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学西医的她最终成了名中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业精于勤,学西医的她最终成了名中医,第1张

万启南

云南省名中医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云南省中医医院教授兼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1年2月出生于昆明,祖籍重庆;1983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医学专业;1993年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班”结业;2000年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习出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罗铨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6年。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性疾病,尤其对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心病、咳嗽、失眠、眩晕、心悸、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有较丰富的经验。

中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国粹,在传承了几千年的今天,中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医治疗也为越来越多人所选择。这样的传承一部分来源于国家对传统文化及技艺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医顺应天道,发于自然的本质以及中医人继承中医、传承中医的虔诚之心。云南省名中医万启南就是这样一位忠于传承的中医人。

初见万启南,只觉得她沉稳冷静,深入了解,发觉这就是她的常态,多年行医,早已练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本领。她从1983年从医至今,已有整整36年。

从最初对中医的兴趣使然,到今传承中医文化,悬壶济世;从中医知识粗浅的西医院校毕业生到如今的云南省名中医,一路走来,都是苦苦堆积的坚持和数不尽的艰辛、坎坷,但令她最欣慰的莫过于病人的康复和家属的展颜瞬间。

勤于治学,汇通中西

医学之路漫漫,行医之路迢迢。1978年,我国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万启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医学院,主修医学专业,毕业后她就一直在云南省中医医院工作。期间辗转在医院的放射科、功能科、内二科、急诊科、老年病科。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一干就是36年,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1991年,万启南调到内二科工作。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她养成了不断学习和总结的习惯。内科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其内容涉及面广,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所以她每天除了上班之外,还要攻读中医著作,经常熬夜看书,甚至会为了一个小小的疑点翻阅大量的书籍。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天津中医药大学承办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班,她被举荐去进修学习。在那里,她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了中医知识,更加体会到了中医的魅力。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放慢前进的步伐。1995年,她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进修班,系统地学习了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1997年国家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启动,她开始跟随全国名老中医罗铨教授学习。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宝库,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甚至会为了研究方子中的一味中药,翻阅多本生涩难懂的古籍。业精于勤,万启南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她的刻苦努力密不可分。

仁心仁术,誉满杏林

“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万启南认为治病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与疾病对抗,而是对于病人疾苦的深切抚慰。所以她每天都以微笑面对病人,悉心听病人的诉说,即使有时候会遇到个别唠叨的人,但她始终耐心倾听。在她心里,病人对医生唠叨或是倾诉,那是因为信任。他们相信医生能医治自己的疾病,所以才会把自己全部状况告诉医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有病人说“只要挂到了万主任的号,坐在那里,病就好了一半。” 她虽是老年病科的医师,病人主要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也不乏慕名而来求医的孩童及青年,甚至皮肤科和妇科的患者。

万启南常说,“作为一个医生,要无限忠诚于病人的 健康 ,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她关心病人如同亲人,每次查房都会仔细询问病人的情况,对每位患者的病情都了然于心。当时一位来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连续几天发烧不退,无法正常沟通,万教授认真仔细为其体格检查,及时发现病人下肢化脓病灶,即刻给予处理,所幸高烧渐退,感染控制,病人得到康复。

一位76岁的女患者,因心慌心悸反复发作,气短乏力,情志不舒,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备受煎熬,不远千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从辽宁赴昆求治,万启南望闻问切,合诊四参,斟酌病情,辨证施治,药进2剂,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她感谢祖国医学之神奇,赞万教授术业之精湛,短短数日令其摆脱病痛折磨,重拾阳光心态,赋藏头诗一首以表谢意:“万物生长靠太阳,启动医术是榜样,南北东西通四海,医到病除解痛苦,高超医术美名扬,对待患者亲一家,辛苦带教付心血,培养后代是楷模,为院做出好榜样,她是党的好女郎”。一页诗篇,满纸墨香,字里行间,真情蕴藏。

人生幸福的事是在你付出的时候能够遇到懂得感恩的人,万启南常常遇到这样让她幸福感爆棚的患者。有一次她生病,有一位患者得知,专门炖汤送来,那一刻,她泪凝于睫,心里无比温暖。还有一位6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作为病人代表曾在建院60周年庆典上发表《我与中医院的缘分》的演讲,以表感激之情。

