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小青龙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小青龙汤简介,第1张

小青龙汤约有同名方剂6首,最为常用者为《伤寒论》方。组成为麻黄9g、桂枝9g、细辛6g、干姜6g、白芍9g、半夏9g、五味子6g、炙甘草6g。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胸痞喘咳,痰涎清稀量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详见百科词条:小青龙汤 [ 最后修订于2018/10/29 10:56:53 共810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小青龙汤如下: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胞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胞通行,汗出而解矣。」此为「以经解论」之典范。

麻黄、桂枝、甘草治疗「伤寒表不解」,芍药、五味子治疗「咳逆而喘」,干姜、细辛、半夏治疗「心下有水气」。方解平实明朗,多为后世医家所遵从。

清代医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在成无己方解的基础上,对芍药、五味子的作用有所延伸。

《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指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桂亦不可擅用,学者宜细心辨证,对证酌用也。」

应该说,痰饮与「寒饮」、「水饮」尚有区别。方解中把半夏的作用解为「辛滑降痰」,似无不可。但小青龙汤实为治寒饮之方,如痰证较显,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即使是小青龙汤证,单用一味半夏治痰是不够的,笔者常加用炒苏子、炒莱菔子。

也有从小青龙汤组方的来源进行方解者,如《医宗金鉴》:「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证,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以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临证体会,小青龙汤加杏仁,即内含麻黄汤,较不加杏仁发汗力为强,笔者治喘,通常不加。如加用杏仁,多去麻黄。

呕者去干姜用生姜,似无不可,但需注意方中温散力量的变化。事实上,用干姜也有很好的止呕作用。

上述方解是基于小青龙汤治疗表寒里饮证。

小青龙汤方后有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疑非仲景意」,本加减法有后人加入之嫌。

对临床者来说,是否「仲景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实用。

渴,在小青龙汤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多谓口渴不甚,不喜多饮,服小青龙汤后口渴自解,笔者通常不去半夏,也不加瓜蒌根。如口渴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或者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笔者也不去半夏,不加瓜蒌根。

微利,在小青龙汤证中很少见。如有,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寒饮去则利可自止,似不必专治利。而临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大便干。部分患者也许初诊时不会诉说大便干,而服小青龙汤后会说:「我服药后大便不干了。」寒饮去,阳气行,大肠腑气顺畅也在预料之中。如果大便干结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如是,笔者常加炒莱菔子、全瓜蒌(或瓜蒌仁),也有加大黄者。

噎,如理解为「饭窒也」,「塞喉曰噎」,笔者在小青龙汤证中没有见到。倘把「噎」理解为咽喉不利,小青龙汤证中则较为常见,笔者多在方中加用射干利咽,或不作加减。

小便不利、下腹部胀满,为下焦水蓄不行,可加茯苓,配以桂枝化气行水。笔者也常用五苓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加减治疗。

喘,在小青龙汤证中,可作为兼证,也可作为主症。在后世医家笔下,小青龙汤为治喘名方,也有部分医家指出喘证慎用小青龙汤。盖喘证多见上实之喘和下虚之喘,小青龙汤宜于治疗上实之喘,而不宜(甚或是禁忌)用于治疗下虚之喘。

至于喘证用小青龙汤,是否需要去麻黄加杏仁?多数医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去掉麻黄,如何解表?表不解,喘如何能平?何况有一部分医家认为麻黄具有很好的平喘功能,麻黄为治喘要药,治疗喘证是没有理由去掉麻黄的。

笔者治疗咳、喘、哮三病,小青龙汤是常用方之一。部分患者服小青龙汤后有汗出或汗出增多,但咳喘尚未完全平复。此时继用小青龙汤,咳喘可以继续减轻,但汗出也会逐渐增多。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是否该继续使用小青龙汤,或者是改用他方。也曾尝试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三拗汤加味等方治疗,效果欠佳。后跟随冯世纶老师学习一段时间,进一步体会到「以方治证」的临证涵意。麻黄的取用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喘,也不取决于主症是哪一症,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太阳病,是否无汗。「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这句话在太阳病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之后笔者用小青龙汤,无汗者麻、桂并用,有汗者去麻黄加杏仁,效果颇佳。

