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那些事儿(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山海经》那些事儿(二),第1张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性质的书?

      西汉刘秀(歆)最早认定它是一部地理书,他在其《上山海经表》云:“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王尧臣《崇文总目》、尤袤《遂初唐书目》等把《山海经》放入地理类,显然是把它作为“地理书”来看待。

      谭其骧:“《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但是,由于书中所载山川大部分不见于汉晋以来记载,难以指实其地理位置,所以《山经》的地域范围有多大,它的四方极远处各达到了什么地方,是一个长期以来古今中外学者都没有能够予以解决的问题。”

      既然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为何“书中所载山川大部分不见于汉晋以来记载,难以指实其地理位置”。

    《汉书·艺文志》把它放入数术略形法家中,与《宫宅地形》、《相人》、《相宝剑》、《相六畜》等书列在一起,显然是把它作为“形法家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云:“形发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及其声气贵贱吉凶。”说到底,形法家书把《山海经》看是一部看风水的书。

      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认为《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中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耳。”《山海经》归为为异闻之属,把它放在小说家类。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

      袁珂在《山海经校注·序》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神话之渊府”。

      在当代,有许多学者认为是一本上古世界大观,记载了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的综合性通史著作。

      当你看到我解读《山海经》内容后,你就会发现研究《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性质的书是最没有意义也最没有前途的一件傻事;你就会明白为何西汉刘秀把它看为是“地理书”,《汉书•艺文志》把它放入数术略形法家中(他们这样做,都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说都是对的);你也能明白《山海经》中记述的山川为何“难以指实其地理位置”,你会知道把游魂灵怪看成神话是一件多么可笑之事。

      古之为书,有图有说。《山海经》是述图之作,不容置疑。对山海经图的介绍,以清代注家毕沅和郝懿行的论述最详。

      毕沅在《〈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云:

      沅曰:《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有梁张僧繇等图。十三篇中《海外•海内经》所说之图,当是禹鼎也;《大荒经》已(以)下五篇所说之图,当是汉时所传之图也,以其图有成汤、有王亥仆牛等知之,又微与古异也。据《艺文志》,《山海经》在形法家,本刘向《七略》以有图,故在形法家。又郭璞注中有云:“图亦作牛形”,又云“亦在畏兽画中”。又郭璞、张骏有图赞。陶潜诗亦云:“流观《山海图》”。

      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说:

      古之为书,有图有说,《周官》地图,各有掌故,是其证已。《后汉书•王景传》云:“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是汉世《禹贡》尚有图也。郭注此经,而云:“图亦作牛形”,又云:“在畏兽画中”;陶徵士读是经,诗亦云:“流观《山海图》”,是晋代此经尚有图也。《中兴书目》云:“《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重绘为十卷,……”是其图画已异郭、陶所见。今所见图复与繇、雅有异,良不足据。然郭所见图,即已非古,古图当有山川道里。今考郭所标出,但有畏兽仙人,而于山川脉络,即不能案图 会意,是知郭亦未见古图也。今《禹贡》及《山海图》遂绝迹,不复可得。

        毕沅、郝懿行告诉我们山海经图有诸多版本,《禹贡》及《山海图》已绝迹,南朝画家张僧繇绘有十卷《山海经图》,到了北宋年间,舒雅重绘,也为十卷,这些图本也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毕沅、郝懿行没看过《山海经图》,这是肯定的。既然没看过,他们也就不了解《山海经图》形貌和功用。他们会不知道“禹鼎图”是什么;会不了解郭璞注所讲的:“图亦作牛形”,又云“亦在畏兽画中”之意。会不理解为何陶渊明要“流观《山海图》”,而不是“遍看”或“全观”;会弄不清楚张僧繇绘的十卷《山海经图》,是总图还是各个部分的分解图。毕沅、郝懿行的东拉西扯对山海经图没多大建设性意义,只会让后来研究者多走弯路。

    《山海经图》究竟是怎样的图呢?

