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历史文物作文
1对宜兴文化遗产感想的作文600字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
——题记
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东方。挺过战火,挺过饥荒,你步伐坚定,意志坚韧,你教我怎能不为你倾心——伟大的中华,伟大的传统,伟大的文化!
但如今,对于你,我在喝彩之时更多了份感伤——熬过了无数的苦难,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开间独自黯然的凋零呢?为何你要在这和平的年代里缓慢而沉重的迈向终点呢?是为了不成为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让十三亿中华儿女过上更富裕的日子吗?抑或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为了追求那份物质的满足而无情的牺牲了你,让你不得不与我们含泪诀别?
2对宜兴文化遗产感想的作文600字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 ——题记 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东方。
挺过战火,挺过饥荒,你步伐坚定,意志坚韧,你教我怎能不为你倾心——伟大的中华,伟大的传统,伟大的文化! 但如今,对于你,我在喝彩之时更多了份感伤——熬过了无数的苦难,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开间独自黯然的凋零呢?为何你要在这和平的年代里缓慢而沉重的迈向终点呢?是为了不成为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让十三亿中华儿女过上更富裕的日子吗?抑或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为了追求那份物质的满足而无情的牺牲了你,让你不得不与我们含泪诀别?。
3关干宜兴文化遗产的作文今天天气很舒适,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小三角做出来的仙鹤、福娃、龙虾、孔雀、水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还有用纸剪出的蝴蝶、竹子;还有用糖做出的马、蛇、龙、小猪、长颈鹿;还有用手工做出来的鲜花戒指、冰激凌娃娃。
用小珠珠穿出来的小球。其中鲜花戒指是最引我注目的,大人戴就把它拧大,小孩戴就把它拧小。
还可以把它拧到铅笔头上,还可以用线绑在戒指的小环上当项链。它真是一个多功能的戒指啊。
观看了这么多的作品,一个个象真的一样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很高兴,我想到我不会做,我一下子又难过下来,但是我想到不会做可以学,我以后要好好学,发挥想象,观察力,争取给老师做的一模一样好看。
4小学生作文 描写宜兴的名胜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皇陵位于临潼区骊山镇东5公里处。经探测,陵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方形,周长2525米; 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陵高76米,为覆斗形,底边为485515米,巍然矗立。
从陵冢向东15公里处是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共三个,呈"品"字形。
一号坑在南,最大,深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排成38路队伍,有同真人大小的武士俑6000多个,拖战车的陶马俑24匹,驷乘战车6乘。
武士俑身高18米,神采各异,栩栩如生,身着短衣或铠甲,腿扎行膝,姿态不一,都威武矫健。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端北侧,面积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由骑兵、距车、步卒、射手混编而成,有兵马俑1000余件,还配有实战的武器。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东西长176米,南北宽714米,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似为军旅中的统帅机构,也配备大批武器。
3个俑坑分别组成阵势庞大的步、弩、车、骑4个兵种的队伍。兵马俑坑是研究秦代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及科技的实物资料库。
5关于宜兴古城的作文发一篇我,急用一路过上海、苏州,来到了江苏无锡宜兴。宜兴紧邻太湖西岸,恰好扼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之交界处。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盈,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是长江金三角西陲的物华天堂、人杰地灵之地。宜兴古城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古称荆溪,秦代改称阳羡,晋代改称义兴,宋代改称宜兴并沿用至今。
宜兴素来有“陶都”之名,是紫砂的故乡,出产的紫砂茶壶更是国内外茶壶“发烧友”和收藏家追逐的对象。就其作为“陶都”来说,制陶历史已达五千年之久,其中紫砂陶、均陶、青瓷、精陶、彩陶,被誉为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风靡天下。古籍有云:“人间珠玉安足取,阳羡溪头一丸土”。正是这宜兴特有的坯土,加上世代相传的一整套手艺、绝活,从而使宜兴紫砂壶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园林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丁蜀镇,方圆几十里,家家做坯,处处皆窑。如今在小镇已建立了“陶瓷陈列馆”,这里的陶瓷小商品市场,各种陶瓷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去宜兴丁蜀,即使不买,也一定要去鉴赏一下那些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融汇了纷繁的人文精神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紫砂工艺品。