当代医家中,胡希恕「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崇大柴胡汤」,可谓独树一帜。《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一书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黄,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证。』」

方以治证,药当治证,小青龙汤的临床加减也当以证为依准。理论上讲,每位临床医生都明白这一道理,只是在处方用药时,部分医生不免被「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用药」所影响。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干呕不渴,苔白润滑,脉浮。或溢饮四肢浮肿,身体疼重者。

风寒束表,毛孔闭塞,故恶寒无汗;内停寒饮者,脾肺阳气必虚,一且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咳嗽喘息,痰多而稀。水留胃中,故干呕不渴。水饮外溢,故四肢浮肿,身体疼重。苔白为寒,润滑为饮;脉浮为表邪不解之征。方用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宜肺气。干姜温脾肺之阳,散水寒之饮;细辛外可辛散风寒,内以温肺化饮,二药为臣,兼助麻、桂解表。然而,肺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温燥伤阴,故配伍五味子敛气,芍药养阴,并为佐制之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得芍药酸甘化阴,以防麻、桂发汗太过,耗气伤阴。药共八味,配伍严谨,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宣降有权,则诸症自平。

1辨证要点:本方用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目的在于散寒行水。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水气内渍,所传不一,或见症状较多,故临床运用 时尚 需加减。原方加减为:“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者,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杳仁半升,去皮尖。”

3注意事项:本方为外寒内饮之证而设。若外寒已解而内饮未除,当改用温药和之之法,可投苓桂术甘汤之类以善其后。不宜久服小青龙汤,以免耗伤肺气。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急性肾炎、鼻炎等,辨证属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赢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功效:解表化饮,兼以清热。主治:肺胀,心下有水,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心下有水,咳而上气,喘,脉浮,是小青龙汤证;更兼烦躁,是兼有热象。以肺胀,心下有水为主,故重在解表化饮;兼有烦躁热象,故加少量石膏清热除烦。

根据王绵之教授经验,夏季用小青龙汤,可以加少量石膏。因夏季阳气外泄,当慎用辛温发散,此因时制宜也。

1原书: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或渴、或利等证。前方(指大青龙汤)因内有郁热而表不解,此方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然水气不除,肺气壅遏,营卫不通,虽发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黄、桂枝解其表,必以细辛、干姜、半夏等辛燥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随汗而解。《金匮》所谓‘腰以上肿者当发汗’,即《内经》之‘开鬼门’也。水饮内蓄,肺气必逆而上行,而见喘促上气等证。‘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故以芍药、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其肺气耗散,一则缓麻、桂、姜、辛之刚猛也。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以小青龙汤加川贝、桔梗、紫苑等为基本方,热邪偏盛者加金银花、山栀、石膏;风寒重者,加荆芥、白前;咳嗽频繁,声嘶者加杏仁、牛蒡子、玄参;痰湿盛者加苍术、藿香。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治愈57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朱尔骙,李正,刘培华加味小青龙汤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陕西中医1997,18(4):174]

连建伟《历代名方精编》:“吴某,女,50岁,农民。1972年11月30日初诊:三日来畏寒头痛,咳呛喘促,脉沉苔白。此为寒邪伤于太阳寒水之经,引动内饮而发。治宜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味主之。方用:麻黄,桂枝,北细辛,制半夏,干姜,妙白芍,炙甘草,五味子,炒白术,炙紫菀,炙款冬。服三剂。12月3日复诊:表邪已解而痰饮尚未尽除,略有咳喘,纳食少进,脉缓,苔白润,当用温药和之。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姜半夏、橘红、炒薏苡仁、旋覆花。三剂后咳喘即愈,然纳少口淡自汗眩晕,脉沉,苔白。再投黄芪建中汤合五味异功散益气健脾,调和营卫,服药六剂而复元。”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解表剂

 1、辛温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汤

 桂枝汤治风寒虚,芍药甘草姜枣同,发汗解肌调营卫。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饮止咳喘。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苍术,细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湿里蕴热,发汗祛湿清里热。

 香苏散

 香苏散用陈皮草,理气和中散风寒。

 止嗽散

 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陈桔荆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凉

 银翘散

 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透表又解毒。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清肺热,辛凉宣泄平咳喘。

