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此三书有何异同?甲乙经为何没有录五运六气内容?
《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这三本书都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它们的异同如下:
1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针灸专门著作,主要介绍了针灸的穴位、经络和刺灸方法,以及一些临床实践经验。
2 《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的节略本,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脉诊、针灸和药物等内容,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3 《类经》是一部对《黄帝内经》进行分类整理的著作,全书分为“天时之旨”、“五运六气”、“脏腑经络”、“针灸奇穴”、“脉法”、“病证”、“经穴考正”、“杂说”等13部分,对于学习中医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至于《针灸甲乙经》为什么没有收录五运六气内容,具体原因不详。据推测,可能是因为五运六气属于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范畴,与针灸学的关系不是非常直接,所以没有被收录。此外,五运六气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深入理解才能掌握,可能也不是针灸学的主要关注点。
实五运六气中所谓六气、五运之变化,并非指气候之寒、温、火、燥之变迁,而是指“气”之变化。燥寒晴雨有形,而气化则无形,是以常见湿雨连绵,而鼻干、目赤、燥金之病迭现之情,此张氏所不知也。此可由“春主风”而春天并无台风,可以得到明证:六气与气候无关。
三、四方虽有晴雨之异,然其气则有同化者。是以每年流感之病,型式四方皆同。西元1910、1917、1920年,全国鼠疫流行之际,一时数省同病,四方同证。可知气化非可以有形之气候论之也。
四、五运六气之学明,则伤寒六经辨证之理明;伤寒六经辨证之理明,则后代因时制宜所定之方剂,可以知其缘由。则金元四大家家之用方不同可以知,实乃运气不同之故。最重要的,能熟习五运六气,则可以预知未来疾病之特性而知所预防,知所变异,不会执今年外感之方以治来年之病。则通权达变,随病立方,可以与言乎上工之境界。
提起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另外,还有人想问伤寒论谁讲的最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
1、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
加入你的讨论,现讨论如下:
一、你所说的“运气七篇”的“运气”不够准确,应改为“岁运”为妥。因为“运气”一词容易让人想到《四柱学》中的“运气”上去,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它是每年的气运”的特点。
二、不管《岁运学》是王冰还是什么人所提出,但它的原理性却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原理太过深奥,非真懂《易学》、《奇门》者则不能吃透它,所以便引起了后人的争论了。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三、你所说的“”的传闻,不足以信。因为《推》中载:刘基问:“今处何会?”曰:“午下时刻。”倪海厦五运六气图。
以一元12会共计12万9千6百年计,天数到“戌”才“不复有人”,还有“未、申、西’之3会在,焉能乎!
四、犹如一个疯子整天不睡觉一样,日月的轮转是不会改变其规律的;自然环境的人为之破坏,又怎能改变岁运之规律呢!
五、既然岁运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改变也要等到下一元,为什么现在就要“不重视”它呢!
六、犹如“物理学”是现在的学科一样,难道古人的《天工开物》不符合“物理学”的原理吗?那么,又怎能以张仲景、孙思邈的书中没有提到而否定它的正确性呢!
七、你浮想得很好,正是因为你的浮想才促成了你我二人讨论的缘分,焉知不能引起更大的讨论而彻底弄明白它呢!
八、浮想是深究的开始,只有疑之、究之,才能将弘扬中医的口号变成现实啊!谢谢你的浮想!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2、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伤寒论谁讲的
3、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
非常抱歉的告诉你,我不懂得什么五行八卦,所以也不能给你乱讲解。
这个可以拿去街上问一下,算命先生2021年国运推演。
4、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中医的五运六气推算
有专门的《运气学》教材,由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苏颖教授主编的,相关内容讲的很详细,在网上可以买得到,可以看看。
5、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自学五运六气有什么好书推荐各位?
