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要领
太极拳的养生要领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太极拳可养神、调气、健身,对于溃疡病、慢性胃肠病、气管炎、慢性肝炎、心血管病、神经衰弱等病症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养生要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要神静体松,以静御动。
练太极拳时切忌精神和躯体肌肉的紧张,要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以使意识内守,全神贯注。形体放松,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宽腰,以使经脉畅达,气血周流。
二要全身协调,以腰为轴。
练太极拳要求全身协调,浑然一体,以腰部的轴心运动为纲,做到定根于脚,发劲于腿,主宰于腰,形动于指,神注于眼,手动于外,气动于内,神为主帅,身为神使,做到手到、意到、气到,而眼神先至。
三要呼吸均匀,气沉丹田。
调息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呼吸以腹式自然呼吸为主,呼吸之深长均匀与动作之轻柔圆活相应。一般来说,吸气时,动作为合,气沉丹田,呼气时,动作为开,气发丹田。
练习太极拳应选择公园、广场、树林、花园等环境安静而幽美、空气清新而旷达的场所,每日早晚及傍晚均可进行。练习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每次练习时可先分段练,渐渐打完整套拳路,当身体不适时,应酌情暂停。饱食及醉酒之后,也不宜立即练习。
这是专家推荐给中老年人的最佳健身运动。
这项由台湾医院复健部所做的太极拳健身研究,有90名50—64岁的中年人及76名65—80岁的老年人参与,分为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的对照组,其中太极拳组练习太极拳平均达五年以上。
结果测量两组心肺耐力发现,有打拳习惯的中年男性,最大摄氧量较同龄者增加29%,女性则增加15%;而有打拳习惯的老年人,最大摄氧量也较同龄者多出18%至19%。
由于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会随着年龄渐长而下降,经过持续追踪这些中老年人两年后,再度测量发现,有持续打太极拳习惯的中老年人,心肺耐力减少量只有不运动者的一半,显示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心肺耐力具有保护效果。
而太极拳的好处还不只在维持心肺耐力,太极拳对增加身体柔软度及降低体脂率也有帮助。
由于许多中老年人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部分高血压患者练习太极拳三至六个月后,血压平均可降低5—10毫米汞柱;
而糖尿病患者练习打拳后,轻微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依靠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不必再吃药,中度糖尿病患者平均用药量也可减少20%,这显示太极拳运动也有降血压、血糖效果。
太极拳重意不重力,讲究身心合一。在锻炼时通过各种柔和动作,以一定的呼吸运动能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同时,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既有一般拳术活动肌肉筋骨的好处,又有调息养神的功效,所以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喜爱。但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意识来支配的,从而达到精神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老年人在操拳时,最好能选择一个清静避风的环境,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以致失去锻炼的功效。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时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
四、练拳时应掌握深匀细长的呼吸。
匀细深长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也能改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机能。由于这是一种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运动,初学者可能感到有困难,应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拓展太极拳基本技术
基本姿势: 练习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规格要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太极拳练习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合习处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儿将头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酒出似的。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颈项竖直,下颏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颏,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的基本技术。
(2) 含胸拔背 :含胸是习略向内含虚,使习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助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发发劲。
(3)松腰敛臀: 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向下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肉向外下方舒展,后然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4) 圆裆松垮 :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习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习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固,两腿弯曲轮换支撑着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髋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腿灵便。
(5) 沉肩坠肘: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臀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遒劲。这中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习完全涵虚,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
太极拳招式
双手自然抱住肚脐下三寸小腹丹田,用意念想着丹田,入静,吐故纳新。
2、太极推手
身体稳如泰山,动作变化自如,控制对方的四肢,来留去送,收放自如。
3、太极独立
增强大脑神经的控制力,强化四肢肌肉,呼吸自然,心如止水。
4、太极跌叉
双腿打开与身体呈90°,立身中正,增强下肢的韧带力量,促进血液循环。
5、太极控腿
控制身体平衡,使四肢控制自如,收放自如。
建议你,可以每天晚上回家练习一组姿势,早上提前10分钟起床重复一下。练习要量力而行,不要刻意去强调体式的标准度,要以身体舒服,稍微有一些紧张为度。
练习太极的时候,需要穿着很舒服的衣服,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很大的衣服阻碍了你的练习,对于一开始学习太极拳的人来说,最好是跟专业的师傅学习一段时间。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练习太极拳,到底是方法更重要,还是苦练更重要,这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古语“太极十年不出门”,太极拳需要勤学苦练,那么是否只是一味的苦练而不讲究方法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文章吧。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健身和以柔克刚的实战功效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同时,太极拳难练也是被大家所公认的。过去有十年太极不出门的说法,说明太极拳比较吃功夫,比较难练,出功夫时间比较长。不少人知难而退,选择了柔道、跆拳道等见效快的健身方法。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学习太极拳有没有快速的方法一般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必须下苦功。功夫、功夫需要下功夫,没有捷径可寻。
;太极拳的运气法
谈到太极拳的运气,必先论及太极拳的呼吸。练太极拳初级阶段的呼吸,纯任自然,以顺遂为准,不必强求与动作合拍,呼吸的方法主要是鼻吸鼻呼。但练到一定程度,就要进一步研究对气的呼吸如何运用了。以下仅供参考!
