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级中药士《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考题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诚意整理“2018年初级中药士《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考题”,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初级中药士《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考题
一、A型题
1王不留行炒爆的目的是( ) 。
A缓和药性
B降低毒性
C爆花易于煎出药效成分
D降低副作用
E增强涩性
2炒黄的标准不包括( ) 。
A表面较原色加深
B发泡鼓起
C爆裂
D焦**
E有香气逸出
3哪种方法炮制药物,突出了破酶保苷作用( ) 。
A炒焦
B炒黄
C炒炭
D沙炒
E盐炙
4苍耳子经炒黄后可( ) 。
A改变药性
B降低毒性
C降低刺激性
D缓和药性
E增强疗效
5神曲炒焦可增强( ) 。
A消食导滞的作用
B治血积的作用
C活血化瘀的作用
D止血作用
E酸涩收敛作用
6宜采用炒炭法炮制的是( ) 。
A大蓟
B麦芽
C灯心草
D苍耳子
E木香
7下列哪味药不是采用清炒法炮制( ) 。
A牛蒡子
B酸枣仁
C荆芥
D斑蝥
E槟榔
8麸炒药物时,每100kg药物通常用麦麸( ) 。
A5kg
B5~10kg
C10~15kg
D15~20kg
E10~20kg
9米炒时,每100kg药物,大约用米( ) 。
A5kg
B10kg
C15kg
D20kg
E25kg
10党参的炮制方法是( ) 。
A米炒
B土炒
C麸炒
D蛤粉炒
E酒炙
11采用哪种炮制方法可使白术增加强脾止泻的作用( ) 。
A麸炒
B土炒
C米泔水制
D米炒
E蜜炙
12山药土炒时,每100kg药物用灶心土( ) 。
A5~10kg
B10~15kg
C15~20kg
D20~25kg
E25~30kg
13宜用土炒法炮制的是( ) 。
A白术
B苍术
C枳壳
D枳实
E党参
14沙炒的药物不包括( ) 。
A狗脊
B穿山甲
C马钱子
D鸡内金
E水蛭
15蛤粉炒时,每100kg药物用蛤粉( ) 。
A50kg
B30~50kg
C20~25kg
D10~20kg
E以能掩盖药物为度
16滑石粉炒后可降低毒性和矫正不良气味的药物是( ) 。
A象皮
B黄狗肾
C鸡内金
D水蛭
E狗脊
17滑石粉炒制时,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 ) 。
A5~10kg
B10~15kg
C10~20kg
D30~40kg
E40~50kg
18可引药上行的炙法是( ) 。
A醋炙
B蜜炙
C姜炙
D酒炙
E盐炙
19采用先炒药后加酒的方法炮制的药物是( ) 。
A桑枝
B蕲蛇
C乌梢蛇
D五灵脂
E乳香
20酒炙药物时,每100kg药物一般用黄酒( ) 。
A5kg
B10~20kg
C25kg
D30~35kg
E50kg
1答案C
考点清炒法的目的★★★
解析增强疗效,通过加热,使种子或果实类药物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故有“逢子必炒”之说。炒焦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如焦谷芽、焦麦芽、焦山楂等。
2答案D
考点炒黄法★★★★
解析炒黄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药物表面呈**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
3答案B
考点炒黄法★★★★
解析某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通过炒黄,能破坏其中共存的分解酶,以保存苷类成分。
4答案B
考点炒黄法★★★★
解析苍耳子炒黄后可降低毒性。
5答案A
考点炒焦法★★★
解析炒焦法的主要目的是:①增加某些药物的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②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如山楂、栀子。
6答案A
考点炒炭法★★★
解析炒炭法的适用药物包括:大蓟、小蓟、干姜、石榴皮、白茅根、牡丹皮、乌梅、鸡冠花、莲房、蒲黄、荆芥、地榆、侧柏叶、卷柏、茜草、贯众、槐角、藕节、苦参等。
7答案D
考点加辅料炒法的目的★
解析米炒斑蝥属于加辅料炒法,它可使有毒成分斑蝥素部分升华。
8答案C
考点麸炒法★★★
解析麸炒法中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9答案D
考点米炒法★★★
解析在米炒法中,每100kg药物,用米20kg。
10答案A
考点米炒法★★★
解析米炒法的适用药物包括:党参、红娘子、斑蝥等。
11答案B
考点土炒法★★★
解析土炒法能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如山药。
12答案E
考点土炒法★★★
解析在土炒法中,每kg药物,用灶心土25~30kg。
13答案A
考点土炒法★★★
解析土炒法的适用药物包括:山药、白术等。
14答案E
考点沙炒法★★★
解析沙炒法的适用药物包括:鳖甲、龟甲、豹骨、穿山甲、鸡内金、骨碎补、马钱子、狗脊、脐带等。
15答案B
考点蛤粉炒法★★
解析在蛤粉炒法中,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
16答案D
考点滑石粉炒法★★★
解析滑石粉炒法的主要目的包括:①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②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以利于用药安全和服用方便,如刺猬皮、水蛭等。
17答案E
考点滑石粉炒法★★★
解析在滑石粉炒法中,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18答案D
考点酒炙法★★★
解析酒炙法的主要目的包括: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③矫臭矫味。
19答案D
考点酒炙法★★★
解析先炒药后加酒的方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20答案B
考点酒炙法★★★
解析酒炙法所用的酒以黄酒为主。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麸炒山药的炮制方法 4 麸炒山药的性状 5 山药的性味归经 6 山药的功效与主治 7 麸炒山药的炮制作用 8 山药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 麸炒山药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麸炒山药 1 拼音
fū chǎo shān yào
