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民谣( 继续!!!250字 )龙年历史典故( 300字 )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龙年民谣( 继续!!!250字 )龙年历史典故( 300字 ),第1张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猪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这些天,中央电视台用动画短片形式,力推这首充满童趣和年味过年民谣。

这是北方民谣《过年》的其中一段。

完整的北方民谣《过年》是这样念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碗,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爷,

灶爷好高兴,

祈福好话说上天!

小孩小孩你别馋,

爸妈忙把年货办。

又买糖,又买糕,

年糕发糕萝卜糕。

做香肠,做腊肉,

腌凤鸡,腌板鸭,

包你看了口水流!

小孩小孩你别馋,

三十就吃年夜饭。

切腊肉,烧黄鱼,

年年有鱼年年余。

包饺子,做火锅,

阖家团圆乐呵呵!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碗,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猪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因为是口口相传的民谣,又因为流传范围广泛,各地版本略有差异。

一至三段,差别不大。

第四段,开头也差不多;后半段,重在介绍各地民俗,就有些差别了。

比如,也有这样念的: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贴年画;

二十九,枣花酒;

年三十,包饺子;

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

……

对比多个版本的《过年》民谣,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过年民俗,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民谣本身的含义。

比如,念到“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一句,我就明白“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含义了。

那不就是叩头拜岁嘛。

叩头拜岁,多半有压岁钱,有大小红包。

小孩当然乐意撅屁股、乱作揖了。

而在《过年》民谣中,加进贴年画的情节,又多了一种文化韵味。

过年贴年画,本来就是千古流传的文化民俗。

贴年画,还包括贴对联、贴窗花、贴门神、贴阿福等。

有一首《贴年画》的民谣,就记录了这一文化民俗。

过年啦,贴花啦,

满窗子,都红啦。

贴个猫,贴个狗,

贴个小孩打滴溜,

贴个老猴抽烟斗,

贴对呒牙佬满窗走。

这首《贴年画》民谣,其他都好理解,有两句曾跟许多朋友探讨。

一句是“贴个小孩打滴溜”,我猜想是窗花或年画中,有小孩在打陀螺。

冬日打陀螺,好玩不说,还健身、暖和,深得男孩喜爱。

女孩也未必不乐意,我就玩过打陀螺。

年画或窗花中的小孩,想是打陀螺高手,玩得很娴熟。

你看,不倒翁似的陀螺滴溜溜转。

贴小孩打滴溜的年画或窗花,或许是象征圆满和欢乐吧。

第二句“满窗走的呒牙佬”,我猜想是贴了慈祥、喜庆的大阿福窗花。

窗花中的大阿福,应该源于笑盈盈,胖墩墩的惠山泥人大阿福。

在我国民间,惠山泥人大阿福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至于这一可爱形象的来历,据说源于一则感人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荒草丛生的惠山经常有豺狼出没,时时危害人类。

人们祈求天地,速遣神灵,降伏妖魔,为民除害。

果然,上天派来一对巨人。

这对巨人很特别,看上去满脸孩子气,活像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

但是,智勇双全,力大无比。

无论什么奇禽猛兽,一见这对童男童女的巨人,就俯首帖耳,改邪归正,再不作恶。

从此,惠山境内,四野安宁,百姓乐业。

人们感念这对童男童女巨人带来的幸福安康,便称他们为大阿福。

不想,有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场特大冰雪,压到大片山林树木。

其中一棵大树,把童男大阿福压死了。

童女大阿福伤心不已,日夜啼哭。最终,哭死在这棵大树下。

人们怀着崇敬而又悲痛的心情,掩埋了这对童男童女大阿福。

同时,人们又根据这对童男童女大阿福的形象,创造了惠山泥人大阿福。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把童趣、微笑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奉为消灾辟邪的吉祥物。

民间艺人又根据惠山泥人大阿福形象,创造了年画大阿福,窗花大阿福,门神大阿福。

人们希望大阿福的童心和微笑长留人间,光照环宇,并以此寄托以正怯邪的美好愿望。

大阿福,既像天真的孩子,又像慈祥的老人,民间也称呒牙佬。

……

唱民谣,盼过年。多有意思。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盼过年呵。

早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

大人为什么怕过年?

一是过年添岁,怕衰老随之而来吧。

二是在时世艰难、生活窘迫的年代,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年关到了,讨债的,催租的,逼命的……躲避还来不及呢,哪有好心情盼过年。

所以说,大人怕过年。

有一首流传在浙江沿海的《过年》民谣,形象反映了艰难时世,大人怕过年的穷迫情境。

年关近了,辛劳一年的渔民还是不能休息,他们依然顶着风雪去捕鱼。

结果怎样呢?

四处撒网,偏是不见鱼虾进网。

这是天灾,更是人祸。

因此,渔民用民谣喊出悲愤的控诉:

一橹摇到东,

东海龙王怎介凶,

不让鱼虾进网中。

一橹摇到西,

西母娘娘发脾气,

刮风打雷淹田地。

一橹摇到北,

北极仙翁也作恶,

渔民喝点番薯粥。

一橹摇到南,

南海观音顶慈善,

烧香拜佛解苦难。

……

幸亏还有宗教信仰,可以寄托理想的希望。

幸亏还有南海观音,可以逃避现实的险恶。

这也是沿海渔民特别信奉观音菩萨、妈祖天后和水尾娘娘的真实原因。

……

未经世事的小孩可不知道大人的艰难与痛苦。

而且,天下大人谁不疼爱儿女子孙,又有谁会让小孩过早分担艰难与痛苦呢。

就是家徒四壁、山穷水尽,也要求亲告友、东挪西借,为小孩添件新衣,包顿饺子。还要装出笑脸,陪着小孩走亲访友,吃粽拜岁,追赶庙会。

因此,对小孩来说,过年就是过节。

过年了,有好吃的,有好看的,有好玩的。

自然,天下小孩都盼过年,巴不得天天过年才好呢。

过年,又是一年之中最喜庆、最热闹的绵长节日,往往从年前的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八吃过落灯扁食为止,有一个多月哩。