比较全面的是杨力的书,比较深入的是田合禄的书,还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顾植山的经典,毛小妹的融合了一些现代科技,王存乐的属于古中医,而且实用性最强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6、中医方药中的书怎么样?包括《温病条辨讲解》,《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讲座》《医学三字经浅说》请专业人士回
7、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五运六气详解
内容来自用户:取采人
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甲、己------土运丁、壬------木运乙、庚------金运戊、癸------火运丙、辛------水运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四(地支化六气
以上就是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相关内容,是关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的分享。看完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气学说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七篇大论构建了运气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学习和掌握运气学说,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医的医学气象学思想,而且对理解中医学术理论,提高中医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五运: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具体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行变化。
六气:指风、热(暑)、火、湿、燥、寒等六种气候变化。六气分为主气、客气、客主加临三种,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一种常变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六气的推求,是以十二地支配合三阴三阳来进行推演分析的。
“中外”,即内外,此处是指病所,亦指 内在病变器官与外在临床表现 。“病之中外何如?”是问疾病所在部位之间或内在病变器官与外在临床表现之间与治疗上的关系。
“从内之外”,即从内到外。“调”,即前述的调气“从内之外者,调其内”,意即从内到外者,其本在内,其末在外,内为原发外为继发,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所以要“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张介宾注:“从内之外者,内为本…但治其本,无不愈矣。”张隐庵注:“从内之外者,内因之病而发于外也,故当调其内。”
“从外之内”,即从外到内。“治”,即治疗。“从外之内者,治其外”,意即疾病从外到内者,其本在外,其末在内,外是原发,内是继发。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所以要“从外之内者,治其外”。张介宾注:“从外之内者,外为本,但治其本,无不愈矣。”张隐庵注:“从外之内者,外因之病而及于内也,故当治其外。”需要指出,原文在治“内”时用“调”字,而在治“外时则用“治”字,内中有深意存焉,意即其病在内者,其病深且与全身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从全身情况考虑全面调整,所以用一“调”字。病在外者,其病浅,多属局部病变,所以文中用一“治”字。《内经》的语言极其准确,于此可见一般。
“盛”,指旺盛,此处指表现明显。“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意即病发于内而外在症状表现明显重笃者,即继发病比原发病更为突出者,此时在治疗上仍应先治其内,亦即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之上来治疗继发病。张介宾注:“病虽盛于标,治必先其本而后可愈。此治疗之大法也,故日治病必求其本。”
此句之义与前句基本相同,意即病虽原发于外,但继发的全身症状表现更为突出者,此时在治疗上仍应先治其外以求本。
“中外不相及”,指疾病内外并不关联,不存在原发和继发的问题。“主病”,即本病。此句意即如果本病是独立的,不涉及原发和继发的问题时,则无所谓先治什么后治什么,直接对本病治疗即可。