1、入静。 练功时,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在入静的状态下进行,动作包括外形动作的“外功”和意识引导的“内功”。动静相兼的入静,指的是摒除杂念,处于无思无虑而又觉醒的一种特殊安静的状态,从而专心一致地贯彻练功的全部内容,而决不是迷迷糊糊、闭眼欲睡的状态,也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的境界。
2、放松。 松和静是相互协调的,先松而后静,入静又是放松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练功所要求的放松,首先是在意识指导下,四肢肌肉要放松,更主要的是思想精神上放松。只有经过长期认真的锻炼,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身心全面放松。通过全身肌肉放松,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扩张,肌肉电位活动明显降低,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从中枢走向周围的张力性冲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因此对许多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下沉。 下沉一定要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意识才能引导气血下降,达到上虚下实。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并要注意气沉丹田,再进一步从丹田沉到涌泉。气沉丹田是在松静的基础上,通过沉肩、含胸、敛腹、松腰、收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引导气息下降为实现的,在意守丹田或涌泉时,会感到头脑清醒;相反,意守上半身则有时会感到气上冲,出现头脑昏胀或胸闷等现象。患有慢性病,平时又缺乏锻炼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头重脚轻,步履不稳,或上盛下虚、心情容易冲动等情况。通过练功,即可获得改善。
4、调息。 古今的气功都很重视内气的锻炼,调息是在意识引导下的一种呼吸方法,结合练功的升、降、开、合,达到匀、细、深、长的呼吸,而吸短呼长更有利于治病。太极运气法的呼吸强调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右止、神气相依。初始练功则先以自然呼吸为宜,随着功夫的逐步深入,达到结合动作的逆腹式呼吸,并且强调意守“吸气由丹田,呼气归涌泉”,这样不但容易与入静相配合,而且还可避免练功者腹围增粗的弊病。
5、运气。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太极运气法锻炼的一个特点,以心行气是心为发令者,气是奉命而行的“传旗”;先意动而后形动,主要是将内存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练功时要把意念注于动作之中,而不要存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即是“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显于外部动作的神态是内气活动显露于外的表现,所以内意和外神是一定要紧密配合,紧密配合以后就会有得气感,只有经过实践获得“气感”后,才会理解气的存在。得气感不可强求,如果强求则会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
6、协调。 太极运气法最终的目的,要求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紧密结合,达到练意、练气、练身的目的。首先是呼吸与动作协调,然后在意识指导下,三者融为一体。初学时先注重姿势,锻炼一个时期然后注意意识引导,这样可以做到先由外带内,然后再由内带外。太极运气法动作比较简单,容易在短时期内做到协调。
;太极拳 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娱乐功能、 教育 价值等于一身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 武术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中医原理。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中医原理
(1) 太极拳与阴阳平衡
太极拳的基本指导思想为阴阳平衡和虚实变化,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太极拳一招一势,均要两手臂同时运转,合之为一整体,分之为阴阳,相互转化。
太极拳通过招式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使人脏腑、经络、气血协调有序和平衡,符合中医“整体诊治”和“辨证施治”。
即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之观念,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体现了 中国 传统医学的治未病思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太极拳与疏通经络
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有利于通经活络。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通过适当运动,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
太极拳健身祛病机理与特点
1、太极拳健身祛病机理
传统太极拳的练习,和气功有着一定的相通性,经常练习也可以达到气功练习的效果。
太极拳作为有氧代谢运动,它强度适中、节奏分明、连绵流畅,加之意念导引、精神专注、动静结合,松静自然,以及吐纳调息,呼吸深、细、匀、长等,因而加强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防御功能。