这期间,大人忙些什么,想些什么,愁些什么,小孩是一概不顾不问。

不懂成事的小孩,哪有这份闲心。

小孩的心思只在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

然而,正是小孩的贪吃、贪玩,过年的亲情才得以千家传递、人人相因,过年的民俗才得以千古流传、代代相承。

在我的家乡,也有不少关于过年的民谣,同样传递亲情,传承民俗。

腊月小年,

廿三祭灶,

廿四掸尘,

廿五看牛细佬送还人,

廿六打冻,

廿七扼粽,

廿八磨豆腐,

廿九包食饼,

三十夜守岁,

初一拜岁,

初二拜座,

初三吃粽,

初八上灯,

十四张灯,

十八落灯。

……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图腾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民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我们都知道龙是古代人神话出来的形象,可是在史书中真的有龙出现的记载,难道龙真的存在吗?

从汉代到隋朝,这八百多年的时间里,正史中关于龙出现的记载有108次,唐朝以后,龙记载更是屡见不鲜,宋朝时,从乾德五年到干道五年,仅《宋史》中记载的龙现就有9次,到了元前,这不过百年的时间里龙现了14次,平均不到十年就出现一次,而清朝时,从顺治六年到嘉庆元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清史稿》中龙现的记载就有67次,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个别无聊的人在胡编乱造,在古代,龙现现象通常都被当成一档大事记录下来,比如在唐朝,《唐年补录》就曾记录过,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唐年补录》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同城县境内,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元史。五行志》也曾记载,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朐县龙山上有条龙重达千斤,腾空而起。

《元史。五行志》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朐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史书上记载的龙都这么有模有样,难道真的有龙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吗?其实仔细观察龙出现的时间我们就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

时间回到唐朝咸通末年,也就是龙出现的那一年,唐僖宗刚刚做了皇帝,可这时候关中却发生了旱灾,老百姓们还被官吏强迫缴租,服役,于是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至元二十七年,这一年龙又出现了,仔细翻阅史书你会发现,这一年福建泉州发生了大地震,导致七千人死亡。不仅如此,河南、江苏还出现了洪水灾情,四十万流民无处可逃。明朝时明成祖朱棣从他侄子朱允文手里夺来了皇位,他登基的第二年,龙就出现了,明武宗正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龙频繁出现,后来他被普遍认为是最荒唐最没正事的皇帝。

到现在你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时龙出现都伴随着各种灾难,而且不光是洪涝之类的自然灾害,还包括一些政治上的大变故,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道化的世界,人世间好事多,上天就会奖励你,而坏事多了,上天就会降下灾祸作为惩罚,在中国人心中千年不变的男神,龙,就是老天爷最好的代表,所以每当某位天子荒*无道,不办人事的时候,龙就会出现,替天行道,那些龙现其实就是修史书的人用来吓唬皇帝的,警示皇帝不要做得太过分,所以龙出现的次数越多越能代表当时日子一定不好过。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对于龙的信仰不言而喻,而在神话中就有七位神龙,充满神秘色彩,每一种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无上威能。以下仅为简单列举,并非按照实力进行排名。

(七)蟠龙

所谓“蟠龙”,其实可以理解为“盘龙”,其中的“蟠”有“伏在地面上”之意,所以蟠龙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因此,这种龙的形象,多出现在古代传统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以及天花板、房梁上的,都称为“蟠龙”

古籍《太平御览》: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

(六)夔龙

夔龙的“夔”字,是《山海经》中一种“苍身无角、一足、出入风雨相随”的牛状异兽,黄帝曾剥其皮制鼓打败蚩尤,也称为“夔牛”,而夔龙,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纹饰,后人将青铜器上表现为一足、类龙(身躯蜿蜒曲折)的形象都称之为夔,主要是引用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古籍《山海经》:"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五)火龙

火龙之名,源于其掌握无上的火焰威能,全身赤红色,所到之处烈焰焚城。

古籍《清史稿》: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清五十六年六月,吕州赤龙见于龙王谷,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之处草木如焚。

(四)黑龙

黑龙的出世与天崩地裂的神话背景有关,黑龙本来是共工手底下一员大将,共工败给颛顼,黑龙就没人管束,无法无天,到处兴风作浪,后来被女娲大神所斩杀。

古籍《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三)青龙

青龙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作为和白虎、朱雀、玄武并称的四大神兽,青龙一般代表了东方甲乙木,为东方之神,主管春天,为木之精。

古籍《白虎通义·五行》: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芒之为言萌也。

(二)烛龙

烛龙,是一个人面蛇身的大神,传说其一只眼睛长在正中,睁眼为白天,闭眼为黑夜。

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一)应龙

应龙,是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亦作黄龙、飞龙。作为黄帝大将斩杀蚩尤、夸父,也曾以尾画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同时,还为禹王擒获了水怪无支祁,战功赫赫。

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以龙为图腾,称为“龙的子民”更为准确,中国人是“龙的子民,炎黄子孙”。真正的“龙的传人”,是指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并将它流传下来的人。在祖先的眼里,龙是天的象征,代表着健康、善良、远大、生生不息。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在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祈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扩展资料: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图腾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民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年民谣( 继续!!!250字 )龙年历史典故( 300字 )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猪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