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若菩提》10-曹德旺先生的传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读《心若菩提》10-曹德旺先生的传记,第1张

摘录:曹德旺先生的《心若菩提》

1后来他告诉我,郑爱锋事件的发生,主要责任还是在他,如果他当时够专业,他就不会被人蒙。“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黄中胜说。从那以后,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对自己要求做到“ 专业”二字 。“还有,大部分的工作,自己做。

他告诉我,他也是过了许多年才体会到,在工作中有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在工作中学会的。在大学里面仅仅是学了一点基础知识,大学毕业只能说明是一个可塑之材,其实是公司在塑造我们。

(关于管理的解构以及做领导真的要付出更多,才有更多的成长和掌控能力)

2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第一个反倾销胜诉的案例,福耀反倾销案,后来成为中国企业反倾销的经典。

3“为什么要通过破产解决?”潘主任问

“第一,从报表上看其他应付款项上,有欠职工工资达3000多万元,还有职工集资5000多万;第二,您这个厂是老厂,有工人2300多人,属县集体编制,您要重组企业,原业主需与工人谈判遣散安置问题,这在企业浄值调查中,称为或有负债项;第三,现在如果新建条日熔化量500吨的浮法线,生产建筑级的浮法玻璃,投资额只要

25亿至3亿之间,您这一条日熔化量450吨,账面体现近6亿,您说谁会买?如果直接关闭这个工厂,那么多债务怎么办?”我看看潘主任他们很认真地听,顺着思路就破产的好处做进一步说明:“走破产申请这条路,如果获得同意,原企业所有相关债权人,均需担责。而根据现在法律,破产清算所得工人优先,这可解决一大难题,其他债权人平分重组剩余价值。”我继续说道:“我在报表上看到有超过1亿多的供应商货款。据财务讲有的是买玻璃的预收款,这些债权人曾经享受过这个企业正常经营红利,现在企业出了问题承担些责任也是理所当然。”

我说的破产申请,对潘主任他们来说,大概还是第一次,因此,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而零资产划拨,已经讨论过好几次了。所以,我的话音刚落,潘主任还是坚持她的零划拨的想法,“这个企业所用的钱,多是银行的,政府只要把公司变更给你,就可以了,不要福耀分钱。”她有些迷惑:“一个大工厂不要您曹总花一分钱就变成福耀的,您还认为不划算,我怎么也想不通。(涉及到了账务的地方,实际操作以及公司报表的研读和分析)

4“国际上收购兼并议价方式不外三种。常用的第一种,采用权益法,计算方式是以被重组的标的物经营盈利能力,按PE多少倍来计比如双玻去年盈利1000万元,议价PE按10倍,作价就是1亿,如果双玻去年亏损,就没办法按此来议了。第二种:比价法,如果最近刚好市场上有基本相同的资产交易可供参考。第三种就是重置成本法,也就是说假如新建一个同样的工厂要花多少钱。我以前告诉过您,现在建一座全新的500吨级12年窑龄的工厂,造价大概在35亿左右。”

5果然雷霆手段

这一下,潘主任生气了。

刚才还晴空万里,忽然就乌云密布。她从餐桌前站起来,“走。我们现在就回去,又不是乞丐。”她朝部下喊道。

她这一喊,部下也都站了起来。弄成这样,我也觉得不好意思,马上向她道歉,“潘主任,您早餐还没吃呢。我们先吃早餐,早餐后我与您签接管合同。”我说

我们达成的合同意向是:以福耀长春公司在双辽注册一个分公司,用租借的方式接管双辽浮法,自2003年5月1日开始接管双玻,并承担盈亏责任。同时,原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职工遣散自接管日起执行。

6我是福建人。从1976年开始做玻璃生意,到现在已有27年历史。讲一句不客气的话,我在做玻璃时,你们中的很多人还在穿开裆裤。我的经验告诉我,经销商最大利润源于制造商每天涨价:因为制造商涨价,我的库存价值就涨了;最怕的事情是跌价。而你们,却各自为政,不断地制造跌价的麻烦。

曹德旺,1946年5月出生,福建省福州福清市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销量全球第一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2018年10月24日,入选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以上是网络上关于曹德旺先生的简介,最近拜读了曹先生的自传《心若菩提》,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我们来看一下福耀集团的企业发展时间轴:

从上图可见福耀40年的发展史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是如此的同频共振,可以说踏在了每一个节点上——国企改革、欧美的产业转移、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国退民进、上市、全球化。甚至还提前踏了某些点,比如当时的企业承包在国内并无先例,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见真正的大企业家一定是乘国势而起、与大国同梦的。