本段主要论述了“ 治病求本 ”以及如何“治病求本”的问题。关于“治病求本”的原则,人所共知,但是如何求本?在认识上很不统一或日“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认为和调阴阳就是求本。或曰:“人以胃气为本”,因此保养胃气就是求本。这些提法,虽然原则上并无错误,《内经》也均有论及,但是结合临床运用,殊嫌空泛,很难掌握,并具体化。本节在“治病求本”上特别指出了“从内之外”、“从外之内”、“中外不相及”的问题,亦即从原发和继发的角度来具体阐述什么是治病求本以及如何治病求本,言简意赅,毫不含糊,值得笔者重视并深入体会。后世注家对此节理解,仍以王冰为好。其注“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时谓:“各绝其源。”其注“从内之外而盛于外,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时谓:“皆谓先除其根属,后削其枝条也”其注“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时谓:“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可谓要言不繁画龙点睛之笔。马莳注解《内经》,少有卓识独见之处,惟对此节注解颇佳,其注云:“此言治表里之病有三法,有本标,有先后,有分主也。病有从内而之外,则内为本而外为标,有从外而之内,则外为本而内为标,皆止调其本而不必求之标也。病有从内之外而外病盛,有外之内而内病盛,皆当先治其病之为本而后调其标之病盛也。然有病在内而不及之外,病在外而不及之内,则各自为病,中外不相及,或以治内,或以治外,皆治其主病耳。”注释简明而透彻。 至于其它注家 , 或谓 : 外为外感 , 内为内伤或谓 :“ 内因之病 , 脏腑之气病也 , 外因之病 , 六*之邪也 。 ” 高明如张介宾亦以外因 、 内因 、 不内外因来解释此节 , 均有失 《 内经 》 原义 , 于此亦可见治学之难也 。
原文
详解
“火热”,即高热。“恶寒”,即怕冷。“火热复恶寒”,指 临床上的高热恶寒或寒热往来 。
此句直译之,即上述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等证状与疟疾相似,如疟而非疟。于此说明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等症状,多种热病均可发生,并不是疟疾所独有的临床表现。张介宾注:“凡病寒热,多由外感,然有不因风寒而火热内盛者,亦为恶寒发热,其作有期,状虽似疟而实非疟证。”即属此义。
“一日发”,即每天发作一次。“间数日发”,即间隔一天、两天或几天时间,反复发作。
以下是解释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间时发作的发病机理。“胜复之气”,即胜气与复气。关于胜复,前文已经作过详细解释和讨论,质言之,胜复之气,是一种自然调节现象。“会遇之时有多少”,即胜气与复气会合的时间有多有少。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之后而出现的发热恶寒现象,实质上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一种表现,发热恶寒,意味着邪气偏胜,亦即胜气此时在临床表现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素问·疟论》中所谓:“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正邪斗争中或者正气战胜了邪气或者迫使邪气暂时受到了抑制,因而发热恶寒也就停止发作。这种情况意味着正邪相争暂时休止,亦即复气此时在临床表现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素问·疟论》中所谓:“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胜复之气相互作用,亦即正邪相争。其结果有二:一是邪气被彻底打败,疾病治愈;一是邪气暂时受到抑制,但不久又卷土重来,正邪之间再度遭遇,又出现发热恶寒症状,如果正邪往复相争,那就会出现间日作或间数日作的临床表现。这也就是《素问·疟论》中所谓“卫气集,则复病也。”“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由于在邪气再燃过程中有早有晚,因而与正气相会的时间也就有多有少,所以发热恶寒也就有一日发,或间数日发的不同。正邪交争的过程,也就是胜复的过程。因此原文在回答前句“火热复恶寒,发热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时,便以“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作了回答。
此以下是解释寒热发作时间远近的原因及病理机转。“阴气”,此处指邪气。“阳气”,此处指正气。前已述及,寒热的发生是人体正邪相争的一种外在表现。正邪相争必须是在正气比较旺盛的时候,亦即正邪之间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阴气多而阳气少”,说明邪气偏胜,正气尚无力相争,必须到正气有力抗邪时才能相争,因此其发日远,需要间日或间数日才能发作。中医认为寒热之发作日远者,属于阴证,示病重、病深。《伤寒论》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亦属此义。
此句与上句相互对应,“阳气多而阴气少”说明正气偏胜,随时均有力量与邪气相争,人身之卫气日行全身一周,日一夜复会于手太阴,所以其发日近,每日一作。
“薄”,此处作交争解。“胜复相薄”,意即上述症状的发生是胜气与复气相争,亦即正邪相争的表现。“盛”,指邪气盛。“衰,指正气衰。“节”,指节制,此处亦可作为决定来解。“盛衰之节”,意即上述症状出现之所以有远有近,是由正气与邪气之间力量对比所决定的。
