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菊花的品德的诗句
1 关于菊花品德的精典诗句
2 关于歌颂品德的诗句
关于菊花品德的精典诗句 1形容菊花品德的诗句
形容菊花“品德”的诗句:1 寒菊 / 画菊宋代: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代: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3 咏菊唐代:白居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4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代: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5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宋代: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菊花的象征: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雅纯洁的象征。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
2形容菊花品德的诗句
形容菊花“品德”的诗句:
1 寒菊 / 画菊
宋代:郑思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3 咏菊
唐代:白居易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4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5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宋代: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菊花的象征:
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雅纯洁的象征。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
3描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的古诗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元稹《菊花》
秋丝饶舌似陶家,偏饶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有关菊花品质的古诗,多多益善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元稹《菊花》
秋丝饶舌似陶家,偏饶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韵 >>; 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
不尽风流写晚霞;
信手拈来无意句,
天生韵味入千家。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
再度辉煌任自威!
淡巷浓街香满地,
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5关于品德修养的诗句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关于歌颂品德的诗句 1 歌颂品德的诗句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1326239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2 赞颂人的高尚品格的诗句
古诗:竹石
竹 石
(清)郑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3 关于人精神品德的诗句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石灰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练,敢于粉身碎骨的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赞美了岩竹顽强而有执着的品格,含蓄的表达了诗人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两首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 赞美花品德的诗句
咏梅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梅花绝句(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5 歌颂品德的句子
歌颂品德的句子有:
1、道,本义是供行走的路,德,却不仅是登高、攀登,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更应包含美和善的一些行为标准。
2、当道德被人所淡忘社会多么广阔,而在道德的背后,却又无处不存在着黑暗。当人类将道德所淡忘,那黑暗的一面也就随之被放大开来。
3、从学会说话起,常看到妈妈的道德行为;从上学读书起,常听到老师的道德话语;从成熟长大起,常学着生活的道德方法。道德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
4、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就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5、社会就相当于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好与坏交织在一起,令人辨不清方向。而当“道德”这根“网丝”被抽断,也许人们的生活就将面临着黑暗。而我们更要行动起来,将善良的一面发扬光大,也让道德永记于每个人的心间。
念奴娇
郑板桥
其一 ⊙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注释
欧刀吴斧:《后汉书.虞诩传》,“宁卧欧刀,以示远近。”欧刀,行刑的刀。
吴斧指吴刚砍桂树的斧。
风利何曾泊:据《晋书.王浚传》,晋帝要浚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船过秣陵,
浚指着船帆对王浑的信使说“风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抢功去了。
其二 ⊙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注释
公瑾伯符:周瑜和孙策的字。
炎刘:指汉家朝廷。汉尚火德,故称炎。
老魅:指曹操。
其三 ⊙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注释
管领春风:韦康赠薛涛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夷光:西施的别名。
倾城哲:《诗经.大雅.瞻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其四 ⊙ 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注释
:把人折磨,令之愁怨。黄庭坚《宴桃源.书赵伯充家小姬领巾》,“天气
把人 ,落絮游丝时候。”
其五 ⊙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其六 ⊙ 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
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
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注释
饧箫:卖麦芽糖的人吹的箫。
缲车:即缫车,缫丝工具。明清江南文人诗词中,此词屡有出现,但是今天的选
集之类的书中的解释,什么“有轮可转”等等,都在闭眼浑说,因此这里要多写
几句。兄弟查过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内有缫车图),并和亲眼见过手工
缫车的前辈对证过。所谓的“轮”,其实是两个相同的竹木长方形框架,可以绕
着它们共同的、垂直于长边的中轴线旋转。缫丝时,把十来个茧放进沸水锅中,
用竹片搅拌。等丝头出来后,把两个框架撑开,接上丝头,再转动它们,丝就慢
慢地绕上了框架的短边。收丝时,把框架合拢,绕过框架的周长变短,就可以很
容易地把丝取下来。要真是个轮子,取丝要麻烦多了。这一段和欣赏诗词没什麽
大关系,只是一说到江南旧景,兄弟就有点口无遮拦∶-)。
其七 ⊙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
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
有人牧马,城头吹起 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
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
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注释
再曰荷荷:梁武帝晚年信佛吃素,侯景兵乱,宫内食尽,武帝索蜜不得,曰“荷
荷”〔此处为怨恨声〕而卒。
跏趺:结跏趺坐的简称,僧人修禅时把脚掌搭在大腿上的坐法。
其八 ⊙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
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
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
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
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
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注释
迷楼:隋炀帝在扬州建迷楼储美女*乐。
萧娘:隋炀帝的皇后。据野史,炀帝曾夺宇文化及的爱妾沙夫人,宇文化及弑帝
后,*萧后以报复。
其九 ⊙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
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
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
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
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注释
生公宝志:生公,六朝时高僧,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称。宝志,齐武帝
时高僧。武帝将其收付狱中,旦日又见游行市里,既而检校,则犹在狱中。
其十 ⊙ 孝陵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
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翁仲衣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
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
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
蛋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
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其十一 ⊙ 方景两先生庙
乾坤欹侧,藉豪英几辈,半空撑住。
千古龙逢源不死,七窍比干肺腑。
竹杖麻衣,朱袍白刃,朴拙为艰苦。
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闳颠散适,岳降维申甫。
彼自承平吾破裂,题目原非一路。
十族全诛,皮囊万段,魂魄雄而武。
世间鼠辈,如何妆得老虎!