2 概述麸炒山药为山药的炮制品。山药的炒法宋代已有,见《校注妇人良方》。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1]。麸炒山药,表面**,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气[1]。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胃、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1]。
3 麸炒山药的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开始有蒸法(《雷公炮炙论》)[1]。
唐代提出熟者和蜜(《食疗本草》)[1]。
宋代增加了姜炙(《普济本事方》)、炒黄(《校注妇人良方》)、酒浸、酒蒸(《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1]。金元时代有白矾水浸焙(《儒门事亲》)、酒浸、火炮(《瑞竹堂经验方》)法[1]。
明、清时代又增加了姜汁浸炒(《普济方》)、乳汁浸(《滇南本草》)、葱盐炒黄姜汁拌蒸(《寿世保元》)、酒炒(《景岳全书》)、乳汁拌微焙(《外科正宗》)、醋煮(《先醒斋广笔记》)、乳汁蒸(《幼幼集成》)、炒焦(《吴鞠通医案》)、土炒、盐水炒(《本草害利》)等炮制方法[1]。同时对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入药贵生干之,故古方皆用干山药,盖生则性滑,不可入药,熟则滞气,则堪啖耳”(《本草纲目》);“焙,夏日晒不生虫”(《仁术便览》);“补益药及脾胃药中熟用,外科生用”(《炮炙大法》);“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药内宜炒黄用”(《本草求真》)[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等[1]。
山药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山药切片以春秋季为宜,在切制水处理过程中,防止发黏变质,切片后宜及时干燥[1]。
麸炒山药的炮制方法为: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待其冒烟时,投入山药片,用中火加热,不断翻动至**时,取出,筛去麦麸,晾凉[1]。
每100kg山药片,用麦麸10kg[1]。
4 麸炒山药的性状山药为类圆形厚片,表面白色或淡**,周边显浅黄白色,质地坚硬,粉性[1]。无臭,味淡、微酸[1]。
麸炒山药,表面**,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气[1]。
5 山药的性味归经山药味甘,性平[1]。归脾、胃、肾经[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甘,平。归脾、肺、肾经。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
《别录》:"平,无毒。"
《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
《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汤液本草》:"手太阴经。"
《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
《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6 山药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中药大辞典》:山药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功效。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中华本草》:山药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的功效。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
《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脾止泻,补肺益肾。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喘咳,慢性肾炎,糖尿病,遗精,遗尿,白带。
《中药炮制学》:山药具有补脾益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1]。用于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喘咳,阴虚消渴[1]。
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1]。如治脾虚久泻,身体羸瘦的扶中汤(《医学衷中参西录》)[1]。
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1]。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1]。如治脾虚厌食或脾虚泄泻的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脾虚带下的完带汤(《傅青主女科》)[1]。
麸炒山药具有补脾健胃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神农本草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
《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7 麸炒山药的炮制作用山药生品以补肾生精,益肺阴为主[1]。用于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喘咳,阴虚消渴[1]。如治肺虚喘咳的薯蓣丸(《金贵要略方论》);治阴虚消渴的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及治肝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1]。
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1]。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1]。如治脾虚厌食或脾虚泄泻的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脾虚带下的完带汤(《傅青主女科》)[1]。
8 山药的炮制研究山药中主要含有薯蓣皂苷元、皂苷、黏液质、氨基酸及淀粉等[1]。薯蓣皂苷元也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原料[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通过对不同炮制品中主要活性成分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证明土炒、清炒和麸炒后,能促使山药中薯蓣皂苷元的溶出(为生品的2~3倍),从而有利于药效作用的发挥和临床疗效的提高[1]。