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就是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使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精、气、血、津液、神、智等生命指标参量达到内在的和谐平衡及自身与自然界外在的和谐平衡,使人进行生理、心理、病理的自我调控、自我修复,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太极拳讲究平衡、协调,这和中医理论是一样的,太极拳的神奇功效就在于自我调控。
2、太极拳健身祛病特点
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以及对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两个显著特点,即:“整体性” 和“全面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太极拳健身及医疗康复作用,是整体把握生命机能,注重“生命之树”的培基固本,增益正气(维系生命的能量),而不是针对某些具体疾病或某个局部起作用的特殊疗法。
太极拳是从整体上发挥作用,通过锻炼强化和旺盛生命机能,使之自我调控、对疾病进行自我修复,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健身是一种“整体疗法”。
整体疗法,得益于太极拳周身运动的协调性,一动有无不动,节节贯穿,运动量疗法自然也就可以达到整体效果。
所谓全面性,是指太极拳的医疗康复作用十分广泛。对人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感觉系统的许多慢性疾病都有防治效果。
而且还能增高减肥、健美身形、美容黑发、延缓衰老,同时还能平和心态、振奋精神、消除抑郁、开朗性格。
它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疾病都有康复治疗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性命双修”。所以很多学者把太极拳健身说成是“全科治疗”。
太极拳相关 文章 :
1 太极拳理论十篇
2 太极拳视频
3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4 学习太极拳应把握的内容
5 浅谈太极拳的几点好处
6 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谈起武术,人们便会联想到武侠电视剧中所说的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与其他武术不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太极拳主张用意念运动,要求全神贯注,集中 注意力练习,做到心静体松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
1内功就是意气运动,不以形体手势演示动作,完全依赖意念运动演示。是开发神意气潜能的高成次练法。
2促进人体血液回圈,增强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增强,益寿延年。
人们常说的腹式呼吸,也就是太极拳内功,练太极拳内功能促进血液回圈,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淋巴毒素的排出。
3如何修炼。
1、必须坚持长期松、稳、慢、匀,盘拳走架,循序渐进修炼。
2、必须坚持明理练拳,悟七分,练三分,内外双修。
3、必须坚持心静、意专,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修炼。
习练太极拳贵在坚持,长期坚持练太极拳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太极拳不仅能增强抵抗力,还能辅助治疗疾病。
4、必须坚持抓住丹田炼内功补充后天之气,滋养扶持先天之气,做到心肾相交刻苦修炼。
太极拳整劲内劲的修炼,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没有内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成了好看不好用的功夫、。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外抗敌的拳法,它也和其他拳法一样有一定的练习步骤和程式,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法虽不同,但万法归宗。
练内功要有三心
一,恒心,诚心,信心。
二,练内功具备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三,练内功三个基本要素,调形,调息,调心。
太极拳的内功是指以“调形”“调心”“调息”为主要形式修炼;调形,就是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调形与调息、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
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习练太极拳内功,如果没有人指导或不得要领,那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练不出东西来的。
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五大要领,很快就能切入,五个要领就是。
一、拳架形体。
二、意念活动。
三、呼吸方法。
四、气劲执行轨迹。
五、习练功效。
关于练拳功效得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是健身效果。
第二是主治什么病,众多人练拳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前列腺、类风溼、脂肪肝、便秘、胃病、失眠、腰腿疼等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第三是技击功夫,前二点一般来说是中老年人所追求的,技击功夫是年青人所追求的,但是他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络。一句话抓住上面五大要领去练,就是在成功的路上走了一条捷径。
练习太极拳内功的两大技巧
1、要高度重视练习站桩
有的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其实站桩是修炼太极拳内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功夫的关键环节。站桩通过特殊的静态练习可使形体放松、神意安然、内气顺畅。