当然这里面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纵观福耀的发展,初期的几次危机全部来自政治侧,至此曹德旺经过反思确立了自己的原则: 往前走,但永不改变行走的策略——听党的话,严格按政府政策规定办事;按章纳税;尊重所有官员,但保持距离;如有盈利分红,除用于家庭和自身生活费用之外,皆用于社会捐赠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专门查了一下福清的地图,此地临海是著名的侨乡,明清就有宗亲结伴在南洋经商,富商巨贾颇多,截至目前有近20个上市企业。福清官员的思想一直较为开放和活跃,初期曹德旺能承包企业、贷出大量资金正是得益于领导的开明。

前几天读了一句黄庭坚的“今生读书已觉迟”,看到曹先生的家庭我想是不是也可以说“今生做企业已觉迟”。曹先生的曾祖父是福清的首富,父亲也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但家庭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财富上的积累——1949年从上海回福清时,翻船导致所有财富消失一空。

家庭带给他的是一种思维和认知上的受益,父亲早年在日本的企业学徒,曹德旺小时候耳濡目染了很多做人、经商的道理,在本书以及曹先生视频采访中看到他一直在重复父亲说过的一些话,想来这是其后 价值观的源泉

曹德旺先生的学习能力是一流的,虽然没读过几天书,却自修了财务会计以及mba。说一流是因为他的知行合一,可谓是 知道用到做到 的典范,世间的事情都是相通的,正反走一道, 道裂变术,合术归道 ,可执一而牧天下。

曹德旺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一流的,大胜靠德,小胜靠智,诚哉斯言。书中处处可体现他的诚信付出、吃苦耐劳、乐于助人、胸襟气量。我在书中经常可以见到曹先生决策的魄力,也可看到福耀员工对其是一个对领袖的跟随状态。

曹德旺先生的价值观是一流的。他说 企业家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胸怀,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 初读这几句感觉有点大,后来想想正如张载的横渠四句,这三句话可能是曹先生的一种希冀和鞭策——对自己、对后辈企业家。

把此书的结语最后一段放在最后,作为本篇的结尾:回首往事,感触颇深,只恨才疏难以归纳。草就此书,亦非为了博名, 只想将过往所悟与天下共享,祈求众生能有所受益

摘录:曹德旺先生的发家史

1这样的设计思路还真是史无前例。我正想提异议,老吴和小林却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我觉得奇怪,事后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更让我难过:“钱不是我们的,权在他们手上,他们决定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什么好异议的!”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这样的干部!

我无语。挫折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心智,也可以打击一个人的斗志,是从挫折中站起,还是在挫折中倒下,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

但方仁钦并不这么看,早在明溪见到老吴和小林后,他就喜出望外,觉得找到了宝贝,而作为介绍人的我,却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因此,在设置工厂的重要岗位人员时,没有我。

2当时干部,一个月只有22元、而我一个月有40元的收入。虽然,因为是临时工,逢年过节工厂里的厂长、会计、出纳等部门行政管理人员会分到一些鱼啊、肉啊什么的,没有我的份,但我,只当没看见。为保持心境,在那样的日子里,我总是躲得远远的。 心里,却在惦记:只要能给我工业的这个平台,将来我就能做出最好的企业来。(人一定要有念想和方向,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3有人开始怀疑建玻璃厂的决定是否正确?

虽然我不是厂长,但我的压力一点儿也不轻。建厂的建议是我提的,两个重要的人オ老吴和小林是我引进的,投了那么多的钱,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我不断地问自已。通过分析,我确认建厂的方向没有错,错在用人上。

小林真的懂玻璃生产吗?

我不是厂长,无权处理工厂的事务, 但责任心迫使我站出来 。我同仁钦说,上海有一个朋友,可能可以帮我们找来专家,诊断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由我出面联系一下?经过公社批准,我便去了上海。 (我没想到第一个工厂,他们用了三年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尽如人意)

4看见一片片合格的玻璃,和工人疲惫而又幸福的笑脸,李工感动了:这是她以前从未遇见过的一群人。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充满热忱。有这样一群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李工后来对我说。

