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和地理方面的书籍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
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的地理学资料 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 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记》,除了很详细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各地的风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近代史中国认识世界的著作 全方位介绍各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几卷介绍天文地理的著作。
清代著名考据大家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
唐
括地志
李泰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
唐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中华书局198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上下册)
唐
郡国志
阙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
唐
十道四蕃志
阙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
唐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
阙
敦煌抄残卷,罗振玉收入《鸣沙石室佚书》
唐
贞元十道录
阙
敦煌抄残卷,罗振玉收入《鸣沙石室佚书》,仅存16行
宋
九域志
王存
《宋本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2004年影印本
《元丰九域志》,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元丰九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新定九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宋
太平寰宇记
乐史
中华书局2008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补全本(全9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470册(有阙文)
《太平寰宇记补阙》六卷,《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
宋
舆地广记
欧阳忞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上下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宋
舆地纪胜
王象之
道光29年文选楼本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道光文选楼本(上中下册)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影印道光文选楼本(全8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583册
宋
方舆胜览
祝穆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上中下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元
元一统志
孛兰肸
金毓黻辑《辽海丛书》本,1936年
《辽海丛书》本,辽沈书社1985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上海书店版《丛书集成续编》第47册
新文丰版《丛书集成续编》第226册
赵万里增辑本,中华书局1966年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元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刘应李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明
寰宇通衢
官修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册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明
寰宇通志
陈循
《玄览堂丛书续集》,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明
大明一统志
李贤
《天下一统志》,万历间万寿堂刻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473册
台湾文海1965年影印本
三秦1990年影印天顺五年司礼监本
明
大明一统名胜志
曹学佺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170册
明
皇明一统纪要
顾充
早稻田大学藏万历元年原版
明
皇舆考
张天复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7册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明
广舆记
陆应阳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3册
明
方舆胜略
程百二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
明
广志绎
王士性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
明
郡县释名
郭子章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167册
明
目营小辑
陆化熙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
明
寰宇分合志
徐枢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册
清
康熙大清一统志
蒋廷锡等
有电子版
清
乾隆大清一统志
和珅等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4-483册
清
嘉庆大清一统志
穆彰阿等
《四部丛刊续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598-612册
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上海古籍2008年影印本
清
肇域志
顾炎武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册
上海古籍2004年
清
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四部丛刊三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595册
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清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
《续修四库全书》第595-597册
中华书局2005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全12册)
清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
洪亮吉
光绪5年授经堂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613-624册
清
方舆考证
许鸿磐
民国华鉴阁本
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线装本
清
新斠注地理志集释
钱坫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学
清
历代地理沿革图
马徵麟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学
1、《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书中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有疆域、环境、政区、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2、《布局天下》:政治兴亡常与军事成败相关,而地理又与军事密切相关,故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上历代兴亡,实为一个重要关键。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棋盘型格局"。概而言之,全书由地理而言军事,由军事地理而论政治得失。
3、《长水粹编》:谭其骧1982年前的主要论文已编入《长水集》,上、下册分别为解放前、后所作。他逝世后,编者将他1982年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编为《长水集续编》。本书就是从这两本论文集中精选出的在各方面和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论文。
《山海经》
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搜神后记·卷一·地险原文及翻译
卷一·地险
作者:洪迈
古今言地险者,以谓函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唯宋、卫之郊,四通五达,无一险可恃。然东汉之末,袁绍跨有青、冀、幽、并四州,韩遂、马腾辈分据关中,刘璋擅蜀,刘表居荆州,吕布盗徐,袁术包南阳、寿春,孙策取江东,天下形胜尽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强其间,终之夷群雄,覆汉祚。议者尚以为操挟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而唐僖、昭之时,方镇擅地,王氏有赵百年,罗洪信在魏,刘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东,王重荣在蒲,朱宣、朱瑾在兖、郓,时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杨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天子都长安,凤翔、华三镇鼎立为梗,李茂贞、韩建皆尝劫迁乘舆。而朱温区区以汴、宋、毫、颖颖然中居,及其得志,乃与操等,以在德不在险为言,则操、温之德又可见矣。
译文
作者:佚名
从古至今讨论地形险要的论述中,说的不外乎都是:秦地长安处在函谷关、黄河的地理优势之中;齐地背靠大海和泰山;赵地、魏地倚仗黄河的优势;晋地外有大河内有大山作为优势;蜀地有剑门山和瞿唐关作为屏障阻碍;楚国以方城山作为城墙,又以汉水作为护城河;吴地不仅有万里长江,又牢牢占据了太湖这个优势,都足够各地凭借地理优势建国立邦。唯有宋地、卫地的周围,四通五达,没有一处天险可以凭借根据。然而东汉末年,袁绍跨越四地占有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韩遂、马腾之辈则分据关中各地,刘璋占据了蜀地,刘表据守荆州,吕布窃据徐州,袁术包揽了南阳、寿春两地,孙策取得了江东地区,天下有险可据的战略地区都被分刮殆尽了。曹操后来才占得兖州,在上述群雄中崛起强盛,最后剿平群雄,颠覆汉室江山。坊间议论的人认为是曹操挟持皇帝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才能成就功名。但是唐僖宗、唐昭宗的时候,藩镇割据,王氏据有赵地百来年,罗红信霸占了魏地,刘仁恭割据燕地,李克用占领河东山西地区,王重荣在蒲州,朱宣在兖州、朱瑾在郓州,时溥在徐州,王敬武在淄州、青州,杨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地。皇帝建都长安城,凤翔、、华三镇鼎立而立,处处为抗,李茂贞、韩建都尝试过劫持皇帝。然而只是凭借区区汴州、宋州、亳州、颍州高峻其中,等到最后他却和曹操一样扫平群雄志得意满。如果说兴国安邦是靠品德而不是靠地理环境的险要优势,那么曹操朱温的品德又可见一斑了。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由于春秋战国时疆土扩大,各民族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人们对地理知识了解的要求空前提高,《山海经》《禹贡》等地学著作正是在此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山海经》十八卷,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其中“山经”部分内容首次对超过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进行了自然环境方面的概述。它按方位将地域区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部分,各部分以山为纲,分26列,叙述了447座山脉的位置、水文、动植物、矿物特产以及神话传说等。“海经”和“荒经”的内容因传闻和神话较多,其科学价值则不如“山经”重要。
《禹贡》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后被收录在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禹贡》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比《山海经·山经》缺乏彼此有机联系、简单分为五区的分区原则前进了一步,更富有地理意义。它描述了九州在贡品、田赋和运输路线方面的地区差异,记载了各区的自然条件,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禹贡》是一部原始的经济地理学著作,它于土壤学与水利工程学方面也有所记载。
古代天文和地理方面的书籍
本文2023-10-13 01:58: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6027.html