(2)对生品及各类炮制品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炒品除了Co元素以外,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均大大升高,而麸炒品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却降低[1]。
(3)对山药炮制前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进行研究分析,测定结果是炮制后必需氨基酸中的甲硫氨酸与色氨酸含量大为降低[1]。而其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亦是土炒品、麸炒品为最低[1]。 (4)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山药及其炮制品中总磷脂的含量,结果是蜜麸制>麸炒>生品>米炒>土炒>炒焦>炒炭[1]。说明山药经炒制后,造成了部分磷脂成分的破坏[1]。
(5)通过对山药生品、清炒品、土炒品和麸炒品四种炮制品的水溶性浸出物比较,结果它们之间含量相差不大,生品略高,麸炒品低[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山药能 小肠运动,促进肠道排空,具有助消化作用;可降低血糖,预防和治疗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糖尿病;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显著的常压耐缺氧作用;有滋补和延缓衰老的作用[1]。
实验研究表明,生山药及清炒、土炒、麸炒山药四种饮片煎剂对家兔离体肠管节律性活动均有明显作用[1]。对脾虚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而山药生品、麸炒品及土炒品还能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生品又强于麸炒品和土炒品,而麸炒品和土炒品之间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1]。
9 麸炒山药的贮存方法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名 4 英文名 5 玳瑁的别名 6 玳瑁的处方用名 7 出处 8 玳瑁的来源 9 玳瑁的产地 10 玳瑁的原动物形态 11 玳瑁的养殖 111 生活习性 112 繁殖技术 113 饲养管理 12 玳瑁的采收与初加工 13 玳瑁的生药性状 14 玳瑁的理化鉴别 15 玳瑁的炮制 151 玳瑁的炮制方法 1511 玳瑁 1512 滑石粉炒玳瑁 152 成品性状 153 炮制作用 154 贮存方法 16 玳瑁的性味归经 17 玳瑁的功效与主治 18 玳瑁的化学成分 19 玳瑁的药理作用 19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 玳瑁的用法用量 21 玳瑁的使用禁忌 22 玳瑁组方精选 221 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 222 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 223 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 224 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 225 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 23 古人论述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瑇瑁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瑇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瑇瑁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玳瑁的内容。 1 拼音
dài mào
2 概述玳瑁为中药名,出自《开宝本草》。为海龟科动物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的干燥背甲[1]。玳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相同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玳瑁粉为灰**粉末,气微腥,味淡[1]。玳瑁丝呈不规则的细丝状,外表面淡黄棕色,光滑,内表面有白色沟纹,切面角质,对光照视可见紧密透明小点,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1]。制玳瑁形如玳瑁丝,表面深**,鼓起,质脆,微具香气[1]。
玳瑁味甘,性寒[1]。归心、肝经[1]。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平肝的功能[1]。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滑石粉炒玳瑁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
3 拼音名Dài Mào
4 英文名《中华本草》:Hawk ill Carapace, Hawk ill Shell, Hawk ill Turtle Shell
5 玳瑁的别名
瑇瑁(《开宝本草》)
瑇蝐(《桂海虞衡志》)
瑇瑁甲(《本草汇言》)
明玳瑁、文甲(《药材学》)
6 玳瑁的处方用名玳瑁、制玳瑁[1]。
7 出处出自《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玳瑁,主解岭南百药毒,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
《本草衍义》:玳瑁,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是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海搓余录》:玳瑁,产于海洋深处,其大者不可得,小者时时有之。取用时,必倒悬其身,用器盛滚醋泼下,逐片应手而下,但不老大则其皮薄不堪用耳。
8 玳瑁的来源《中药炮制学》:本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的干燥背甲[1]。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为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中药大辞典》:玳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中华本草》:玳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的背甲。
