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从起源传承方式相关传说特点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
“苦砻”
、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
山海经·西次三经》
: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
,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足
俊
乌”
。
足俊
与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
“
月俊
,赤子阴也。
”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在甲骨文中,
“帝”写作
或
。此字的下部似为三根木棒构成的三角架,其上一个置放东
西的平台;上部为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符号,明显出是女性生殖器的符号,即女性人体三角区的形
象描写。在古代世界,用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阴的不独中国汉民族,巴比伦早期的象形文字,日本
新石器时代的石刻文,都是用倒三角形符号表示女阴的。据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家格罗塞在他的《艺
术的起源》
中报道:
南美洲恒格河巴西印第安人以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子的遮羞布,
名为
“乌鲁里”
。
8
当一个白人在他们面前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时,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叫道“乌鲁里”
、
“乌鲁里”
、
“乌鲁里”
!
据此字形,许多学者认为,
“帝”的初义是女阴。尽管此说未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帝”具有生
殖或化生万物之义,则是很少有异议的。汉代的郑玄说过:
“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近人詹先生根
据音韵,亦证明“帝”与万物化生有关。
“根据义由声得的道理,应考察其语族。可以发现,古音与
帝相似的字多有根基、
原始等义。
如
‘蒂’
表示花的基,
‘柢’
表示根基,
‘底’
表示房屋的基础,
‘胎’
表示人之所由生,
‘始’表示氏族之发源。蒂、柢、底、胎、始都与双声。由此看来,至尊神所以称
为‘帝’
,本来表示昊天是天地万物所由生的根本和原始。
”
(参见中国文明史上
P190
)
近人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刘半农、马叙伦诸先生都认为“帝”为“花蒂”
,
“帝”为
“蒂”
之初文。故可以说,帝是人得以化生的始基,帝崇拜就是女性先祖的崇拜。
帝、花蒂、阴蒂。
②“王”是什么?
“王”字的书写颇为简单,三横一竖,即人们常说的“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
道通三》云: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文。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我们说,董仲舒的解释只是穿凿附会,以
之说明他的天人感应说,与“王”的本义不合。更何况,在甲骨文里,
“王”字并不是“一贯三”
,
而是一贯二,很像个“土”字,与“土”字不同的是,
“王”字的一竖,起笔为重写,呈大黑点状,
颇像个大头针,而“土”字则没有大头,一竖直贯下去。
“王”与“土”大同小异,说明“王”的崇
拜与先民的土地崇拜很有关系。
土地崇拜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此之前就有。此前,土地神既是大地之神,又是生命之
神;既是农业神,也是生殖神。由于两者的互联关系,在农业发明之前,人们崇拜土地,用意乃是
将土地同女子的生殖力作互参的理解。今天,我们常说,大地啊母亲!大地与母亲具有同等的意义、
同等的功能,什么功能?都能无中生有。没有听说大地啊,父亲!
在古文字里,
“土”与“地”的含义是一样的。
《白虎通·五行》谓:
“地,土之别名也。
”
《说文》
亦云: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
“地”从土从也,
“也”字,
《说文》的直接解释是“女阴也,象形。
”
其形状为一椭圆形的圆圈,两边有一“丫”形的线条相夹而下,实为女子阴部的门户与外轮廓线组
合而成。
也就是说,最早的“王”字同“土”字,而“土”为女阴之象,可以想见,
“王”亦同女性崇拜
有关。
③、祖是什么?
祖庙、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前,中国没有神庙,只有祖庙。
先看几个有关祭祀的文字。
“祀”
,
《说文》
:
“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
”实际上,古代的“祀”就是由“示”和“已”
两字组成的,
“示”为男根,
“已”为女阴。
“祀”之本义即对男女性器的崇拜。
“已”
,
《说文》谓:
“为蛇,象形。
”说得明白点就是,
“已”像一条蛇。蛇,古文字写作“虫也”
,
从虫从也。
《说文》云:
“也,女阴也,象形。
”可知,蛇为女阴之隐喻。
《尚书·洪范》云:
“蛇者,
阴之所在。
”
《诗·小雅·斯干》
:
“维虺
hui
维蛇,女子之祥。
”朱熹注云:
“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
伏,女子之祥也。
”正因为蛇为女阴之隐喻,故古代传说的女神,女娲、伏羲、西王母都是人首蛇身。
美女蛇。
“示”
,
《说文》释为: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
”但从甲骨文卜辞看,最早的
“示”字多作“
T
”形,上不必从二,下不必垂三。以
郭沫若的看法,
“示”
,即上古的“
T
”字,亦即“
I
”之倒悬。而“
I
”在上古文字里,也就是“且”
,
9
即男根的象形字。
“祖”字为
“且”的演进,亦为男根之象,男根加男根。
“祭”
,在甲骨文中有从示的祭或从匕的祭,前者祭祀男神,后者祭祀女神。男权确立后,从
匕的祭废而不用了。
④、宗是什么?