注释
闳颠散适:这个“散”,指的就是西周老臣散宜生。
岳降维申甫:《诗经.大雅.嵩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其十二 ⊙ 宏光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后来狂客。
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
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
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
国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
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
注释
宏光:南明福王的年号。应为“弘光”,避乾隆(弘历帝)讳而改。
马阮、高刘:“马阮”指宦官马士英、阮大铖。福王时分淮扬为四镇,令高杰、
刘泽清、黄得功和刘良佐统领。孔尚任一曲《桃花扇》,把这几个人如何误国、
如何投敌,唱得天下尽知。
隆万:隆庆,明穆宗的年号;万历,明神宗的年号。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这些不用翻译}(郑燮)做山东潍县知县,有好的政治声誉。在任上十二年,监狱囚犯没有人好几次。因为那年闹饥荒,他为民请命,要求赈灾,忤逆了上司,于是以生病为由请求归乡。离职那天,老百姓哭着挽留,家家画他的像来祀奉。郑板桥为人磊落洒脱,性格孤傲。(出淤泥而不染)
他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画兰花的叶子用焦墨,用草书中竖长撇的方法;他画的竹神似苏东坡,多的时候不乱,少的时候也不会让人觉得太空,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习惯画法,又好看又挺拔,独一无二。
郑板桥的书法也很有特色,结合了隶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的风韵,圆润饱满,古风灵秀;尤其是他的楷书,特别好,只是作品不多。
郑板桥诗的风格接近于白居易和陆游,特别是几篇缅怀古代的,激昂慷慨。
他的词也比较有特色。
在当时有「郑虔三绝」之称。
他的著作有《板桥诗钞》,市面上流通的有手工抄写和刊印的。
《板桥诗钞》后面附带几篇家信,感情真挚,语言诚恳,很感人。
所刻诗钞、词钞、道情十首,和舍弟十六通,流行于世。善书法,自称“六分半书”。又以闲暇创作兰竹,凡是王公大人,卿士大夫,诗人词伯,山上老和尚,黄帽子冶炼客,得到一片纸只是字书,都珍惜收藏架。但我从没有向其他人认为名字。只有同邑人鳝、复堂友好。复堂起家孝廉,以记事为内庭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城及江淮湖海,没有不希望羡慕赞叹羡慕。当时我正应童子试,没有什么名气。二十年后,以诗词文学与之相比竝齐声。要画的,要说再堂;索字文的诗,要说我。而且感到幸运,可能与前代贤人埓啊。我不是关门读书的人,长到古松、荒寺、平沙、远离水、峭壁、墓地之间,但是没有了,不读书的。求精求当,当便粗的精彩,不该那么精明的人都粗。考虑的,考虑的,鬼神相通的!
