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哪些传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彝族有哪些传统,第1张

彝族习俗 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文明之韵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多姿的民族风情,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饮食 彝族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圆,重约半斤,而以“略粑”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壳后,再加水细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细腻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 彝族饮酒,习惯喝“转转酒”,但凡宾客至或喜庆节日,有的节会议事皆饮酒。饮酒时,数人或者数十人团团围坐,一座用一酒器轮饮,一次喝一口,团团转,直喝到酒醉方休。兴来时则豪饮,不论一碗半樽可一气喝下,以显示豪爽气概。 彝族群众特别好客。不论走进谁家,不管是否亲友或是相识,只要说出姓名、家支,都会受到热情接待。按家境条件尽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并留住宿,从不索取报酬,而且诚挚大方。对亲友贵客杀鸡、杀羊招待。对特别尊贵的客人,如条件许可,还要杀牛招待。杀鸡招待是最轻的,也要把全部鸡肉端上桌先请客人吃,并请客人吃鸡头,看财喜。杀猪杀羊除招待客人吃饱吃好外,还要送猪头半块,羊胛肉一块让客人带走,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选择居高临下有险可据的小山头或山坡平地处。古时,彝族因生产生活因素,常迁徙。富裕之家,大多在高低山修筑两处住所,冬天居低山住房,夏天则迁往高山居住,有的夏天居大凉山美姑,冬天迁回峨边居住。 过去的彝族房屋多为一间,土墙瓦板四壁无窗,无天花板,屋内十分昏暗。进门为中房,设火塘,火塘以3个锅庄石安装而成,是全家做饭、用餐、烤火、议事、息宿、待客之所。中房左侧用竹笆隔开,内为主妇居室,也是存放粮食、衣物、银钱之处,右侧为磨房和堆放杂物、农具甚至拴猪的地方。 彝族婚俗 峨边彝族的婚姻嫁娶习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实行彝族内部通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转房、赘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办、媒妁之言、买卖婚姻的现象。从订婚到结婚过程中保留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礼仪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对死者,普遍进行火葬,但对尚未长牙的死婴,则实行土葬。 彝族岁时节俗 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个:一是彝族年节,二是火把节。峨边彝族的年节:凉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在年终的一个月相当于农历的十月,也是彝区秋收结束之际,彝族各个村寨选定一个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间的3天时间,就是彝族过年的日子。 在过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扫尽地面,清洗家具。过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条件的家家户户杀过年猪,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传统习惯和规距,过年首先从村寨最受尊敬的长者之家杀猪起。然后各户依此宰杀。猪杀死后,取出胆、腰、脾、胸肉、煮熟切块与荞粑盛入高脚木盆,再用一块烧红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产生蒸汽上绕三圈,意为除污去秽,然后斟上泡水酒并肉盆一道献于内室祭台上,举行迎祖仪式。 过年期间,人人穿戴一新。青年人举行赛马、摔跤、斗羊、斗鸡等活动,孩童们则到村外野外野炊,尽情地游玩;老人们则相邀到一起聊天、饮酒。 三天以后,开始走亲访友,到远处亲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带着酒、猪头肉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约五六天后,过年才完毕。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阿普笃慕是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祖先。

关于彝族的起源,有“北来说”、“土著说”、“南来说”等等,但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观点是基本统一的,认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为主体,在与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昆明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与氐羌民族同为游牧民族,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夏处高山、冬入深谷”,昆明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牧场;而氐羌民族则“依随水草”、“毋常处”,不分季节,哪里水草丰美就到哪里去。

据罗平、宣威、峨山、禄劝、武定、双柏等彝文古籍《指路经》所载,阿普笃慕及部族最早繁衍生息活动在滇池为中心的周围地域。

彝学界一致认为阿普笃慕生活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蜀洪水泛滥时代。

《西南彝志》、《洪水泛滥》、《祭祖经》等彝文古籍都对阿普笃慕历经洪水泛滥有记述。

据彝族南部方言区彝族古籍记载,彝族父系社会从细德依始,历三十六世至阿普笃慕,遭遇滔天洪水,因阿普笃慕善良诚实而幸免于难。

洪水后,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即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

后来,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发展成古代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落,原居住地逐步向滇、川、黔、桂、渝五省市区分迁,开辟各自新的领地,史称“六祖分支”。

阿普笃慕与他的六儿子被尊奉为各地彝族的祖先。

武、乍二部从原居住地分移出来后,主要向云南各地迁徙,成为今天居住在云南各地彝族的祖先。

糯部从慕雅热传七代至额阿糯时,从原居住地迁至今昭通与曲靖接壤地带,后辗转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州境内,成为凉山彝族“曲涅部”。

恒部(慕雅卧)后来分为二支,一支迁徙并定居于今昭通,发展成为“乌蒙部”;一支经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迁至四川南部的永宁(今叙永)、古蔺一带,发展成为“扯勒部”。

一支从云南昭通渡过金沙江后沿美姑河北上到达凉山腹地,发展成为“古侯部”。

布、默二部向东北、东路发展到今贵州普安、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

成为今居住在贵州大部分地区彝族的祖先。

滇中地区的彝族主体为武(慕雅切)部之后裔,主要居住谷窝(今昆明)、龙朵嘿(即滇池)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慕雅切后裔实阿武的第十世孙皮武古,娶妻耿叩娄益,生下八个儿子,分住四方,征服周围各部落并建立了滇国。

滇国强盛时期,其辖地东至云南沾益、陆良、华宁、蒙自,西到今保山县,北至今云南剑川、姚安、禄劝,南抵红河北岸,即汉武帝时设置的益州郡范围内的各彝族部落。

公元前339~329年,楚威王派大将军庄乔带兵从湖南沿清水江进入贵州境内,并从贵州西部进入云南滇池地区。

后因秦国控制了黔中地区,阻断庄乔归楚之路,庄乔及其所率士兵只得变服易俗,融入当地彝族之中。

这就是古代史上首次彝、汉民族的大融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巴蜀兵击灭滇王同姓部落劳浸、靡莫,迫使滇王归附,建益州郡。

但摄于地方政权的传统势力,仍授滇王王印,由其仍旧统辖当地彝族各部落。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彝族人口有830多万,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云南国境线,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的西南地区,约50余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

彝族支系繁多,自称有诺苏、纳苏、聂苏、罗武、倮倮、撒尼、尼泼、阿哲、勒苏等30多种,他称有黑彝、白彝、红彝、彝家、甘彝、罗武、花腰、撒尼、撒梅、阿西、阿哲、山苏、车苏等40多种称谓,全国共有21个彝族自治地方。

彝族有哪些传统

彝族习俗 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文明之韵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多姿的民族风情,体现在他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