5 “你不要,我也不可能拿回去。”我看了看表,走得还好,选型也的确精致。“这样吧,你是韩处长介绍来的,就收下吧。没什么关系厂长只是想和你套套近乎,增加私人的交情而已。”我补充道,“我也不能拿回呀!”这时我深感失落,人是我请回来的,厂长送表给她还叮嘱不要让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送走李工,坐在回厂的车上,我感到莫名的失望,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通过关系请来了专业人员帮工厂解决了困扰几年的难题,厂长给我的回报就是瞒着我送一块手表给来人,还告诉李工要瞒着我,只要有一点心智的人,都会猜出厂长想干什么。即便是这样,在这个时候我也只能选择装傻,好像真的不知道有这事,因为此时我只是寄人篱下,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就叫能屈能伸)

6想离婚不忍离,他几乎天天处在苦痛之中,死的心都有了。这 时,有人劝他到武汉去发展。他希望我能和他一起去武汉闯一闯,他负责技术,我负责销售。我答应考虑考虑:一则是因为高山厂几年过去还不能投产;二则高山厂因为是乡镇企业,厂小,人的心眼也比较小,在这样的地方肯定不是久居之选。因此有人邀我去同,我也想试试。正月初二,老潘到我家拜年。潘太是福清渔溪人,所以每年春节他都会到福清过年。坐在我家的客厅里,我们聊着武汉的设想,但去或不去,其实他仍没有全然下定决心,我也是。(曹老板很多能成事的朋友)面对选择,考虑的都是能不能有更好的发展)

7我得到的好处是什么呢?不是钱, 是关系。 是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业务本领。

这些有这么重要吗?

当然,对于一个刚刚出山的人,这些交往及合同签订业务、知识充实与人际关系网的铺陈,非常重要。因此,任何事,只要肯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这是我在那时就有的感悟。以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起这个经历。提醒自己,只要肯动脑筋,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关系,依赖于牢靠的办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有交朋友的能力)

8义不容辞- 协调一下,钱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至于女方家长,你可能要找媒人跑一趟。我相信,把其中的利害关系说清了,女方家长会同意的。”

第二天天一亮,媒人就到了他儿媳妇的家。福州人的习俗,如果家中的长辈死了,孩子必须等三年后才能か喜事。所以,这一说,娘家人就同意了,并且选好了出嫁的日子。(协调和办事的能力可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锻炼得出来的,而且把事情办得漂亮也是一个优秀得人得能力)

9前面说过,在福州时,我常拿自己的钱出来请福州其他厂的采购员吃饭喝酒。那时的物价便宜,要一些菜或是一头鸭子,啤酒二瓶两三个人有1元钱就够了。我因此认识了很多工业界的同仁,建立起了自己的采购关系网,所以采购一个月的事情我一两天就可以完成。口袋里总有用不完的玻璃指标,不论工厂要多少玻璃,我都能及时给予解决。 富余出来的时间,除了泡汤,我都用在读书上。 (有些东西不是一两天得功绩,长久的做事经营才能把事情做好,他似乎没什么烦恼了但是他还是在读书学习)

10除了上面讲的各类中外名著外,还有会计学。如果说中外名著打开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素质,那么,会计学,则让我掌握了经营企业的钥匙。( 会计和法律也是我必须要学的科目,自然还有证券交易的学习)

11“真的?”我来了精神,虽然那时并不知道会计到底有多重要,又能够给我的工作带来什么帮助,但既然老陈说重要,就一定重要。“老陈,您能教我吗?”话刚刚出口,又觉得有些不妥,“或者,你以前学过的会计的书借给我看,我不会的再请教您,可以吗?陈科长一口应承下,站起身在办公室的书架前巡视了一遍,翻找出一本会计学递给我。“这是一本会计学的入门书,你先读读。接过书,我翻开书的封面,“前言”里的一句话立刻吸引了我,“会计工作是厂长的参谋和助手,要做到比有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帮有措施……”这段话,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从那以后,我拜陈科长为师。有不懂的,就跑到他那儿向他请教。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学完了会计学的所有相关知识。会计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重要性,如何归类,如何分析财报,进而如何透过各种数字,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了解市场的动态和未来的走向。

这个能力的培养,或者也是冥冥之中,上天透过陈科长开示于我的吧。否则,如果没有向陈科长学习过会计知识,在随后的不久,高山厂发生变故,公社让我出面承包时,我也不可能有管理高山厂的会计基础,更不可能有看报表即能知道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能力。经营情况的能力。 (有人引路是真的好,不过你一定也要有自学的精神和决心)所以关于算力和了解金钱运转的能力,我选择后者。我不能以打个好工 作为自己的目标。

12“今年看起来包不成。一是原来和我一起承包工厂的人都拿钱走人,团队散伙了。二是工厂设备已经老化,需要更多的维修费用和维修时间,这会影响到承包的效益。三是我个人一直在寻找一个长期稳定、可追求的事业。通过去年的承包,我发现承包制并不是彻底解决企业危机的办法,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为什么?”林书记问。

“我的体会是,承包者只会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去拼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只追求短期的效益。至于企业的存活及持续发展,却不会加以考虑。 所以我决定不浪费自己的青春,离开这里。 ”我说。

我的话,林正耕书记听进去了。“那么,你认为什么办法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

你的想法是什么?”何齐祥镇长也有了兴趣。

“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但总之,应该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

我说。

过了两天,林正耕书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一见面,他开门见

山就问:“老曹,改成合资怎么样?

