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四字女经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什么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请问四字女经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什么人?,第1张

  《四子女经》应该是同《百家姓》一样,是很多人集体创作而且不署名的作品。

  由于《四子女经》属于女书中的翻译作品,其年代就更不可考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发现了多年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的“女书”或叫“女字”。经认定,这是记录流行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省交界地区(为历朝人员的流放地)一种“土话”的文字,该土话属于汉语方言。女书作为一种女性专用的活文字,源于汉字和汉语方言,许多作品都是无数女性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下来的。女书的传承是传女不传男,基本靠母亲教女儿,姐妹之间互相学习而成。女书是古代妇女在没有教育权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教育手段。女书的字体对于没有学习过的人来说不啻天书,宛如甲骨文。

  它的奇特之处有:一是已发现的“女字”大约有700个单字,仅流行于上述地区的妇女中间;二是“女书”符号通通作菱形倾斜,多为自左上而右下的走向,看似与甲骨文有很深的亲缘关系;三是“女书”全都为手抄本,多是装订统一的布面纸书,也有布帛书或是扇面书,且因是手抄而又要作为殉葬品,故多为人死书亡;四是其偏旁并不像汉字那样有表意作用,而是越过了表意阶段、形声阶段就直接跃入了表音阶段;因而这第五就是,它既不同于汉语属于音节文字,也不同于日文假名那样属于音符文字,学术界只好定义它为“音符音节文字”。

  有了这700个“女书”单字,据说不用再借用汉字就能记下当地“土话”了。创此“女书”的目的,据传是作为闺中的自娱工具——将生活的苦楚艰辛通过“女书”的传教、传唱在闺中流传开来。通过说或唱,倾诉完苦处之后,当可排解心里的郁闷。长歌当哭,信其不谬。当然,它还有传递姐妹间情谊、相互慰藉等功用。

  有关它的起源沿革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有说它创自受宋钦宗冷落的西宫娘娘胡秀英.也有说它源于清代中期、兴于清末民初而衰亡于20世纪30年代。

  2006年,古邑冯乘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档案馆去年有幸将流传于江永、江华等地民间的珍贵的女书文字《四字女经》文字本收集入馆。全文84 句,计664 字,是不可多得的古籍。从此解决了《四字女经》一直只是口头流传但查不到文字依据的困惑。这个版本可能与其他版本略有出入。

  《四字女经》有女书文字和汉字译本,两种文本共20 页,计168 句,1328 字,是一篇古韵文佳作。其文言简意赅,前后联贯,押韵顺口,喜听易背,如:“婶娘伯母,相敬如宾。一家和顺,远近闻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时失节,污毁平生。”、“昔日买臣,其妻不仁。因贫求去,反自伤情。夫有显贵,求转不得。泼水难收,千古毁名。”、“谢女道韫,闻赋诗成。蔡女文姬,能辨琴音。贤惠大家、 笔成文。聪明异志,彼此女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全无半拗口难懂之处。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

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苏堤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苏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光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苏堤六桥

沿苏堤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古朴美观,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桥头所见,各领风骚。

早在东坡造苏堤之时,这六座桥就已经存在了,且桥上还有亭子可供路人休憩:“置六桥,建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

据说,这六个唯美的桥名,全部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

1映波桥:

当你以苏东坡纪念馆为起点,从南往北走,遇到的第座一桥,名叫“映波”。

映波桥旧通赤山港(赤山埠),此桥面迎平湖,四山环绕,亭台楼阁倒影悠悠,故名。

映波桥西侧,宋代宝历年间,京尹袁韶建“先贤堂”表旌本郡名流善士三十四人,孝妇五氏。祠之东北角有“旌德观”,门上有匾为“仰高”。

2锁澜桥

第二桥名曰“锁澜”,落日时分,水光荡漾,故名。

旧通“赤山麦岭路”。

桥西有“湖山堂”,咸淳年间京尹洪焘建,“四浮屠(塔)矗四围,如武士相卫”,前后种有水芙蓉、茭白和蒲苇。

两年后,增建“水阁六楹,又纵为堂四楹,以达于阁”,将阁与桥都用水榭联通,一时间成为西湖上堂宇之冠,游人趋之若鹜。

3望山桥

第三桥名为“望山”,旧通“花家山港”。

花港,即花港观鱼。

桥侧就是著名的“三贤堂”,袁公请建,匾额分别为“水西”、“云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

明人张岱《西湖梦寻》中却说,宋时西湖边有两座“三贤祠”,一座在龙井寿圣院方圆庵,尊赵阅道、僧人辩才、苏东坡为三贤;一座在孤山,祀奉白乐天、林和靖、苏东坡为三贤,后来搬到了苏堤的“三贤祠”。