      陶渊明十三首《读山海经》诗,从空间分析,很明显是对一幅图不同地方的描述。“流观《山海图》”中的“流观”可以解释为依照图中的方位观看。

      西晋左思《吴都赋》云:“名载于《山经》,形镂于夏鼎”。宋欧阳修《读山海经图》:“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

    “名载于《山经》,形镂于夏鼎”意为:吴都名称落在《山经》位置中,形状是夏鼎一部分。“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意为:图中形状如夏鼎的部分表征九州,夏鼎位置包含在《山经》之中(遗:余,留;《论贵粟疏》:“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描述的是山海经图中的“空蒙的大荒、杳霭的群山、歊蒸的炎海、明晦的阴幽、奔趋的异种”等等的景象。“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是欧阳修为一幅山海经图表现出“万物殊”、“方舆大”的慨叹。

      曾昭燏等在所著《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中说:“沂南画像石中有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的计有三十一幅,……纪录神话人物禽兽的书,以《山海经》为最完备。此经原亦有图。……我们揣测《山海经》原图,有一部分亦为大幅图画或雕刻,有类于今日所见画像石,故经文常云:某某国在某某国东,某某国在某某国北,某人方作某事,似专为纪述图画而成文者。”

      历史学家吕子方在《读<山海经>杂记》中指出:“屈原宗庙里壁画故事的脚本就是《山海经》,而且主要是《大荒经》。这不仅因为《天问》的内容许多取材于《山海经》,更重要的是,他看了描绘《山海经》的壁画故事才写出了这篇著名作品来的。”

      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山海经》部分是巴蜀的作品,《山海经图》也和巴蜀所传壁画有关:“《山海经》古当有图,……《山海经》的这个图,其起源应当是很古的。《天问》之书既是据壁画而作,则《山海经》之图与经其情况当亦如是。且《天问》所述古事十分之九都见于《大荒经》中,可能楚人祠庙壁画就是这部分《山海经》的图。至于《天问》与《大荒经》的出入之处,这应当是楚人所传壁画与巴蜀所传壁画的差异。《后汉书•笮都夷传》说:‘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灵海神,奇禽异兽’,《山海经》部分为巴、蜀之书,此笮都图画可能即《山海经图》之传于汉代的巴蜀者。《华阳国志》说:‘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也可能部分是沿袭《山海经图》而来。《天问》是始于天地日月,笮都图画也是始于天地、日月,应当不是偶然的。…但是,《山海经》的这部古图,却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图,是后人所画。”

    《山海经图》就是一幅表现天道人事的图画,里面介绍方舆,山灵海神,奇禽异兽,九州的形状有如夏鼎,位于山经中,游魂灵怪,触象而构。

      《山海经图》佚失了吗?当你看到我解读《山海经》内容后,你就会知道,原来郡尉府舍、山野石壁、祖庙神祠壁画真的就是《山海经图》或者是《山海经图》的部分。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如今啊,研究《山海经》的队伍已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探讨《山海经》这部古籍的奥秘,已成为一件轰动世界的伟业;如今啊,法国、日本、美国的学者也已参加这一伟业,《山海经》的问题已成一世界性课题。有人说《山海经》记载了美洲的一些特有的动植物和矿物,有人说《山海经》怪人可能来自希腊,有人说《山海经》是印度人写的,有人说《山海经》为阿刺伯半岛之地理书,古巴比伦人所作。……。

      破解不破解《山海经》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部破解不了的古代典籍。

如果阅读量到10万的话,将为你揭晓山海经所谓神灵的来龙去脉,构建山海经结构图,展现真正的《山海经图》,绝无虚言。

  用郭开谗而诛李牧。令颜聚代之。(《前汉书》卷五十)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僃匈奴。(《资治通鉴》卷六)

  用郭开之谗而弃廉颇李牧。使宗庙不血食言之可为长欷矣。(《稽古录》卷十一)

  书遇李牧而还。非徒予牧功也。见秦本非无敌之师。而诸国不知自强。自取灭亡尔。前。书以李牧为大将。秦师败绩。此书秦伐赵遇李牧而还后书杀其大将李牧。(《纲目续麟》卷二)

  赵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大事记》卷六)

  若縁邉诸军抚御得人但使峻垒深沟蓄力养锐以逸自处宁我致人李牧所以称良将於赵用此术也所谓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九朝编年备要》卷三)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绎史》卷一百四十八)

  李牧者赵之北邉良将也赵孝成王时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輙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嵗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譲牧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嵗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王强起之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嵗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乗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牧多为竒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嵗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悼㐮王元年亷颇亡入魏赵使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攻赵杀其将扈輙於武遂城斩首十万赵乃以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之走其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宠臣郭开金为反闲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牧牧不受命赵使人徴捕得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王迁及颜聚遂灭赵(《通志》卷九十四)