宗、宾,郭沫若认为,宗宾的含义相近,宗是祭祀男根的,宾是祭祀女阴的。
⑤、吉、凶
“吉”字
是结合的“结”的初文。在初民那里,结即男女的结合。
“吉”
字从士从口。在甲骨
文中,
“士”作男根状,形似一箭头由此而引申为男子的代称。男子之为男子,就在与他们都有一个
士。
“口”
,甲骨文作
U
状,实乃女阴之象。意思是洞坑。弗洛伊德认为,洞穴、洼地都是女阴的象
征,相应的,
“入穴出穴都是性交的象征。
”
男女结合就是“吉”
。
《诗》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句。历来注经家都把“吉士”释为“善
士”
,谬。应为性冲动的男子。
“凶”
,交叉的符号都历来表示禁止,做不得,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是用这个符号表示上述意
思。为什么后有这样的巧合呢?原来,
“叉”这个符号的初义是表示不能性交。把一把“叉”一样的
东西放在女子的体内,自然是要不得的,更谈不上达到媾和的目的。中国的“凶”字实则表达的就
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
U
”为女阴,将“叉”置于完成中,当然要不得。
⑥、祸福
如果说吉凶二字所含的生殖崇拜信息尚为中性的话,即无性别歧视,那么祸福二字则含有男尊
女卑的思想。祸福二字的本义分别对男根与女阴的崇拜,男权确立后,观念发生变化,崇拜男根为
福,
,为吉祥,为好事,而崇拜女阴则为祸,为凶,为坏事。后来的女人是祸水,大概源于此说。
祖,祖宗,且、示、
社稷、社会、社,稷,
社,祭祀土地神的土堆。崇拜无中生有,期盼生命旺盛、生产丰盛。
稷,
《说文解字》释为“五谷之长”
。事实上,稷是中原人一种最古老的作物名称,后来,稻麦
黍菽成为中原的作物后,人们将稷神的表义包括了稻麦黍菽诸种作物,作为一种五谷神的象征。
《风
俗通义·祀典》云:
“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
五、文明的标志
人类繁衍:
早期:
“杂交群婚”
30
万年前,
“血缘家族”
,同辈人可以互为夫妻、性伙伴。
2
、
3
万年前,
“普那路亚婚”即族外婚,
新石器时代,
“对偶婚”
群婚制的性行为可以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没有回避的必要,而对偶婚由于一夫一妻制的相对稳
定性,性行为必须有所回避。而这就是文明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曙光。正如科维《新科学》
中所说,
男人一旦把女人拉出山洞,即标志着文明的诞生
。
因为:
有了房子建筑物;
有了村落、城市以致国家;
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有了遮掩材料和服饰;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
“苦砻”
、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
山海经·西次三经》
: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
,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足
俊
乌”
。
足俊
与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
“
月俊
,赤子阴也。
”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自己选吧!
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至今对四书五经的传统说法: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问题一:什么叫传统文化? 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问题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问题三: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来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丁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问题四: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文化,为人处事立国立业之本
儒学命运,和国家时代的命运相连
原始儒家,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四教汇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学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学对话,沟通东西方文化间交流
挖掘儒学, 找到与现代接轨之精华
走出国门,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认
天人合一,三纲六纪融合中国文化
治国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灿烂光明
本土文化,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国文化,在和平永恒上引导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给中国人留下什么
传统文化,能否重回中国人生活中
诚信为本,体现儒家文化现实价值
手中之笔,连接起五千年灿烂文化
荣耀无比,我看到积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贯通,如何接纳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与心灵息息相关
和睦治之,治人治于人不绝对而言
超越物质,找到文化意义上的归属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严明中找平衡
儒学启蒙,为弘扬中华文化打基础
走向未来,平和极需明确企业文化
思维差异,体现两种文化根基区别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并感恩于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儒学,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问题五:什么是传统,传统指什么 传统
词语:传统
注音:chuán/zhuàn tǒng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罚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传统包括有民居、节日、文化、医学、音乐、艺术、美德等。
第三问的是我们怎样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吗?有点看不懂。
问题六: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定义 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历代相传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这里的历代是指从有文字开始,至当代以前的各个历史 时期的文化,而各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不是已经湮灭了的,而是能够世代相传的。例如,儒家的道德文化经过 孔子、董仲舒、朱熹,使其内容日益丰富,变成了一种历代相传的文化。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生活风习、制度形 式也可以作为文化一代传给一代,例如有些民族善于席地而睡,一直影响到当代后裔也不睡床而睡地板。而我 国 很早习惯于卧床而睡,所以床的文化一直在我国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了发展。各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如 此类能留传下来的各种文化成果都可构成传统文化。
一种说法是古人创造的可供今人继承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理解这一句话的要点在于弄清什么是“ 古人”和“今人”,什么是可供继承的和不能继承的。我们理解这里说的“古人”应当指历史上的人,已经不 在今世了。在我国,广义的古人指当代以前作古的人,狭义的古人指古代史以前作古的人。这里说的古人的文 化就是指从远古经中世纪直至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人们创造的文化。而后半句“可供今人继承的”有特定的限制 意义,就是说这种古人的文化中能继承的部分才可构成传统文化,不能继承的是昙花一现的,特定时期的文化 ,没有继承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叫传统文化。例如,古代刑律中的烙刑,用火烧烤罪犯;刖刑,砍掉手足;劓 刑,割鼻子,这是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刑律文化,今天完全过时,不会提出继承的问题,就不能构成今天可继承 的传统的文化。再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剥人皮做鼓,用人作祭、作殉以及折骨伤筋缠小脚之类,这是特定历史 时期的产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传统文化。