培养出内劲,从而太极拳才能达到体用兼备。没有内在基础的太极拳架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太极桩和技击桩。站桩效果首先是保持中定。
太极拳是一项稳打稳扎的功夫,练好太极内功,首先要有扎实的桩功,站桩也吻合人体骨骼的最佳受力状态。
下肢的气脉就会逐渐开启,气就会经涌泉上下流动。日久功深,身上的气会与地气结合在一起,下盘就会变得非常稳固,身上的内气就会充满,其劲力就会无穷无尽。
2、规范准确地练习拳架
练习拳架务必规范准确,即要对太极拳特别是本人所修炼门派的基本技术规格细致地掌握,这是太极拳内劲生成和提升的前堤和基础。太极拳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练习太极拳,如若动作规格不正确,技术不规范,不但影响内劲生成和提升,甚至会造成疾病。为了达到拳架的规范准确。
练拳要掌握太极拳的功理,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学太极拳要学一式准一式,练一式牢一式。
想真正学好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师傅。在学习了各式太极拳套路之后,应按照技术规格去细化太极拳的技术动作。
各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规格都有不同,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眼法、呼吸法及技击法等方面有相通和不同之处,练习者一定要认真体会琢磨。
对照拳照,即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因为任何师傅在传授武功时,都会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经验,其基本拳架和动作都会作些微调,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师傅的教导下,再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对调整自身的动作的准确性很重要。
太极拳内功心法研究
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内功心法听起来虽有奥秘,但学习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神秘。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
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
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中的门派虽然多,但是拥有着相同的特点。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问题,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悟性的问题。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照样会步入误区。
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只讲松柔,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自己觉得松开了,实则是懈了,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 要知道,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
太极拳知识问答100条
答:练拳时,正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颌(下巴)微内收,犹如头上顶着一满碗水或者有绳子提着,亦称“顶头悬”或“百会(头顶穴位)朝天”,此势对全身的中正安舒有提作用,亦显示精神振作而稳健含蓄。
但注意,顶劲要自然,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用功则顶僵,气血不能流通”
35、何谓“重肩坠肘”
答:或曰沉肩坠肘,肩为上肢首要环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亦不可后张或前扣,耸肩则气不易下沉,动作不稳,肘要下重,自然弯曲,不可僵直,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上肢不柔,手臂下落时,必以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
沉肩坠肘,亦不可用急过分,反致紧张,上臂不可紧靠身体,腋下要需,“肘不贴肋”以保灵活。
36、何谓“含胸拔背”
答:胸部要舒松自然,不要挺,也不要显然内收,有人“含胸”将两肩前裹,胸部缩回,这叫凹胸,会练成驼背的,简单的说,含胸就是不挺胸,无后仰之忌,利于气沉丹田。
拨背:背要舒展,拔背不是提背,更不是弓背,拔者,放松拔长也,背椎骨在背部,乃上体之中枢,背松则气顺,体态中正,所谓“气贴于背”“力由背发”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37、何谓“气沉丹田”
答:气者,内气也,丹田者,脐下三寸,乃小腹部,丹田为人体之重心,中气之枢纽,所谓“气沉丹田”即以丹田为中气运行之根基,无论何时得保持重心的稳定,含胸拔背而勿使俯仰,沉肩坠肘而勿使漂浮,主宰于腰而勿使散乱,虚实分明而勿使僵滞,皆有气沉丹田之意,因此“气沉丹田”不是也不必“意守丹田”,只要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自会有“气沉丹田”之效,更不必故意鼓肘或凹腹。
气非呼吸之气,故不能以呼吸之进出而论气沉丹田。
38、何为“尾闾中正”
答: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嵇康(养生论)有“或益之以,而泄之以尾闾”,尾闾中正,要求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凡转身体、腰跨、肩同时转动。
39、何为“敛臀”
答:敛,收拢也,臀部不可突出或左右摇摆,有人易犯撅屁股的毛病,或弯腰而突臀,或挺胸撅臀都不正确,要始臀部如正身坐凳一样,自然而然,当然也勿使臀部故意前攻而上体后倾。敛臀与尾闾中正是一致的,皆利于气沉丹田。
40、腰的作用和要求若何