“谁与谁合资?

“玻璃厂与你合资,如何?

“我没有钱。去年分红的钱,我盖房子都花掉了。”

“只要你有决心,这个好解决。”林书记想了想,“我们可以协调

银行给你贷款。你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不就可以了?

(其实不管去问道,求得的是什么,先生都是经过了客观的计算和内心你的抉择才做的决定)

曹德旺,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亿万富豪,一位值得尊敬的佛教徒企业家。

最开始了解曹德旺,是看了他写的一篇关于他的糟糠之妻和他曾经婚外恋女朋友的文章。文中他袒露心迹,描绘了他与结发妻子陈凤英甘苦与共,相濡以沫,而又平淡如水的感情故事。他也自我揭发了搞婚外恋,有个彼此很相爱的女朋友的故事。最终,亲情战胜了激情,理智战胜了情感,他悬崖勒马,斩断情丝,放弃了婚外恋女友。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从这篇文中,第一次看到一个“过来人”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读这句话,初读时深感震撼。

后来又大略了解到一些曹德旺的鸿泥雪爪,知道他笃信佛教,被人称之为“佛商”;他为慈善公益事业累积捐赠超过60亿元,是真正的中国首善;他的企业福耀集团曾经打赢了与美国商务部的官司,是中国入世之后应对反倾销第一个胜诉的企业。

最近无意中看到一本书——曹德旺自传《心若菩提》的介绍。遂下单购入,在下江南的高铁上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二,到了目的地连夜看完。

这是一本非常质朴且坦诚的自传。有趣,耐读,没有华丽词藻,没有自吹自擂。曹德旺自述,他著书立传的起因是国外友人的强烈建议,而当几位专业作家把由他提供素材,他们加工过的传记摆到他面前时,他不满意,多认为溢美,不真实。于是他不顾劝告,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躬身承担起这项对他来说是件痛苦差事的自传写作任务。

从“贫困童年”到“艰辛创业”,从“诚信为本”、“天道酬勤”到“铁肩道义”,全书共6章,立体式**画面般以第一人称视角白描了曹德旺从赤贫到巨富,从一无所有到富甲一方,从籍籍无名到在行业内享誉全球。在人生各个阶段影响他命运的或大或小的机遇、困境或事件,各色大小人物,他对此自叙抒发的见解、感悟或评论,从质朴简练的语言中,我们得以一窥他作为一流企业家的胸怀、见识和睿智。曹德旺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的群像提供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成功典范。

甲、前传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物发展均遵循因果律,人也不例外,只是这种因果律可能更玄妙,更难以一眼看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人出生之前的先天影响也同样极其深远而玄奥,所谓“书到今生读已迟”,“投胎是个技术活”。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福清高山镇曹厝村人。曹家在当地是望族,其父曹河仁早年学徒于日本,后在上海滩经商有成,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股东之一。乱世飘零,人不如狗。曹家1947年搬回老家。其父空有一身商场技能,却没有供其自由发挥展示的机遇与平台,务农是不行了,只好一面将在日本和上海学到的生意经悉数教授给小印度(曹德旺小名),一面冒着政治风险父子合伙搞些小生意。

因顽劣而失学,14岁的曹德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了人生最开始的生意——冒险倒卖烟丝、水果。这些经历对曹德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勤奋、机智、坚韧……他早起的习惯也就是在这时养成的,每天凌晨2点,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推喊他起床的画面,让他永生不忘。

父亲曹河仁常对他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父亲却问他将来想做什么,还教导他“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

母亲陈慧珍,是地主家千金**,有着大家闺秀的清高和傲骨。“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这些话,是母亲常常告诫曹德旺兄弟姐妹们的。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曹德旺的脑海里。

读书不成,曹德旺就在放牛捡柴之余自学。一本8毛钱的《字典》,割了1年多的马草攒钱买下来;一本3块钱的《辞海》,割了3年多的马草攒钱买下来。因为这个艰难买书的经历,曹德旺养成了一个怪癖,绝不借书给别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借。