郑燮,原名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郑燮传》的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②,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③,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④,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⑤。著《板桥诗钞》诸书。
译文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作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足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拓展
郑燮
板桥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代“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在其父办的塾馆接受了启蒙、读经教育,勤奋异常,达到“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的状态。他不同于历代儒生那样仅痴迷诵读经书,而是“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部一类,靡不览究”。因而他从小就受到更广阔文化知识的熏陶。他青年时代去了真州毛家桥(今江苏仪征)跟著名词人陆种园学习填词,接受了严格的艺文创作训练。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板桥在青壮年时代同样热衷于此道而为之奋斗不已。
约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板桥年十八岁考中秀才。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二十六岁来真州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四十九岁之间郑板桥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受到扬州达官盐商资助,远游山水,行踪遍及赣、湘、冀、鲁等省。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他赴京师与僧人、期门、羽林子弟(宫廷侍卫)结识。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赴金陵乡试,考中举人,时年四十岁。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诗云:“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可见,佳音传来,涌上诗人心头的不仅是喜悦兴奋之情,而是首先想到的是“举家欢乐又增悲”,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现实。接着,为此发了一通牢骚,诗云:“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为自己走上这条道路付出的艰辛而感慨万千。此后不久他游历了金陵和杭州,作诗数十首,表达出自己的极好心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他因患疮未能按期赴京参加会试,而去了润州(今江苏镇江)焦山读书备考。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郑板桥时年四十四岁,赴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二甲取九十名),他回到客邸画《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且自题“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可见他当时的兴奋心情溢于言表。他后作“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章,记录了自己在科举道路上的历程。郑板桥虽然中了进士,但不能马上被授官。此后他为谋一官半职,颇费一番心思,为此他赴京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康熙皇子、乾隆叔父,酷爱书画,板桥通过诗文之交结识了允禧。期盼了数十载,终于在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板桥五十岁时,被清廷吏部授任为山东范县县令,从此他步入十余载的宦海生涯。
郑板桥出仕,先后任两处地方官:先任山东范县知县,后任山东潍县知县。
板桥在范县任职四年,即从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到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范县是鲁西小镇,所处位置,确在历史名邑之中,“朝歌在北,濮水在南”。但该县仅是“弹丸小邑”,人口不多,且较荒凉贫困。诗云:“小城荒邑,十万编氓”,这与板桥家乡扬州领二州六县,人口为三百二十六万余人、平均每州县约四十余万人相比当然要逊色多了。范县城内住户稀零,衙署冷落,有诗为证:“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廨破墙仍缺,邻鸡喔喔来。庭花开扁豆,门子卧秋苔。”这大概就是范县当时的真实景象。
当时范县衙署仅有官吏八名,包括知县一名、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员、医学训科一员、僧会司僧会一员、道会司道会一员。从中可知当时署务并不繁忙。板桥按兴趣所至还可作诗文书画以自娱。 当曹州姚太守下县巡视时,郑板桥向他呈诗一首,诗云:“落落漠漠何所营,萧萧澹澹自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无聊挂姓名。布袜青鞋为长吏,白榆青杏种春城。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诗中表达他上任后的'心境,且表现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后来在他写的《范县诗》中,对当地的各项生产活动做了详细描述,充满好奇心地开列出这里生长出的各种土特产。本诗没有到此为止,触景生情,诗人照旧联系到这块土地上的生产者。诗云:“借问民苦疾,老人不识官,扶杖拜且泣,官差分所应,吏扰竟何极。”从中发出他体恤民众的心声。
在范县的任上,他开始尝到从政的艰辛,当然也积累了当县官
的实际经验,为他后来赴任潍县知县打下了基础。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时年五十四岁。虽然这是平级调动,但毕竟潍县要比范县富庶,是鲁东一大邑,潍县这座活动舞台是范县不可比拟的。不过作为诗人画家素质的他,容易产生感情波动。潍县是一片平原,缺少山川壮美景色的点缀,因为郑板桥平生酷嗜山水,他来到这里享受不到,故而撰写《恼潍县》诗一首表白了来潍县的后悔心情:
“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
宰官枉负诗情性,不得林峦指顾间。”
他为自己的艺术灵感得不到闪发而产生了烦恼,不过,这仅仅是他的一时之念,不久他就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这可以从他日后的潍县诗文得到证实。
潍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烘托出这位著名的艺术大师和清官形象。潍县是历史文化名城,而郑板桥是我国近三百年来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把他们之间联系在一起。
潍县古称北海、潍州等,清代隶于莱州府,位于鲁东,北濒渤海,南倚沂山,西临青州府,东靠昌邑、高密诸县。据乾隆二十五年所编纂的《潍县志》记载:潍县地域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一户人家、人口十五万五千零二十一人。此年距郑板桥辞官仅七年。郑板桥任县官时,潍县概况亦应如此。