答:腰为一身之主宰,拳论云:“名义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为、练拳之关键要领,能松腰才能气沉丹田,能松腰才能灵活稳健,太极拳的虚实变换,皆应由腰转动,只有以腰为轴,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利于对内脏的自我按摩,增强生机,太极拳四肢的动作,实则以腰腹的动作,非如此,断不能达到轻灵沉着而锻炼之效。
41、何谓撑裆、裹裆、吊裆
答:拳论云:“顺项贯顶两膀松,来肋下气把裆撑”,裆即胯下二便之门的会阴部位,气功学认为,会阴为大小周天运行必经之地,亦是易漏气之处,故有吊顶提肛之要领,裆宜圆而虚,撑裆,两跨撑开,不可夹住,裆自然能圆,裹裆,两膝内向里扣,犹骑马势,裹裆不是夹裆,与撑裆并不矛盾,吊裆,不是往下吊,而是往上提。
42、对膝的要求若何
答:膝要放松,自然柔和,以利于气血运行,抬腿伸足,皆以大腿肌肉带动小腿,膝关节自然随之转动,切不可着力于膝,太极拳本可治愈关节炎,若不得要领反使关节僵硬,气滞于膝,以致肿胀,有人讲提膝时要把力量集中于膝尖,乃火上浇油,害处极大。
拳势高低与膝关节的负担关系极大,应按体质适当调整,但无论架子高低,弓腿之膝部不可超过足尖,否则膝部过分紧张,亦失之灵活、稳健。
43、对足的要求若何
答:足为一身之跟,要平时踏地,稳固不摇,迈步时不可全脚掌同时起落,上步先落脚跟,退步先落脚尖,然后缓缓踏平,抬足一拳为宜,不可过高,前足方向要正,后足撑45度至60度,有须注意,两足之左右距离最少保持一脚宽,不能再前后一条线上,否则失之稳健,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除提手上式等个别动作外、身体后坐皆不抬前足尖。
44、对眼、口、耳的要求若何
答:眼法相当重要,眼寓神,不可怒,目而视,亦不可朦胧似瞳,闭眼练拳为图静,有失精神,眼随手转,以眼领手,但不能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眼应平视,不可俯首看足。耳有连通全身之穴位,且对练拳情绪有影响,宜静听身后左右,不要着意于刺激的声音。口宜微闭,齿宜轻合,舌轻抵上颚,但有津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
45、对手和腕有何要求
答:手掌不可硬直,亦不可弯曲,微成凹形即可,虎口不可太开,四肢似离非离,若气不能下沉,手指有抖动现象,可暂将五指靠紧。
腕宜松活,但切记塌坎,如起势时,不能垂手,其他动作也不能像舞蹈那样摇腕,要把掌跟下沉,指节微翘,这样才能由腕将内劲贯至掌与手指,此所谓“坐腕舒指”。
46、握拳的勾手怎么要求
答:握拳以拇指压中食指,拇指与食指形成的圈叫拳眼,握拳不可太紧,也不可太虚,动作要注意拳眼方向的变化。
勾手也叫吊手,玉指尖下垂撮拢,腕指关节要自然弯曲成弧形,指尖方向大约与小臂垂直。
47、什么叫“一身备五弓”
答:“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两臂、两腿好像五张弓,身躯以腰为弓把,背部肌肉略成弧形,但不是故意,只要做到含胸拔背、垂肩坠肘就行,臂以肘为弓把,腿以膝为弓把,这就是说,四肢任何时候都不能笔直,以保持必要的弹性,并使内气畅通,这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重要区别之一。
48、步法如何做到虚实分明
答:体重移于左脚时,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反之,则右实左虚,实不是僵,不能用力过分,虚不是空,应存有伸缩变化之余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49、如何做到“迈步如猫行”
答:若由左弓步变为右弓步时,先以腰跨左转,右脚尖外撇踏实,再以右脚跟离地,靠前脚掌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左腿,慢慢收回,左腿应以弯曲状态,保持身体高度不变,待右腿前伸,脚跟落地后,再边转腰(向右),边靠左脚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右脚,右脚尖同时落地踏实,成右弓步,也不要身体上下起伏,这样做,必然显得轻灵稳健,然而活动量并不小,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是单腿弯曲支撑身体,即使练外家拳稍有功底者,开始亦觉腿劲不易适应,年长体弱者,架子可稍高些,单腿支撑的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但仍应按以上要领进行,方可增强功效。
50、何为“内三合,外三合”
答: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身法之重要部分,所谓合者,大部分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然而主要在于动作的协调配合,所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也。
四、内功要领。
51、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要领
答:气功讲究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太极拳亦然,不过太极拳的“调息”是自然呼吸,练拳时不着急于呼吸,但久练必有调息之妙,太极拳的“调身”正如上述各种身法要领,是在动态中调身,比一般气功要复杂,然而,能调身只可做到“形似”要达到“神似”进入高级境界,必须“调心”,这就是太极拳内功要领。
太极拳的内功要领,概括地说,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地步,就身而言,则是实现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过程。
52、什么是太极拳的“意”
答:意既意念、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太极拳之意,特别强调心静用意,心与意有何区别心为意识的全体,意就是由这个全体发出的信息,心要静,即思想集中,排除杂念,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行随。