“疟”,即疟疾。“同法”,即同理。“疟亦同法”,意即此处虽然讲的是“如疟”。而非疟,但是疟疾的临床特点也是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间日或间数日发作,因此,疟疾的病机与此基本相同。“疟亦同法一语,说明了中医临床上虽然也有辨病和辨证的不同,但是辨证是主要的, 于此也可看出辨证论治在中医临床上居于根本地位 。
原文·
详解
“论”,即前述经文有关论述。“治寒以热”,即治寒证用热药,“治热以寒”,即治热证用寒药。
“方士”,指医生。“绳墨”,即木工制作木器所用的墨线,此处以喻标准。“更”改变。此句是承上句而言,意即一般说来,疾病分寒热虚实,治疗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医生不能随意更改的治疗原则。
此句是承上句言。“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意即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为热证,但用寒凉药治疗并不能退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意即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为寒证,但用温热药治疗并不能祛寒。“二者皆在”,是说原来的热证或寒证,仍然存在“新病复起”,是说反而增加了新的疾病。这是对上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提出质疑和反问,以此说明上述治疗原则并非绝对完善。
以下是对上述质疑的具体回答。本句中的“寒”字是指寒凉药物。“热”字,是指临床表现。“阴”,指阴证。“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意即热证在辨证上一般均属于阳证,“热者寒之”,所以一般情况下应该用寒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如果“寒之而热”,亦即用寒凉药物治疗无效,热证仍然存在时,则要考虑该证是否真正属于热证。
因为热证的发生,可以是真热,但也可以是真寒假热,还可以是阴虚内热;可以是阳证,但也可以是阴极似阳或阴盛格阳,还可以是阴虚阳旺。由于如此,所以临床上对于阳证而按阳证处理无效时,便应该从阴的方面来考虑。其属于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者,不但在治疗上不能用寒药而且还要用温药才能取效。其属于阴虚内热者,由于苦寒而易化燥伤阴,所以也不宜再用苦寒药而要用甘寒、咸寒类以养阴补阴才能奏效。这就是“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丰富内涵。
本句中的“热”字,是指温热药物。“寒字是指临床表现。“阳”,指阳证。“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意即寒证一般在辨证上均属于阴证。“寒者温之”,所以一般情况下应该用温热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如果“热之而寒”,亦即用温热药物治疗无效,寒证仍然存在时,则要考虑该证是否真正属于寒证。因为寒证的发生,可以是真寒,但也可以是真热假寒,可以是热郁于里,热深厥深;可以是阴证,但也可以是阳极似阴或阳盛格阴,还可以由于阴竭阳脱。由于如此所以在临床上对于阴证而按阴证处理无效时,便应该从阳的方面来考虑。其属于真热假寒、阳盛格阴者,不但在治疗上不能用温热药而且必须用清热甚至攻下药才能有效。这就是《伤寒论》中所谓的:“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其属于阴竭阳脱者,由于温热可以伤阴,所以在治疗上也不能单用温热药而要用救阴、补阴或气阴两补的药物才能奏效。这也就是《温病条辨》中所谓:“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儋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这就是“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丰富内涵。
“属”,是指各种临床表现它本身应有的真正归属“求其属”,就是要求在临床上认真分析病机,找出各种临床表现真正的归属。这些临床表现在病位上属于五脏中的何脏?孰为主?孰为次?孰为原发?孰为继发?在定性上寒热虚实谁孰?孰为主?孰为次?孰为原发?孰为继发?一句话加以总结就是前文中所述的:“必先五胜”,“治病求本”。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求其属”。
“服”,指服药。“寒”,指寒凉药物,亦指寒证的临床表现“热”指温热药物,亦指热证的临床表现。此句承上句言,是问前述的热证服寒药而无效,寒证服热药而无效的道理何在。
“王”,同旺,此处是指表面现象。“反”,指相反的结果。此句是回答上句的问话,意即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的原因,是只看到疾病的表面现象,未认真地作病机分析,未求其属,治标而未治本,所以就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
这是承上句进一步提问。“不治王而然者何也?”直译之,即已经做到了“求其属”,并不是只治表面症状,但是有时也仍然无效,这是为什么?