早年的经历,一方面使曹德旺得到了来自父母的做人经商的有益启迪,为他日后的人生起到了正向主导的作用,他此后在商业上的一系列成功则可以直接溯源到他父亲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让他小小年纪就体验到了世态与人心的复杂与险恶。体验人情冷暖,感受世间况味,对于成就一番功业的人来说,是一堂必修课。

乙、创业

曹德旺的创业,是从冒着游街示众危险的“投机倒把”开始的。一开始倒卖烟丝、水果,后来做到跨省倒卖白木耳。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只有经商才能养活全家,另一方面是父亲强迫他上道,他父亲只会经商,别的不会,就只能教他干这个。

在文革那个年代,跨省去做白木耳生意,赚到钱都不敢声张,更不敢露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智慧。财就是胆,胆就是财!

后来终于还是出事,白木耳生意做不下去。他就凭借倒买倒卖练就的推销员本领,给农场推销果木,又在大坝工程的工地上做苦力、修车、当食堂采购员等等。

一个农民,不安分守己务农干苦力,尽干些活络的活路,曹德旺心思的灵活可见一斑。而且他每干一项工作,都干出花样来,都用心去干好他负责的事情,不仅让上面满意,也让其他人都得到实惠。这样曹德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也不断有新的机会展现给他。

也正是因为他的活络,敢想敢干,才在偶然间听得水表玻璃很挣钱,于是萌发办乡镇玻璃厂的想法。并且撺掇镇政府成功办玻璃厂办了起来,这是在1976年,文革最后一年。

玻璃厂几经整改、重组,最终发展成为福耀集团,其间的故事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这些故事中充分体现了曹德旺的企业家精神,善于捕捉一切机会;眼光超前、精准;行事雷厉风行,一旦确定好方向,立马行动,毫不犹豫;极具风险意识,非常善于自救自保;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具有非常的创新意识。

列举几个典型事例说明曹德旺别具一格的企业家精神。创办乡镇玻璃厂后,曹德旺只是6名创始人中的采购员,虽然办厂的倡议是他提出来的。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都是按国家计划配给,一个乡镇企业所需要的原料是不可能得到国家计划配额的,只有通过计划外的方式搞到所需原材料。这个活是曹德旺的拿手好戏。经人介绍,他在澡堂子里建立了庞大的计划外资源交换网络,什么资源他都能通过这个人脉资源网搞到。

福耀集团转向生成制造汽车玻璃,起因是司机偶然的一句话。曹德旺把拐杖当扁担挑着东西上车,司机提醒他:老曹,上车时小心一点,车玻璃不要给我碰了。万一破了,你可赔不起。曹德旺想我是做玻璃的,还会赔不起。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当时全中国所有汽车的玻璃全是进口的,价格极高。于是曹德旺下定决心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

因为水平玻璃的技术规格国家标准不够精细,曹德旺找到标准制定的机构,硬是把标准确定下来,为他们工厂的产品创造了巨大效益。因为国家人事档案制度影响招工,曹德旺锲而不舍地跑到福建省人事局,进行游说,最终打动局长,汇报省长,在福建建立全国第一个人才交流市场试点,改革开放取得的任何进步就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才取得的。

曹德旺在2006年即通过各种信息,预感到2008年奥运会之后股市将大跌至2000点以下,经济发展将大滑坡,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最终,股市当年最低1664点,经济走向完全符合曹德旺两年前的预估。

曹德旺在自传中记录了大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故事,让读者深感创业艰难与不易。说不清道不明的政商关系,尔虞我诈的竞争对手关系,以怨报德或豪气干云的上下级关系等等。曹德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成功企业的成长历程,充满艰辛,充满危险,一路坎坷,风霜满地,尽管创业路途如此艰险,作为企业家却要永远站得正,走得直,不取巧,不谄媚,永远突破困境,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获得发展,才能最终体现企业家独一无二的巨大价值。

丙、为人

从自传中可以看出,曹德旺是个性情中人。与朋友交讲哥们义气,周旋官员有江湖匪气,行走商场有冲天豪气,遭遇不平显露舍我取谁的霸气。此外,他还有正气、灵气和才气。

为一个陌生路上考虑,不让其喝生水,而泡茶给他喝,还做饭给他吃,纯出于好意。这个陌生人成为他一生第一个好兄弟。

一个行将就木的朋友,鼎力帮助其儿子操办婚礼,以让朋友安心辞世。

在中国特色的国情 下,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与官员周旋暧昧的勾兑史。曹德旺的成功,离不开官场那些相对正直清廉好官的帮助,也少不了一干心术不正、唯利是图的恶吏的纠缠和干扰。在自传中,曹德旺甚至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几个故事,述说他遭受的来自政府官员的恶意攻讦,甚至连主要当事人的姓名都名列了出来。