9 玳瑁的产地《中药大辞典》:栖于温、热带海洋中。以鱼类、虾蟹、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分布福建、台湾、海南、西沙群岛等地。主产台湾、福建及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
《中华本草》: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10 玳瑁的原动物形态《中药大辞典》:玳瑁体长可达16米。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中华本草》: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11 玳瑁的养殖 111 生活习性栖息于温、热带海洋中性凶猛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海藻类等食物为主。(《中华本草》)
112 繁殖技术春季开始繁殖。产卵期,离水登陆,在沙滩上挖抗穴产卵其中每穴130250枚不等,孵化期为2个月。(《中华本草》)
113 饲养管理池养玳瑁水温以23~30℃为宜,夏季每日换水12次。冬季1~5天换水1次,池水食盐的浓度以15%20%为宜。(《中华本草》)
12 玳瑁的采收与初加工警告:捕捉动物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中药炮制学》:全年均产,捕捉后,用沸醋浇泼,剥下甲片,除净残肉,洗净、干燥[1]。
《中华本草》: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用沸醋泼之,使其背部鳞片剥落,去除残肉,洗净。
《全国中草药汇编》: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中药大辞典》: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13 玳瑁的生药性状《中药大辞典》:玳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中华本草》:玳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相同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
14 玳瑁的理化鉴别《中华本草》:
(1)本品醇浸出液,置紫外光下观察,显淡蓝色绿色荧光。
(2)取本品烧之,有羽毛焦臭,爆鸣声及闪光,不冒烟。
15 玳瑁的炮制宋代有细镑,捣罗为末(《太平圣惠方》)及水磨浓汁(《旅舍备要方》)的方法[1]。
明代有锉碎(《本草品汇精要》)、研(《证治准绳》)的炮制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151 玳瑁的炮制方法 1511 玳瑁取原药材,刷净,用温水浸软或蒸软,切成细丝,干燥或研成细粉[1]。
1512 滑石粉炒玳瑁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加入净玳瑁丝,拌炒至表面微**,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玳瑁丝,用滑石粉30~50kg[1]。
152 成品性状玳瑁粉为灰**粉末,气微腥,味淡[1]。玳瑁丝呈不规则的细丝状,外表面淡黄棕色,光滑,内表面有白色沟纹,切面角质,对光照视可见紧密透明小点[1]。质坚韧,不易折断[1]。气微腥,味淡[1]。
制玳瑁形如玳瑁丝,表面深**,鼓起,质脆,微具香气[1]。
153 炮制作用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
经滑石粉炒后,其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如治急风中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的玳瑁丸(《太平圣惠方》);另可预防痘毒,治痘疮黑陷等症(《灵苑方》)[1]。
154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防蛀[1]。
16 玳瑁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玳瑁味甘,性寒[1]。归心、肝经[1]。
《中华本草》:玳瑁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味甘,性寒。
《中药大辞典》:玳瑁味甘咸,性寒。
《开宝本草》:"寒,无毒。"
《品汇精要》:"味咸,性寒。"
《本草纲目》:"甘,寒,无毒。"
《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17 玳瑁的功效与主治《中药炮制学》:玳瑁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平肝的功能[1]。
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
滑石粉炒玳瑁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如治急风中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的玳瑁丸(《太平圣惠方》);另可预防痘毒,治痘疮黑陷等症(《灵苑方》)[1]。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平肝的功效。用于热病发狂,谵语,小儿惊风,痈肿疮毒。
《中药大辞典》:玳瑁清热,解毒,镇惊的功效。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中华本草》:玳瑁平肝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痈毒,止惊痫。"
《本草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18 玳瑁的化学成分《中药大辞典》:玳瑁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中华本草》: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蘥酸(behenic acid),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
19 玳瑁的药理作用 19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中华本草》)
20 玳瑁的用法用量《全国中草药汇编》:1~3钱。多入丸、散剂用。
《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或磨汁,1~2钱;或入丸,散。
《中华本草》: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21 玳瑁的使用禁忌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中华本草》)