这是回答上句。“属”,即五味之所属。质言之亦即药物和食物都有它的归经,亦即它们各有其发生作用的部位。“不治五味属”,意即虽然在定性上作到了“求其属”,但在定位上未“求其属”,或者在药物治疗上未“求其属”,没有注意到药物应有的归经,所以虽然诊断无误,但是治疗上却仍然无效,适得其反,服寒反热,服热反寒。因为尽管同属热证,肺热与肝热不同;同一寒证,心寒与肺寒各异。用温肺的药去温肾,用清胃的药去清肝,其治疗无效是必然的。
上文谈到了药物归经的问题,所以下文就谈药物的归经情况。“五味”,指药物或食物。“五味入胃”,即药物或食物进入人体以后“喜攻”,即主要作用部位。“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直译之,亦即药物或食物进入人体后,各有其主要的作用部位,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归经”。“攻”字,有攻邪之义,此处有治疗作用的涵义。现在有人提出,此句中的“攻”字有误,断句也有问题,主张改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把“攻”字改为“故”字,读如:“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仍以“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为好。
这是具体说明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归经情况。关于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问题,《内经》中论述很多。七篇大论中亦曾多次涉及《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与此处文字义同。其实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还很复杂,五味的作用和作用部位也还不是如上述那样简单关于这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论述颇详,笔者在前面五脏补泻用药中也曾详解过,读者可自行参看有关篇章。
“久”,指长期服用或偏食。“增气”,即产生偏胜之气。“物化”,即物质变化。“常”,即正常规律或必然现象。“”,即短命,此处指发生疾病,失去健康。此句是承上句“五味所入”而言。全句意即在治疗或饮食上,如果长期服用某一种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则必然会导致人体之气发生偏胜现象。如果人体气机长期处于偏胜状态,则必然会发生疾病,失去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一段文字,明确地指出了五味过用与人体健康及寿天之间的关系,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值得笔者加以高度重视。
本段是对前文病机十九条一段基本精神的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全段以问答形式,逐步深入加以讨论,层次井然,系统而全面,是《内经》中相当精采的一段文字。
(1)首先肯定了“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的一般治疗原则。这就是原文所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2)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简单的“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还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不能做到十全。有时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是原文指出的:“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这和病机十九条一段所述“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的精神完全一致。
(3)如何才能提高疗效,本段提出了“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的治疗原则。这是对病机十九条“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
(4)为了说明服寒反热和服热反寒的道理本节提出了“治其王气,是以反也”的问题。这也是对病机十九条中所述“未能十全”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说理和补充。
(5)除上述而外,本段还比较突出地提出了药食性味归经与疗效的关系问题,认为辨证尽管无误,但不重视药物性味归经,其结果和辨证错误一样,同属无效。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不治五味属也。”这是病机十九条中没有论及的内容,是对前文的重大补充。
(6)本段还提到了长期服用同一性味的药物和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这也是病机十九条中没有论及的内容,因而也是对前文的重大补充。
据上所述可以看出,本段与前述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论证了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同时又作了很多重大的补充因此可以作为是病机十九条的姊妹章节。笔者在学习研究中医病机学说时,应注意前后参照,综合分析。这样就必然会有助于笔者对《内经》病机学说的深入认识和领会。
笔者在反复学习该段经文时,深为其义理之精深,论述之严密而赞叹不已,同时也对许多注家未能阐明其义而深感遗憾。尤其是对“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以及“治其王气,是以反也”等重要论点的注解上,言不及义者居多。因此在详解此段文字时,未尽从注家,主要提出笔者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与读者交流并就正于读者。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经典文献。它总结了秦汉以前临床医学实践的经验,较全面地记述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古代医学思想、知识和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唐以后改称为《灵枢》)两部书,各9卷。书中记述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知识、技法,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以及战胜疾病的智慧。 《黄帝内经》中正确记载并论述了人体内脏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指出“心主身之血脉”,血有清浊之分,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流贯全身,且“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心脏的搏动情况可以从“寸口脉”和“虚里”等处测候出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血液循环理论,正确地揭示了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它比13世纪阿拉伯人所知道的血液小循环,16、17世纪西欧医学科学家提出的血液循环理论,要早近2000年。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的朴素辨证法思想,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建立独具特色的藏象学说。即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在精气(包括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之中,通过经络系统联系全身。人的五脏六腑各自都有一个体系,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脏腑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和谐运动。 《黄帝内经》中阐述的藏象学说,一直对后世医家认识人体生理功能产生了较大影响,是中医生理学的理论基石。 《黄帝内经》总结阐述了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及内外原因,认为疾病的发生机理,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界的致疾因素两个方面。如果人体正气充盛,外界虽有疾病流行,也不易染病;相反,如正气虚弱,邪气便乘虚而入,导致发病。就是说,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黄帝内经》还在总结前人诊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发展,明确提出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时至今日,四诊法仍为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黄帝内经》用相当的篇幅论述了针灸问题。书中论述了针灸治疗病症的适用范围,对针刺治病和针刺麻醉做了理论上的研究,还对针刺手法的运用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为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资料。 此外,《黄帝内经》还记有治病方药、养生保健等内容。全书记述之广泛,理论之精深,正如前人所比喻的那样,像“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宝典。
提起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五运六气详解,另外,还有人想问伤寒论谁讲解的最好,从五运六气为基础讲解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样正确运用五运六气,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求五运六气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入。。。五运六气根本没入,本来就是中医中的高等学问,就好比,你数学基础都没学过,一来就说,我要学微积分!给我介绍入,那基本不可能的!