妙壶自然还需名茶好水才有用武之地。幸运的宜兴人恰好守着茶山,坐拥金沙之泉,太湖之水。“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甘甜爽口,更滋润宜兴数万顷茶园,使宜兴成为茶的绿洲。宜兴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享有盛名的古茶区。唐肃宗时,常州刺史李栖筠到宜兴,有个和尚送来“阳羡茶”(又称“阳羡紫笋”),李栖筠会集宾客品饮。“茶圣”陆羽认为阳羡茶“芬芳冠世产”,可以上贡。于是每年采制万两进贡朝廷。唐朝卢同有诗赞叹:“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以说,所谓“饮茶三绝”——茶美、壶美、水美,恐怕只有宜兴才三者兼得了。
宜兴自然景观一在竹景,宜兴有“竹海”之誉,张渚、湖滏山乡,绿意掩映村舍,山间溪水潺潺,有竹万竿摇青,蔚然成海。提起中国著名的“竹乡”,宜兴是绝不容忽略的。
而宜兴最为妙曼的自然景观是那些遍布于山区的洞穴。这些洞穴不但景色瑰丽,更携带了许多传说和历史遗迹而名扬四海。“船在山中行、浆在天上撑”的善卷洞,俨然一个石雕博物馆,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在这里同窗共读;张公洞妙在洞中有洞,洞中复有洞中洞,且各洞冷暖相异;慕蠡洞和西施洞奇峰异石、瑰丽多彩,更有范蠡和西施的传说为二洞增色;灵谷洞曲折幽深,淹没百余年后重被发现,洞中许多题咏,与瑰丽的钟乳相映生辉。这些瑰丽的景致,在宜兴谱成一片“洞天世界”。
宜兴这块福地人文荟萃,西晋望族周氏家族就居住于此,周处除三害之后,多少名士曾在宜兴留下他们的屐痕墨迹,其中有六朝文学家陆机撰文、书法家王羲之挥洒的《周孝侯碑铭记》;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不朽诗篇;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与宜兴也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几度游历宜兴,并在这里购田讲学,至今宜兴仍存有“东坡书院”。此外,近代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与其父徐达章也是宜兴人氏,现在宜兴建有“徐悲鸿纪念馆”,而其父的《荆溪十景图》也堪称山水画中的绝妙之笔。
如今宜兴已被列为太湖13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即阳羡风景区,游人络绎不绝。古城宜兴,宜观、宜品,如此佳境,此生岂容错过?
6介绍历史文物的作文把它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这次在洛阳博物馆举行的‘‘秦汉——罗马文明展’'。 来自中国和意大利两国70余家博物馆的489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将再现雄踞世界东西的秦汉、罗马帝国的辉煌文明。他们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汉和罗马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秦汉文明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象征性符号是龙,是东方文明的基础;罗马文明是海洋文明的代表,象征性符号是鹰,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秦汉罗马文物展在新区博物馆一楼展厅,这个展厅是秦汉-罗马文明对比展厅,进入展厅我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两边“庞贝古城”的“断壁”和“长城”的“ 残垣”庞贝古城和长城分别是古罗马和古中国古老又代表性的建筑,两座建筑一白一褐交相辉映,在这个展厅内,代表西方文化的古罗马艺术精品和代表东方文化的秦汉精品文物交相辉映。
7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善卷洞 善卷洞与比利时之 洞、法兰西之里昂洞称为世界三大奇洞,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洞景巧夺天工,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从古到今,胜景似绣,游人如织,历代名贤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的诗文石刻。
善卷风景区位于宜兴城西南20公里的螺岩山中,雄伟壮观,奇异天成,分上、中、下三层,宛如一幢石雕大楼,三国时称“石室”。中洞有高达七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称砥柱峰,侧立两旁的青狮白象,气势雄伟,维妙维肖。
上洞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云雾弥漫,称云雾大场。 周围钟乳林立,形成了坐马立羊、喷水乌龙、荷花倒影、白鹤苍鹰等景观,美不胜收。
水洞是一条一百二十米长的地下溪河,水道弯曲、清凉幽深。船行其中,听曲水流声,看灯光倒影,如游人间仙境;转过三弯,眼前豁然开朗。
舍舟登岸,绿荫蔽天,使人神清气爽。出洞处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中耸立着唐代司空李?所书的“碧鲜庵”石碑。
重建的晋代祝英台“读书处”英台书院,院内秀丽古朴典雅的一组园林建筑与怪石林立、竹影摇曳、相互映辉。山上正在恢复的圆通阁,拜斗坛,喜雨亭等景观,并匹配400米缆车和800米滑道。
附近有三国时所立的国山碑称“江南第一碑”,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雄峙山巅,蔚为壮观。 景区内有五千年善卷洞文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及旅游服务中心,提供阳羡景区一条龙服务。
一座三星级涉外宾馆“螺岩山庄”座落在螺岩山脚,与善卷洞交相辉映。 善卷风景区将集溶洞观光、生态旅游、宗教朝拜、休闲娱乐和陶、茶文化等为一体的螺岩风景区,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莫不心旷神怡,叹为观止。
如今的善卷风景区,已以全新的形象展示在游客面前,现形成了洞前是公园,洞中是游园,洞后是乐园和紫砂园的著名旅游胜地。 张公洞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座落在宜兴县西南湖乡盂峰山中,距县城22公里。
传说二千多年前,有一个叫庚桑楚的老人,不愿为官,隐居于此山而德名,《宜兴县志》引用道书《白龟经》说:“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 ”又有《六仓子》一书序言中有“庚桑楚来到毗陵盂峰山洞安身修道”的记载。
还有传说道教祖师张道陵和八仙中的张果老,分别在洞中修炼过。因为他们都姓张,洞就由此而得名。