这也就引出了曹德旺几次在政府领导召开会议的会场,当场发飙的经典故事,还好每次都逢凶化吉,不仅没有惹祸上身,还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赞赏:

在县委领导主持召开的会议骂娘发飙后,县委书记对曹德旺的评价:

曹德旺记录了若干次惹上官司的故事,他的事业做得越大官司也打得越大,最大的官司是和美国商务部打的,最后赢得了这起中国入世之后第一例反倾销胜诉的官司。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就是由下往上不断突破体制束缚的历史,有胆敢干的人就在挑战法律边界的奋争过程中暴发起来。这类人有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体制内的企业界改革先锋派结果都不太好,在体制内突破既得利益而集矛盾于一身,招来的羡慕嫉妒恨可想而知;体制外的又分两类,一类是狂奔在暴发路上停不下来的,这类人基本上都锒铛入狱,因为突破了顶层划定的底线,而另一类就是曹德旺这样的,很好地把握了改革与稳定,发展与和谐的度,在法律与自律,正义与邪恶的边界坚守自己的底线。

在遭遇来自某些政府官员极尽陷害之能事的打击报复之后,曹德旺经过反思确立了自己与官场周旋的原则:

正因为曹德旺拿捏准了大方向,又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可以说他虽在体制外,但是得到了来自体制的极大助力,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他那位最高官居福建副省长的哥哥的关联,虽然在自传中并未体现出来。曹德旺还记录了一段故事,为了帮助地方首脑胜利转正,他不得已自掏腰包保住政府政绩。如此一来,这些官员手中的权力自然向他倾斜。

执意退还政府1000万元扶持资金后,市委书记如此评价曹德旺:

对于此事,曹德旺的解释一是“经商最重要的是经营信誉”,二是讲信誉才能赢得尊敬,以后有困难别人才会理解并帮助你,这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这就是企业家图长远,而不计较一时之利的策略。

曹德旺信奉爱兵如子,且说到做到。他记录了很多事例来展示他如何笼络人心,凝聚团队。

有一个下属一开始是他的工程承包方,但是为了拿到工程不择手段,把自己搭进去了,最后曹德旺以德服人,没有让他血本无归,从此他就跟定了曹德旺。

有两位员工身患绝症,送往医院无钱救治,曹德旺知道以后,指示钱由公司出,全力救治,其中一位员工还是实习生。

一位叫黄中胜的员工,因为得到曹德旺的照顾,而死心塌地跟随于他。

福耀集团的一些高管因仰慕曹德旺的人品德行,而扎根在曹德旺身边。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人格魅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创业初期,人格魅力更具有无价的效用。企业家人格魅力有多大,决定了能吸引多高层次的人才为其效命。人格魅力如毛泽东,那么全天下的精英都汇聚到他身边。

丁、问道

曹德旺在自传中提及佛教的内容就寥寥几笔,倒是花了四节的篇幅,详细地记录了他问道石竹——到石竹山上释道混合的庙观祈梦求签的经历。

求神问卜之事,本来是很玄乎的,结果在准与不准之间。而曹德旺的四次求签却准得超乎想象,当然曹德旺也遵循所求之签的指示行事。前三次求签都是在他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上,或许他求签之前已有自己的主意,只是想求得仙公的肯定与加持,也或许他确实无法决断而听从了求签的指引。总之,他的事业与人生的发展果如签文的预测。

他最后一次求签更为神奇,他是想问他是否可以出家。他看了李叔同的经历之后,萌生出家年头,但是遭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在迷茫之中他到石竹山求了第四次签。老和尚告诉他“有佛报,无佛缘”,家还是不要出了,好好做好企业,安享晚安的福报。

从此,曹德旺绝口不提出家之事。

在大时代,站立潮头的企业家,肩扛革新突破发展的大旗,身经物欲诱惑与进步保守的撕裂,他们要经受住这一切的残酷考验,必须攥住内心的原定,坚守精神的原乡。曹德旺出家是偶然,信佛却是某种必然。信佛的王卫甚至说,人的成就和本事没有关系,与福报有关系。马云也深深着迷于道家,太极阴阳。