因为来游玩的人特别多,府尹在祠堂中辟了一处,出售官酿的酒,也算是相当有商业头脑。

当时有人题诗:“和靖东坡白乐天,几年秋菊荐寒泉。而今满面生尘土,却与袁樵趁酒钱。”说的是这三人当了一辈子清官隐士,到死后埋到土里,却成了袁府尹赚酒钱的幌子了。

淳祐年间,婺州有个叫胡侊的读书人,在三贤堂内开堂授课,因他号雪江,故称“雪江讲堂”,假如保留到今天,应该可以评上“中国最美私塾”吧。

4压堤桥:

第四桥名为“压堤”,与湖心亭遥遥相对,也是眺望全湖的最佳之处,故名“压堤”,仿佛是压轴的意思。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

据说,此桥下水特别深,旧时行舟前往茆家步港(茅家埠),都要取道此桥。

桥下种有数亩红白莲花、莼菜菱角。夏日清晨,水面映动朝霞,船行其间,满湖白衣娘子、翠衫小青,执发牵袖,依依惜别。露水在荷叶上乱滚,沾湿了发梢衣袂,也沾染了芬芳。

压堤桥的南北两侧,原各有一座建筑。南侧为施水庵,北宋权相贾似道建,庵旁筑以石台,台上有石笼灯,照亮夜行的船,为湖上夜游客的最爱。相传高宗常常乘船夜游,时候晚了,便宿在道院内。

压堤桥北侧,是水仙王庙。庙里供奉的不是水仙花,而是龙王。黄庭坚诗《水仙花》说的就是这里:“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

5东浦桥:

第五桥名叫“东浦”,陈刚中湖堤感旧诗:"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大概是东风吹皱一池水的意思。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

东字繁体写作“东”,也不知是抄写错误还是别的原因,有些古籍写作“束浦”。《钱塘湖山胜概记》:“自净慈而西至法因寺,路歧而二。一接苏公所筑之堤,堤亘十里,以防涧水,行者便之。上有六桥,下各通步,一曰映波,二曰锁澜,三曰望山,四曰压堤,五曰束浦,六曰跨虹。”

据作者夏时在“后序”中附“考异”所言,此非但不是笔误,而是原来就叫“束浦”,是《杭州志》抄错了:“苏堤六桥下,五曰束浦,《杭州志》写本作东浦。”有专家说,其余五桥动词+名词的格式,那么东浦桥也应该是“束”(动词)浦(名词)才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且待更多佐证浮现吧。

《梦梁录》记载,东浦桥以西,曾有一小矮桥,名叫小新堤,是淳祐年间赵尹京所筑,长二百五十丈,连通曲院风荷,可接至灵隐。堤废,清代在故址上筑金沙堤,遗迹在今赵公堤的位置。

6跨虹桥:

苏堤最北边的一座桥,叫跨虹桥,紧挨着曲院风荷的莲塘。也许是有人在这里看雨后飞虹,又或者水面霓虹流波,因而叫跨虹。

《楹联丛话全编》记载,雍正九年,总督李敏达在跨虹桥西侧、孤山脚下建了一座花神庙,祭祀湖山之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及四时催花使者,“无不钗飞钿舞,尽态极妍”,想必及其华丽的。

花神庙旁有月老祠,金色楹联写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是从《琵琶记》、《西厢记》两部中取来的句子凑的楹联。

有趣的是,相传湖山正神是李敏达按照自己的形象塑的,而十二花神皆有其人,是李之姬侍。作者嘉庆元年来访,庙虽已凋敝,十二花神仍然神采奕奕,像真人一般。门上有一旧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六桥既是湖上的风景,又是望风景的地方。东望是外湖,湖中三岛、孤山、吴山,宝石流霞、雷峰夕照缠绵湖畔;西望,是岳湖、西里湖、南湖,杨公堤、西山隐隐相伴,六桥一眼十二景,漫漫长堤不自倦。

苏堤发展史

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

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西湖苏堤御碑亭内石碑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写的"苏堤春晓"四字,大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乾隆皇帝帝王个性,唯我独尊的表现。但事实上,在古代"堤"与"堤"是同一个汉字的两种不同写法。在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里可以查到"堤,唐(塘)也"。

苏轼与苏堤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逸闻趣事

北宋时候,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

苏东坡高兴得喊了一声:"好!再到湖对岸去看看。"这时,从柳林中飞出一条小船,船头站着一个青年渔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苏东坡说:"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时,快请上船吧!"苏东坡又惊又喜,问道:"你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那青年回答道:"听说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边来亲自察看,因此特来恭候。"苏东坡说:"好啊,那刚才的渔歌一定是你唱的了!"小青年笑笑说:"是啊,这就是我们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愿啊!"