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历史过程的一切遗产都是传统文化,所谓历史遗产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 富和制度性的遗存。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也就是前人、古人留下来的广义概念的文化。这里也要 确定一下今人古人前人的含义。从我国使用文化遗产的习惯看,这里的前人、古人实际是指一切作古的人,已 不在人世间的人所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认为四十五万年前的北京人留有遗产,即原始文化层 ,三皇五帝以及此后的各个王朝都留有文化遗产。甚至经过民主革命时期的前辈们也给我们留下宝贵遗产。近 几年一些革命元勋一旦去世,各悼词中往往称其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可见这一传统文化的说法是指一切死去 的人可能留下的东西。
我认为上述说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看法,都有相对的真理性,人们可根据研究问题的 需要和角度予以采纳。
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是这样表达的: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可称传统文化。我认为传统 文化首先要肯定它是前人的东西,它的创造者是当代人的祖宗,其中有远古的人物,如羲皇、苍颉,也有中古 时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也有晚近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这就是我们的祖宗,最好不要 把当代的革命人物列入祖宗之列,如果一定要言及这些人的话,最好用革命传统之类的字眼来区别。祖宗创造 的文化有些湮灭了,有些历史古籍中还可找到记载,但它只是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短命文化,随着一个时 代的结束,它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酷刑,宫廷出现的太监文化、封建社会的多妻制 文化等,这些文化随着一代制度的结束而已结死亡了,没有活性了,就不能列入传统文化之列。我所说的具有 继承活性的就是有些文化创立以后它逐渐同创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独立出来变成一种跨社会制度、跨时 代的有活性的意识形态,或者换一个当代生物学上的名词来说,它具有遗传基因,>>
问题七: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文化的广义性,导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猬难下嘴的尴尬。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忽忽,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发现,这家伙抄袭我们的道家始祖,试看老子原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原字打不出来,用皎代用,意思一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用不着翻译,大家就能看出来,洛威尔抄袭老子,仅把名称换了一下,老子谈的是道,这丫改成文化了。这里开个玩笑啊。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 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
问题八: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文”是中国传统典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通常被解释为文字、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一、“文”的字义
1、“文”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其字形由“云”、“免”组成,意为“云气不遮挡的样子”,也有人解释为“文曲星下凡,气贯长虹”的象征。
2、而在传统文化中,“文”被解释为艺术、文化之美,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弘扬的文化精神。
二、典籍中对“文”的描述
1、《论语·里仁》:“文望之美,不可阻於道;舞台之隆,不可阻於礼。”《左传·襄公七年》:“谁能洒扫朝廷?谁能选用文吏?”《清嘉录·杂记》:“夫文者,以蔽丑为要,因美荣之。”
2、以上篇章中,都有对“文”所代表的美好意义进行了描述,如其与道德伦理、礼仪制度和政治风气等方面的紧密关系,强调了“文”的价值和作用。
三、拓展知识
1、在古代中国,“文人墨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操,成为社会精英和文化代表。
2、《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汇集了唐、宋、元三代以来的优秀文章和名言警句,被誉为“文学宝库”。
3、“文房四宝”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笔、墨、纸、砚,是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的基本工具。其中,砚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其材料、制造和使用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4、“文明”一词起源于中国,最早是在殷商时期采用的,意思是“文字的使用和运用”。后来,“文明”逐渐扩展为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更为综合和复杂的概念。
5、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文以载道”,即文学艺术是表达和传播道德、伦理、思想的手段。这种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art for art's sake”截然不同,凸显了中国文化中“道”的重要地位。
6、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文”的典故和美谈,如“韩愈拾遗”中的“九思”,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总之,“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1、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3、传统文化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什么?精华和糟粕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糟粕?相信阅读完本文后,你会对“传统文化”有真正的了解,会纠正原来的错误观念。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否如有些人诟病的那么不堪?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些疑问,那么应该怎么去定义“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
也许有人会认为“传统文化”还不简单吗?不就是穿着汉服,然后儒释道,京剧,茶酒文化这些,就代表了传统文化吗?这些就是传统文化。普通百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儒家的礼仪,等级宗亲制度,以及各类宗教文化,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些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如果你是这样看待“传统文化”的,那么这些说实话,可有可无。这些远不能代表真正的“传统文化”,只是在这种文化下产生的一些易理以及应用,也就是说:文化的根基不在这些。
那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哪?