 桑菊饮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枣同,邪在二阳热势张,解肌清热双解方。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3、扶正

 败毒散

 人参败毒羌独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气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散风湿。

 参苏饮

 参苏饮中葛夏前,陈桔枳苓草木香,气虚外感内有痰,益气化痰兼理气。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草白薇,豆豉桔枣葱薄荷,滋阴解表又发汗。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治少阴。

泻下剂

 1、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加芒硝,峻下热结治腑实。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枳朴黄,轻下热结治腑实。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治燥实。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内加芒硝,肠痈初起脓未成,泻热破瘀散结肿。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芒硝甘遂大黄供,心坚硬满便难通,泻热逐水为峻剂。

2、温下

 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温补脾阳攻冷积,冷积久痢自尔康。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痛莫当,温阳散寒泻积滞,功在温下妙非常。

 3、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服之易。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4、逐水

 十枣汤

 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芫花与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实水身肿效无差。

 5、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有大承气,参归草桔姜枣同,阳明腑实气血虚,补益气血兼清热。

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芍姜枣,往来寒热心下满,和解泄热表里方。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碧玉须,陈夏茯苓枳竹茹,少阳热重痰挟湿,清胆利湿痰自除。

 达原饮

 达原饮用槟草果,厚朴芍芩知母草,开达膜原辟秽浊,瘟疫疟疾服之安。

2、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柴枳草药,透邪解郁理肝脾,专治阳郁成厥逆。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荷,疏肝健脾和营血,肝郁血虚效验良。

 痛泻要方

 痛泻药术防陈,补脾泻肝治泄泻。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与人参,开结除痞又降逆,痞满吐利用此方。

 清热剂

 1、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汤中石膏君,知母甘草加粳米,热盛伤津口大渴,清热生津有奇功。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用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清热生津又益气,暑热烦渴脉虚寻。

 夏门人竹石甘粳米

 2、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中角地玄,丹麦银翘竹叶连,邪热传营阴血伤,清营透热养阴血。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解毒凉血又散瘀,热入营血服之安。

 3、清热解毒

 凉膈散

 凉膈散用翘芩栀,薄荷竹叶硝黄草,泻火通便清上下,胸膈热聚燥实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煮,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大头瘟。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硝黄草,荆麻薄荷膏芩翘,术桔栀滑归芎芍,疏风泻热能通便。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当草芍加,贝母花粉加乳没,山甲皂刺酒煎佳,消肿溃坚治痈疡。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芩柏栀,泻火解毒治火毒。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犀角汤,白虎解毒去粳柏,再加玄桔翘竹叶,凉血泻火气血清。

4、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来,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挑。

 龙车通黄山,当地泻柴草

 左金丸

 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清肝泻火又降逆。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清胃凉血治牙痛,颊肿口臭与牙宣。

 玉女煎

 石母麦地一头牛,胃热阴虚玉女愁。

 芍药汤

 芍药汤用芩香连,归草肉桂槟大黄,调和气血又解毒,湿热成痢自尔康。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入,清热解毒兼凉血,热毒陷血此方最。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解表清热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心经火,清心养阴又通淋。

 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泻肺清热止咳喘,肺虚伏火气喘急。

 苇茎汤

 苇茎汤治肺痈咳,冬瓜桃仁薏苡仁,清肺逐瘀又排脓。

 5、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夜热早凉无汗者,养阴透热服之安。

 清骨散

 清骨散主银柴胡,蒿秦知连鳖草骨,阴虚骨蒸劳热证,清虚热来退骨蒸。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治盗汗,芪柏芩连二地黄,固表止汗又滋阴。

 祛暑剂

 清络饮

 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暑伤气分轻清剂,祛暑清热预防先。

 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和中又化湿,阴暑外寒内湿治。

 六一散

 六一散中滑石草,祛暑利湿基本方。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银花翘,扁豆鲜花厚朴标,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透表。

 桂苓甘露散

 桂苓甘露滑石膏,泽术寒水二苓草,祛暑化气又利湿,发热烦渴吐利消。

 清暑益气汤

 西斛荷叶翠,草黄(连)知粳冬,养阴又生津。

温里剂

 1、温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祛寒健脾兼补气。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用饴糖,桂枝汤温中缓急,虚劳里急能补虚。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寒疝冲起有头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人参枣,更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温中补虚又止呕。