潍县物产赡富,农业盛产粮食、蔬菜、果木等,更有鱼盐之利,丝织业久负盛名,工商发达,史载这里“民务农桑,有富庶之风”。
潍县城东有潍水流经,东北入海,城内贯穿白浪河,划为东城、西城。西南有程符山相倚。这里南来北往、四通八达。
潍县历史悠久,经文物普查揭露,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境内广泛分布,已查明者百余处。前不久发掘的寿光边线王遗址表明,四千三百多年前这里已建有龙山文化古城堡。夏商时期多有东夷古国分布其间,有寒、斟灌、逄伯陵、薄姑氏等古国相继在这里建立。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其地大部分皆属齐邦。汉属北海郡。此后,为州、为县,沿革不一,历来是近靠海邦的工商重镇。
这里人才辈出,涌现出过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和徐干、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文学家苏轼、《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与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夫妇等,他们或出生于此、或在这里任过官、或曾在此地居住过,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在郑板桥到来之前就曾经生活在这片沃土上,他们在潍县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郑板桥来到潍县之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游历到了潍县,并留下《潍县》诗一首。诗云:
人臣遇变时,亡或逾于死。夏祚方中徵,靡奔一人尔。二斟有遗迹,当日兵所起。世人不达权,但拜孤山祀。
我行适东方,将寻孔北海。此地有遗风,其人已千载。梦者动刘备,一为却管亥。后此复何人,崎岖见荒垒。”
在明清巨变、风云际会的环境下,顾炎武踏访潍县,为“此地有遗风”而感慨万千。总之,潍县这块沃土,客观上为郑板桥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郑板桥在潍县的政绩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时年五十四岁。他到任后,面对的挑战就是鲁东连年灾害。他到任前一年,即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潍县就发生了海水倒灌,庄稼不收,疫病流行。到任后,从八月起无雨,大旱,庄稼颗粒不收,“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自十一年八月不雨,至是年夏五月十八日始雨。”十二年,又连续大雨,大涝。鲁东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十三年连续遭灾,“大蝗疫,水饥”。十四年春,饥荒,秋大熟丰收,连年灾荒结束。
面对这一连串的严重灾情,板桥被饥民们的悲惨境遇所震撼,他饱含着对饥民们的深情,作《逃荒行》诗一首,描绘出一幅令人惨不忍睹的流民图。《逃荒行》以叙事诗的形式,叙述了逃荒者们的悲惨命运:灾民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卖儿卖妻,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走上闯关东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在途中又遇到豺狼和猛虎的攻击和吞噬,还有盗匪的横劫。逃荒者因为饿得瘦骨嶙峋,连饿“虎亦弃不取”,到处是饿殍遍野,弃婴哀嚎,经过风餐露宿,一日复一日,在穿越了当年隋唐北征的古战场之后,来到深山密林开荒种地,才看到了一线生机。诗中句句凝结着饥民们的血与泪。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著名诗句,一直为后世所引用,借以表达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之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全诗是指郑板桥题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诗。全诗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全诗的意思是:在县衙的屋子里躺着,忽听风雨中竹子的萧萧声,以为是民间百姓受苦和病痛的呻吟声。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州县官吏,百姓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怀。
关于全诗的原文及其解释、译文、赏析等内容,请见下文。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全诗意思(一)全诗如下:
郑板桥题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诗。全诗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字词解释:
1潍县署中:潍县衙门中。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郑板桥时任山东潍县知县。
2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3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御史中丞,故称“中丞”。作者将此画与诗赠送给他。
4衙斋:官衙中的书斋,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5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6吾曹:我们。
7关情:牵动情怀
(三)全诗译文:
在县衙的屋子里躺着,忽听风雨中竹子的萧萧声,以为是民间百姓受苦和病痛的呻吟声。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州县官吏,百姓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怀。
(四)全诗赏析:
这是郑板桥于1746至1747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诗。第一、二两句借物寓意。诗人听见竹子被风吹出萧萧声时,不禁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呻吟之声。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却心系百姓的情怀。第三、四两句畅述胸怀,写自己官位虽微,但担当着为民解忧的责任。“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照应了题画内容,又形象地表达了官民亲密的关系,表达对老百姓的深切关爱和同情。
郑板桥在诗中,把个人的命运与民间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这首诗因其贴近民众与深深的爱民之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二、关于作者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坊知县,后因帮助农民胜讼以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寄居扬州。任职前后均以卖画为生,擅长画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诗钞》《词钞》《家书》等,有《板桥全集》。
歌颂菊花的品德的诗句
本文2023-10-12 23:02: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