那么少林拳的动作或常人的其他动作,都是意识为指导的,这又与太极拳有何不同呢原来太极拳的用意不是简单的`有一个目的和命令,而是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都是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的,比如举手,不光想着要举,而是从动作开始就用意识领着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或者逐渐让开某种无形的推力,即便举到位了,应该挨方向了,这时意识仍应保持那种阻力或推力的存在,只不过方向改变遂指挥手臂向新的方向移动,这叫“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这种意识指导动作,显然不能靠肌肉的突然收缩来实现,所以强调“用意不用力”,而且动作要慢。
然而,用意不是看意,意识不能特别强,意在有无之间,练到高级阶段,又能将用意溶于无意之中,所谓“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这要在练拳中细心体会。
53、什么是太极拳的“气”
答:气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按气功学的解释,它包括得之父母的先天之气(源气)和得之水谷与呼吸的后天之气(宗气)现代科学已重视对气的研究,太极拳强调“气沉丹田”“气遍全身”“中气贯顶”正说明气是运行于人体,维持人的生命,祛病延年,提高人体机能的重要媒介,气顺则体舒,体滞则疾生,虽然对气的本质仍然缺乏深刻认识,但是通过练拳可以感到气的存在,例如指尖麻、胀、腹内“咕咕”作响,皮肤如虫爬状等等,最主要感觉还是全身的充实圆满和动作的协调顺遂,久练会有气敛入骨之感。
但是,太极拳却不讲究运气,不须用意识导引内气的运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要心静体松,动作用意不用力,则意到气到,所谓“以意领气”或“以心行气”这又是太极拳比那种引导式气功的优越之处。
54、为何强调“用意不用力”
答:人身之有经络,犹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流,经络不闭而气通,若用拙力,浑身僵劲充满经络,则气血滞涩,转动不灵,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中止,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此所谓“以气运身“而非”以力运身”不用力而能长力,太极拳强调心静体松,同样为了经络畅通。
55、如何做到全身放松
答:“放松、放松、放松”这是练拳时刻要注意的,然而放松不等于放软,不僵不涩为“松”无气无意为“软”,松中有稳,松中有沉---沉着之沉,这才是真正的“柔”,练拳时全身肌肉关节要放松放开,凡用力处,不着意于肌肉的奋张,总以意、气指挥身体之稳定运动,勿使“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而来束缚身体,才能变化轻灵、圆转自如。
56、何谓太极拳的“内劲”
答:内劲、万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2腰,柔中寓刚之劲也,汉字的“劲”由“圣”“力”二字组成,“圣”作水脉解,乃经络也,故太极拳之劲,应作经络之力来理解。
内劲不同于拙力,拙力为外劲,用力则显力,不用力,则甚轻浮,拙力易断,最易为人所乘,内劲则富于弹性,如绵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种内劲,亦可谓之太极劲。
纯刚无柔不是刚,而是硬,纯柔无刚不是柔,而是软,非柔软之软,乃瘫痪也,主张“沉”不是否定柔,把松而沉的“柔”与浮而嫩的“软”加以区分是必要的,内劲的感觉是松沉而浑厚,傅钟文先生谈其体会时说:“这种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如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运用之时,这种浑厚的劲加上轻灵之功,即可得心应手。
57、怎样锻炼内劲
答:首先,要按前述身法要领,做到姿势正确,锻炼方法就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一定要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要贯彻始终,运柔成刚不是先要松柔,后不要松柔,或先不用力而后要用力,要时刻朝松柔上去努力,在放松、用意的原则下,柔劲、刚劲都逐渐增长,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练习既久,内劲自会日益增长。
58、什么叫换劲
答:换劲,就是要把个人习惯上的僵硬呆滞的“拙劲”转变成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内劲”也包括把习惯上软而无弹性的动作,转变成松而沉、柔而浑厚的动作,这种换劲过程非常重要,要仔细体会要领,逐步实现,有时会有浑身酸疼、四肢无力的现象,此期过后,则身体活泼、精神旺盛,功效加速,若不注意换劲,虽然坚持,仍不能算是太极拳。
59、何为“上下相随”
答:上下相随,即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就是整个身法、步法、眼法的有机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要保持整个躯体的动态平衡和动态稳定,这样才能做到全身性的协调锻炼,上下相随要特别注意“主宰于腰”和分清虚实,否则不能协调。
60、何为“内外相合”
答:即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手足合,心意与之俱合,内外相合,精神才能提得起,从而达到练神的目的。
61、如何做到“内外相合”
答:从动作上,若以意识指导动作,则每动包含无数动与静的连续结合,在每一瞬间,都是前面姿势动的完成(静),又是新的姿势动作的开始(动),因而动即是静,静既是动,虽动犹静,这就是动中求静,用于推手,则是以静御动,凭借皮肤的感觉能力,随时改变动作的方向,这样才能舍己从人,从而借力发人,动中无静,则易被人利用。
从意境上讲,练至纯熟之时,神舒体静,有意归于无意,也就是进入了虽动犹静的高级境界,比如骑自行车,初学时不稳,总是着意于手脚之动作,纯熟之时,虽似无心而能随心所欲。
62、何谓“无人若有人,有人若无人”
答:练拳时,无有对手,意若有人与自己推手,动作有阻力,姿势有用法,这样有利于内劲的增长,亦可存万人观看之意,此为之“无人若有人”
推手或表演之时,有对手,或有人围观,却意若无人,不乱章法,则易于成功,此乃“有人若无人”
63、太极拳三步练法歌诀若何
答:三歌诀,包括练太极拳三个阶段的意境,并形象比喻了练拳要领。
一、 如站水中至项深,身体正中气下沉,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
此诀含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动作慢匀、迈步似猫行等要领,尤以在水中行走之阻力比喻,利于将意念贯穿于动作之每一瞬间,做到轻而不浮、柔而不软、松沉兼备而增长内劲。