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易学。这是一种长期通过归纳天体运动的规律,观天文,察地理,总结出的一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和研究地球上万物要遵循规律的学问。
很多人一提起“易学”,立马条件反射到《易经》,认为所谓易学就是《易经》这些学问,再加上算卦等延伸,实际上这是对易学的曲解。易学包含四个主要元素,它们是“象、数、理、占”,四元素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以对易学的全貌认识透彻。对易学认识不透彻,就会出现错误的方式和行为,而中国一直是以易学为主体学问,形成了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一旦其中的认识不到位,就会使得指导人类生存生产的“易理”认知出现偏颇,那么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易学是门什么学问?
在易学这门学术体系中,“象、数、理、占”分别有各自的内容和定义。
“易象”:最大的为天象,而主要为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规律,因为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处于太阳系内,所以“人”无时无刻不随着地球进行着相同的运动形式。尽管人类可以利用工具飞到太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目前几乎无法离开地球这样的环境。“悬象莫大过日月”,由日地月的运动形式,产生了时间,制定了历法体系,历法本就是天体运动规律的总结。在天象的规律之下,还有“物象”的制定,所谓“物象”,比如地理万物,四季物候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比如干支,任何一个干支既可以代表天体的运动节点,也可以代表地球万物和规律。
“易数”:易数是由天象规律总结出来的数字,易数同样包含两种事物,一是规律数,一是自然数。规律数重在符合天体运动的规律节点,这类有三才、四季、五行、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河图、洛书内数字等等。它们的制定前提是天体的运动具备循环往复的规律,在此前提之下,才能产生众多可用的规律数。而自然数,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自然数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是大多数学科的基础,中国古代自然很早就有算术学,包括算筹,由自然数产生数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是后来由于“易理”的偏重,导致了物质上的忽视。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它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缺一不可,规律数没有自然数的帮助,制作的模型就会不切实际;而自然数没有规律数的辅助,那就会产生数学悖论,永远无解。
“易理”:文明以止。易象和易数最后都要汇聚成“易理”,因为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人。易理需要建立在正确的“象数”认知基础之上而制定,才会真正的全面合理。古代的发展,从汉后逐渐的偏易理而忽略象数,导致了重精神而轻物质,重浮夸而却务实,重文轻武,所以物质科技的萌芽在西方产生和发展。这就是易学理解偏颇之后的结果。从《易经》时,儒家将其易理含义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后,易学的“象、数”便逐渐被忽略,社会的意识形态便发生变化。而权贵们将儒家学术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出现各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来束缚人的思维,再加上外部宗教的入侵和发展,进一步腐蚀了人的思维。“易”本讲究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结果大易蒙尘,易学的核心和主体逐渐被取代。
“易占”:易占的是“象、数、理”的综合运用,它的产生,需要首先利用天象和易数建立模型,然后使用物象和易理来丰富符号,最后由人心发机,对万物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判断。所以可以这么说,易占本是易学的敲门砖和落地的一个实践应用。它的本质本是用于更好的掌握“象、数、理”的,只是由于人本身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投机取巧和好逸恶劳之心,使得易占的作用被逐渐神化和夸大,逐渐地变成一种欺骗行为。
以上便是“易学”的四元素和主体内容。易学本是要求物质与精神合一的,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反应到“人”,不仅要有精神追求,亦要求严谨而务实,后世的重文轻武绝对不是它所主张的。而是由于易学认知偏颇之后的产物。
为什么传统文化会给人迂腐,落后,不科学的感觉?
上文已经说过了,传统文化的根在易学,而易学本身是不排斥物质科学的,因为科学也是一种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方式。科学所需要的务实求真,严谨自律精神,正是易学所需要的,当代人非黑即白,正是因为没有搞懂什么是易学。
那为什么传统文化会给人落后迂腐的印象呢?
还是归结于过去朝代对易学的认知偏颇的原因。自从《周易》被天下学士增添,作注之后,人们慢慢开始认识到易理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可是后来矫枉过正,过于沉迷于没有标准的“易理”当中,而忽略了天象、易数。再加上易理被权贵所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从起源传承方式相关传说特点
本文2023-10-13 01:03: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