曹德旺问道石竹山是果,因还是他在山下的种种经历。草根遭受的欺凌与艰难,特权的猖狂与凌辱,人心的善恶混杂,他自身业力与心力的纠斗。

粗略了解一下中国快递行业野蛮生长的血腥历程,我们就可以懂得在一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商业丛林里,“人的成就确实与本事关系不大”,“一纸公文就可以打败你”,甚至“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打倒你”,由此传递到底层为生存而野蛮斗争,那影响个人成就的因素就远远超过了个人本事可以控制的范围。

在这种高压,无常,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原罪只有通过人的终极关怀——宗教。在中国,佛教自然成为首选,其次是道教,然后是各种邪教或半邪教,包括各种成功学、传销、天价洗脑式培训等等。

戊、后记

自揭丑陋伤疤的自传,《忏悔录》首屈一指。卢梭的初心就是把自己作为样板,深刻剖析、批判人性的邪恶,从而使自己的声名在世间另类地流转。

其实,不用通过《忏悔录》,仅仅观照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深深感受到人性善恶的复杂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本意也就是弃恶扬善而已。

所以,曹德旺《心若菩提》自传的巨大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曹德旺并非完人,曾经有过婚外恋,商海沉浮,一遍又一遍地浸染污浊。他没有回避他与官员的钱权交易,没有遮掩谋利的手腕,没有掩饰全球化竞争的合纵连横,也没有掩藏每次会见某位要人,要人身边带的漂亮女秘书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曹德旺毕竟自称“心若菩提”,而非心即菩提。他有佛报,却无佛缘。这或许是他需要在凡尘俗世修炼的原因。

于是,他把凡尘修炼的大半生如实记录下来,等待后人的评判。这份坦荡与磊落,有几人可望其项背?

万有阴阳,毋庸讳言,曹德旺在《心若菩提》中显露的只是比较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展露了他一些比较真实却比较难堪的一面。这些阳面,值得书写记录。而有多高的阳面,的就有多深的阴面。一方面是心路煎熬的惨淡,另一方面是外在环境的裹挟。但我相信,在曹面对各种考验时,德旺已经比绝大多数的人要做得好得多。而其大散家财,醉心慈善,即可看做是对其阴面的赎罪,或者是甘愿付出的代价,或许是真正领悟透创造财富的本质——为了众人整体境遇的改善,基于此而最做出大可能的贡献。美帝强大的一个侧因即是,一方面既有相对完善的创造财富的制度和环境,另一方面又有相对完美的财富分配使用的机制,而不至于财富创造激励不足,或财富积累到少数人手中而使民众整体福利受损。中国目前还处在大力鼓励财富创造的初级阶段,因而忽略了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加之特权机制,导致贫富分化雪上加霜。曹德旺身先士卒,甘做先行者,气魄之宏伟,不是溢美之词可以增添其雄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喊出这句话的人,最终被事实证明他的心不过是针眼那么大,因为他的心掉进钱权的眼里了。曹德旺低调慈善,高调做事,不与陈光标争首善之虚名,只行首善之实。这是有真正强大内心的企业家才可以做到的。

在一个繁躁污浊之世,沉潜于世间最深处,携浩然凛冽之气,然后生出菩提心,捧出这颗出于淤泥的菩提之心供后人评说。这就是曹德旺自传的最大意义。

己、语录

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其言其行,有许多非常值得人们借鉴学习之处。比如他言行的果敢,处事之决绝,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深度等等。罗列一些自传中的深富洞见的曹氏语录,以供反省学习。

阅读《心若菩提》,令我深受感染与鼓舞的是曹德旺先生的爱国情怀。爱国靠的是行为,不是讲空话和喊口号,曹德旺先生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位责任在肩、对国家忠诚和热爱的企业家。

1987年,福耀玻璃接受芬兰一家公司的邀请,派出技术人员到芬兰接受技术培训。那时候,公费出国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一方面开了眼界,另一方面不花一分钱出个国,还能给家里带回一台电器。

当时国家每天补助90美元左右的生活费,若能省吃俭用,半个月下来,回国时,就可以给家里带回一个大件的电器。所以很多出国考察学习的中国团队,出国时,一定要自带方便面,一定要住带厨房的酒店,希望当地华人或接待方多能请吃几顿饭

曹德旺先生了解到,外国人接待多了这样的团队,就有了看法。虽然国家有外事纪律,但对这类行为,却没有明令的禁止。

于是,曹德旺先生召集所有出国人员开会,建议此次出国费用,集中管理,用完吃完,若有剩下,全部上交。

曹德旺先生严肃地说,我们不带方便面出国,我们也不要外国人请吃饭,我们不要为了电器把自己搞得太狼狈。 外国人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在国外,代表的就是中国。一个人要有人格,一个国家同样需要有国格!没有人格,没有国格,带多少东西回家都没有用!

