氏也由此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神农氏是三皇之一,在女娲补天后不久,据传他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他出生的时候石洞涌出九眼泉,只要动其中一泉,其他八泉便随之而动,神农氏出生时全身透明可见五脏六腑 ,牛头人身,被大家奉为神仙下凡,而且他勤劳聪慧,长大就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关于神农名字的由来:有一次神农见鸟儿衔着种子,他认为这是天地派鸟儿给他送来的种子,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此大家又称它为神农。

神农氏看到人们生病痛苦不堪,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他曾经多次中毒,都是以茶解毒,后来神农氏因尝断肠草而亡,人们感念他,奉其为药王,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他战胜蚩尤(九黎族)和东夷,取得了华夏民族的统一。黄帝的生日是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生轩辕)。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黄帝为何被称为轩辕吧!

因为远古时期都是处于游牧民族的状态,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都很笨重,每一次的迁徙都令人痛苦不堪,黄帝也为此事烦恼,有一次,在一个刚刚搬到的新地方,刮起了大风,把黄帝的帽子吹跑了,可是帽子在大风中滚啊滚,也未见倒下,黄帝因此受到了启发,发明了轮子和车,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黄帝也因此被命名。

黄帝是一个发明家,给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就在黄帝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造出来的时候,天上飞下来一条金龙,金龙靠近黄帝,对他说:上天要召见你,因为你让中华文明更近一步。黄帝跨上龙背,随金龙而去,消失在云雾中。大臣感叹道:只有黄帝这样伟大的人才有机会升天啊!

后来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帝王 ,把皇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龙去鼎湖,意味着帝王的过世。

还有一个版本的三皇流传较为广泛,出自《尚书大传》:燧人氏、太昊伏羲、炎帝神农。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得以学会了煮熟食物,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日子,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篇章,因此燧人氏也常被认为是三皇之一,受万世景仰。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关于燧人氏还有个传说为:他是伏羲的女娲的生父、万姓之祖。

关于三皇还有很多版本,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三皇因其功绩和贡献,被华夏人民所敬仰。伏羲女娲和炎黄二帝都是国家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 历史 ,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发展和先祖的智慧。中华民族的发展,将会在更多华夏子孙的努力中,大放异彩!

感谢大家的阅读。

最早提出“三皇”之说的,是《吕氏春秋》,可“三皇”具体指哪三位,却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是天皇、地皇、人皇;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有说是伏羲、神农、祝融;有说是伏羲、神农、共工;还有说是燧人、伏羲、神农。 尽管对三皇的说法不同,但三皇的总称却一直未加改动。

为什么古人皆以“三皇”为限呢?大致是祖先崇尚“三”这个字的缘故,认为它具有增加和发展的含义。 如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皇”字,又是一个神圣高尚的称号。因此,谁配称三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解释了原始 社会 氏族和部落的发展 历史 。

女娲氏时代(约公元前100万年前) :她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女娲补天”使得人民安居;还传说她用黄土造人。这是母系 社会 神话的反映,女娲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造就人类的神。这些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母系氏族 社会 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燧人氏时代(约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7724年) :“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熟食,促进了人类的进化。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伏羲氏时代(公元前7724年—约公元前5800年) :伏羲发明了“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人民。伏羲时代是远古以农业为主,牧渔猎为辅,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是分部而治的国家形式 社会 ; 社会 基础是父系家族家庭;文化思想是阴阳、太极、八卦学说。

神农氏(炎帝)时代(约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4513年) :神农从百草中筛选出了“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后人为纪念炎帝造福人间的功绩,将炎帝尝百草的一片林海取名为“神农架”。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当时母系氏族制度繁荣时期,原始 社会 农业开始发展的 社会 情况。炎帝族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

以前已说过了,简单的讲,三才者:天地人、三皇同理。但由天皇来治世、地皇收五谷、留下人皇穿衣襟。地皇是神农,是五帝之中的赤帝(炎),是五老中的火精子,五老化五帝。这些问题不通道法和易经,岂可知矣?这都是中华之根,别问了,凡夫、还是糊途下去吧。

盘古开天地,为洪荒宇宙,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此为一方世界,孕育万物。人族出,尊伏羲为 天皇 ,又出神农氏,号 地皇 ,神农一脉传至炎帝,黄帝轩辕氏出,黄帝善战,兼并炎帝及蚩尤部落,建虞朝,即位 人皇 。由此,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合称 三皇 。皇帝和后世继位者颛顼(zhuan xu)、帝喾(ku)、帝尧、帝舜,合称 五帝 。舜之后大禹继位,大禹之子启建夏朝,“三皇五帝到如今”便由此而来。