提携后学,当行本色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万启南在带教过程中,诱掖后进,她作为经验丰富的前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年轻医生成长,提携后学,传道授业,精勤不倦,让青年一辈都学有所成。所谓严师出高徒,万启南要求门下的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操作,高尚的医德医风,还有细心、耐心、责任心。忙碌之余,她经常进行学校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将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和贴切的临床实例相结合,使之变得生动有趣,印象深刻,每每为莘莘学子所称道。

万启南勤于科学研究,承担及参与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论著10部,在业界颇具影响力。她作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老年病科的学术及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罗铨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云南省卫生厅内设研究机构中西医老年病研究中心负责人,2005年挂牌云南省老年病重点专科,这也是云南省较早的老年病重点专科,2008年挂牌云南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诊疗中心、中医名科。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中医老年病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2018年,被评为全国中医医院优秀临床型科室、中国西部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区域诊疗中心。如此优异的成绩,万启南功不可没。

后记:

工作中,万启南看似外表刚强,其实内心柔软。她爱音乐,爱养花,爱拍照,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通过养花,领悟到很多人生的道理。按照花的习性来养花,这是花道,才是真正对花好,花才会用最美的姿态回报你。她尤其喜欢兰花,兰花恬淡高雅,不与世俗而争。正如在行医中,一定要与病人交流,走进病人的心里,了解病人真正的诉求,得出正确的诊断,才能给他们开出最适合的药方,这是医道。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的一般规律也需要遵循阴阳交替的规律。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

       祖国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的人体需要在23点之前进入深睡眠状态理论不谋而合。子时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

       午时(11点~13点)"合阳"时间则要小寐,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我们来看个实例:居住在热带和地中海地区的人,比居住在北美和北欧的人患冠心病的几率要低,而前者恰恰就有午睡的习惯,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研究发现,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表现。

       规律作息健康睡眠从中医的角度讲首先应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子午觉”为养生妙道,在这两个时间段睡觉对人身体很有好处。“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午觉只需在午时(11时至13时)休息30分钟即可。“子”时则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有利于养阴,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应慎用安眠药。安眠药虽能让人睡着,却保证不了睡眠质量和健康,很多人用了安眠药后遭遇睡不安稳、头昏脑胀、头痛、心烦意乱、口干、口苦、白天昏昏沉沉、心慌胸闷、出虚汗等诸多情况,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自我感觉。在高压力高节奏的都市生活下,可以选择服用有安神助眠功效的天然保健品或中医药产品进行健康调理。

       最后,处处重养生,助眠当安全,牢记这两条健康法则,把匆匆前进的脚步放慢,重拾“子午觉”的黄金法则,保持午睡半小时,晚上11点入睡,以天然健康的方式入眠,不仅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还能保持肌肤健康,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周凤梧:(1912~1997 ):山东济南人,中药方剂学科创始人,专于方剂配伍研究,擅长书画,著有《实用中药学》、《实用方剂学》等著作;

周次清:(1925~2003):青岛莱西人,中医内科学科创始人,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我校三大终身教授之一,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冠心病的辨证论治”等学术论文50余篇;

李克绍:(1910~1996),字君复,烟台市牟平人,著名伤寒学家,伤寒论学科创始人,自学成才者,著有《伤寒解惑论》、《伤寒论串讲》等著作。

徐国仟(1921-1995):烟台龙口人,伤寒文献学科创始人,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中医文献学》等著作。

张珍玉:(1920~2005):青岛平度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创始人,全国优秀教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我校三大终身教授之一,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实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等著作,发表“谈谈辨证”等学术论文60余篇。

刘献琳(1928-2000):荷泽曹县人,金匮要略学科创始人, 著有《金匮要略语释》、《中医内科学》等著作。

张灿玾:(1928~  ):威海荣成人,中医文献学科创始人之一,全国著名国医大师,我校三大终身教授之一,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中医古籍文献学》等。

张志远:(1920~  ):山东德州人,中医医史学说学科创始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身体健康,至今仍活跃于中医临床第一线,有30余部著作和360多篇科技论文发表和出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