2、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姜草,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用此方。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四逆肉桂加麝香,三阴寒厥脉复生,益气生脉用此方。

 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草枣木通施,血虚寒客手足寒,养血温经又通脉。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生姜大枣同,益气和血又通痹,专治血痹肌肤麻。

 阳和汤

 阳和汤方治阴疽,鹿胶地麻肉桂姜,甘草白芥同煎服,温阳补血又通滞。

固涩3剂

1、固表止汗

 牡蛎散

 牡蛎散中有黄芪,浮麦麻黄根最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汗有奇功。

2、敛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中乌梅参,贝母桑皮与桔梗,粟壳五味阿胶科,敛肺止咳又益气。

3、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桂罂,参术归芍草蔻诃,温补脾肾能涩肠,脱肛久痢服之康。

 四神丸

 四神骨脂吴茱萸,肉蔻五味加姜枣,温补脾肾又止泻,五更泄泻最相宜。

 4、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

 桑螵蛸治小便数,龙骨龟板茯神归,人参远志加菖蒲,补肾宁心健忘除。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沙苑蒺,莲子莲须芡龙牡,补肾涩精止滑遗。

 5、固崩止带

 固冲汤

 固冲汤用芪术芍,山茱龙牡棕五倍,海蛸茜草能摄血,益气健脾又固冲。

 易黄汤

 易黄白果与芡实,车前黄柏加山药,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补益剂

 1、补气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补中气,参苓术草健脾胃。

 六君子汤

 六君子祛痰止呕,四君加陈皮半夏。

 异功散

 异功散行气和胃,四君子汤加陈皮。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用四君,薏连桔药砂扁豆,益气健脾又渗湿,脾虚湿泻止泻功。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当柴,异功无茯加升麻,升阳举陷益中气。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芪术防,益气固表又止汗。

 完带汤

 完带汤中参山术,苍陈柴芍草芥车,化湿止带补脾气,脾虚带下自尔康。

 生脉散

 生脉散中味人麦,补气生津敛阴汗,少气汗多口干渴。

 2、补血

 四物汤

 四物汤归芎芍地,补血调血基本方。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又补气,黄芪当归五比一。

 归脾汤

 归脾汤健脾养心,四君归芪枣,远志龙眼香。

 3、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益气滋阴兼复脉。

 阿麻麦地,桂大人甘生(气),气得脉结代来心动悸。

 八珍汤

 八珍汤补益气血,四君四物加姜枣。

 4、补阴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肝肾,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猪脊髓,熟地龟板知柏蜜,滋阴降火治真水。

 左归丸

 左归丸补肾水,地山菟山鹿杞龟牛。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杞麦归楝加。

 5、补阳

 肾气丸

 肾气丸主肾阳虚,六味地黄加附桂。

 右归丸

 右归丸补肾填精,左归去龟牛,杜当肉桂附。

6、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苁蓉巴戟麦附桂,五味菖远苓薄荷,再加姜枣治喑痱。

 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人参杞,滋阴补精又壮阳,治在阴阳精血少。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益肝肾,乌发壮骨精血虚。

安神剂

  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镇心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泻火滋阴可安神。

2、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茯苓知母草,心悸盗汗肝血虚,除烦养血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养心,妇人脏躁服之安。

开窍剂

1、凉开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清热豁痰又解毒。

 紫雪丹

 紫雪治热陷痉厥,清热镇痉又安神。

 至宝丹

 至宝丹治痰热闭,清热化浊又解毒。

 2、温中

 苏合香丸

 苏合香治寒痹,砂术犀九香冰茇诃。

 理气剂

1、行气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芎苍香附神曲栀,行气解郁痛闷平。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姜苓苏,痰凝气滞梅核气,散结降逆又化痰。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厚朴合成方,散结通阳又理气,胸痹心痛可安康。

 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等分酒调服,疏肝泄热行气血。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姜木香,寒湿腹胀痛莫当,温中行气兼燥湿。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香楝槟,茴香巴豆良姜青,行气疏肝散寒痛,寒凝疝气腹痛停。