  李牧者赵之北邉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孝成王时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輙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嵗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邉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嵗余匈奴毎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邉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嵗无所得终以为怯邉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乗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竒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䄡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嵗匈奴不敢近赵邉城赵间魏将以求亲于秦子顺谓赵王曰此君之下吏计能破敌者赏百金史李牧传赵悼襄王过也比目之鱼所以不见得于人者以偶视而俱走也(《春秋战国异辞》卷首下)

  等等

  时间关系,绝大部分没加标点,见谅!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在津津乐道传说的同时,对 历史 上究竟有没有董永?以及董永究竟是哪里人?更喜欢刨根问底。

尽管是传说故事,但在古代史书古籍里还真有所记载。

《汉书·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汉宣帝的侍卫公元前66年,在平息霍光之子霍禹谋反事件中有功,被朝廷封为“高昌侯”,赐千户。后其子董宏、孙董武、曾孙董永世袭继承爵位。属“千乘人”的官宦富豪。因董宏“佞邪”而剥免了封位,星转斗移,到董永这辈已一贫如洗,成了“穷小子”。

晋朝干宝著的《搜神记》中,“永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意思是:董永早年死了父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耕田种地,董永推车跟着帮父亲料理农事。后来父亲死了,没钱埋葬,只好卖身为奴,换些钱粮,为父亲操持丧事。

在《搜神记》里,董永是个汉代农民,而且还是个“穷小子”,属于生活在 社会 最底层的“贫下中农”。

不管是由“千乘人”变为穷小子,还是压根儿就是个穷小子。董永,在 历史 上都是真实的。

董永能被后人传颂,除了找了个“七仙女”当老婆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董永是孝子。他卖身葬父的行为,符合古代传统道德思想,值得人们赞誉和推崇。就是放到现今 社会 ,那也应该是值得褒奖的“道德模范”。

至于“卖身葬父”,这也是有根据的。“卖身葬父”的最早版本是汉代刘向的《孝子传》。而且记述得十分详细: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无钱还君,以身作奴······。因刘向的《孝子传》佚失,后晋干宝的《搜神记》,宋《太平御览》等都有相应转引。

下面我再着重说说史书古籍对“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记载。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董永“卖身葬父”之后。最早提及“董永遇仙”的是曹植在悼念父亲曹操的《灵芝篇》。其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最早对“董永遇仙”作开放式生动描述的,还是《搜神记》。原文为:“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卖身葬父后,在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要做他老婆。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

更为生动的是,姑娘随董永到了债主家,跟董永一起打工还债。打工还债中,男耕女织。七仙女成了“日织千丈”的“天之织女”。

织女,在古代文献里究竟是什么人?司马迁的《史记· 天官书》中说“织女,天之孙也。这让人们又联想到另外一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这牛郎的媳妇也是织女啊。

在早期传说中,董永和牛郎的妻子都是”织女“。那天帝的孙女,怎么可能既是董永的老婆,又是牛郎的妻子呢?怎不”1女嫁2夫“了?这可有悖伦理啊! 于是,在隋唐时期,”人仙之恋“符合道德伦理,人们借天上有三颗织女星,把一织女,换说成”三织女“。为了让”三织女“深入人心,古人还借用了《史记·殷本纪》中”三人行浴“的传说,演绎出”三织女浴于池“的故事。这样一来,董永跟牛郎就成”连襟“了。你说有趣不?

最后,我再说说董永究竟是哪里人?

隋唐之前, 历史 上的”千乘人“董永是山东人;到了唐代,因《董永变文》里面有”孝感先贤说董永“,董永成了湖北孝感人;宋代以后,董永又成了“江苏人”、“安徽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等。其中,董永是“江苏人”更有说服力。因为“家住丹阳,姓董名永”嘛!可江苏有三个丹阳。一是镇江丹阳;二是南京旁边的安徽当涂小丹阳;三是东台的丹阳。更有说服力的当然是镇江丹阳。因为明嘉靖唱本《织锦记》里明明写着:“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丹阳人,我更相信,董永是我们镇江丹阳人。

(吴志阳)

《山海经》那些事儿(二)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性质的书?       西汉刘秀(歆)最早认定它是一部地理书,他在其《上山海经表》云:“内别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