22 玳瑁组方精选 221 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太平圣惠方》玳瑁丸)
222 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瑇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223 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224 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225 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23 古人论述《本草纲目》: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
《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本草》:破ZHEN结,消痈毒,止惊痫。
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
1增强疗效 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 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 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炒成炮姜后则温而不燥,长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且作用持久。莱菔子生用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黄后性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蒲黄生品性滑,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胜,炒炭后性涩,止血力强。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某些药物炒炭后则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如鸡冠花、槐花、地榆、白茅根等。有些药物本无止血作用,炒炭后则具有止血的作用,如荆芥生品辛散力较强,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荆芥功效的改变与其炒炭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而且油中所含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有关。
清炒法中槐花、栀子、山楂有多种炮制规格,宜单独记忆其炮制方法、炒制程度和作用特点。多炮制规格的药物易出b型题。
槐花
槐花的炮制规格有槐花、炒槐花和槐花炭。炒槐花是取净槐花,用中火加热,炒至深**槐花炭是取净槐花,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槐花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以止血力胜。炮制研究表明:炒槐花芦丁含量与生品无显著差别,槐米炭芦丁含量则明显低于生品。槐花炒炭后槲皮素含量为生品的10倍以上。鞣质含量变化与加热温度密切相关,170℃内受热,鞣质量迅速增高达数倍;190℃以上受热,鞣质含量开始下降;药理研究表明:槐花炭能增强止血作用,与生品比较有显著差异。
山楂
有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炒山楂是取净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焦山楂是用中火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山楂炭是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生山楂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积化食。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强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栀子
有栀子、炒栀子和栀子炭。炒栀子是取栀子碎块,用文火炒至深**。焦栀子是用中火加热,炒至焦**。栀子炭是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生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而且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对胃有刺激性,炒后可除此弊。炒栀子和焦栀子功能相似,均有清热除烦作用。但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
考生们在复习执业药师书本知识的时候,也要做一做试题哦,本文“执业药师2017年《中药炮制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跟着执业药师从业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第十三章 发酵、发芽法
1发芽法的炮制目的在于C
A药性缓和 B降低毒性 C扩大用药品种 D增强疗效 E使药物纯净
2炒神曲指的是
A 麸炒神曲或炒神曲 B麸炒神曲或米炒神曲 C米炒神曲或焦神曲
D麸炒神曲或焦神曲 E土炒神曲或炒神曲
3采用发芽法炮制药物,要求发芽率应达到B
A85%以下 B85%以上 C80%以下 D80%以上 E90%以下
4采用发芽法炮制药物,要求芽长应达到C
A01~02cm B01~05cm C02~1cm D02~05cm E05~1cm
5一般发酵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D
A42%~45% B50%~60% C60%~70% D70%~80% E75%~85%
6发芽法一般要求含水量控制在A
A42%~45% B50%~60% C60%~70% D70%~80% E75%~85%
7临床上以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用于治感冒食滞的六神曲炮制品是A
A六神曲 B炒神曲 C焦神曲 D神曲炭 E醋神曲
8临床上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的六神曲炮制品为B
A六神曲 B炒神曲 C焦神曲 D神曲炭 E醋神曲
9临床上以消食化积力强,治食积泄泻为主的六神曲炮制品为C
A六神曲 B炒神曲 C焦神曲 D神曲炭 E醋神曲
10临床上具有消食和胃疏肝通乳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乳汁郁积,乳癖,尤对食积化热者多用的麦芽炮制品为A
A麦芽 B炒麦芽 C焦麦芽 D麦芽炭 E醋麦芽