 暖肝煎

 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冷痛,温补肝肾又行气。

 2、降气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枣,上盛下虚痰嗽喘,祛痰止咳兼纳气。

 定喘汤

 定喘白果和麻黄,款冬半夏桑白皮,苏杏黄芩加甘草,膈热肺寒喘哮良。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老人夏大姜,噫气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又益气。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加生姜,心下支饮呕不渴,散饮降逆又和胃。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姜枣同,降逆止呃又清热。

 丁香柿蒂散

 丁香柿蒂人参姜,温中益气兼降逆,呃逆胸痞脉迟康。

理血剂

 1、活血化瘀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治蓄血,大黄芒硝草桂枝,热结膀胱小腹胀,破血下瘀此方良。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柴枳草,桃红四物加桔牛,胸中血瘀行不畅,活血祛瘀又行气。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用柴黄,桃红归甲草瓜蒌,损伤瘀血酒煎服,活血祛瘀通经络。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用黄芪,桃红四物地改龙,半身不遂中风证,益气活血经络通。

 温经汤

 温经汤中桂萸芎,丹皮芍归夏姜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仁草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经活血能止痛。

 失笑散

 失笑散用灵蒲黄,少腹血瘀时作痛,活血散结用醋调。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桃丹药,活血化瘀消症块,专治瘀血在胞宫。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疟母,胁下痞硬成积块,行气活血消症积。

 七厘散

 七厘散是跌打方,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活血止痛又止血。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葱麝香,桃红四物去生地,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灵脂壳,香附乌药元胡草,桃红四物去生地,行气止痛作用强。

 少腹逐瘀汤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治痹痛,秦艽没当灵龙牛,芎芪桃红草香附,通痹止痛效力强。

 2、止血

 咳血方

 咳血方中青黛栀,瓜蒌海石与诃子,敛肺止咳兼泻肝,咳吐血痰服之安。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滑竹归地通栀草,凉血止血兼通淋,热结血淋服之安。

 槐花散

 槐花散治肠风血,枳壳芥穗侧柏叶,清肠止血又疏风。

 黄土汤

 黄土汤用附术芩,阿胶甘草与地黄,便后下血脾阳虚,养血止血健脾阳。

 十灰散

 十灰散用二蓟丹,栀黄茜柏荷茅棕,凉血止血效力强。

治风剂

 1、疏散外风

 消风散

 消风散治风湿疹,荆防蝉蒡苦参苍,胡麻通知当地草,疏风养血去湿热。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用荆防,细芷薄荷羌甘草,鼻塞目眩头痛症,疏风止痛清茶调。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细芷芩芎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祛风养血又活血。

 牵正散

 牵正散治风痰阻,僵蚕全蝎白附子,祛风化痰止痉良。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南星附麻羌防芷,祛风化痉解痉方。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二乌,南星乳没加地龙,风痰瘀血阻在经,祛风除湿通血络。

 2、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茯桑,竹茹草贝芍地黄,肝经热盛致痉厥,凉肝熄风舒筋脉。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膝龙牡,龟赭玄参芍天冬,茵陈川楝麦芽草,肝肾阴亏阳亢平。

 天麻钩藤汤

 天麻钩藤石决明,寄生栀杜膝与芩,茯神夜交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三甲五味复脉汤,

 手足瘈疭真阴亏,滋阴熄风是妙方。

治燥剂

 1、轻宣润燥

 杏苏散

 杏苏散内陈夏前,苓枳甘桔枣姜研,轻宣温润治凉燥。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治温燥,杷麻胶人麦桑叶,草杏仁膏。

 桑杏汤

 桑杏汤中用豆豉,沙参贝母梨皮栀,干咳无痰又身热,清宣温燥润肺咳。

  2、滋阴润燥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贝母玄参甘桔藏,当归芍药麦冬配,咳喘痰血肺肾虚。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粳米甘草枣,肺胃阴虚咳逆证,滋养肺胃降逆和。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玄地冬,贝母薄荷芍丹草,时疫白喉是妙方。

 增液汤

 增液汤中玄地冬,滋阴润燥能通便。

 益胃汤

 益胃生地与麦冬,沙参玉竹加冰糖,阳明温病胃阴损,养阴益胃是妙方。

祛湿剂

 1、燥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同,湿滞脾胃腹胀满,行气和胃有奇功。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治暑湿,解表化湿又和中,二陈桔香枣姜苏白芷术朴大腹皮。