《疫病早知道——五运六气大预测》推荐这本书给你,涉及到统计学,比较容易看懂。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
建议看《针灸学》
年五运六气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清燥大行太过金,肝木耳无闻,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胁下少腹目赤痛,草木凋陨焦槁屯,
甚则胸膺引背痛,胠胁何能反侧身,研究五运六气 最厉害的人。
喘咳气逆而血溢,太冲脉绝命难生五运六气的治病秘密。
[注]岁金太过,六庚年也岁木不及,六丁年也金太过,则金恃强而乘木;木不及,则母弱而火衰无以制金,而金亦乘木故金气盛则清燥大行,为金太过之化在人则肝木,其为病耳聋无闻,胁下痛,少腹痛,目眦赤痛也在天则有清燥肃杀之变,在地则有草木凋陨之化燥胜不巳而必衰,衰则反被火乘,有苍干,焦槁之复也故更见胸膺引背,胠胁疼痛,不能转侧,喘咳,气逆,失血之肝肺病也太冲,肝脉也,肝木之脉绝而不至,是为肝绝,故主命难生也
五运六气资料-《医宗金鉴》五运六气要诀(四)
六气客气主病歌
少阳司天火下临,肺气上从火刑金,
风行于地肝木胜,风火为灾是乃因,五运六气推算个人疾病。
民病热中咳失血,目赤喉痹聋眩瞑,
疮疡心痛瘛冒,暴死皆因臣犯君五运六气简单算法。
[注]少阳相火、司天,寅申岁也火气下临金之所畏,故肺气上从而病肺也凡少阳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故风行于地,木胜则病在肝是则知风火为灾,民病热中,咳而失血,目赤,喉痹,耳聋眩瞑,疮疡,心痛,动,瘛瘲,昏冒,皆其证也暴死者,是三之客气,相火加临君火,以臣犯君故也
五运六气资料-《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初之气[年元月20日—年3月20日]五运六气16方剂。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年3月21日—年5月20日]天干化五运歌诀。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上民下日)愦脓疮。
三之气[年5月21日——年7月22日]五运六气的公式歌诀。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年7月23日——年9月22日]2021辛丑年五运六气。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
五之气[年9月23日——年11月21日]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君子周密。五运六气入门。
终之气[年11月22日——年元月19日]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而咳。抑其运气,賛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五运六气基本知识。
。。。。。。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中医学入门》运气学五运六气生辰八字预测诊疗法。
选自《顾松园医镜》五运六气查询器。
寒无犯寒,热无犯热,〔凡用寒者,无犯司气之寒,用热者,无犯司气之热。〕从者和,逆者病。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谓司天司地之气也。谓寒热温凉,俱当避忌,有应用者,亦无过用,恐犯岁气也。〕发表不远热,〔寒中表,非温热不能发散,夏日亦然。〕攻里不远寒。〔郁热在里,非沉寒不能攻,隆冬亦然。〕五运经讲解。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言不因发表而犯热,不因攻里而犯寒,不当用而误用。病当何如〕?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也。〕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倪海厦五运六气图。
岐伯曰∶无者生之,〔无病犯之,则生寒生热。〕有者甚之。〔有病犯之,寒热反甚矣〕。
怎样正确运用五运六气……应象大论篇书籍。
少阳司天,〔寅申年也。〕火所胜,平以咸冷,〔水能胜火也。〕佐以苦甘,〔苦能泻火之实,甘能泻火之急。〕以酸收之,〔火胜而散越者酸以收之。〕以苦发之,〔火郁而复留者,以苦发之。〕以酸复之。〔以苦发火,未免伤气,故又当以酸复之。〕热同。〔火热二气同治也。〕厥阴在泉,〔寅申年也。〕风于内,平以辛凉,佐以甘苦,以甘缓之,〔治同厥阴司天。〕以辛散之,〔风胜,故以辛散之。〕火化于天,寒反胜之,〔凡寅申岁,少阳相火司天,而或气有不及,别水之寒气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与火司于地同治,少以咸平之一句。〕风司于地,清反胜之,〔凡寅申岁,厥阴风木在泉,而或气有不及,则金之清气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治同风化于天。〕以辛平之。〔木之正味,其补以辛,金之正味,其泻以辛。〕李阳波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
选自《痧疹辑要》出生日期查五运六气。
岁在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五运六气的推算与应用。
是岁风火相助,肝胆为病。
初之气,少阴君火。主气生客气,风温早作。
二之气,太阴湿土。主气生客气,大作。
三之气,少阳相火。二火合炎,火气大行,民多内热。
四之气,阳明燥金。火气始平。五运六气体质查询表。
五之气,太阳寒水。主气生客气,清早寒。
终之气,厥阴风木。主气生客气,早寒多寒风。