11临床上性偏温而气香,具有行气消食回乳之功,常用于饮食停滞,中虚食少,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胀闷的麦芽炮制品为B
A麦芽 B炒麦芽 C焦麦芽 D麦芽炭 E醋麦芽
12临床上性偏温而味甘微涩,增强了消食化滞止泻的作用,常用于治食积泄泻的麦芽炮制品为C
A麦芽 B炒麦芽 C焦麦芽 D麦芽炭 E醋麦芽
13发酵法较适宜的温度为D
A20-30℃ B10-15℃ C18-25℃ D30-37℃ E35-40℃
14发芽法较适宜的温度为C
A20-30℃ B10-15℃ C18-25℃ D30-37℃ E35-40℃
15发酵法的炮制目的在于ABCD
A改变原有性能 B产生新的治疗作用 C扩大用药品种 D增强疗效
16发酵法制备药物所需的条件为ABCD
A菌种 B培养基 C温度 D湿度
17经过发酵法处理后的炮制品应体现ABCD
A曲块表面霉衣黄白色 B内部有斑点 C有酵香气味 D不应出现黑色、霉味及酸败味
18常采用发酵法炮制的药物有ABC
A建神曲 B淡豆豉 C半夏曲 D麦芽
19制备六神曲所需的物料有ABCD
A面粉 B用杏仁、赤小豆 C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 D麦麸
20临床上常见的麦芽的炮制品有ABC
A麦芽 B炒麦芽 C焦麦芽 D麦芽炭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 5 滑石粉炒水蛭的性状 6 水蛭的性味归经 7 水蛭的功效与主治 8 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作用 9 水蛭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0 滑石粉炒水蛭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炒水蛭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滑石粉炒水蛭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滑石粉炒水蛭 已经自动替换为 炒水蛭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chǎo shuǐ zhì
2 英文参考stirbaked HIRUD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炒水蛭为水蛭的炮制品。水蛭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贵要略方论》。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蝗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蝗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1]。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水蛭生品有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1]。滑石粉炒后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1]。炒水蛭呈淡**或黄棕色,微鼓起,质酥脆,易碎,气微腥,味咸苦[1]。
4 炒水蛭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熬(《金贵要略方论》)、暖水洗去腥(《注解伤寒论》)[1]。
宋代有炒令微黄、煨令微黄(《太平圣惠方》)、炒焦(《普济本事方》)、水浸去血子后米炒(《伤寒总病论》)、石灰炒过再熬(《类证活人书》)及米泔浸一宿后 ,以冬猪脂煎令焦黄、焙干(《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等法[1]。
元代出现盐炒(《瑞竹堂经验方》)[1]。
明代出现了炙(《医学纲目》)[1]。
清代又增加了香油炒焦(《吴鞠通医案》)的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水蛭段的制法:取水蛭,洗净,闷软,切段,晒干[1]。
炒水蛭的炮制方法为:取滑石粉置锅内,中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时,投入水蛭段,勤加翻动,拌炒至微鼓起,呈黄棕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水蛭,用滑石粉40kg[1]。
5 炒水蛭的性状水蛭为不规则小段,长约10~15mm,扁平,有环纹,背部呈褐色,腹部黄棕色,质韧,有腥气[1]。
滑石粉炒后呈淡**或黄棕色,微鼓起,质酥脆,易碎[1]。气微腥,味咸苦[1]。
6 水蛭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
《中医大辞典》: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2]。入肝、膀胱经[2]。
《中药大辞典》: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膀胱经。
《中华本草》: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经
《神农本草经》:"味咸,平。"
《名医别录》:"苦,微寒,有毒。"
《本草纲目》:"肝经血分。"
《要药分剂》:"入肝、膀胱二经。"
7 水蛭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水蛭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症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瘾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
《中药大辞典》: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的功效。治蓄血,症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
《中华本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症的功效。主血瘀经闭、症瘕痞块、跌打损伤。
《中医大辞典》:水蛭具有破血祛瘀,通经消瘕的功效[2]。
1治血滞经闭,瘕瘕积聚,跌打瘀痛[2]。内服:煎汤,15~3g;或炒黄研末06~1g[2]。
2治急性结膜炎,角膜瘢翳[2]。现治高脂血症,制成片剂、注射剂用[2]。本品浸渍于蜂蜜内,取浸出液滴眼[2]。
《中药炮制学》:水蛭生品有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1]。如治瘀滞症瘕、经闭及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化症回生丹(《温病条辨》)[1]。炒水蛭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1]。如治跌打损伤,内损瘀血,心腹疼痛,大便不通的夺命散(《严氏济生方》);治热入下焦与血结滞引起的症瘕痞块、胁腹胀满的抵当汤(《金贵要略方论》)[1]。