回国前,曹德旺先生和他的团队赢得了芬兰公司集团总裁的宴请和褒奖。

2001年福耀玻璃遭遇了几家美国玻璃公司联合向美国商务部起诉中国的玻璃倾销。接到消息,公司开会研究应对方案。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无所谓,不应诉。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积极去应对。

曹德旺先生个人认为应该应诉,而且要组织最强力量来保证这个官司的胜诉。理由有三,其中重要一条是: 做出放弃的决定,丢掉的不仅是“国际市场”四个字,更是企业应承担的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

经过和美国商务部两年的交锋,面对高额的税单和保证金的交付压力。曹德旺先生坚持和对方打官司,他说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对国外的反倾销有更多的了解。

2002年,曹德旺先生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了一个中国反倾销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福耀反倾销研究中心。为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培养反倾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4年,福耀反倾销案胜诉,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第一个反倾销胜诉的案例,成为后来中国企业反倾销的经典。

曹德旺先生于结语处写了这样一段:“我们的祖国妈妈,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有一个新的矛盾浮了出来,那就是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贫富两级有进一步分化的迹象,这又再一次困扰着我好事的心。借助投资美国常去的机会,对该国进行研究发现: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的美国,在过去的发展中,不仅注重发展经济,更关注社会和谐。通过百年的努力,他们建立起了一个成熟并行之有效的社会救济服务系统,在不足35亿人口的美国拥有各类慈善机构近200万家,其中80%是由企业或企业主家族出资成立。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刚性规定企业必须无条件为雇员缴纳其工资收入的11%作为各类保险费用。”

这不由让他想起父亲以前曾告诫他的: 有福者,必须先有量,福是从气量中求。

曹德旺先生30多年来,通过捐赠、救济帮助了上万名学生完成学业,救济社会贫困户超过十万户,累计捐赠60亿人民币,发宏愿祈求身边的社会和谐,稳定并与之发展。曹德旺先生说“小成靠智,大成靠德”,他也是这么做的。

谈及写书的念头,缘起2014年,曹德旺先生应美国东西方中心邀请,参加夏威夷的一个慈善文化论坛。一些真诚的美国企业家,对曹德旺先生精彩的创业故事十分感兴趣。多位美国企业家对中国都很友好,他们说有一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很想了解中国,能否透过一个真实的中国企业家的成长资料来推介中国。于是,曹德旺先生念到通过介绍中国企业家如何成长来促成外国人对中国进一步的了解,动笔了。

天道酬勤,天道酬仁!曹德旺先生体悟到祖宗“谋求发展,兼济天下”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一次,曹德旺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说:“我在做一个伟大的事业,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中国靠我们共同努力去强大起来。这是我真实的话”。”

记者问及:“或许有人会说,您就是个企业家,您想的这些事情和一个企业家的身份并不相符?”

曹德旺先生接过话讲:“错了。企业家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胸怀。 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 ”这就是企业家做的事情,一点都不是大话。“

“你所做的事情必须要瞄准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才能做得起来。”曹德旺先生认为这是企业家的责任。

他讲道:“中国政府对我有很大的恩情,福耀不会全部搬到国外市场。我的根在中国,做一个真正有理性的人,他必须坚守中国这个底线。”

我想,对国家有信心,才谈得上热爱。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力量和希望。

不仅是中国企业家,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自尊自信,自信不仅是个人的可贵品质,也是民族的可贵品质。

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有志气,有自信的中国人,民族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要靠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努力塑造自己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自信品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下:

1、我记得母亲当时总交代我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顿饭,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2、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3、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

4、做人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做多少事。

5、和父亲做生意的几年磨炼,让我想了很多。父亲烟摊的被收缴,更激发了我外出闯天下的决心。在我看来,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所做的事,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我还年轻,不能重走父亲的老路。独立出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做政府允许做的事,而且要学会做生意的本事。

6、一个没有组织纪律的企业不会发展!一个不会发展的企业不是久留之地!

读《心若菩提》10-曹德旺先生的传记

摘录:曹德旺先生的《心若菩提》 1后来他告诉我,郑爱锋事件的发生,主要责任还是在他,如果他当时够专业,他就不会被人蒙。“这件事给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