选自《疫疹一得》庚寅金运,北政,右寸不应,黄芩为君。五运六气针灸需要什么基础。
天府绝,不治。天府在肘后,披侧上披下同之三寸动脉,肺之气也,火胜金故绝。岁气火代之候。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便生诸疾,至伤元阳。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讲解。
初之气∶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风伤人,时气流行。五运六气图解。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五运六气详解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炽,补肺益大肠。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目赤,喉闭,失血,热渴,风,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旺生土,泻甘补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痛。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泻苦补辛。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寒风热,君子固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关节不利,心腹痛。
选自《灵素节注类编》
六庚年,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燥病乃生,肝木,治当清燥以补肝;
庚寅,天气克运,曰天刑。
五运主病
金运∶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郁,满奔迫也。肺主气,气为阳,主轻清而升,故肺主上部,则满奔迫,不能上升也。痿者,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疾,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体,故秋金旺,雾气育,而草木萎落也。
庚寅、庚申∶司天为制,金得其平,所谓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也。金齐火化,在于肺,其病肩、背、胸中。
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风热参布,胜复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外热内寒,疟,痢,聋,瞑,呕吐上拂,肿色变,热盛寒复,水火交争也。
初之气∶主风木,客君火。木火交炽,温病乃行,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主君火,客湿土。火为土郁,风不胜湿,热郁于上,咳逆,呕吐,胸溢,头痛,昏愦,脓疮。
三之气∶主相火,客相火。畏火交集,热中,聋,瞑,血溢,咳,呕,鼻衄,渴,嚏,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主湿土,客燥金。凉气至而寒暑间化,燥湿以参,胸满,身重,肺脾自病也。
五之气∶主燥金,客寒水。金肃水寒,气当避。
终之气∶主寒水,客风木。风木得水,万物反生,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而咳。
风多暴举,炎气流行,令扰废,寒热往复,宜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盖咸以胜火,辛以治木,酸以胜木火之性,渗泄去二便之实,渍发去腠理之。
……
选自《增订叶评伤暑》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岁气火化之候。
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则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变生诸疾,至伤。
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父相逢,泻苦益辛。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气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识,补益大肠。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赤目喉闭,失血热渴风,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能生土,泻甘补咸。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疼。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泻苦补辛。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寒风热,君子周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关节不利,心腹痛。
以上就是与求五运六气入相关内容,是关于五运六气详解的分享。看完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此三书有何异同?甲乙经为何没有录五运六气内容?
本文2023-10-12 23:07: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