《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名医别录》:"堕胎。"
《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
《本草衍义》:"治伤折。"
8 炒水蛭的炮制作用水蛭生品有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1]。如治瘀滞症瘕、经闭及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化症回生丹(《温病条辨》)[1]。
滑石粉炒后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1]。如治跌打损伤,内损瘀血,心腹疼痛,大便不通的夺命散(《严氏济生方》);治热入下焦与血结滞引起的症瘕痞块、胁腹胀满的抵当汤(《金贵要略方论》)[1]。
9 水蛭的炮制研究水蛭主含蛋白质[1]。新鲜水蛭唾液腺中含水蛭素、伪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1]。水蛭粉经水解后已分离出19种氨基酸,总含量达4938%[1]。此外,还含有28种无机元素[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对水蛭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的分析结果认为,清炒品与砂炒品氨基酸总量、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均较生品大为降低,而滑石粉炒后其氨基酸总量和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都有所增高[1]。氨基酸在人体内直接参与合成各种酶、激素,发挥着特殊的生理功能[1]。作为破血逐瘀药,临床应用以滑石粉炒为宜[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抗凝血作用:生水蛭灌胃具有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体内抗血栓作用;制水蛭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对凝血时间和体内血栓形成无明显影响;烫水蛭对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体内血栓形成均无明显作用[1]。但生水蛭、制水蛭、烫水蛭体外均有溶解纤维蛋白作用[1]。另据报道,温浸或冷提的水蛭生粉提取液的抗凝作用很显著,而煎煮或炮制后的水蛭粉末提取液抗凝作用剧减,烫制后抗凝活性降低[1]。
(2)降血脂作用:水蛭生品、烫品或制品(酒润麸制)灌胃高脂血症大鼠10天,均可纠正血浆脂蛋白紊乱,生品并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1]。
(3)抗炎作用:水蛭生品、烫品或制品(酒润麸制)灌胃,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均能明显减轻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其作用强度烫品>制品>生品[1]。
(4)毒性:生水蛭、烫水蛭、制水蛭24小时内给小鼠灌胃3次,给药剂量相当于《中国药典》规定成人每日3g量的200倍,未见毒性反应与死亡[1]。
10 炒水蛭的贮存方法定义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一般用中火。
所用的辅料为固体辅料(醋淬除外)。其作用为:
⑴ 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⑵ 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油质,灶心土补脾止泻,米醋矫嗅矫味,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河砂及滑石粉无药性作用。
目的
1增强疗效:如麸炒山药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增强固脾止泻作用。
2缓和药性:如麸炒苍术缓和燥性。
3降低毒性:如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4矫嗅矫味:如麸炒僵蚕,矫正其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消除副作用:如蛤粉烫阿胶,消除其滋腻碍脾的副作用。
6便于粉碎:如滑石粉炒刺猬皮,便于粉碎。
麸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 麦麸熏炒 的方法。
辅料
用净麦麸及用蜂蜜或红塘制过的麦麸炒制药物,前者称净麸炒或清麸炒,后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和中健脾之功。用麦麸炮制药物,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增强其健脾和胃作用。麦麸法的加热时间短,用量少,辅料主要起药性协同作用而无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
将锅 预热 ,均匀撒入麦麸, 待起烟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 表面呈**至深** ,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米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辅料
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以糯米为佳,有些地方用陈仓米,通常用稻米。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米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
1将米置热锅中加热至起烟,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拌炒至药物变为**,米成焦黄或焦褐色,出锅,筛去米,放凉。
2锅预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其平贴于锅底,中火加热至起烟并成锅巴时,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在锅巴上轻轻翻动,至药物变**,米变焦黄或焦褐色,取出,筛取米,放凉。
药物每100kg,用米20kg。
2018年初级中药士《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考题
本文2023-10-13 01:13: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