苏东坡乘上渔船,来到南山。柳林中又驶出一只小船,飞扬起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苏东坡说:"谢谢乡亲们啦,连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我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乡亲们听说有粮米可发,更加踊跃。人多力量大,从夏到秋,终于在北山到南山间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钱不足,暂时未能造桥。湖北岸一个青年樵夫想出了个好主意,砍了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相关诗词

《苏堤春晓》

张宁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筑堤》

苏轼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

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又诗:

惠勤、惠思皆居孤山。苏子倅郡,以腊日访之,作诗云:

天欲雪时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月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水合,但见野鹤盘浮屠。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泛湖度六桥堤》

王世贞

拂幰莺啼出谷频,长堤夭矫跨苍旻。

六桥天阔争虹影,五马飙开散曲尘。

碧水乍摇如转盼,青山初沐竞舒颦。

莫轻杨柳无情思,谁是风流白舍人

《苏堤小记》

张京元

苏堤度六桥,堤两旁尽种桃柳,萧萧摇落。想二三月,柳叶桃花,游人阗塞,不若此时之为清胜。

《题两峰罢雾图》

李流芳

三桥龙王堂,望西湖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映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余在小筑时,呼小舟桨至堤上,纵步看山,领略最多。然动笔便不似甚矣,气韵之难言也。予友程孟旸《湖上题画》诗云:"风堤露塔欲分明,阁雨萦阴两未成。我试画君团扇上,船窗含墨信风行。"此景此诗,此人此画,俱属可想。癸丑八月清晖阁题。

《苏堤春晓》

阮元

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其他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

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陆游也有"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

  四是一个数名,由三加一所得,包含四的成语有什么呢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四字成语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四字基本字义

 1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2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带有四的成语

 三清四白 狂三诈四 拉三扯四 九州四海 三从四德 五洲四海 巴三揽四 志在四方 楚歌四合 三三四四 牵五挂四 文房四艺 五零四散 四方八面 街坊四邻 调三窝四 丢三拉四 四面受敌 四郊多垒 调三惑四 差三错四 四海他人 说三道四 名扬四海 三长四短 四通五达 四平八稳 四体百骸 四大皆空 三朋四友 一谦四益 言三语四

四字相关成语意思

 1)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2) 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3) 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4) 颠三倒四: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5) 四平八稳: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6) 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7) 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8)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9) 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

 10) 丢三落四: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11) 调三斡四:指挑拨是非。

 12) 挑三豁四:指挑拨是非。

 13) 四冲六达: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14) 四分五落:形容分散零乱。

 15) 挑三拣四: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16) 放之四海而皆准: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17) 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

 18) 四亭八当: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19) 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20)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21) 四海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22) 遮三瞒四: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23) 四大皆空: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24) 志在四方: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25) 四分五剖: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包含四字成语解释

 1) 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2) 四肢百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3) 四体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4) 四海升平: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5) 四荒八极: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6)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7) 四书五经: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8)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9) 四通五达: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10) 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11) 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12) 说三道四:形容不负现任地胡乱议论。

 13) 文房四物: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14) 文房四士: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15) 四海鼎沸: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16) 名扬四海: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17) 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18) 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19) 四清六活:形容机灵干练。

 20) 五零四散:形容零星涣散。

 21)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22)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23) 捱三顶四: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24) 巴三揽四: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25) 四纷五落:形容分散零乱。同“四分五落”。

  看了四字成语的人还看:

1 经典四字成语大全

2 描写夏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3 一打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4 形容严重程度的四字成语

5 abcc形式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四、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是古典文学中影响深远的体裁。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五、南北朝民歌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六、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七、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宋词的派别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八、元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元曲四大家:一说法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一说法则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九、明清小说

在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基础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小说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来。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明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字谜:山中匹配成双对,猜一个字——谜底:四。

四  sì  造字法:会意

基本字义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详细字义

[数]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four]

四,阴数也。四分之。——《说文》

阴数次三也。——《玉篇》

路下四亚之。——《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

光被四表。——《书·尧典》

闰月定四时成岁。

良马四之——《诗·鄘风·干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2  又如:四垂(四边);四梢(城镇四方边缘地方);四隅头(四方街口,四处);四柱(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不拗六(少数拗不过多数);四趁(相称,各处都合适);四门(四方之门);四鼓(四更);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制(丧服有恩、理、节、权四制);四孟(四季的首月);四表(四方极偏远的地方);四坐(在座的众人);四合(四方围聚);四八(指四时八节);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指人身;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天(四方的天空);四六风(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四失(学习上的四种过失);四印(旧指四种修养心身之道);四行(四种德行:仁、义、礼、智或孝、忠、信、悌,内容随文而异);四件(指供食用的家畜如猪、羊等的头、蹄、肝、肺)。也指序数第四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名〉

1  [乐]∶工尺谱中音名之一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工尺谱), corresponding to 6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

2  古代一车四马称“驷” [four-horse carriage]

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

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请问四字女经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什么人?

  《四子女经》应该是同《百家姓》一样,是很多人集体创作而且不署名的作品。  由于《四子女经》属于女书中的翻译作品,其年代就更不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