二、 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泗水行。
此诀含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气意鼓荡、神宜内敛、以腰为轴、圆活贯串等要领,乃为由练体阶段进入了练气阶段,内劲由浑厚而更见轻灵之关键,此时身法已就进展亦速。
三、 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精神合注神内敛,妙趣环生味无穷
此乃虚静而神凝之境界,形与意,从有而归之于无,虽动犹静,轻灵至极,其乐无穷
五、 太极推手基本知识
64、什么是太极推手它与拳架有何关系
答:太极推手,是利用太极拳技法,依靠皮肤及体内的感觉能力,通过肢体接触中的灵活运转而相互制约的双人对练活动,它和不受限制的徒手短打(散打)不同,不用护具,只按规则进行,也无伤害危险,既可作为练习和比较攻防能力的竞赛活动,也可作为一种舒筋活血、壮腰强肾、祛病延年的颇有兴味的健身方法,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拳架是基本功,推手是运用,练架子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人”的功夫,拳架中包含有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则可体验拳架的意义,并检验走架的正确性,因此,推手和走架是相辅相成的,就健身而言,练拳以肃穆为怀,推手则心情活泼有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效。
65、太极推手包括哪些内容
答:太极推手包括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推手及烂踩花等。
而前几种推手是以朋履挤按为主要手法、属正方向亦称“四正推手”,大履推手八法并用,且以履和靠的动作为主,走斜方向,故亦称“四隅推手”或“四履四靠”
烂踩花是没有固定程序,双方随机配合的一种推手方法,亦称“乱环”是要在各种推法纯熟之后才能配合好的。
66、太极推手的特点是什么
答:推手虽不是散打,但毕竟是双人对抗性运动,而且是太极拳的双人对抗运动,所以必须以体现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如下:
a) 以柔克刚:练太极拳,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其内劲富于弹性,极为灵活,以此对人之刚硬,如绵裹铁、如海涛之颠簸巨轮、外柔而内刚,无往而不胜。
b) 以静御动:通过皮肤的敏锐感觉,心静体松,按对方的动作劲路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叫“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御动不是不要主动,虽是“后发制人”却能“后发先至”所谓“不占人先,不落人后”纯熟之时,亦可“引”出敌劲而利用之,仍为以静御动。
c) 以小胜大:即所谓顺势借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欲达此要求,必须在变化之中造成有利于我之形势,才能利用对方之力,再加上我之力,巧妙取胜。
d) 以迂为直:动作走弧线,通过旋转、折叠而避实就虚,化患为利,争取主动。
要做到这些,必须进行长期锻炼,客服习惯势力的影响,遵守要领,才能运用自如。
67、推手的要领是什么
答:凡走架中的要领,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动中求静等,都是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绝无二致,此外,由于推手是双人对垒,所以还要遵循对练方面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压迫掌握朋、履、挤、按着“四手”遵循“粘粘连随”这四手,避免“丢顶匾抗”这四病,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之效,如《打手歌》所言:朋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68、何为“八法”“四手”
答:推手八法,也就是十三势所谓的朋履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技术,朋履挤按为“四正法”或“四正手”是正方向,采挒肘靠为“四隅法”或“四隅手”四斜方向。
所谓“四手”即指四正手或四隅手,由于八法以四正为主,故“四手”一般指的是四正手,
八法有诀云:朋在两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又云:朋要撑,履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不同的派系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个派系太极拳的练习都有他们自己的方法,武氏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么练习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武氏太极拳基本功
1无极桩:
类似拳架中的无极势。要求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摒除杂念,自然呼吸。
2太极桩:
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法要求同无极桩,周身轻灵,务求自然。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3前进步:
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予左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身躯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翘,足踵向右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随重心前移,足掌缓缓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实,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右弓步。
4后退步:
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于左腿,膝盖对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右腿向右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5踩步:
先站好无极桩,胯根微收,双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右手握拳,边外旋边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左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前下踩踏,左膝略弯,重心置于左腿;身躯微微左旋,右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右胁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
6独立步:
初学者站立时,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气沉丹田,足心涌泉贴地。站立平稳,随着腰腿功夫的加强,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支撑腿落胯屈膝逐渐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调换练习。熟练后,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稳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钟,悬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转划圈,练习弹踢、膝端上顶等动作。
练习武氏太极拳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 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式太极拳要求习练。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谱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现在的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
武式太极拳的招式动作
拳法身法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执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涵胸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武氏原太极内功
1调息:
姿势和太极拳预备式相同。自然呼吸法,进行调息,使心神达到安宁,心平气和为止。
2吐浊气:
将腹中气由口向外吐出,越细越长为佳,最好做到周身吐空为止,然后再做第二口。初练可三、四口吐完,久练一次一口即可达到吐空。
3凝神、立式:
用意推动两眼之光,使视野向前方最远的地方放出,找个目标,如太阳、月亮、星辰、山川胜景、花朵、湖泊等。采其精华,然后不停的收回,离眼一尺二寸左右的时候停住,精神贯注,两眼目不转睛的盯住,三、五分钟,久之则产生象气球一样的一个气物。
4采气物:
气物出现后,再把凝成之气物,用眼和意送入会阴。作法:用鼻子吸气,随吸气,头慢慢下垂,到鼻对肚脐为止,两眼垂帘看会阴,舌贴于下齿与齿龈之间。开始锻炼,三、四口即可,最后达到一口为止。
5吐纳:
吐的第一口开始,口对会阴,细长吐气,随吐气身子下降,至两腿发酸为度。用意摧动气下降到脚心涌泉。纳气:用鼻吸气,以意引导气由脚而腿经会阴到命门后丹田,如此周而复始的吐纳。锻炼时间长短,以两膝发酸不支为度。
6内转法:
将吐纳的吸气引到腹部,再向中丹田前丹田吸气,使气充实后,再以意引导,由小圈从里到外,先从右向左转三十六次,再大圈转小圈,由外向里,从左向右,转二十四次。
7神通于背:
由吐纳之吸气不放,再领气至背部,使气达于背部,此即神通于背。姿势有二:
①静练式取站桩
②动练式取走式。
8灵机于顶:
由吐纳之吸气不放,提到背部,使气达于背部神通于背,再于背部至玉枕、百会达上丹田印堂,此步不可早练,必须有人指导。
9步法锻炼:
练完以上各功,方可进行步功锻炼。步法分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2016-02-23 太极拳
经络论是传统中医诊断、施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也是道家养生术大小周天功的循行路径,还是太极拳的理论支柱之一。正是因为传统中医、道家养生术和太极拳在经络论层面同源相求,才有了太极拳融合了传统中医和道家养生术理论的定论。因而,从经络论的层面讲,太极拳习练者无论是从技击角度探求其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奥秘,或追求其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或达到其行云流水的竞技效果,都应对经络论有所认知、理解和运用。
一、经络系统简说
经络,是人体自身内气有秩运行的通道。《灵枢•本脏篇》对经络的功能和作用概括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又云:“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即经络有维持人体正常活力的功能和作用。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合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左右对称地分布循行于人体头部、躯干以及四肢,纵贯全身,与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相属。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它比经脉细微,纵横交错、网布于互为表里的脏腑与皮毛筋骨之间。
人之身有阴阳,经脉也有阴阳之分: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胞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
本文2023-08-04 17:09: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