 2、清热 祛湿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栀大黄,瘀热阳黄小便难,清热利湿退黄灵。

 三仁汤

 三仁朴通滑竹夏,宣畅气机利湿热,湿温胸闷身重除。

 八正散

 八正木通和车前,扁蓄瞿麦滑石草,大黄栀子灯芯草,热淋血淋病能除。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茵滑芩,豆蔻菖薄翘藿香,射干贝母木通合,利湿化浊兼解毒。

 连朴饮

 连朴饮中用豆豉,半夏菖蒲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利,湿热霍乱此方施。

 二妙散

 二妙散中有苍柏,清热燥湿治下注。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能止痛,利湿清热又疏风,风湿热痹脚气愈。

3、利水渗湿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白术二苓桂,利水渗湿温阳气。

 猪苓汤

 猪苓汤内用二苓,滑石阿胶泽泻同,育阴利水兼清热,溺秘渴呕与心烦。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白术草,再加姜枣和营卫,益风祛风又健脾,表虚湿滞服之安。

 五皮饮

 五皮饮中五种皮,姜桑苓陈大腹皮,利湿消肿健脾气,脾虚腹胀服之宜。

 4、温化寒湿

 真武汤

 真武附茯术芍姜,脾肾阳虚小便少,温阳利水是妙方。

 实脾散

 实脾散治阴水肿,茯附术干姜草,瓜果姜枣朴皮香,温阳利水又健脾。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能利湿,温化痰饮兼健脾,头晕目眩胸满去。

5、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芎独草,藁本蔓荆与防风,风湿在表身重痛,祛风胜湿有奇功。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八珍去术牛杜桂,益肝肾祛湿止痹,冷风顽痹能屈伸。

祛痰剂

 1、燥湿化痰

 二陈汤

 二陈汤中陈半夏,梅苓草姜一起加,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咳嗽疗效佳。

 导痰汤

 导痰汤行气开郁,枳实南星加二陈。

 涤痰汤

 涤痰汤兼开窍,人参菖蒲加导痰。

 温胆汤

 温胆汤治烦不眠,枳实竹茹加二陈,理气清胆又和胃。

 茯苓丸

 茯苓丸中半夏君,枳壳风梢姜汁丸,痰停中脘两臂痛,燥湿行气消痰方。

 2、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胆南星,瓜芩陈枳茯杏夏,清热化痰兼止咳,专治痰热和内结。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夏蒌,涤痰散结又宽胸。

 滚痰丸

 滚痰丸中青礞石,黄芩大黄与沉香,实热老痰发癫狂,泻火逐痰此方灵。

  3、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用花粉,茯苓桔梗陈皮入,肺燥有痰涩难出,润肺清热化痰涎。

 4、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寒饮内蓄咳喘方,温肺化饮保安康。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莱苏芥,老人气实痰壅盛,降气快膈化痰良。

5、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兼痰饮,平肝熄风化痰良。

 定痫丸

 定痫天麻贝二茯,丹麦陈远蒲姜夏,星竹琥蝎蚕砂草,涤痰熄风治痫证。

消食剂

  1、消食化滞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苓夏莱菔子,消食和胃化滞气,一切食积效甚夸。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芩连曲,茯苓泽术与大黄,食积郁热腹胀秘,消导化积清湿热。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莪术枳壳黄连柏,香附牵牛加大黄,行气导滞与攻积。

 2、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丸用四君连,山药肉蔻陈砂仁,神曲麦芽香山楂,消食止泻健脾胃。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朴连夏,四君干姜与麦芽,消痞除满健脾胃。

 葛花解醒汤

 葛花解醒治酒积,分清酒湿健脾气。

 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干姜,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涌吐剂

 瓜蒂散

 瓜蒂散用小豆豉,涌吐痰涎及宿食。

古籍中的小青龙汤简介

小青龙汤约有同名方剂6首,最为常用者为《伤寒论》方。组成为麻黄9g、桂枝9g、细辛6g、干姜6g、白芍9g、半夏9g、五味子6g、炙甘草6g。具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