三皇,很多人认为是伏羲,女娲,隧人,但是又不像,在道教中,三皇可是有大来头,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中,老君曾点化三皇。

在另外书籍中,又点名三皇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人,天皇氏兄弟十二人,留下藏山易,创立了数字,继而创立了天干地支,其中一人,号称元始天王。姓望名获,字文生!也有一人号称盘古。

地皇则不同,姓岳名鉴,字子元,号文悦,其中一兄弟,号称灵宝,一样兄弟十二人,这些人,分三辰,定阴阳,晓日月,在历代神仙通中,记载地皇氏以白天为一昼,月夜为一夜,一天十二时辰,一月三十天,以十二地支基础上为十二个月为一岁。

到了人皇时代,人皇兄弟为九人,九人分管九州,骑云车,架六羽,各力城邑,有人说人皇氏是女娲,但是在淮南子曾记载,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今中国曰赤县神州,而赤县近昆仑虚矣!

三皇时期,天皇统治时期可是达到了三十六万年之久,而地皇统治了三万六千年,人皇就传到了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年,之后才是伏羲女娲政权的时代。

三皇的说法嫉妒,流传较广的有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当时没有可以详细记载的文字,都是口口相传,到了如今更是大多以神话性质出现,我认为三皇极大可能是存在过的,尤其为神农氏,相传黄帝之前就为神农氏统治,但远古 社会 发展较慢,究竟是统治了几百还是几千甚至几万年,那就无从说起了。

上古三皇燧人氏苍渠皇、伏羲皇、女娲皇。

白起、田忌、赵奢、苏秦、张仪、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赵括、吕不韦、庆忌、田单、要离、专诸、荆轲、高渐离、刘邦 项羽 张良 嬴政 阎乐 韩王孙 赵高 李斯 张彪 千斤顶 西门雁 虞姬 海姑 胡姬 扶苏 胡亥 秦娥 蒙恬 侯隽 曹参 萧何 樊哙 吕雉 徐福·····有很多真实存在的人物

姓名考证

尹喜 ,又名尹子。古书中出现最多的记载为关令尹喜。《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记为关尹或关尹子或尹子或为关令尹喜。列子中曾多次出现尹子与尹喜等词由此可见其名为尹喜。在东汉宫廷撰写汉书时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确记载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医隐德仁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回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关尹一词被误读成官名是因为《国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门尹除门“中关尹二字由于当时没有标点符号的误会。正式的官位称呼应该是门尹。《庄子》:门尹登桓。春秋时有门尹般、门尹且渠。

角色经历

关尹子 ,先秦典籍《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主要评述其思想,对于其生平记录极少。最早的生平记录是西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关尹子在函谷关拦住老子,强行留下《道德经》的故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周敬王时为函谷关令尹喜,先秦时县(今天水市人),母鲁氏,生喜。眼有日精

,天日之表。少好坟(三皇之书)、索(八卦之书,书名)、素(《太公素书》)、易(《易经》)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周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招为东宫宾友。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发挥道德二经。

天水市东伯阳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联一付,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可谓对尹喜思想的恰当概括。

据有关史料记载,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虚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样保持“心平体正”,并解释说:“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说明这种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够治身治国,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经并约定“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公元五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雍卅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会访尹喜的神话故事。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尹喜岩“古有铜床玉案,今无”。元代罗霆震呤《尹仙岩》诗曰:

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函关道德经。

不待邛州乘鹤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详细的生平事迹,但历代武当山志都记有他在武当山活动的踪迹。勿庸质疑,尹喜成为第一位来武当山实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并被道教教徒尊称为“玉清上相”。

《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等书记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

《中国名人大字典》载“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

《庄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为:“以本为精,经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

,澹然独与神明居。”《吕氏春秋》谓:“老聃贵柔,关尹贵清。”东晋道都理论家葛洪对《关尹子》推崇备至。认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说。《关尹子》在《百子全书》列在道德经前,可见其书的份量了。

魏晋进梁湛所著《楼观本起内传》称:历代时君世主相继在尹喜故宅楼观台建庙立观,召致幽人逸士度为道士。战国秦汉间有名姓可考者有尹轨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道士云集楼观,形成了中国道教奉老子为祖师的楼观派,一直延续至今。周至楼观台为中国闻名于国内外的道教丛林。

道教学说最早的传播者。

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为柱史,尹喜之为关,令仇生之仕殷,马丹之仕晋,海蟾之仕燕,亦虽更仆,数求其名,昭史册祀重典章者。”

尹喜与老子

尹喜是天水籍历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贤名士,闻名中外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由他承传