张公洞,面积约3299平方米,游览线路1000米。洞中有洞,洞中套洞,大小共有72个,上下有1500多个台阶,洞中有四季分明的气候。
主要分前后二洞,各有一个大石厅,先小后大,先低后高,先暗后明,下洞叫“海屋大场”,大石厅有一个深不可测的“石海”,穹顶如高山屋脊,周围怪石嶙峋,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琳琅满目。通过大厅步步登高,盘旋无数石阶,便到上洞,上洞名“海王厅”,它宛如一座高大的龙宫,中有平台,相传系宋代县令赵伯淳所筑。
穹顶云雾缭乱,倒挂下无数岩石。如璎珞、琅玕、流苏、玛瑙,五光十色。
两棵古老古松,傲壮挺拔,犹如“龙宫”的两根庭柱;滴水长成的垂岩,形成奇幻的二盏宫灯,晶莹斑烂。溶岩滴水聚成的12平方米鼓形水池,映出“洞中蓝天”。
在海王厅两侧,有许多小洞,上可通天,下可入地,有盘肠洞,七巧洞,鲤鱼戏水,万福来朝,云梯天桥,一线曙光,琼崖望湖等胜景。 其中有一洞顶,倒悬着一块数米见方的岩石,上有依稀可辨的线条,仿佛象个棋盘,所以叫作“棋盘洞”。
《宜兴县志》载:“唐时姚生赏游张公洞,秉烛行十余里,见二道士奕棋,生倦且饥,道士指以旁有青泥为可食,试取咀嚼,甚芳馨。道士曰:尔去,谨无语于世人。
生拜返,密怀其余以示市中人,青泥出洞已坚如石。 贾胡见之,惊曰,此龙食也。
生具述其事,复与俱往寻之,但存巨石,不复得路。”洞最深处有一棵千年古松,枝盛叶茂,形态逼真。
出朝天洞,即盂峰山顶,岩壁上有元杨维祯题“海内奇观”四字,站在山顶远眺,湖光山色,竹海茶园,陶都风貌,历历在目。 1994年,经人民 批准,在张公洞旁恢复了“洞灵观”道教活动场所。
灵谷洞 灵谷洞,座落在宜兴西南石牛山南麓、阳羡茶场境内,距市区30公里。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宜兴探茶时,发现此洞,曾雇人开凿,因工程艰巨而作罢。
1979年进行查考,经2年开发整理,于1982年7月1日正式开放。 灵谷洞面积8160平方米,游程1113米,内有七个石厅。
第一个石厅,名“灵谷文苑”,厅壁有不少古人遗墨。这里小洞频生,最妙的是40厘米缝中的“蟹洞”。
第二厅名“灵谷舞台”,似见小舞台上演“出塞曲”。 第三石厅最大,名“百川汇海”。
底层洞壑,七条伏道贯通;顶悬石纹,五条天河汇集。第四石厅名深厅,深谷间有一道石幔“瀑布”,高26米,宽7米。
第五石厅名“聚宝”,由岩流聚积的钟乳石,恍如水晶宫殿,泛出珠光宝气。第六厅是“千佛山”,山上长满形形 的石笋,像千尊佛像。
最后一厅名“龙宫”,中有畅饮灵泉的黄龙一条。沿石阶出洞,为石牛山阳羡茶场,洞旁有“灵谷天壁”一景。
宜园 亦园,俗称“公花园”,位在宜兴城内学前巷(今通贞观。
8中国历史文物作文观省文物展有感 大家必然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孕育了中华古文明,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物,就是体现古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直观、了然地看到我国的发展历程;而古代化石,就是回归远古时代的一座桥梁,可以令我们直面地回归到远古时期的世界。在省博物馆就可以了解到这些。 下面请跟我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
甲骨文和一个头颅,让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因为兽骨坚硬,所以多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虽然图面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从可识的文字来看,我觉得可像英文字母了。但一个头颅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为那是一颗五千年前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且那个人据说还活了一段时间。这说明古代人也做过开颅手术!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发现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即东汉时袁康所说的“玉兵时代”,他在《越绝书》中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这个时代人们使用当地所产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当时有三个产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仑山和田玉为中心。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每一块玉石都雕琢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代人没有现在那么好的工具,怎么能雕出比现在还好的玉刻来呢?看来这跟古代人的辛勤劳动有着很大关系。他们太聪明了,太细心了!
在恐龙化石展厅,各地出土的化石尽收眼底:犀利的象牙,高大威猛的恐龙……各样化石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云南禄丰县恐龙山方圆10平方千米的地区,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193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经鉴定,其中有24属3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群。
在动物标本展厅,各种标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丽的长尾鸡,精致的鸵鸟蛋……各式标本让人拍手叫绝。
在艺术石刻展厅,各种的石刻形态各异,细致入微:屹立的佛像,整齐端庄的壁画……各类石刻使人悠然神往。
这次展览使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美”;让我了解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历史的伟大; 仿佛让我回到了史前,与古生物零距了。
中华古籍难以数计,对古籍的分类整理自古已有。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集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90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宜兴历史文物作文
本文2023-10-13 01:41: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