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刺绣的古籍文献有哪些?如何看待刺绣技法的传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5收藏

关于中国刺绣的古籍文献有哪些?如何看待刺绣技法的传承?,第1张

考工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专著,上面记载了很多刺绣的方法;刺绣技法的传承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对于我国一些服装设计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将这些古代刺绣技法传到世界各地,也能够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绣花,也称刺绣, 又名“针绣” 。以绣针引彩线

(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绣花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绣花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绣花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绣花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绣花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绣花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绣花技术。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绣花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苏州刺绣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他在传说中起源于:“女红”首制绣衣。

传说来源于仲雍的孙女“女红”首制绣衣。古代江南地区百姓有把蛟龙纹在身上的习俗,仲雍做了吴国君主,想破除这种陋习,孙女女红发明了把蛟龙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为了纪念刺绣的发明者,民间至今仍将妇女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称为“女红”。

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特点: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它始于(远古时代),发展于(唐代和宋代),盛于(明代),到了(清)代,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刺绣起源于缘故人类的纹身,在纺织业兴起之后,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秀出各种的花纹,来进行身份的标识。

大概到了战国时期左右,刺绣已经完全在平民中普及,成为了一种日常的手工制作方法。刺绣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艺术,在17世纪左右,日渐成熟的中国刺绣技术传入法国,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刺绣业的发展,并且成为了一种时尚。

刺绣的主要特点

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9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

例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珍禽异兽,毛丝颂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尽态尽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间、民族特色;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不同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

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文化放到今天依旧十分受人喜爱,当然最受人喜爱的依旧是刺绣,对于刺绣来说,我国是最初的发明者,当然对于刺绣也会有着更加独特的绣法,对于刺绣来说,现在很多人也依旧非常的喜爱,当然很多绣法的名字也是让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有趣。对于锁秀来说,很多人都并不理解它的由来,当然锁秀的由来是因为它所绣出来的图案更加像一个锁链而得名。

以绣出图案而得名

在我国古代至今所修一直都存在,当然很多人都会因为刺绣的美貌而一直都对他们十分喜爱,对于刺绣来说他们也有很多名称,不同的手法也会对应着不同的绣法,也会有他们名字上的区别。锁秀是最常见的一种秀法,对于这种绣法,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最初是因为绣出的图案而得名,其实是因为他所秀出来单独的图形类似于锁链而被誉为是锁绣。

后被人改良誉为锁绣

在最初锁秀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称之为非常口语化的辫子绣法,对于这种绣法,后来因为人们对他的喜爱也会对她的名字有所改变,所以才会有了锁秀这样的名字,当然这样名字的存在也会让人们更加好记忆,也会让刺绣更加的被人喜爱,毕竟很多人都是由名字来对一个事物有所了解,当然一直以来刺绣在我国以及国外都非常的流行,对于刺绣来说,虽然饱含着独有文化,但是现在的发展以来也让刺绣更加走向世界。

如今我国很多的文化都逐渐的走向国际,对于这一现象也会让国人非常的欣喜,能够在国外看到有穿着由自己国家的文化的衣服,也会让自己觉得非常自豪,当然在很多时候国人也非常注重自己文化的发展,在穿着方面也是更加的突出于自己国家的风格。

1首饰类:金丝香木嵌蝉玉珠 一色宫妆千叶攒金牡丹首饰 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 累丝珠钗 宝蓝点翠珠钗 碧玉滕花玉佩 云脚珍珠卷须簪 烧蓝镶金花细 红翡翠滴珠耳环 赤金嵌翡翠滴珠护甲 赤金凤尾玛瑙流苏 赤金宝钗花细 景泰蓝红珊瑚耳环 溜银喜鹊珠花 金累丝托镶茄形坠角儿 镂金菱花嵌翡翠粒护甲 银凤镂花长簪 白银缠丝双扣镯 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

2服饰类:金罗蹙鸾华服 绯罗蹙金刺五凤吉服 玫瑰红蹙金双层广绫长尾鸾袍 木兰青双绣缎裳 桂子绿齐胸瑞锦襦裙 翠蓝马面裙 粉霞锦绶藕丝罗裳 累珠叠纱粉霞茜裙 青缎掐花对襟外裳 五色锦盘金彩绣绫裙 玫瑰紫牡丹花纹锦长衣 曳地飞鸟描花长裙 藤青曳罗靡子长裙 铁锈红撒亮金刻丝蟹爪菊花宫装 烟霞银罗花绡纱长衣 莲青色夹金线绣百子榴花缎袍 晚烟霞紫绫子如意云纹衫 镜花绫披帛 玉色绣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纹束衣 锦茜红明花抹胸

商周

衣裳之始 染织工业的出现,标志著人类历史进入了文明阶段。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在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中,殷商时期已有了丝织物,如带有雷纹的绢等。商代社会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使服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手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使服饰愈加多样、精美。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后的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著一切,於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於对天地的崇拜。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至今我们仍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确立后,等级制度也成形。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春秋战国

深衣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穿。《礼记》上说:「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倍受人们喜爱。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深衣的用料多为麻布,领、袖、襟等部位镶彩色边,作为装饰。

泰汉

内衣外穿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祚仅 15年,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於记事)。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内衣,穿著时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这种穿著习惯到了汉代产生了变化,袍服除了作为内衣,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服饰;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尚的服饰。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穿著打扮要求愈来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贯欧亚的陆路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种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带来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魏晋