推广于世的。两千多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政治、军事、史学等学术界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非常,尹喜的功德是无量的。

大型辞书《道藏·尹喜传》、《水经注》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动在渭河中上游一带,除了伯阳柏林观、讲经台等地之外,他们还去过秦州区的老君台、玉泉观、崆峒山、敦煌等地。

尹道寺与老子讲经台相距约数里路,殿宇中祀尹喜圣像。尹道寺建筑规模不大,殿前悬挂古联一副,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颂《道德》”,对尹喜给予了历史的精辟颂扬和评定。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青羊宫

青羊宫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是该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因为在它的主要殿堂三清殿中,有两只用铜铸的青羊,所以得名。它们也成为了青羊宫的象征,吸引了无数的游人。

青羊宫创建于唐朝,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经在这里避难,给它增添了传奇色彩。1667年康熙皇帝时,青羊宫进行了重新修复,以后又不断扩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气势宏伟。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里面的混元殿高大雄伟,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三清殿是主要建筑,高大而庄严,供奉着三清像,大殿的左侧悬挂着重约3000公斤的一口大钟,还有重达1000公斤的生铁香蜡筒一对。

青羊宫内最宝贵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经典,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为研究道教的珍贵资料。

关于青羊宫的历史,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纪》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君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君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观的规模已相当大。

天宝十五年(775),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居于观内。恰好伟大诗人杜甫居住草堂,亲见雨映行宫,即景赋诗《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据记载,在观内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便将古篆玉书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僖宗返回长安,认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青羊宫的宏大格局,

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宫观落成之后,报导象盛极。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这样一来,青羊宫便成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了。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毁于天灾兵焚,破坏惨重,已不复唐宋盛况。今所见者,均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陆续重建恢复的,在以后的同治和光绪年间,又经多次培修,改革开放后又多次修葺。

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

民间传说一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

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民间传说二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00多字。这就是历史上老子西度过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战国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庄子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民间传说三

传说尹喜任函谷关令期间,一次在观察天象时,发现从东方飘来一团紫气,他意识到将有伟大的人物到来。不久,果然看见老子(也称太上老君,道教的创始人)骑着青色的牛经过这里。尹喜赶紧出来迎接,诚心请老子在这里休息几天。老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就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并向他传授了修炼的方法,还应他的请求,写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经》。临别时,老子跟他约定,1000天以后在四川相会,然后就浑身发出金光飞到天上去了。老子走后,尹喜一面刻苦修炼,一面整理老子的著作,写成一部道教经典,还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了一部叫《关尹子》的书。1000天时间到了,他就按照约定前往四川和老子相会,老子称赞他的成就,并封他为无上真人,一起升到天上去做神仙。

尹喜墓

尹喜墓,位于涡阳县天静宫东二公里处,S202省道从该地北侧30米处通过。

原墓占地1000平方米,高约9米,俗称尹子孤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尹喜墓于50年代初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曹霖扒墓”上了辞书,成为当时一大新闻。尹喜,又名关尹,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原系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周昭王23年,天下大乱,他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与关尹子,后不知所终。因此,尹喜被称为老子大弟子。同时又是《道德经》的传世之人。道教奉为经典,称《道德真经》。尹喜不忘恩师,晚年遂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葬于此,把自己的躯体留在这里,让自己的忠魂永远守护老师诞弥之地,以示虔诚和报答五千言教诲之恩。尹喜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籍记录

列子

《列子·黄帝》:列子问 关尹 曰:”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於此?” 关尹 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鱼语汝。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也?天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焉得为正焉?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S,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於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物而不b。彼得全於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於天乎?圣人藏於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列子·仲尼》: 关尹 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箸,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列子·力命》: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故贵之或不生,贱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或贵之而生,或贱之而死;或爱之而厚,或轻之而薄。此似顺也,非顺也,此亦自生自死,自厚自薄。鬻熊语文王曰:“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算之所亡若何?”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

《列子·说符》:关尹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知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兹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於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杨朱》: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闲。孟孙阳曰:“一毛微於肌肤,肌肤微於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柰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E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徙说他事。

庄子

《庄子·杂篇·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馀,岿然而有馀。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拙矣。”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庄子·外篇·达生》: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於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吾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S,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r中,是故{物而不b。彼得全於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於天乎!圣人藏於天,故莫之能伤也。”复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於人,民几乎以其真。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於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听群众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後。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在先秦典籍中(如论语,孟子等)有哪些关于商代始祖契,玄王的记载

《旬子 ·成相篇》明确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成汤。”《列女传》卷之一《母仪传》:契母简狄者,有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