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名士有哪些行为特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魏晋风流名士有哪些行为特征?,第1张

⭐魏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时代的风流名士与其它朝代有很大区别,他们不羁、豪放、行事不拘一格,在华夏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地一笔。

一、不尊礼法

这个特征在每个魏晋名士身上都有些体现,如刘伶醉酒,阮籍的青白眼,与猪共饮的阮咸,十分抠门的王戎。魏晋名士们坦胸露乳,大口饮酒,身穿布衣,共饮山林。

这种豪放,这种不羁也是魏晋名士们的真性情,但他们不尊礼法,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知恩德、人伦、道义。

如,嵇康在吕氏兄弟一案中为吕安做证(吕安的兄长迷奸了吕安的妻子,反而诬告吕安不孝),然而因为嵇康得罪过钟会,钟会借机杀死嵇康。

嵇康临刑于东市,弹奏了那曲千古绝响,广陵散。

嵇康死去后,留下了一个儿子嵇绍,这个孩子被同为竹林七贤的山巨源养育。要知道,嵇康曾因为山巨源做官而与之绝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而山巨源是君子,不计前嫌,在往日好友遭难后,第一时间把他的孩子收到膝下。

二、五石散

五石散在魏晋名士之间很是流行,其主要成分为雄黄、紫石英、白石英、硫磺、赤石脂。

这种原本是用来治疗伤寒的药物如果被正常人服食,那他就会身体发热,神识飘忽,自我意识膨胀,好像无拘无束,神游太虚一样。

五石散的副作用是很强的,如:吃散之后,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东西,喝热酒,穿薄衣服,洗凉水澡。而如果你吃热东西、不走路,穿厚衣服,那你大概就要性命不保了。

另外,服药之后,人的皮肤特别敏感,很容易被磨破。新衣服比较硬,所以魏晋名士大多痛恨新衣服,而喜欢穿柔软的破旧的、没有浆洗过的衣衫,一副很艰苦朴素的样子。

这也是魏晋名士们坦胸露乳、身穿麻衣的主要原因。

三、不应征召

简而言之,就是朝廷请你来做官,但是你想出办法逃避朝廷的征召。

如,阮籍因为不想去做官,在朝廷的人来到家门前的时候,就在院子里裸奔,状态癫狂,于是朝廷的人看到这样的阮籍就回去了。谁会让一个疯子做官呢?

逃避征召并不能直接拒绝,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婉拒,不然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至于魏晋名士不愿做官是有原因的。

晋朝的皇室是司马家族,而司马家是凭借着篡位上位的,自然也就让天下士人所不齿,这种逃避征召的做法,其实是洁身自好的体现。

王安石,相信多数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他是在课本上,历史老师讲“王安石变法”。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各种事迹了解逐渐多起来,慢慢的他的形象变得清晰,倒觉得他其实是当时社会里的另类。

《宋史》记载,“(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意思是从来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就是说,非常自信,坚持自己是对的,从不改变。现在说起来就是“偏执狂”,或者是“一根筋”。

同样也记载了他的个人生活,说他“性不好华腴,自奉自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以此看来,王安石是个不拘小节,很随意的人。

可是,他这种不拘小节,在苏洵眼里就不是一个味儿了。苏洵认为他是“阴贼险狠”,他不喜欢干净不拘小节都是故意伪装出来了,他这样正是显出其奸诈。一个处心积虑伪装自己的人,一定是个包藏祸心,有所图谋的人。

王安石所在的年代,名人辈出,士大夫纳妾成风。王安石的夫人主动为其纳妾,他却让立即退回。

宋朝邵伯温写的书《邵氏见闻录》里记载:仁宗皇帝摆下赏花钓鱼宴,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也参加了。内侍端来鱼饵放在案几上,王安石随手拿起来就吃,不大一会儿竟吃完了所有鱼饵。

仁宗皇帝当时没说什么,事后却断言王安石是个“诈人”。他的理由很简单:你要是没注意吃一粒或者几粒便罢了,整个一盘全吃了还没察觉?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件事,王安石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是,有史料记载,他吃饭时确实是有心不在焉的习惯。据说他在饭桌上,只吃离自己近的菜。至于吃的什么,什么味道,好像并不在意。

一次,他儿媳妇家的亲戚来京拜访,事先约好赴宴到他家,可是日过中午还没有动静,客人强忍着等着。好久了才“命坐”,可是桌上有酒无菜,原来那时就行“干喝”了。酒喝的差不多了,才上了俩“胡饼”,然后又拿出几块肉,随后酒就不再喝了,上了米饭蔬菜。

来访的亲戚是富贵人家,没这样吃过饭喝过酒,他把“胡饼”的芯扒开给吃了,饼的四边丢弃在桌上。不料,王安石竟然拾起饼边吃了起来。于是客人“愧甚而退”(宋-曾敏《独醒杂志》)。

宋朝时的饮食相当的丰盛精美,不说士大夫们,就是一般的百姓,吃饭也是十分讲究的,不仅要求样多,更讲究烹饪的工艺。

而贵为宰相的王安石,在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时,那样的简陋,甚至当面吃客人剩下的东西,也难怪客人尴尬的告辞了。

宋时人们把宰相称为“相公”,宋代有一个短篇小说集中有一故事《拗相公》,讲的就是王安石。一个“拗”字,便概括了王安石的性格,甚至一生。

您好: 很开心,我们是同道者,我也非常喜欢学国学。

学国学要讲究方法,要详细了解词义、搞清断句,先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后学习“六经”,只要多读,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阅历的丰富,你自有浸润,自有感发,自有理解。

《论语》,我推荐您看一下台湾南怀瑾先生的书,他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常好。

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其实是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的,即既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语境下,古籍本身可以不再是知识传播唯一的载体。

比如,对历史古籍进行影印,制作复制本,或者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古籍妥存与向所有人开放不再冲突,除特殊的研究需要原本之外,其他借阅者提供复制的版本即可。

不过,古籍真正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与利用,藏之深山、束之高阁终非良策。知识全人类共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文献典籍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典籍,每个人都有平等借阅的权利。

不否认能够读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对古籍借阅有较大需求的多是一些研究机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否认其他群体对古籍借阅的合理性。

现实中,一些历史研究已经不是学术专利,个人兴趣、社会组织乃至商业机构,不乏类似的需求,单纯的文凭与职称不能被简单拿来当“通行证”。况且,历史古籍本身也很冷,受青睐的面很窄,没有谁有事无事借部看不懂的古籍来打发时间。

魏晋风流名士有哪些行为特征?

⭐魏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时代的风流名士与其它朝代有很大区别,他们不羁、豪放、行事不拘一格,在华夏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