宽衣裸身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於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七位贤士,世人称「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由於长期战乱,南北方的广大民众迫於离乡背井,并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北方民族服饰成为时尚,不论官兵或百姓,都穿著北方民族服饰,作为平时的休闲服或礼服。

隋唐

华丽开放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

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黄袍巾代作常服,以后因天子用赤黄袍衫,於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当时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例如画眉,当时最流行的是阔眉、八字眉等眉形。额眉间的妆饰,如「花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贴在面部),便很有特色。发髻形式也多种多样。

而唐代织锦,无论在织造技术或花样图案上,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近年在新疆吐鲁番、巴楚及甘肃敦煌等地发现了大量丝织品实物,品种花式极为丰富,染织技术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绘木俑服饰中,还出现了缂丝,比文献记载早几百年。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别具一格。

宋朝

保守拘谨 宋朝的建立,出现了一段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尤其都市商业经济更为发达。理学思想是士人生活行为的规范,影响所及,当时的服饰不过分追求华丽,保持洁净自然,崇尚简朴的审美观。

宋代衣冠服饰大多沿袭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官服多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帽,采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官员级别;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则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妇女的常装是一种称为「背子」的外衣,其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见其流行程度。

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从五代至宋以后,出现了缠足陋习,也称「裹小脚」。出土的南宋弓鞋(缠足鞋)头尖上翘,鞋长133厘米,宽45厘米。可见当时妇女所受的压迫,这是封建社会畸形审美观的体现。

元朝

留辫束发 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徵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明朝

重拾汉唐

服制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

另外,明代男子官员和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这是以黑纱罗制成,可以摺叠,展开时四角呈方形的帽子。妇女则流行穿「比甲」服装,它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清朝

庞杂繁缛 清兵入关后,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历代最为繁杂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代「补服」的特徵。

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袍服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似马蹄,因满族人善骑射,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上。「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种礼服。「马甲」也叫「背心」,它的造型多样,主要特点是在马甲上有彩绣装饰。

清朝时期规定,军民要穿满族服装,强令汉人男子按满族习俗改变发式,剃去前额发,把头发编成辫子。当时统治者对汉人就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颁令。

妇女主要穿旗袍,旗袍原来是满族人的服饰,汉人也穿著。旗袍款式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才逐渐变得窄小合身。

近代

社会革命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激起了「废除帝制,剪掉辫发,更换服饰」的诉求。由於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整个社会包括服饰方面也日渐变化。当时的男子服饰主要有长衫、马褂,青年人穿西装和「学生装」,「中山装」则成为民国时期最时髦的服装。

「中山装」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认为革命党人穿什麼式样的服装是个大问题,他依据中服和西服式样进行了改革。最初的式样有背缝,在后背中腰处有腰带,前门襟有 9 颗扣子,上下口袋袋褶外露。孙中山先生带头穿这种服装,人们为纪念他就称这款服装为「中山装」

在民国初期,女子旗袍跟清代旗袍没有太大分别,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的旗袍才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变化,更加舒适、合体、美观,突出女性的曲线美感。

金缕玉衣

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玉衣的一种。用金缕编成, 汉 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用为殓服。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 河北 满城 汉 中山靖王 刘胜 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

扁方

为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宫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长达一只二寸。清宫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绿如水,有的则在翡翠上镶嵌金银、碧空寿字、团花、蝙蝠等吉祥图案。这种珍贵的翡翠制作的扁方,戴时贯穿横扁簪的发簪中,那翠绿色的玉色与漆黑的头发,强烈的对比色调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刺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而这项技术,在古代的女子,几乎是人人都会,但在现在的生活中,会的人却寥寥无几,已经成为了“绝技”。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指的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出各种精美图案,上文中提到的鞋垫,就是刺绣当中的一种,名曰平绣。刺绣又称为针绣、绣花,在古代是女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姑娘是否能做好刺绣,往往就代表着姑娘是否贤德淑慧。

在古代,刺绣都是妇女所为,所以刺绣也被称为闺中绝技,几千年来,汇聚了中国妇女们的勤劳与智慧,形成一种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

纵观历史,刺绣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舜禹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棉麻上做刺绣了,民间也有舜令禹刺五彩绣的传说。夏、商、周三代,刺绣逐步发展,至东周时期,已经有了职业的刺绣师。近现代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手工刺绣逐渐被机械刺绣代替,机械刺绣样多而价廉,更加适合普通的社会民众。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刺绣手艺慢慢的就被机器所代替。就连农村地区的鞋垫,人们也不再手工制作,基本上全是从商店购买。只有结婚这样的大事,家长们才可能亲自做一副来给孩子用。机械刺绣可批量生产,而且无论是从样式上、还是价格上,都要优于手工刺绣,时间一长人们全都产生了依赖性,手中的针线自从放下就没拿起过,当代的年轻人,更是从来都没有拿过针线。

刺绣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瑰宝,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慢慢的忘记了这门艺术原本的样子,进而用机器代替手工,而使得这门手艺慢慢的流失,成为了“绝技”。

关于中国刺绣的古籍文献有哪些?如何看待刺绣技法的传承?

考工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专著,上面记载了很多刺绣的方法;刺绣技法的传承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对于我国一些服装设计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